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应用“梁的内力图规律”画“静定多跨梁和刚架的弯矩图”

2021-01-12 来源:好走旅游网
‘‘ 静 应定 用多 “ 图" 禹良工 王玉玲 (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京211500) 摘 要:弯矩图能形象地表明弯矩在全梁、刚架范围内的变化情况。通过弯矩图可以知道最大弯矩值IMmaxl,并能确定它所 在的位置。在画弯矩图时,如果能掌握荷栽作用方式与弯矩之间的一些基本规律,用分段确定弯矩图的形状及计算控制截面弯矩 值的方法.就能简捷地画出静定多跨粱和静定刚架的弯矩图。 关键词:内力图的规律 弯矩图 控制截面 梁跨 的梁 内和 力刚 在一般情况下。梁在不同截面上的弯矩值是不同的,在计 算梁的强度和刚度时,需要知道最大弯矩值及其所在的截面 位置。为此,要了解弯矩在全梁范围内的变化情况,就要画弯 矩图。若用横坐标X表示梁的横截面位置,那么弯矩值随X值 而变化.即梁的弯矩表示为X的函数,反映梁的弯矩随X值变 化的方程就是弯矩方程。用平行于梁轴的坐标表示梁横截面 位置;垂直于梁轴的纵坐标表示相应截面的弯矩,按一定比例 画出弯矩方程的函数图形,就叫做梁的弯矩图,弯矩图能形象 地表明弯矩在全梁范围内的变化情况。用弯矩方程画弯矩图 的方法比较繁.需要对梁分段截取脱离体并建立弯矩方程,这 个过程是比较繁的,而通过掌握荷载作用方式与弯矩图之间 的一些基本规律(内力图规律),免去分段截取脱离体并建立 弯矩方程的过程,用分段确定弯矩图的形状及计算控制截面 弯矩的方法画弯矩图,就简捷多了。用此方法也能快速准确地 画出静定多跨梁和刚架的弯矩图。 内力图规律 梁的弯矩图和梁的受力情况存在以下规律。 1.在无荷载作用区段,弯矩图为斜直线,集中力作用处, 弯矩图发生转折。 如图所示.简支梁在集中力F作用下的弯矩图。 图架 规的 计算控制截面的弯矩值,该梁的弯矩控制截面有A、B、C 截面.此外还有剪力为零的截面.即产生弯矩极值的截面。通 过计算得:M。=0,M =1.125qa。,M =2qa ,MO。由计算结果分 =,律弯 画巨 " 矢 一、别将AB、BC段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即可。抛物线有上凹和 下凹两种,当q向下时,弯矩图为上凹抛物线;当q向上时,弯矩 图为下凹的抛物线。 3.在集中力偶作用处,弯矩图发生突变,突变的绝对值等 于该力偶的力偶矩。 如图为集中力偶作用下的简支梁,支座A、B,集中力偶作 用点C将梁分成AC、CB两段,均为无荷载作用区段,弯矩图分 别为斜直线,这里应注意,C截面处弯矩图将发生突变。 m 画弯矩图之前,首先应对梁进行分段,分段的关键是找出 各段分界点,分界点不外乎梁的起、止截面,均布荷载的起、止 截面,集中力(包括中间支座反力)及力偶的作用截面。上图 中.集中力F将简支梁AB分成AC、CB两个无荷载作用区段。据 内力图规律,AB、CB段的弯矩图均为斜直线,弯矩图在集中力 F作用处发生转折。 其次计算出各控制截面的弯矩值,就可以简捷地画出弯 矩图。这里的控制截面为梁的起、止截面,集中力(包括中间的 支座反力)及力偶作用截面,以及剪力为零的截面(有弯矩极 值的截面)。由此可知。图中的弯矩值控制截面是A、B、C截面, 据计算弯矩的规律求得M =0,M =二 ,M =O,由此计算结果, “ l k 控制截面A、B、C的弯矩值,由于C截面处弯矩图发生突 变,因此C截面的左右截面的弯矩值不等应分别计算。据计算, 弯矩的规律M =o,Mc ̄z=半,l Mc ̄=- ,l M =0。最后分别将 AC、CB段直线相连即可得到弯矩图。由弯矩图可看出,C截面 弯矩突变的绝对值等于m。 以上规律不仅适用于简支梁、外伸梁和悬臂梁,而且适川 于静定多跨梁,同时可以用来画静定刚架的弯矩图。用内力图 的规律画弯矩图既准确又方便.尤其是画几种荷载共同作.}_}j 下的弯矩图时,更能显示其优越性。 二、利用内力图规律画弯矩图 下面看两个用内力图规律画静定多跨梁和静定刚架弯矩 图的例子。 例1:试作图示静定多跨梁的弯矩图。 解(1)计算反力。计算简图如图(a)所示: 由EG的平衡条件可得:Y =一IOKN,Y =30KN 由GH的平衡条件可得:Y =30KN,M =60KNm 由AE的平衡条件可得:Y =65KN,Y 一15KN (2)画弯矩图。分段定性:AB、CD、DE、EF、FG、GH均为无 即可画出弯矩图。 2.在向下的均布荷载作用下,弯矩图为朝上凹的二次抛 物线。 对梁进行分段,均布荷载的起、止点A、C.支座A、B是梁的 分界点,所以,梁由A、B、C三点分为AB和BC两段,均为在向下 的均布荷载作用下,弯矩图为朝上凹的二次抛物线。 188 :墨 荷载作用区段,弯矩图为斜直线;BC段是有荷载区域,弯矩图 是二次抛物线,凹口朝上,力偶作用的F截面,弯矩图要突变, 集中力(包括Y Y )作用的截面,弯矩图要发生转折。 目冒囝 计算各控制截面的弯矩值,由计算结果即可画出弯矩图。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画该题计算简图时,往往有些同学 不知道该怎样处理作用在G铰上20KN的集中力。该集中力可 作用在EG部分(a图),也可作用在GH部分(b图),也就是说,计 算简图可画成a图的形式或b图的形式,最后得到的弯矩图是 相同的 矩图也可用梁的内力图规律画出。通过平衡条件求出支座反 力,刚架的刚节点截面上,一般有剪力、弯矩和轴力三种内力, 这些内力和固定端支座的反力形式相同。刚节点处可视作各 杆段的固定端,若将所有已知力(包括支座反力)视为外力,刚 架的各杆段就成为悬臂梁(或柱)。于是,刚架的弯矩图问题就 转化为悬臂梁的弯矩图问题。 解:(1)计算支座反力。利用刚架整体图(a)的平衡条件 得: ∑x=0 20*4一X =0 X =80KN ∑M=0 Rn 4—40*2—20*4*2=0 RD=60KN 2m l 2m t 2m I 2m l 2m I 2m l 2m ∑Y=0 60--40一Y^=0 Y =20KN (21画弯矩图。分段定性:BC、CD为无荷载作用区段,弯矩 图为斜直线;AB段是有荷载作用区段,弯矩图为二次抛物线, 凹面朝左,集中力作用的C截面,弯矩图发生转折。 计算控制截面的弯矩值: AB段:M =0,M =80*40—20*4*2=160KNm(右侧受拉) M =80*2—20*2*I=120KNm(右侧受拉) BC段:M =60*4—40*2=160KNm(下侧受拉) M =60*2=120KNm(下侧受拉) CD段:M =60*2=120KNm(下侧受拉),M =O 由计算结果即可画出刚架的弯矩图(图(b))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刚架弯矩的正负号可随意假设,但弯 矩图应画在杆受拉的一侧.图中不标正负号。在刚节点处无外 力偶作用时。两杆端弯矩相等且受拉边在同一侧。 应用内力图规律画弯矩图是一种较简便的画法,它能使 弯矩图画得既快速又准确.但必须熟练掌握内力图规律。 参考文献: [1]张曦,主编.建筑力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 第二版. 例2:试作出图示(a)静定刚架的弯矩图。 [2]于英,主编.建筑力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6, 第三版. [3]王兴国,主编.建筑力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9,第 一版. (a) (b) [4]杨弗康,李家宝,主编.结构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1.第8版. 分析:静定刚架内力可用梁的计算内力规律来计算,其弯 (上接第177页)来之不易,我们应杜绝浪费粮食现象,从我 做起、从大家做起。以此,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课程资源的应用。课程资源不是学科教材.它只是学 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素材性、指导性学习材料.供师生开展 活动时选择和参考:一是资源包提供的主题供学生选择和拓 展;二是资源包提供的活动过程和活动方法供学生参考和借 鉴。我们一定要结合当地和学校的实际.合理取舍资源包中的 活动内容,调整各项活动的顺序,并且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理 念和特点自行设计和添加新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创造性 地使用资源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反思与随笔。综合实践活动的反思: 实践活动过程及结果是否达到了预先设计的三维目标。哪点 更为突出,活动方案及过程有哪些成功之处.有何创新之处, 组织和设计上有哪些地方还需努力,等等.都是我们综合实践 活动反思的内容。师生共同拓展思维反思,我们的综合实践活 动就能更上一层楼。 综合实践活动的随笔撰写:随笔记录实践活动过程中的 时间、地点、‘人物、情感、情节及结果,使学生能真正做到“理 论”一“实践”一“理论”思维的提升。 综上所述,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因学习方式不同、学习内 容不同、学习目标不同,要求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程序 和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具体指导。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 强调活动的可开放性。结合地方特色,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 动.充分拓展学生思维能力,以实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 践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的综合实践活动总目标。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科学出版社 [3]福建教育.编辑部. 1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