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慢综艺”形态浅析
□陈艳妮摘要:本文分析了当下电视比较热门的一种综艺形态“慢综艺”出现的原因、题材类型、叙事手法和动情点,尝试探寻这类电视综艺节目创作的风格和手法。关键词:慢综艺;社会心理;叙事逻辑;情感映射;陪伴与治愈DOI:10.19395/j.cnki.1674-246x.2018.08.036
一“、慢综艺”:一个电视时代的开启
曾几何时,中国的电视观众太过于习惯了诸如《奔跑吧》《极限挑战》《挑战者联盟》《极速前进》等以游戏设置为核心,有着鲜明的任务主线,有强烈的竞技感,剪辑节奏情绪点密集的“快综艺”。突然有一天打开电快,情节冲突、视机,看到一处农家小院,三五明星好友不吵不闹地坐在那里,聊聊天、做做饭,没有奔跑、没有对抗、没有互撕,却让人很舒服。这股由《向往的生活》开启的荧屏清流,标志着综艺节目由“快到慢”的转折。随后,《亲爱的客栈》《中餐厅》《青春旅社》《三个院子》《漂亮的房子》等相继亮相,与“快综艺”相比,它们不设置复杂的游戏环节,镜头剪辑和后期加工上也没有过多修饰,而是将明星嘉宾放置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让他们呈这现出最自然的生活状态,关注生活本身,体验人情冷暖。样一批“天然去雕饰”的节目,开启了电视节目“慢综艺”时代。有人说“慢综艺”并不单指某种综艺节目类型,而是对被政治话语所遮蔽。尤其是在新世纪前的谍战剧中,片中正面的女性角色通常都不具备女性性征,要么是位居高职的老年女性,要么是提刀扛枪的女战士;唯一具有性征的女性角色,常常是一个极具外表魅力的军统女特务。例如1950年《钢铁战士》中的“妖艳女特务”形象就深入人心,此后的《冰山上的来客》等许多谍战片中都出现了这种形要么是完全失象。可见在早期谍战剧中女性的地位之低,去女性性征,要么就是卖弄女性的性征,成为屏幕里、现实中的男性的意淫对象。进入新世纪以来,谍战剧的第一部标杆性作品即2002年的《誓言无声》,剧中唯一镜头较多的女性角色许婉云,以男主角许子风的女儿身份出现,因为父母毫无原因的分开让她始终无法释怀,性格单纯糊涂,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爱上了伪装成华侨的台湾间谍,乃这个角色是一个并至成为许子风的心头大患。可以说,不完整独立的女性形象,依附于男性角色而诞生,是剧中最核心的冲突矛盾的制造者,是一个功能性人物而非重要角色。在2005的《暗算》中,出现了一个颇具意义的女性角色,即第二篇《看风》中的黄依依。黄依依是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天才,出于对安在天的爱慕,才追随其来到701为国效力。一方面,她对安在天爱而不得,在情感世界中是个失败者;另一方面她又自愿委身于品行卑劣的汪处长,试图用汪处长来刺激一直不为所动的安在天,结果自己却沉溺于鱼水之欢,成为情欲的奴隶。最后在得知安在天的心意之后,决然离开。这样一个在理智与情感中寻求出路的形象,不仅在谍战剧这种极具历史感的题材中极少见,在其他国产主旋律剧中也难觅影踪。黄依依这个角色是谍战剧中一个极具突破性质的女性角色。首先,她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是一个数学天才,具有惊人的智商,是被安在天找过来拯救整个701的带有“救世主”性质的角色。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个形象的设定就已经突破传统了,表现得更像是传统的男性角色;其次,她勇敢地释放了内心的情欲:如果在一开始委身汪处长是因为想以此来刺激安在天,那么在汪处长被关完全失势之后,她还是在夜晚去跟他成鱼水之欢,就完全可以解释为是情欲的作用。情欲,几乎是谍战剧中的“不可说”,为了要塑造谍战英雄的清心寡欲,欲望几乎是不存在的,何况是情欲,尤其是女性的情欲,这就赋予了黄依依这个角色别样的气息;最后,她勇于追求自己的个人理想。这个角色由内到外都散发着一股新时代女性独立的气质,区别于以往谍战剧中的任何一位女性角色。但是这一角色所蕴含的女性独立的精神,并没有在以后的谍战剧中延续下来。四、结语
总之,新世纪之后的谍战剧,在人物塑造上,更加注重将情感诉求置于角色刻画的突出位置,这不仅丰富了叙事视角,丰满了人物形象,也令受众与剧中角色产生情感神秘、难以接近的间谍共鸣。新世纪的谍战剧把冰冷、还原成有血有肉的人,让故事的发展脉络更加入情入理,使受众能够获取一种忘我的审美愉悦。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新世纪的谍战剧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女性依旧是男性角色的附属,而并非是完整独立的,这也是国产谍战剧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值得思考的地方。注释:①魏南江.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②白小易.新语境中的中国电视剧创作[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③[英]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冯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64
|RADIO&TVJOURNAL2018.08
于综艺节目本身主旨、内容、节奏的一种分类,更像是节目制作观念的区别;也有人说“慢综艺”是在一种全新制作理念出发的新的综艺表现形式。但不可否认,它们已经成为当下电视荧屏不可忽视的一种综艺品类。接下来,笔者从不同角度对这种“慢综艺”节目进行分析。二、“慢综艺”的社会心理基础:集体焦虑下对诗和远方的期盼
很多人心中都有一种陶渊明《归园田居》似的理想,而中国的亲情伦理也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历史上的,乡土情结作为中国文化原点①,作为大众媒体的电视就必然不能忽视这种情感的诉求和表达。而当下都市人工作节奏快,压力大,生活越来越急躁的时候,“慢”反而成为一种奢侈,于是乎开始集体跟随木心吟唱“从前慢”,开始反思生活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性②“,慢综艺”就在这时给了大家这样一种生活样板———远离都市的是非与匆忙,寻一处静美之地,在自然的亲近中与朋友自在相谈。这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园牧歌,直击当下人的内心。而另一方面,这几年电视综艺户外真人秀的“套路”———雷同的游戏设计、趋同的节目模式、重复的嘉宾、可以预见的夸张表演和桥段,都让观众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审美疲劳,而这种满足大众内心对慢下来渴望的“慢综艺”形式的出现,不仅仅代表着制作理念的变化,更是观众鉴赏力的进步与改变带来的结果。三、“慢综艺”的题材:不仅仅是开民宿
湖南卫视《向往的生活》一二季分别在北京密云、浙江桐庐创建了两个农家小院,主人在这里种田、养鸡、捕鱼,做饭招待好友;《亲爱的客栈》在泸沽湖边经营一家民宿;同时,浙江卫视《青春旅社》和江苏卫视《三个院子》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民宿题材,为大家展现一种回归田园、自给自足的自然生活状态,远离喧嚣,“慢下来,去生活”。然而,“慢综艺”不仅仅只是开民宿,在题材和属性上必须更加丰富。为此,如今我们常见的以比拼擅长的音乐类节目也增加了“慢”的气质:江苏卫视《金曲捞》,不比赛,只怀念,让那些“被遗忘的金曲”重归大众视野;四川卫视《围炉音乐会》则更注重情怀和音乐背后的故事。文化类节目更是如此,如《见字如面》,一个人、一封信、一支话筒,在安静而徐缓的风格里,缓缓道来书信中的故事;《朗读者》将人生故事和美文相结合,给观众带来文学与情感的双重体验,让大家在不同的人生故事里遇见自己,引发共鸣;《非凡匠心》寻访民间手工匠人,让观众品味到“慢工出细活”的真谛;这几档也属于“慢综艺”的题材范畴,没有激烈的环节设置,凭文化底蕴做到了“不喧哗、自有声、润心灵”。③四、“慢综艺”的叙事:人情味儿、烟火气儿
“慢综艺”需要通过人情味儿打动观众。我们熟悉的几档“慢综艺”节目无不在营造着一种老友、亲人般的家庭氛围。《中餐厅》以赵薇和黄晓明这对老同学之间的友情呈现,大家可以看到老友间互怼回味自己的相处之道;而新近在东方卫视播出的《青春同学会》更是用这种明星同学间的情谊和熟悉塑造了亲切的节目氛围;《向往的生活》由视听解读
黄磊和何炅这对老友“坐镇”,一个像会做饭有担当的爸爸,一个像事无巨细各种叮咛嘱咐的妈妈,再加上单纯得像孩子一样的大华组成了“蘑菇屋”中最为基础的一家三口,每一期节目来的嘉宾都是熟人,串门、点菜、聊聊家常、吃一顿丰盛的晚餐,就像日常生活中的待客之道,嘉宾也在熟人语境中,情感的流露也更自然了。更吸引人的是节目中弥漫着浓郁的“烟火气儿”,从日常的油盐酱醋茶中发现美好。《向往的生活》里,“黄大厨”每期生火做饭做美食,透着屏幕都能让观众流口水;《中餐厅》里节目菜品的呈现,让观众有极强的代入感,甚至会追着节目看这些菜式的做法。烟火味儿不仅仅在于点火做饭,更在于还原了生活最朴素的真理,如《向往的生活》用劳动换取食物与收入;《中餐厅》里合力经营一家餐馆;《亲爱的客栈》为收入而发愁;正是这些“过日子”的节目,还原了生活中本来的样子,充盈着暖暖的人间烟火气儿。五、“慢综艺”的情怀:我们为什么而动情
“看上去像白开水一般,但谁的生活不是这样呢?聊天、做饭,这是每天人们都在经历的琐碎日常,所以在节目里,人们不止看了明星,还看了自己。”④综艺节目的功能远不止娱乐这一层意义,还有更多可供思考的地方。在慢综艺里,观众更多的是寻求一种认同感———想看看一样的日子别人能过成什么样,找到一种心理上的陪伴、映射与治愈。⑤正如《向往的生活》所传递的那种,当城市人被浮躁、快节奏以及雾霾折磨得疲惫不堪的时候,打开电视机,看到清新的田园风光撒发出田间地头那股久违的纯净空气,感受充满生机的绿色与生长,所有观众跟随着电视节目,过上每周一次的短暂田园式生活———远离吵闹的繁华都市,没有让人腻烦的压力与冲突,在缓慢的节奏里,让每一个去伪存真的瞬间、每一滴真实的汗水和泪水浸润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一次心灵的舒缓和放松。正如许渊冲所说的那样,“生活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让活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重归传统和宁静的“慢综艺”散发的这种对生活本真的追寻、充满着暖心治愈的生活气息才是最宝贵的。慢下来,去生活,既是当下人们的生活愿景,也是启迪电视人创作的温润态度。注释:①徐剑艺.中国人的乡土情结[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②朱建军.焦虑的中国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③韦迎红.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趋势[J].视听,2017(7).④易丹.慢综艺:寻找不同的平衡点[J].东方瞭望周刊,2017(37).⑤[以]艾米娅·利布里奇等.叙事研究:阅读、分析和诠释[M].王红艳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作者单位:广西电视台)视听2018.08|
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