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知识与能力》名师预测二

2021-10-07 来源:好走旅游网
1.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防止和克服()

A.不从学生实际出发,不尊重学生的个性

B.单纯强调书本,排斥实践;强调个人经验,否定理论知识的作用 C.儿童中心论

D.空洞说教,单纯知识传授

答案: B

解析: 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要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B项的说法明显地将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了,是贯彻此原则所必须防止和克服的。

2.1958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两个必须”是指()

A.教育必须为当前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必须与社会活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工农相结合

答案: C

解析: 1958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即: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我国古代墨子提出:“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它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巩固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 B

解析: 题干的描述体现了量力性原则。

4.提问“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属于()训练。

A.发散思维 B.抽象思维 C.头脑风暴 D.推测与假设

答案: A

解析: 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形态扩散等。其中,形态扩散即以事物的形态(如颜色、味道、形状等)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比如,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办什么事。因此,答案为A项。

5.《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相互切磋”。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

A.谈话法 B.讨论法 C.参观法 D.练习法

答案: B

解析: 题干的描述表明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讨论法。

6.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答案: D

解析: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几方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7.学校作业越难,学习就越有效。有了这样的训练,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无穷。这体现的是()的基本观点。

A.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 C.概括说

D.奥苏伯尔的认知观

答案: A

解析: 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训练和改进心理官能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改善学生的各种官能,而改善以后的官能就能够自动地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一种官能的改进也能增强其他的官能。

8.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

A.劳动 B.模仿 C.学习 D.本能

答案: B

解析: 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9.学生对背诵枯燥乏味的英文单词没兴趣,但对学好外语后可以帮助考研或涉猎更多的外文资料感兴趣。这种间接兴趣会引起和维持其学习外语的()

A.无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答案: C

解析: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服从于当前活动任务需要的注意,属于注意的高级形式。在一些内容相对枯燥、难度较大的科目学习中,使学生了解知识掌握后的功用和社会价值,引起他们对学习结果的间接兴趣,可以使他们进入有意注意的学习活动。

10.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的最好方法是()

A.机械学习 B.发现学习 C.接受学习 D.观察学习

答案: B

解析: 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

11.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两个学习情境中产生迁移的实质是理解()

A.共同的表征 B.共同的知识 C.共同的关系 D.共同的经验

答案: C

解析: 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关系转换说,认为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关系的结果。

12.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B.替代经验 C.言语暗示 D.情绪唤醒

答案: A

解析: 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13.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答案: A

解析: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都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14.“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体现了()的观点。

A.内发论 B.外铄论 C.辐合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答案: A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典型的内发论的观点。

15.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为()

A.群体气氛 B.群体压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

答案: D

解析: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6.“千手观音”的形象运用了想象的哪种加工方式()

A.黏合 B.夸张 C.拟人化 D.典型化

答案: B

解析: 夸张是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对某些特点加以夸大和强调,使其增大、缩小、数量加多、色彩加浓等。

17.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是()

A.比纳一西蒙智力量表 B.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C.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D.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答案: A

解析: 最早的智力测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称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18.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A.发展儿童的智力

B.为高一级学校输送选拔人才 C.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D.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答案: D 解析: 略。

19.三结合教育是指()

A.学校、校长和教师三结合 B.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 C.家庭、教师和校长三结合 D.父母、教师和社会三结合

答案: B 解析: 略。

20.下列选项中属于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是()

A.表现为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来控制 B.倾向拒绝和漠视孩子 C.对儿童缺乏基本的关注

D.不对孩子提出任何要求,让其随意控制、协调自己的一切行为

答案: A

解析: 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为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来控制。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21.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答案: D

解析: 道德行为是道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辨析题(每题8分)

22.

讲授法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1)注入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式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2)衡量一种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启发性,关键是看教师能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单从形式上去加以判断。因此,不能简单地说,讲授法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解析: 23.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对立的,二者不可转化。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不是二元对立的,二者互动互补、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这种互动互补、相互作用的关系,使得某些课程由显性不断向隐性深层发展,学校课程的内容不断丰富。 解析: 24.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赋予了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专业自主权,因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必须是教师。学校教师之外的其他机构人员,可以参与和协助教师开发校本课程,但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工作。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开发主体可以而且常常是专家,但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则必须是教师,而不是专家。否则,“校本课程”是很难真正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事实上,依靠少数专家去为一所一所的具体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在客观上也是不可能的。 解析: 25.

运用复式教学时,学生的基本训练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复式教学保持了班级授课制的一切本质特征,与班级授课制不同的是教师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巧妙地同时安排几个年级学生的活动。复式教学组织得好,学生的基本训练和自学能力往往更强。 解析:

简答题(每题10分)

26.

简述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答案:

(1)生理因素。遗传、解剖、生理、生化和病毒等对精神疾病的产生和发展都能起到作用。(2)家庭因素。家庭不和睦、父母教育方式不统一或者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观念、单亲家庭等都能够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3)社会因素。不健康的报刊、杂志、书籍、游戏等大众传媒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可能导致儿童的心理异常。(4)学校因素。教师素质不高、学校教育方法失当、应试教育理念使学生对学习和学校产生了厌恶情绪,严重的可能导致心理问题。(5)心理学因素。学生的厌学、离家出走、情感脆弱等问题多是由于认知偏颇、情绪易激动、意志薄弱、内心矛盾而产生的苦恼、困惑。 解析: 27.

简述综合课程的特点。

答案:

(1)综合相关学科,重建学生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2)压缩了课时,减轻了学生负担。(3)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利弊参半。一方面比较注意按学生心理顺序编制教学内容,便于联系学习者生活实际来教学,容易唤起儿童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另一方面综合课程知识面广,教学难度大,不易被教师把握。 解析: 28.

简述发展性评价的特征。

答案:

(1)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2)要求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3)注重过程评价;(4)关注个体差异;(5)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解析: 29.

“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包含哪两层含义?它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答案:

(1)在维果茨基看来,教学的可能性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决定,“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这里有两层含义:①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决定着儿童的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及智力活动的特点。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应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2)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指导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还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解析:

材料分析题(每题18分)

30.

初二年级一班的张亮是个问题学生,他成绩不好,经常与同学打架,抢同学东西,有时从同学背后推一把,有时甚至追着同学打。作为班主任,你请来了张亮的父亲说明情况,不料,张亮的父亲对他的说法不以为然,说他的孩子还小,长大了就好了。转脸又对其他的老师说他的儿子这是在保护自己,免受别人欺负。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8分)

(2)作为班主任,请设计张亮问题的解决方案。(10分)

答案:

(1)材料中学生张亮的各种不良问题行为,以及其父亲的纵容态度,暴露出其放纵型的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达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蛮横无理、胡闹等。

(2)班主任可采取以下措施:①改善张亮的人际关系,消除其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②保护张亮的自尊心,培养其集体荣誉感;③讲究谈话艺术,提高张亮的道德认知;④锻炼张亮与诱因做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⑤注重张亮的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对其进行专门的针对性教育。另外,班主任要与张亮的父亲多沟通其家庭教养方式,引导其转变放纵型为民主型。 解析: 31.

东汉名将马援,小时候并不怎么样。有一次,他见到同学朱勃,朱勃年方十三,能口诵诗书,举止娴雅,学识渊博。马援见了他很惭愧,他哥安慰说:“朱勃是小器,早成;你是大器,晚成。”马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奋发努力,更加刻苦,后来很有作为。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对教师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

(1)朱勃“早慧”和马援“大器晚成”说明了个体能力的发展存在早晚差异,个体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

(2)这个材料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实施教学时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本故事说明了教师期望的重要性。对于学习不好的学生,教师不要对其失去信心,而是要多加鼓励,让儿童了解到他是有能力和希望成为好学生的。在老师的积极鼓励、循循善诱下,学生是有可能变好的。如果对暂时学习不好的学生加以打击,会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解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