1.最早提出要研究怎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去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早期领导人是( 李大钊 )
2.毛泽东最先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是( 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本质或者根本原则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
4.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系统理论 )
5.“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能否正确评价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关键在于( 是否把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 )
6.1956年在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中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是( 毛泽东 )
7.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首先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在党的( 十二大 )
8.党的( 十五大 )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
9.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是( 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10.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
1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 (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
1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是( 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
1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 坚持与时俱进 )。
16.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是在党的( 十六大上 )
17.确定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
18.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其基本要求是( 全面协调可持续 )
19.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 历史唯物论 )。
20.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 以人为本 )
21.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22.科学发展观创造性的回答了(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的问题。
1.毛泽东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主要文章是( 《反对本本主义》 )。
A、《反对本本主义》 B、《改造我们的学习》 C、《反对党八股》 D、《整顿党的作风》
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是在( 抗战时期 )。
3.邓小平领导全党拨乱反正,抵制和批评“两个凡是”的直接思想武器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4.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非常深刻地阐明了( 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
5.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6.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是( 实事求是 )
A、实事求是 B、毛泽东思想 C、与时俱进 D、解放思想
8.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贯彻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为了达到(实事求是 )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9.党的十七大提出( 解放思想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A.实事求是 B.与时俱进 C.解放思想 D.求真务实
10.坚持与时俱进的核心是创新,在各个方面的创新中最重要的是( 理论创新 )。
1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的“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12.1978年,邓小平支持和领导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具体针对的问题是( “两个凡是” )。
13.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 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
14.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 坚持理论创新 )。
15.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是(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16.毛泽东是在( 《反对本本主义》 )一文中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A 《反对党八股》 B 《古田会议决议》 C、《反对党八股》 D、《反对本本主义》
17.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 )。
18.1980年,邓小平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
19.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针对长期存在的 (教条主义、思想僵化 )。
1.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是( 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
2.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 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3.正式制定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纲领的是在( 中共二大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4.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 无产阶级领导 )
5.阻碍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根本原因是( 帝国主义的侵略)。
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之所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原因在于( 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对官僚垄断资本主义 )
7.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
有其独特的原因。”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8.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 农民 )。
9.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农民问题 )。
10.毛泽东否定“城市中心论”,提出“以乡村为中心”思想的著作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11.在民主革命中,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 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建立(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
13.在革命统一战线中适用又联合又斗争的阶级是( 民族资产阶级 )。
1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中心内容是( 土地革命 )。
15.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是在( 党的四大 )。
16.近代中国社会中,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是( 地主阶级 )。
17.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是( 人民民主专政 )。
18.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由(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 )决定的。
19.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是坚持(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20.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是(统一战线)。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 新民主主义社会 )。
2.下列几种经济成分,不存在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有( 地主土地私有制经济 )。
3.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 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 )。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
5.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 )。
6.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形式是( 和平赎买 )。
7.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里,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的是( 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 )
8.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造”,其中“一化”是指( 社会主义工业化 )
9.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 积极领导稳步推进 )。
10.下列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是( 农业初级社 )。
11.我国农业合作化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生..最初形式是( 互助组 )
12.我国之所以能顺利地开展…要的政治原因是( 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 )。
1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行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 )。
14.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 基本确立 )。
15.20世纪中叶中国划时代的历史巨变是指(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16.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颁布实行( 为我国各族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条件和保证 )。
17.社会主义改造前,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性质是( 私有制 )。
18.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
19.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
20.中国共产党提出把中国“稳步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
1.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理论观点的著作是《论十大关系》
2.毛泽东提出“以苏联经验为借鉴,走自己的路”…( 《论十大关系》 )。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指导思想是
(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
4.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
5.1990年12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 共同富裕 )。
6.在中共八大上,提出关…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领导人是( 陈云 )。
7.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 基本适应,部分不适应 )
8.与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相比较,邓小平关…最突出的特点体现在(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9.邓小平多次指出,在经济改革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
10.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是在( 1992年南方谈话中 )。
11.邓小平认为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是关键要靠( 自己的发展 )。
12.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13.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14.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有两条,一个是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还有一个是( 共同富裕 )。
15.“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在( 南方谈话 )中提出来的。
16.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人 )。
17.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了( “向科学进军” )的口号。
18.科教兴国,首先要落实邓小平关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
19.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和平与发展 )。
20.下列属于毛泽东晚年提出的正确观点是( “三个世界”的战略划分 )。
1.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 列宁 )。
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 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3.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的是在( 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 )。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这主要取决于( 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8.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 社会主义国家的富民之路 )
9.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是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
10.根据“三步走”发展战略我国到21世纪中叶战略目标是( 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
11.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 社会稳定 )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
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目标是(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14.正式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 党的十三大 )
15.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是( 2007党的十七大 )通过的党章。
1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中的“富强”,是指( 经济领域 )…
17.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 立国之本 )。
18.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
19.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初级阶段的( 基本纲领 )。
2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具体规定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目标 )
1.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 改革开放 )
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 长期的基本国策 )
3.“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是( 生产力标准 )
4.对外开放是对( 全世界开放 )
5.“三个有利于”标准是( 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
6.“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 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
7.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实质是(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8.改革是下列哪一项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
9.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
是(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
10.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是(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
11.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12.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 改革 )
13.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 改革 )
14.“三个有利于”标准回答了(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
15.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 稳定 )
16.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的是( 改善人民生活 )
17.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实行的前提和基础是(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
18.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途径是( 实行改革 )
19.对外开放是我国的( 基本国策 )
20.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主要结合点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20世纪( 50年代 )
2.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
3.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 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的新概念
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5.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生产资料公有制 )
6.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所有制结构,都不是由人们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决定的 )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应该是( 以个体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 )
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济,占主体…( 公有制经济 )
9.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控制力上 )
10.按劳分配依据( 劳动 )进行分配。
1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济:(除按劳分配外,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
12.按劳分配原则是要在劳动报酬上承认( 劳动的差别 )
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不同资源配置方式 )
14.在私营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是( 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收入 )
1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是(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 )
1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17.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 共同富裕 )
18.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
19.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 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
2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 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
21.十七大提出的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指导方针是(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
1.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方针是(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人民当家作主 )
3.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无产阶级专政 )
4.我国的根本政体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
5.我国的国体是( 人民民主专政 )
6.近年来,我国改进和完善了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民…(县一级 )
7.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
8.我国的民主党派是( 参政党 )
9.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10.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 基本方略 )
11.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 客观需要 )
1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
13.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人民代表大会制 )
14.我国实行民族区域…依据是(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 )
15.邓小平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
这说明( 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
16.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在( 党的十七大 )
17.法制是依法治国的( 前提和基础 )
18.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 根本保证 )
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
20.( 人民民主 )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2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论断指出了( 民主和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联系 )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 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
4.先进文化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 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6.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 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
9.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 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
12.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1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题是( 发展 )
14.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1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
1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 上层建筑 )的重要组成部分
17.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和核心是( 为人民服务 )
18.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是(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
19.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 重要表现 )
1.十六届六中全会对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定位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须与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四位一体”是(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
4.我国历史上提出“兼相爱”、“爱无差”思想的是( 墨子 )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价值目标或核心价值是( 公平正义 )
6.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本质属性 )
7.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重要目标是在( 党的十六大报告 )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是(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14.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过《全世界和谐》一文,最早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和谐社会模式的具体设想是( 自由人联合体 )
15.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 发展教育 )
1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17.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18.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 公平正义 )
19.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 人民群众 )
20.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科学概念的是(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
1.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主张的是( 周恩来)
2.1963年周恩来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3.“一国两制”的提出当初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
4.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行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
5.提出两岸尽快实现“三通”的是(叶剑英九条方针)
6.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是在(1982年)
7.1985年3月,(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8.“一国两制”的基础是(和平统一 )
9.特别行政区中将来可以保留自己军队的是(香港)
10.《中英联合声明》与《中葡联合声明》分别签定于(1984年和1987年)
11.《中国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被审议通过是在(七届人大三次会议)
12.澳门回归祖国怀抱是在(1999年12月20日)
13.1995年1月30日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的是(江泽民)
14.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的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讲话是(《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15.2005年3月,(十届人大三次会议 )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16.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
17.1981年,叶剑英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是(“九条方针)
18.实现台海两岸的“三通”是指(通商、通邮、通航 )
19.在各方的压力下,台湾当局首次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是在(1987年11月)
20.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的“九二共识”的核心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
2.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
3.新中国的建立必须清理旧中国残留的对外关系遗迹,建立国内的良好环境,以全新的面貌建立、发展同其它友好国家的关系,这一关系指的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4.1953年12月,周恩来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在会见( 印度代表团)
5.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 多极化)
6.当今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生存与发展 )
7.当今世界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是(对内图稳,对外思和 )
8.共建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包容精神)
9.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的外交战略是(一条线 )
1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国家主权平等 )
11.我国外交工作归根结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
12.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国家实力的基础是(经济力量 )
13.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 )
14.当今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 )
15.中国政府主张的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 )
16.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7.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是(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 )
18.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关键因素是(军事力量 )
19.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是(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
20.一个国家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 )
1.现阶段,我国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立的阶级 )
2.在“四个尊重”的核心是(尊重劳动 )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其中(大陆范围内的联盟是主体 )
4.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 )
5.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个体、私营经济中的广大从业人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
6、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的体现在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
7.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知识分子 )
8、我国现阶段个体、私营经济中的广大从业人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
9.我国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
10.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是(党的领导 )
11.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2.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
13.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保证完成中国革命和建设任务的最基本的依靠力量是指(农民阶级 )
14.我国人民军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15.被称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的是(人民军队 )
16.我国加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 )
17.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办 )的原则
18.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民族平等 )
19.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是(革命化 )
20.加强军队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打得赢和不变质 )
1.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2.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 )党的领导
3.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 工人阶级 )
4.首次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会议是(瓦窑堡会议 )
5.判断一个政党是什么性质的党,主要看(它的理论和纲领究竟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6.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在于(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 )
7.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 )
8.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
9.中国共产党作出禁止给党的领导人祝寿和利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等规定的会议是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
10.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 )
11.党的组织建设最根本的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12.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最高衡量标准是(是否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13.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
14.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为重点 )
15.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16.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性质 )
决定的
17.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
18.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放在首位的是(思想建设 )
19.改革开放时期,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是(反对腐败 )
20.腐败产生的根源是(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