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2024-03-10 来源:好走旅游网
实验一:选用什么工具好。

(1)实验材料:钉有两颗铁钉、两颗螺丝钉和三颗图钉的木板一块,常用工具一套(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剥线钳、钳工锤等)。(2)实验步骤:

①了解以上8种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

②观察这几颗钉子的外观,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③选择工具进行实践操作。

④实践操作后分别选出拔这三种钉子最合适的工具,并说明选择的理由。(3)实验结论:完成同样的事情,使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

实验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1)实验材料:一个杠杆尺(带有底座、支架、固定轴),钩码一盒,记录单。

(2)实验步骤:

①在左边任意选取一个阻力点位置并挂1个钩码,在右边任意选取一个位置作为用力点,挂上若干个钩码,直到杠杆尺达到平衡为止。把数据填写在记录表中。

②在左边任意选取一个阻力点位置并挂上2个钩码,在右边任意选取一个位置作为用力点,挂上若干个钩码,直到杠杆尺达到平衡为止。把数据填写在记录表中。

③同理,在左边任意选取一个阻力点位置并挂上3个钩码。

(4)实验结论: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实验三:轮轴有什么用。

(1)实验材料:轮轴装置、铁架台、线绳、钩码若干。(2)实验步骤:

①组装好轮轴实验装置,把轮和轴上的绳子朝相反的方向缠绕。

②先把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然后在轮上挂钩码,直至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来。

③记录实验数据,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④改变轴上钩码的数量,再做几次实验。

(3)实验结论:在轮上用力比较省力,在轴上用力比较费力。

实验四:轮轴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实验材料:轮轴装置、铁架台、线绳、钩码若干。(2)实验步骤:

①组装好轮轴实验装置,把轮上和轴上的绳子朝相反的方向缠绕。

②先把一定个数的钩码挂在轴上,然后在轮上挂钩码,直至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来。

③记录实验数据,并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④改变轴上钩码的个数再做几次实验。

(3)实验结论:在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轮轴越省力。实验五:旗杆顶部的滑轮。

(1)实验材料:一个铁架台、一根线绳、钩码若干、一个滑轮。(2)实验步骤:

①组装定滑轮装置(如下图),先在定滑轮的一侧挂上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再在另一侧也挂上不同个数的钩码,观察定滑轮的状态。②记录实验数据。

③改变钩码的数量多做几次实验。

(3)实验结论: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是不能省力。

实验六:会移动的滑轮。

(1)实验材料:一个铁架台、一根线绳、钩码若干、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滑轮。(2)实验步骤:

①组装动滑轮装置,用铁架台做支架,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另一端绕过动滑轮用弹簧测力计向上提动滑轮下面的钩码。

②先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提升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所用的力,再测量用动滑轮提升不同个数(1~5个)钩码所用的力(如下图),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表格内。

(3)实验结论: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验七:研究滑轮组作用的实验。

(1)实验材料:一个铁架台、一根线绳、两个滑轮、一个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

(2)实验步骤:

①用两个滑轮组装一个滑轮组。将一个滑轮固定在铁架台的上端,作为定滑轮。在定滑轮的固定钩上系上一根线绳,绕过另一个滑轮后再绕过已经固定的定滑轮,组成一个简单的滑轮组(如图)。

②先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提升钩码需要的升力,再测量用这个滑轮组来提升相同个数的钩码所用的力,并观察力的方向。③记录实验数据,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

(3)实验现象:直接提升钩码时,用力方向向上,用滑轮组提升钩码时,用力方向向下。

(4)实验结论:滑轮组既能改变力的方向,又能省力。

实验八:探究多个滑轮构成的滑轮组的作用。

(1)实验材料:一个铁架台、四个滑轮、一根线绳、钩码若干、弹簧测力计。(2)实验步骤:

①将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滑轮组(如下图)。

②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直接提升钩码需要多大的力,再测量用这个滑轮组提升相同个数钩码需要的力。

③记录实验数据,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

(3)实验结论:由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既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又能省力,而且提升重物所需的力只是原来的1/4。

实验九:斜面有什么用。

(1)实验材料:一块平木板、一个小木块、四辆不同质量的小车(可以通过增加小车内钩码的数量来获得不同的质量)、一盒钩码、一个弹簧测力计。(2)实验步骤:①搭好一个斜面。

②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物体所重量不同的小车用的力,再测沿斜面提升物体所用的力。

③使用另外三辆小车,按照步骤②重复做几次。

④将实验数据填入实验记录表中。

(3)实验结论:将物体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利用斜面比直接提起物体要省力。实验十:不同坡度的斜面。

(1)实验材料:一块平木板、若干个高度相同的小木块、一辆小车、一个弹簧测力计。

(2)实验步骤:

①把一块木板分别搭在高低不同的木块上,可以做成几个坡度不同的斜面。②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重物所用的力,再分别沿着这些斜面将一个重物拉上去,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用了多大的力。

③每种坡度做三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实验记录表中。

(3)实验结论:斜面能够省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费力。

实验十一:自行车上的链条和齿轮。(1)实验材料:一辆自行车。

(2)实验步骤:观察自行车前后两个齿轮,记录自行车的大齿轮转动一圈带动小齿轮转动的圈数。然后转动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记录小齿轮转动一圈时大齿轮转动的圈数。

(3)实验结论: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时,小齿轮转动的速度比大齿轮快;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时,大齿轮转动的速度比小齿轮慢。

实验十二:横梁和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

(1)实验材料:长为25厘米,宽分别为2厘米、4厘米、8厘米的卡纸(裁剪时应保持方向一致)各一张,大小相同的垫圈若干个,《科学》书10本。(2)实验步骤:

①把2厘米宽的卡纸放在“桥墩”(每个“桥墩”用5本科学书做成)上。

②往卡纸上面放垫圈,直到纸梁受压弯曲到中部接触桌面为止,记录垫圈的个数。

③依次把4厘米、8厘米宽的卡纸放在“桥墩”上,然后往卡纸上面放垫圈,直到纸梁受压弯曲到中部接触桌面为止,记录垫圈的个数。

(3)实验结论:纸梁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増强。

实验十三: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

(1)实验材料:长为25厘米、宽为2厘米的卡纸(裁剪时应保持方向一致)一张,两张粘在一起的卡纸(每张卡纸的长为25厘米、宽为2厘米),四张粘在一起的卡纸(每张卡纸的长为25厘米、宽为2厘米),大小相同的垫圈若干个,《科学》书10本。(2)实验步骤:

①把一张2厘米宽的卡纸放在“桥墩”(每个“桥墩”用5本《科学》书做成)上。②往卡纸上面放垫圈,直到纸梁受压弯曲到中部接触桌面为止,记录垫圈的个数。

③依次把两张粘在一起、四张粘在一起的卡纸放在“桥墩”上,然后往卡纸上面放垫圈,直到纸梁受压弯曲到中部接触桌面为止,记录垫圈的个数。

(3)实验结论:纸梁的厚度増加,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

实验十四: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实验材料:五张A4打印纸、大小相同的垫圈若干个、《科学》书若干本、双面胶、尺子一把。(2)实验步骤:

①将参加实验的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并进行编号:第一组、第二组……第六组,每组5~6人。

②小组内进行分工,不改变纸的长度,分别将A4纸折成“凵”形、“WW”形、“口”形和“⭕”形,如下图。

③将折好各种形状的纸梁放在《科学》书做成的“桥墩”上。

④将垫圈逐个放到纸梁上,直到纸梁受压弯曲接触桌面为止,然后记录垫圈的个数。

⑤改换其他形状的纸梁,重复步骤(3)和步骤(4)。

(3)实验结论:纸梁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增强。改变薄板形材料的形状,可以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十五: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

(1)实验材料:一张硬纸片、大小相同的垫圈若干个。(2)实验步骤:

①先把硬纸片卷一卷再松开,做成一个可以立在桌面上的纸拱。②在纸拱顶部中间位置轻轻地逐一放上垫圈,仔细观察纸拱的变化。③数一数,在纸拱被压塌前能承受几个垫圈的重量。

(3)实验现象:当放上一个垫圈时,纸拱的拱顶向下沉拱足向两边延伸。当在上面加两个垫圈时,拱足向两边延伸得更大了,最后就伸展平了。

(4)实验结论:纸拱在受到压力时,拱足会向两边伸展,产生向外的推力。实验十六:圆顶形和球形。

(1)实验材料:圆顶形和球形的受力特点与拱形有关。(2)实验步骤:

①用剪刀把乒乓球对半剖开。

②观察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壳的薄厚,用手捏一捏,感觉它的软硬。③把三个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壳扣在桌面上。

④在三个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壳上逐本放《科学》书,记录可以放多少本。

(3)实验现象:乒乓球壳本身不厚而且较软,三个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壳扣在桌面上,可以承载数十本《科学》书,即承载较大的压力。完整的乒乓球用手使劲捏、压,感觉很硬,不容易压瘪,即不容易变形或破裂。(4)实验结论:圆顶形和球形能承载较大的压力。

实验十七:塑料瓶的形状。

(1)实验材料:塑料饮料瓶若干、剪刀。(2)实验步骤:

①观察塑料瓶上部、中部、底部三部分的形状。

②用手捏一捏塑料瓶上部、中部、底部三部分的软硬。③用剪刀剪开塑料瓶,观察各部分的薄厚是否相同。(3)实验结论:

①圆柱形的瓶身,不仅可以使塑料饮料瓶承受更大的压力、不易变形,还可以省料。

②在塑料饮料瓶的瓶口、瓶底增加了塑料的厚度,同时瓶身采用圆柱形,瓶颈和瓶底采用了圆顶形,这就大大增强了它的抗弯曲能力。实验十八:比较三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受力时的特点。

(1)实验材料:三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2)实验步骤:

①分别把三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立着放在桌面上。②用手推、拉框架,观察它们的变形程度。(3)实验现象:如下图。

(4)实验结论:三角形框架稳定,不容易变形;长方形框架不稳定,容易变形。实验十九:加固长方形框架。

(1)实验材料:长方形框架、竹棍、橡皮筋。(2)实验步骤:

①加固长方形框架,在长方形框架中增加斜杆。②观察加固后的长方形框架受力时的现象。③思考增加的斜杆有什么作用。

(3)实验现象:在长方形框架中增加斜杆,长方形框架不容易变形。(4)实验结论:斜杆的推力和拉力阻止了长方形框架变形。

实验二十: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1)实验材料:筷子、橡皮筋、剪刀、书本若干。(2)实验步骤:

①用筷子和橡皮筋捆扎一个正方体框架。②加固这个正方体框架,即加斜杆。

③在正方体的前、后、左、右四个面上加斜杆。

④在做好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观察它能承载多少本书。

(3)实验结论: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加固正方体框架,使正方体框架能承受更大的力。

实验二十一: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1)实验材料:空塑料瓶、一些沙子(或水)。(2)实验步骤:

①将一个空塑料瓶瓶口向上放置,另一个空塑料瓶瓶口向下放置,观察哪个塑料瓶容易倒。

②给一个塑料瓶装满瓶沙子瓶口向上放置。给另一个塑料瓶裝半瓶沙子瓶口向上放置,观察哪个塑料瓶容易倒。

(3)实验现象:瓶口向下的空塑料瓶最容易倒,瓶口向上的塑料瓶不容易倒,装半瓶沙子的塑料瓶最不容易倒。

(4)实验结论: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最不容易倒。

实验二十二:各式各样的拱桥。(1)实验材料:细竹条、细绳子。(2)实验步骤:

①用手捏住竹条的两端,向中间慢慢弯曲形成拱,感受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②先在拱起的细竹条两端栓一根细绳子(当作桥面),再感受、比较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有什么变化。

(3)实验结论:当桥面在拱的下方时,桥板能拉住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同时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也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二十三:大跨度钢索桥。

(1)实验材料:绳子、小木板、椅子、重物。(2)实验步骤:

①用小木板当“桥面”,用绳子当“钢缆”,用椅子背当¨桥塔”,建造一座“钢索桥”,桥面放上重物,由两人分别拉动“钢缆”进行演示和体验。②感受同时用力拉绳子把桥吊起来时的用力方向。

③让“吊”桥的绳子下垂多一些,并把绳子尽量拉直些,感受用力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

(3)实验现象:两人同时用力拉绳子把“桥”吊起来时,是向下用力。把绳子尽量拉直一些用力大,让“吊”桥的绳子下垂多一些则省力,即“桥塔”越高越省力。(4)实验结论:桥塔修得很高是为了降低钢缆的拉力。

实验二十四: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1)实验材料:电池、电池槽、小灯泡、导线若干、指南针、开关。(2)实验步骤:

①先安装一个可以点亮小灯泡的电路。

②把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近指南针上方,与磁针指的方向一致。接通小灯泡的电路,观察指南针的指针是否偏转;断开电路后,再观察指南针的指针是否偏转同时记录实验情况。

③调整指南针与导线之间的距离,重复实验步骤②,同时记录实验情况。④把拉直的导线靠近指南针上方,接通不带小灯泡的电路(短路),观察指针是否偏转;断开电路后再观察指针是否偏转,同时记录实验情况。

⑤调整指南针与导线的距离,重复实验步骤④,同时记录实验情况。

(3)实验结论:通电导线可以产生磁场,磁场的强弱与到导线的距离和电流的强弱有关。距离导线越近,磁场越强,反之越弱;电流越强,磁场越强,反之越弱。

实验二十五: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1)实验材料:电池、电池槽、导线若干、开关、指南针、胶带。(2)实验步骤:

①做一个线圈。用导线按相同的方法在手指上绕10圈左右取下,用胶带固定线圈和引出的线(如下图)。也可以用导线在一号电池上绕10圈左右做线圈。

②把不通电线圈套在指南针盒上,观察指针是否偏转。接通电路,再观察指针是否偏转。

③改变线圈和指南针之间的角度,再次接通电路,观察指针偏转的角度。④做好实验记录。

(3)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发现,通电线圈靠近指南针,会使指南针的指针发生偏转。指针偏转的角度会随着线圈与指南针之间的角度变化而变化。

(4)实验结论:通电线圈可以使指南针的指针发生偏转。将线圈立着套在指南针上,指南针的中心越靠近线圈的中心,指针偏转的角度就越大。

实验二十六:探究电磁铁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关系的实验。(1)实验材料:导线、大铁钉、电池、指南针。(2)实验步骤:

①按照下图两种线圈的绕法做两个铁钉电磁铁,连接电池,接通电流。注意拿钉子的方向不变,拿钉子的左右手不变,只是绕的方向相反。②分别用指南针测出钉尖与钉帽的磁极。

(3)实验现象:线圈按逆时针方向缠绕时,电磁铁的钉尖是南极,钉帽是北极;线圈按顺时针方向缠绕时,电磁铁的钉尖是北极,钉帽是南极。

(4)实验结论:电磁铁是有南北极的,电磁铁的南北极和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实验二十七:探究电磁铁南北极与电池接法关系的实验。(1)实验步骤:

①制作一个铁钉电磁铁,连接电池,接通电流,用指南针测出钉尖与钉帽的磁极。

②只改变电池的正负极连接方向,用指南针测出钉尖与钉帽的磁极。

(2)实验现象:钉尖吸引指南针的南极,且排斥北极,那么电磁铁的钉尖是北极;当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时,电磁铁的南北极发生转变。

(3)实验结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池的正负极接法(电流方向)有关。实验二十八: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的关系。(1)实验材料:导线若干、大头针、大铁钉、电池等。(2)实验步骤:

①制订小组研究计划。

②交流小组的研究计划。要改变的因素是线圈的圈数,分别制作三个电磁铁,导线的长度不变,只改变线圈的圈数,如下图所示,分别绕30圈、60圈、90圈。

③实施小组研究计划。明确小组人员的分工,按照研究计划开始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磁力的大小用吸起大头针的数量来进行判断。如下图所示。

④进行实验,记录好数据并填在实验记录表中。

(3)实验结论:线圈圈数多,电磁铁的磁力大;线圈圈数少,电磁铁的磁力小。实验二十九: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

(1)实验材料:橡皮筋、杯子、胶带、电线、电池、磁铁、一个铁丝支架。(2)实验步骤:

①安装支架和电路,在倒扣的杯子上套两根橡皮筋。把一个铁丝支架插进橡皮圈,安装在杯子上,如图一所示。

②把两根电线用胶带缠在一起,一端线头分开成“V”字形,另一端插入橡皮圈固定。把电线与电池、开关连接起来,如图二所示。

③安装转子。把转子放在支架上。调节支架的位置,使得转子能够转动而不会滑下来,如图三所示。

④让小电动机的转子转动起来。给转子线圈通电流,转子没有转动起来,把一个磁铁放在转子的一侧后,转子转动起来了,如图四所示。

(3)实验结论:小电动机是依靠磁力转动的,它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实验三十:我们来发电。

(1)实验材料:小电动机、导线、小灯泡、指南针。(2)实验步骤:

①按下图方式连接小灯泡。

②用手使劲搓小电动机的轴,使小电动机转动。③观察小灯泡是否亮了。

④按照本单元第一节课那样把线圈绕在指南针的盒子上,转动指南针盒,使指南针磁针方向与线圈绕线方向一致。

⑤将线圈与小电动机连接起来,用手搓小电动机的轴,观察实验现象。

(3)实验现象:转动小电动机的轴,小灯泡不亮;转动小电动机的轴,指南针的磁针发生偏转。

(4)实验结论:用电动机可以发电。

实验三十一:研究鱼的体形。

(1)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同样大小的纸若干张、一盆清水。(2)实验步骤:

①把纸折成不同的形状。例如:球形、圆柱形、纺锤形等。

②把折成不同形状的纸放在水中,用同样大小的力推动它们,观察哪种形状的纸在水中前进得更远。

(3)实验结论:纺锤形的纸在水中前进得最远,因此鱼的这种体形比其他形状在水中前进得更快。

实验三十二:模拟北极狐身体保温实验。

(1)实验材料:一个球形烧杯、一个与球形烧杯体积相近的细而长的玻璃杯、两支温度计、热水。(2)实验步骤:

①分别向两个容器内倒入200毫升热水。②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两个容器中。③测量并记录水温。

④3分钟后再次测量并记录水温。⑤汇总数据,总结实验结果。

(3)实验结论:球形烧杯中的水降温慢,球形容器保温效果好。由此可知,北极狐这样圆而大的体形可以使体温降得更慢,适合在极地环境中生存,这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