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近年来,我县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和建设“五新”型新农村的要求,立足县情,努力探索,开拓创新,出台多项有利于山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山区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一是充分发挥山区农村的自然优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效明显,展现了山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广阔前景;二是大打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山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奠定了山区新农村建设上新台阶的坚实基础;三是以农村环境整治为切入点,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呈现出了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勃勃生机和活力;四是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彰显了基层党组织在山区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五是县乡党委高度重视,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形成了合力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这些都为提高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由于我县各乡镇地理、历史、社会、文化、自然条件、原始资金积累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山区农村的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经济发展仍相对滞后,面临着的许多突出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山区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
一是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多,农民增收难度大。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而山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却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统计资料表明,我县山区农村群众人均纯收入要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17%以上。虽然我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绝大多数是依靠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但山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同经济发达乡村的农民相比,又明显处于劣势。一是地下无资源,经济发展起步迟,没有完成资金的原始积累,集体经济基本上属于空白。二是集体企业和民营的规模企业为数极少,致使山区农民不得不到异地务工,而异地务工与农忙时节造成的矛盾,使山区农民外出务工大多为季节性务工,严重影响了务工收入。三是山区农业种植还是“靠天吃饭”,农业收入除去化肥、耕地、收割和脱粒等费用(不包括劳动工资)后所剩无几,而国家的补贴也基本上被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所抵消,种植粮食作物基本上无利可图,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四是受金融危机冲击和农村信用社自身运行要求的限制,农民的小额贷款手续繁、条件多,筹集发展资金十分困难,虽然我县已经降低了养殖业补贴门槛,但补贴资金到位迟的情况还是影响了种养业的规模化发展。再加之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滞后,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较弱等因素,都加大了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难度。
—2—
二是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任务艰巨。近几年来,通过上级政府的支持,干部群众的苦干实干,社会各界的大力帮扶,山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之高、速度之快、变化之大,都是有史以来所没有过的,成为山区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亮点,也是解决农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具体体现。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仍然是加快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由于实施村村通工程、解决吃水问题、新建和维修学校以及沼气秸秆气工程等,引起的负债现象比较严重;二是仍有相当比例的自然村还存在比较突出的吃水难问题;三是较大的资金缺口和自身原有债务问题的困扰,使得建设资金的筹集十分艰难,农村无论是上新的建设项目还是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都举步维艰。
三是山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滞后,建设资金的投入严重浪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而山区农村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村庄小、人口居住分散,生存的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与社会效益很不相称,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许多的偏僻农村由于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和家长到中心小学陪孩子读书,村里常住人口很少,用群众的话说,他们“不是拄着棍,就是扶着墙”。即便如此,还是通过争取上级资金,在外工作人员捐款
—3—
捐物和群众集资、投义务工等形式,积极进行修路、解决人畜吃水、修建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菲的同时,造成了投入的严重浪费,与社会效益和长远发展都是极不适应的。
四是山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结构不适,工资待遇低,工作难度大。应当充分肯定,我县近年来山区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功不可没,在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史册上,应该为他们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山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令人堪忧:一是年龄老化,后继乏人。村支书中35岁以下的年轻党员比例很小;二是工资待遇低,后顾之忧思想严重,干与不干成为两难选择;三是集体经济空白,工作压力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向上争取资金、跑扶贫单位、收缴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费、征订报刊杂志、维修小学幼儿园、传统庙会开支等等,往往是自己掏腰包垫支,到年底也只能挂在往来账上。许多时候是干不是不干也不是,完不成任务给乡镇交不了帐,办不成实事群众要骂娘。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山区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可以说,山区新农村建设如何,不仅事关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大局,而且关系到我县率先在全省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快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我县实现“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目标和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内在
—4—
要求,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山区的新农村建设是我县新农村建设中的短板和难点,起点低、条件差、渐进性和长期性是其显著特征,要全力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上台阶,提高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实现在全省领跑这一目标,就必须坚持从山区的实际出发,既要注重长远规划,又要注重近期实效;既要正视存在的困难,也要看到潜在的优势;既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也要克服畏难情绪和等待观望思想,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而言,必须在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的基础上,全力推进我县山区新农村建设:
一、要正确处理好加快山区新农村建设与提高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的关系
由于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原因,山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虽然各地都为推进山区贫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仍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山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如何,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局,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我们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如果山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大的改善,我们讲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一句空话,山区的新农村建设搞不好,全县的新农村建设也就失去
—5—
了应有的意义。从山区农村的现实情况出发,把山区农村作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中去考虑、去谋划,并采取相应的政策倾斜措施,进而全面推进和整体提高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应成为我们始终不渝坚持的指导方针。
二、要正确处理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全面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摆在首位,深刻表明了发展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其意义对整个新农村建设而言是这样,对山区的新农村建设来说,更显得尤为重要。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山区农村自然条件差,发展农村经济制约因素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多。虽然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建设和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化,但无论是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还是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较,都存在着较大的反差。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如果这一条抓不住、抓不准、抓不好,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的工作目标就失去了基础,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俗话说,“家有余粮,才敢铺地打墙”。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干部群众投入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因此,要坚决破除无地下资源
—6—
就不能加快经济发展的封闭保守观念,立足山区农村的自身优势,培育发展新产业,找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创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生产的新路子,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当然,我们说要毫不动摇地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基础,这个核心,并不是说要等群众过上宽裕型小康生活了再搞新农村建设,而应该抓住根本,带动一般,整体推进山区的新农村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要正确处理好解决农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与山区农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关系
我们在山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中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农民群众在谈到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的历史变化时,感受最深的有这么两点:一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从根本上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近几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种粮还能得到资金补贴,这使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要求最低又可望不可及的梦想得到了实现;二是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使村村通了水泥路,吃上了自来水,看病能报销,养老有保障,部分村还用上了沼气、秸杆气等新型能源,许多村还建起了文化广场,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安装了路灯等。农民群众是最讲究实际利益的,神舟飞船探测宇宙,美国谁当选总统,台湾绿蓝两个阵营之争这些事,他们对此可能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有涉及到衣食住行这些民生最基本的利益问题,才是农民群众最为关心关注的事情。近几年来,我们在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通过抓基础
—7—
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积极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受到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但由于山区自然条件的制约和投入不足等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可以说是任务繁重,任重道远。我们应在继续大力抓好山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影响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问题的同时,从地处边远山区、人居环境差、常住人口少、搞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且得不偿失的山庄窝铺的现实问题出发,从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考虑,积极搞好城镇化和中心村的长远规划,逐步建设一批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功能比较齐全的小城镇和中心村,以适应边远山区农村人口有序转移的需要,要做到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这应成为全力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四、要正确处理好培塑各具特色的先进典型与带动山区新农村建设整体上新台阶的关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在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推出了一批不同类型的典型。比如,新农村连片建设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型、工矿企业反哺农业型等,以及一大批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呕心沥血、艰苦奋斗搞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等。这些先进典型对推进山区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带动和影响作用。在当前的形势下,山区的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搞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与资金
—8—
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培育新产业、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养殖业与产品创立品牌进入市场的矛盾,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基层组织管理功能弱化与处理干群关系的矛盾。可以说每办成一件事都要冲破重重阻力,每前进一步都需付出极大的努力。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山区的新农村建设要不断推进,就需要有可供学习借鉴的模式和经验,谁在这些方面能够闯出一条新路,就会给人昭示与启迪,人们就会跟着去干,这就是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因此,我们要在保护好、发挥好老典型的作用和发现培塑新的典型上下功夫,在拓宽视野培塑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上下功夫,在挖掘先进典型的闪光点和加大宣传力度上下功夫。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培塑一批对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具有代表性、方向性和感召力、影响力强的先进典型,使广大干部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真正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你追我赶、全力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的良好局面。
五、要正确处理好坚持“输血”、“造血”并重与建立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关系
我们习惯把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的资金和物资称之为“输血”,把政策和体制机制方面的扶持称之为“造血”。一种观点认为,要强化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这一观点很有道理,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尊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一切从实
—9—
际出发。犹如抢救一个失血过多的病人,只有先给其输血,促使其尽快恢复健康,其造血功能才能发挥作用。再比如,我们在搞“村村通”工程中,如果没有省、市、县、乡四级的资金补助,只靠山区农村的人力物力,要完成“村村通”的任务是根本不可能的。长期以来,山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办任何事情都起步艰难,要加快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步子,就要继续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坚持和完善过去在帮扶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对社会帮扶的情况加以总结,完善相关的工作机制,注意结对帮扶的相对稳定性和长期性。帮扶不应只是给予资金物资上的扶持,也要结合山区农村的实际就如何发展生产给予具体的帮助指导,要求我们区别情况,认真研究,逐步完善。与此同时,要把着力点放在建立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上,比如设立支持山区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财政每年预算的支农资金要向山区新农村倾斜,选派县乡机关年青干部到山区农村挂职锻炼等等。建立与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长效机制是一个新课题,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完善和提高。
六、要正确处理好切实加强山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提高干部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关系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心骨、排头兵、领头雁,他们的凝聚力、战斗力如何,事关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素质如何,同样事关新农村建
—10—
设的实效。所以,全力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在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和干部群众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但山区农村部分基层组织带动能力不强和农民素质不高的问题,影响了他们的良性互动,阻碍了山区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突出表现为部分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和领导能力与山区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致富技能和文化素质与山区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因此,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山区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使他们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明确思路,对他们在政治上要严格要求,工作上要大力支持,生活上要热情关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山区农村基层组织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本领。其次要花大力气加强对农民的培养与教育。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努力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使他们从只会“卖硬苦力”转变为也能“挣聪明钱”;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让他们能够在基层组织的带领下,积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山区新农村建设成效如何,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能否得到进一步推进,关系到我县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因此,在加快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紧紧抓住当前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用足、用好、用够上级优惠政
—11—
策,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营造更加有利于山区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