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一青春期心理辅导课

2020-11-10 来源:好走旅游网


初一青春期心理辅导课

二.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尤其是中学期间的绝大部分学生所处的第二阶段的心理特征;

2. 能力目标:让学生能应对青春期的异性交往中的一些困惑;

3. 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悦纳青春期的来临,自信地感受青春,健康交往。

重点:

帮助学生悦纳青春期的来临,感受美好,并能自信而理智地应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在辅导室里,我曾经接待过一位在手腕了割了若干道口子的女孩。她发现自己对一位男生有好感,而这份心事又不小心让同学知道了,她觉得自己再也无颜面对同学。她的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缺乏对这份青春期情感的“悦纳”,至于具体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指导,倒是在其次的。所以,当我对她的这份情感表示理解时,她的眼中出现意外的惊喜。现在,在校园里,老远看到我,她都会大声地问候我,大声得让我感到她是全身心地在问候我。

难点:

初一下的学生的性心理基本上处于第一阶段—异性疏远期到第二阶段—关注异性期的过渡期或是第二阶段的开始期,对于这样一个话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一种害羞,尴尬的心

理,这在我们之前关于人际交往的一课《友谊甜甜圈》这一课,是讲与不同类型的朋友交往时,学生在心理分享的过程中就明显在表现出来过。所以这里的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坦然地面对因为“青春”而带来的一些尴尬和害羞。

三. 教法学法

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也就是“处于未完成阶段并蓄势待发状态的心智功能,最容易受到教育的影响。”对于心理课来说,要把握好这个最近发展区,就必须以学生的个体经验为载体, 同时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情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情境性”。任何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这就决定了心理课也必然要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达到感悟,同时以心理活动为中介,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潜能,达到适应社会发展,个性和谐统一。

本课主要采取以下教法:

1. 情境讨论法;

2. 活动体验法;

因为时间关系,在这里先暂不展开,待后面介绍教学过程时作详细交待。与教法相应地,学生的学法(就是):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我探索,相互交流,活动感悟,在交流中快乐成长;

四. 教学过程

1.开始;

心理课总是在学生熟悉的“整理一下桌面,整理一下心情”开始,这是我在上学期的“毓秀读书会”上曾经介绍过的,将常规的“上课,起立。。。。。。”这样的上课的开始仪式稍作创新,新鲜的事物总是能引起人心理上的期待与振奋。一方面突出了心理课的特色,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另一方面也暗示学生为上课作好物质和心理上的准备。我曾经和现在初二的学生说,或许若干年以后,你们已经不再记得林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但你们可能还会记得我们的“整理一下桌面,整理一下心情”。

2.心理天气报告

课一开始是我们的一项常规性的活动----心理天气报告时间。在这个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学生可以自由地举手,倾诉一周以来的烦恼或快乐的心情。这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养成及时倾诉的心理习惯或者意识,同时也在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出情感上的相容,创造出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氛围,形成师生,生生之间最佳的“心理场”。

“心理场”建设好了,就该进入我们的正题了。

3. 情境导入:

1) 情境一:

两个班的初一学生同去春游,在用餐分组时,a班的班主任将女生和女生分在一组,男生和男生分在同一组;b班的班主任正好相反,每一桌既有男生也有女生,而且每组的

男女生比例大致相同;

用餐完毕,发现其中一个班的桌上杯盘狼藉,“惨不忍睹”;而另一个班的桌上则相对来说非常地整洁。

你判断是哪个班的用餐桌更整洁吗?为什么?

2) 情境二:

有一个班的大学新生的班主任,遇到一个很头痛的问题,就是他们班的男生宿舍特别地脏和乱,多次指出,但男生们却不以为然。后来班主任突发奇想,进行了一次特殊的活动,彻底改变了这个状况。

请问:你知道班主任的“绝招”是什么吗?为什么?(带女生参观男生宿舍)

3)看了上面两个案例,不知大家是否想到了一句俗语:“男女搭配”(等学生回答下半句)“干活不累”。对,我们今天就是要来说说我们“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花样年华”。

这一部分的导入,主要目的就是创设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自然地接纳异性交往,感受到教师----这一教育的主导者对于异性交往中积极因素的理解与认可。我在第一学期开学第一课里向学生提出,心理课的目标:寻找来自心灵的力量。这里的情况,也何尝不是心灵力量的一种呢?

4. 花季的问题

我们以前常说一句话,叫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心理课也一样,要提供给学生一些切实可用的方法。

前面提到,这一课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在讨论这一话题时可能会有一种害羞心理,不好意思直言自己遇到的困惑。所以我们心理课上常规的“心灵分享”,也就是就一主题谈谈自己遇到的困惑就需要调整了。在课前,我就进行了一次小调查,同时结合我的个别心理辅导记录,还有上课时学生作的“心理天气报告”,了解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青春期所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并进行一些设计。通过一种让学生来评述,解决这些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得到心理的宣泄,并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达到心理上的成长。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请学生讨论:

1) 班上的同学喜欢讨论与“性”有关的问题,你知道为什么吗?自己感到很别扭,怎么办?

2)班上一些同学喜欢传播“她”与“他”怎么样怎么样,弄得“他”和“她”很尴尬。你知道为什么一些同学喜欢传播这样的小道消息吗?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办?

3) 同学中在传,“他”很“花心”,一会儿关注这个女生 ,一会儿关注那个,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这三个现象正是性心理的第二阶段----也就是绝大多数中学生所处的“关注异性期”所特有的现象。第一个问题反映出的是对性的一些生理现象的关注,好奇而又得不到正确,充分的信息指导而出现的;第二个问题反映了学生对异性交往的好奇,又缺乏交往的指导。那么尤其是第三个问题,我们都知道,这正说明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对异性评价标准的

不成熟,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年龄的情感,它并不是小说中所描写的真正的爱情。这三个问题同时还起着为下一部分:青春期性心理三阶段铺垫的作用。

对于这个难点问题,我还设计了一个小小的开关:我并不直接提出三个问题,而是用三朵花来表示,以切合“花样年华”的主题,请学生选择先回答哪一朵的问题,让课堂更具趣味性,更符合初一学生心理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析的对错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教师在上课时,要充分展示“教育机智”,适时引导。

在这三个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个体经验已经被悄悄地引入了,学生会形成一种心理期待:青春期的心理成长规律到底是什么?

于是,这时候,作为讨论的总结,教师就可以讲述性心理发展的三阶段了。

5. 青春期心理成长三阶段

1) 异性疏远期

2) 关注异性期

3) 两性恋爱期

6. 体验活动

在异性交往中接纳的心理形成了,困惑消除了。那么,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当然是

交往的“度”了。理论说教肯定是不行的。我设计了一个体验活动:吹气球。

1) 每个小组派出一位同学来参与“吹气球”比赛;

2)宣布比赛规则:等老师宣布开始后,大家尽力地吹气球,看哪个组的同学能将气球吹到最大,就算哪个组获胜。在这个过程中,总是有学生因为急于获胜而用力过度,把气球吹破了。

3)请吹“破”气球的同学谈感受:一味地想将气球吹大,结果反而让它成了碎片。(如果没有同学把气球吹“破”,就请同学设想一下,如果再用力吹,会怎么样?)

4)老师点评总结:看来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如果我们在异性交往中无法把握好这个度的问题,也会让这份美好的情感成为碎片。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

“男孩女孩,你们之间有一种情感很美好,它不是爱情,但沿途的风景却很美。”

作为初一的学生,我认为点到这里,有一个概念就可以了,如果是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重点讨论这个“度”的问题。

7.由于心理课只在初一开设,随着这些学生即将升上初二,我也就即将迎来新的同学而与他们告别,不舍之心早已有之,而更多地,是一种母亲对孩子式的“不放心”,所以最近几课,我常给他们介绍一些杂志,一些书,希望他们能得到持续的心理支持。在这一课的结束,我向他们推介一本《藏在书包里的玫瑰》。

五. 备课后的思考:

1.心理辅导课程强调的是一个他助----互助----自助的过程,教师,同学的他助,互助只是手段,学生的自助才是目的。在本课一开始,我用两个情境表达了对异性交往所带来的积极因素的认可,创造了一种师生之间通畅的沟通氛围,使学生有话敢说,能理直气壮地倾诉自己的心声,宣泄情绪,发表观点,探索办法。我曾经给老师作关于师生沟通的讲座,我引用过一则心之门的故事,(粗重的铁棒全心全力也无法将门打开,而钥匙则用它小巧的身躯进入了锁的心,把门打开了)这是我贴在辅导室的门口的。上课也是一种沟通,我觉得这堂课上,学生的心之门是打开的。

2.这堂课能切实解决学生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对这门课,对心理辅导,对于我们的教育,能产生进一步的接纳与认同。同时,也对心理的成长更为充满信心。

3.用吹气球活动来比喻,中学阶段的异性交往要保持适当的度,比较能获得学生心理上的认同,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讲,体验更能进入一个人的潜意识,也就是会在无形中更为有效地影响学生。事实上,我上课说出这个结论时,我的学生全体自发地鼓掌,大声地说:“谢谢老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