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4单元 第14课 在柏林 部编版

2022-11-29 来源:好走旅游网
14* 在柏林

《在柏林》是美国作家奥莱尔的一篇微型小说。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柏林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发生的故事为材料,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和难以弥合的创伤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

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一节车厢里,一位后备役老兵的妻子神志不清地数着“一 、二、三”,两个小姑娘嘲笑老妇人的举动,被一个老头制止;第2 、3 自然段写了当两个小姑娘再次取笑老妇人时,老兵开口陈述原因;第4自然段写了车厢里的人听了老兵的话后一片寂静。

小说的主题是战争,主要是通过抓住情节、环境以及人物的命运来表现。小说开篇就是环境描写,从一个生活小镜头平实而缓慢地切入,寥寥数语引出了故事的开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从侧面描绘了战争的残酷,看似平静的一句话,却让人读来无比沉重。接着是对战时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身份、年龄和举止的描写,尤其是老妇人不停地数“一、二、三”这个异常的举止,让人心生疑惑,也自然引出两位小姑娘的嘲笑,不过却被一个老头用眼神制止了。到这里为止,故事展现的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的现象,情节比较常规。之后,当老妇人的奇怪言行再次引发两个小姑娘的嘲笑时,小说的情节冲突陡然从平静的叙述发生波折——“老兵”忍不住道出了让人意外的答案,前面常规情节的蓄势和铺垫在这里显示了震撼人心的效果——老妇人数的“一、二、三”原来就是她的三个儿子!老兵的话更加反映了战争的危害遍及无数家庭,年轻的人死了,老的继续打仗,被战争的残酷折磨得神志不清的老妇人也没人照顾,但是战争还在继续。如果老兵也战死,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该如何生活?结尾处写车厢里“静得可怕”跟上文的“平静”形成强烈反差,这是小说中唯一直接流露作者情绪的描写,发人深省。此刻,车厢里的每个人都清醒地认识到:战争带给人们的死亡和恐惧谁都无法逃脱,每个人都成了这个时代的悲剧。

全文三百多字,场景也是一个小小的车厢,作者却通过这个小小的车厢讲述了小人物的命运,深切表现了战争的主题,体现了微型小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特点。

1.默读课文,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关注,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3.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领悟小说铺垫的重要性和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教学难点

领悟小说铺垫的重要性和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1.感知课文

回顾学法,建立联系。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前两篇小说的阅读方法,结合“交流平台”,适当举例子说说自己的看法,以了解小说通过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前两篇小说塑造的都是生活中的平民百姓形象,再以战争中普通人物会是什么样的形象为话题引入,帮助学生建立起类比阅读的联系。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体会主题

本课通过情节、环境和人物的命运的叙写,表现的是战争主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引

导学生理清人物及其行动,梳理清楚情节,抓住人物的言行来感受老兵一家备受摧残的命运,从而体会蕴含其中的主题。如课文开篇就是环境描写,在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透过“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去发现本文写作的社会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故事情节发展的理解和人物命运的关注做铺垫。再如最后一段的“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也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在教学时,就要充分利用心理补白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从而体会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3.表达运用

微型小说最突出的表达方式是以小见大和留白。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材料的补充,通过火车上发生的小场景来发现战争带来的灾难,以及体会对战争的厌恶这个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小说中两个小姑娘的态度,寻找小说留白给人们的思考;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表达方式来发现微型小说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同时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技巧,能作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战争的危害。

1课时

板块一 导入新课,学法回顾

1.出示战争的相关图片,让学生结合课前对收集的战争资料的了解,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2.教师导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都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情。我们看过许多关于战争的新闻、影视作品,它们无不展示着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也警示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以史为鉴,珍爱和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述战争的微型小说——《在柏林》。(板书课题)

3.过渡:先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小说《桥》和《穷人》。请大家浏览一下教材上的交流平台,结合交流平台的提示,举例说说读小说时我们应该关注什么。

4.学生浏览交流平台的内容,并回顾之前的学习过程。 5.学生自由分享自己的总结,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且以人物形象为主,在阅读小说时,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理解和情节的梳理来感受人物形象。

板块二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并出示自读任务。

(1)读通课文,并借助工具书对字词进行认读和理解。

(2)运用积累的小说阅读的方法,厘清小说的情节,能复述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自读成果,全班交流。

(1)出示本课易读错的字词,指名学生认读,并就易读错的字词进行强调。

柏林(bó) 不假思索(jiǎ ) ..(2)交流情节。

①引导学生找到本课中的人物及其行为。

人物:老妇人、两个小姑娘、老兵。

人物的行为:老妇人两次数数,两个小姑娘“嗤笑”“傻笑”,老兵“扫视”“说话”。 ②引导学生明确该故事发生的地方是一节车厢。

③指导学生将人物、人物行为和故事发生的地方连缀起来,用意思完整的话来表述,从而厘清故事的情节。

④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引导并明确。

在一辆驶出柏林的车厢上,一位老妇人在重复地数数,两个小姑娘看到老妇人奇怪的举止后,对她指手画脚,嗤笑起来。

坐在老妇人身边的老人狠狠地扫了他们一眼,车厢便安静了。接着老妇人又开始数数,小姑娘们再次傻笑,最后老人说出了原因。

⑤让学生在故事情节梳理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 ⑥学生进行复述,教师适时指导。

板块三 深入文本,感知命运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的内容,其他学生思考:为什么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课的背景资料进行理解,明确在战争期间,男子们都上了前线。

(3)通过后文中“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引导学生明确此处强调“健壮”两字的原因是设置悬念,为后面头发灰白老人出现做铺垫。

(4)出示描写老妇人的句段,引导学生通过对老妇人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体会老妇人虚弱多病的形象。

(5)通过对“嗤笑”一词意思的理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想象小姑娘的内心活动;结合老妇人出现这样的举止的原因,想象老兵的心理活动。

嗤笑:讥笑,嘲笑。有讽刺之意。

两个小姑娘可能在想这个老妇人是不是有神经病,怎么没有人跟她一起。

老兵可能想的是我的夫人因为战争失去了三个孩子才导致精神出问题,你们竟然还嘲笑她。

(6)引导学生通过小姑娘的行为,体会小姑娘的缺乏同情心,不懂关怀,幼稚粗浅的形象。 2.学习第2、3自然段。

(1)过渡:两个小姑娘看到重复数数的老妇人不禁嘲笑,但是因为老兵狠狠扫了她们一眼,她们才停止了嘲笑。可她们并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因此,当老妇人又开始重复数数的时候,她们又忍不住傻笑,这个时候老兵又是如何处理的呢?请大家快速默读第2、3自然段并思考。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引导并明确老兵说出了原因。

(3)指名学生读第3自然段老兵所说的话,其他学生思考:老兵的话交代了哪些内容? (4)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引导并明确。

①老妇人的身份是老兵的妻子。 ②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在战争中死去。

③老妇人因三个儿子战死而变得神志不清,生活不能自理。 ④老兵因为也要上前线,便将无人照顾的老妇人送进疯人院。

(5)引导抓住语气词“啊”感受老兵叙述时平静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明确这份“平静”是哀莫大于心死,是对战争的无奈适应。

(6)融入自己的感受,再读第3自然段,感受战争带来的苦难。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面对小姑娘对老妇人的再次嘲笑,老兵终于讲出了真相,听到真相之后,大家的又是怎样的表现呢?(出示第4自然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联系前文,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思考车厢一片寂静的原因是什么。 (3)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老兵说的话让人们都感到很意外,很震惊,让人们不禁陷入了对战争的反思,人们似乎已经对老夫妻的痛苦遭遇感同身受,除了沉默,他们不知道能说什么。

(4)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想象此时大家心中又在想什么。 (5)学生自由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时指导。

4.出示第1自然段中的“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一句,与第4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对比,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这两个“静”在内涵上的区别。

5.学生自由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适时指导。

第1自然段中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 第4自然段的“静”是深入人心的震惊和痛。

6.让学生谈谈自己学习完这个故事后的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感受进行适时指导并归纳。 7.总结:老妇人的遭遇只是一个代表,通过她的不幸遭遇,我们可以一窥战争期间很多人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痛,这种痛不仅引起了列车上所有人的共鸣,也让我们感同身受,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战争带来的苦难,要珍爱现在的和平生活。

板块四 课堂总结,感悟技法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老妇人重复数数

起因:两个小姑娘嗤笑在柏林

经过:老兵控诉结果:寂静

 



战争残酷呼吁和平

2.过渡:本课短短的三百多个字,短小精悍,但是表达的主题却是很深刻的。现在,请大家再次回顾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是如何在这短短的篇幅中来表现出这样深刻的主题的呢?

3.指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批注,再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从人物形象的刻画、情节的设置等角度进行引导。

4.学生反馈讨论的结果,教师适时指导。

从情节设置上来看,小说一开始通过车厢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隐晦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因为健壮的男子都上前线去了,由此可见战争带来的灾难之大。另外,小说开始通过老妇人的异常举止进行了铺垫,到最后才让老兵说出真相,带来了更大的震撼力。从人物刻画上来看,小说刻画了一个因三个儿子战死而神志不清的老妇人,现在又要因为自己年老的丈夫上前线而被送往疯人院,不论是老妇人今后的命运,还是老兵上战场之后的命运,都让人震惊和痛。老妇人一家人的命运也是千万个笼罩在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本单元小说阅读的第三篇课文,学生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对小说阅读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围绕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设置自读学习卡,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对课文进行自读理解和讨论交流,教师则在学生的交流反馈中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将阅读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的阅读中,做到学以致用。

2.巧用语言,把握情感。这篇小说用不足400个字就写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情节紧凑,矛盾冲突积累,人物形象鲜明。要在这么短的篇幅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那么每一处语言的出现都有它独特的意义。在教学中,还应该关注老妇人反复数“一、二、三”这个情节,引导学生思考老夫人要不停数这三个数字的原因,从而去体会这三个数字的特殊意义,还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个情节展开想象,想象老妇人从等待儿子回来的期望和忐忑的心情,到等来儿子战死的消息的场景,感受老妇人的心情,从而体会战争带给人的创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