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案例分析比赛的由来、发展与作用

2021-11-09 来源:好走旅游网


论案例分析比赛的由来、发展与作用

案例分析比赛作为高校专业教育的一项重要课外学术活动,我国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此项活动最初只是在某些高校内部进行,后来逐渐发展为校际比赛和全国性比赛,有的还进一步发展为国际比赛。与此同时,我国一些高校的代表队还应邀参加了一些国际著名赛事,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一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思想品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以及表达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等。

[标签]案例分析比赛由来发展作用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近年来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相继采取了案例分析教学的形式,并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案例分析比赛活动。此项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值得对其进行回顾与总结,以作为今后开展此项活动的指导。但目前尚未看到此方面的成果。因此,笔者愿不揣浅陋,对此方面的情况做一个梳理。

一、案例分析比赛的由来与发展

案例分析比赛作为高校专业教育的一项重要课外学术活动,经历了一个从产生到发展的较为漫长的过程。下面我们试对其作一个回顾。

(一)案例分析比賽的由来

所谓案例(也称个案、个例、实例等)就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景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即是说,首先,案例是一个事件。它是人们对一个事物或现象的某种实际情况的动态性把握,而不是对该事物或现象的某种静态的缺乏过程的描述。其次,案例是一个含有问题或疑难情景在内的事件。它能够吸引人们对其进行分析与探讨,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办法。再次,案例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人们从对这个事件的分析中能够说明、诠释类似的事件,因而能够给人们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最后,案例是一个真实发生的事件,而不是一个杜撰的子虚乌有的故事。

所谓案例分析,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来说,则是在专业教育中,在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条件下,让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现实中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件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提高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或方法。这一方法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的“问答法”教学法。这一教学方法的精神实质有六个部分:第一,由问题构成的思考方式——精神助产术;第二,从常识出发——启发式;第三,让回答者自证其伪;第四,反诘——突破传统认识;第五,对方的主动性——知识是自足的;第六,问答双方是平等的——信心的产生。正是由于受到苏格拉底“问答法”教学方法的启发,1870年,美国律师出身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代尔(Christopher Clumbers Langdell)在出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后,针对美国法学教育当时盛行的讲授式教学法的弊端,开始倡导案例分析教学法。郎代尔指出:“如果你阅读了大量案例,特别是判决正确的案例,真理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因此,郎代尔主张,在法学教育中应以法院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以案例分析作为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像律师那样思考的技巧与能力。此后,美国哈佛大学等领头高校都相继推行了案例分析教学法,并且从法学教育领域扩展到商学教育等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后,案例分析教学法开始登陆我国,并逐渐成为我国高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其原因主要在于它符合人类认知事物的基本规律。20世纪50-60年代,日内瓦学派创始人,瑞士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创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并不是对外在事物的被动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一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因而,这一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这一理论包括“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而案例分析教学法正是在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案例“情景”中,通过学生自主进行资料搜集、分析论证等“协作”活动,并通过平等的“会话”和讨论,从而根据自身知识和经验建构出有关知识的意义的。因而,这一理论也就为案例分析教学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所谓案例分析比赛,则是将案例分析教学法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开展的案例分析学术活动。这一学术活动与课内案例分析教学活动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活动的组织者不再是某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而是某个校内或校外机构(共青团、学生会、研究会、事务所等)。由于后者掌握更多的资源,因而会使活动的开展具有更大的广泛性。其次,学生不再围绕课程教师提供的案例并按照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案例分析,而是根据赛事主办方(某个校内或校外机构)提供的案例(有时主办方不提供案例,而是由参赛选手自选案例)和参赛规定,确定参赛案例,组建参赛团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案例分析报告并将其做成PPT,在比赛现场进行演示和答辩。由于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因而也就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其观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第三,学生不再按照专业和年级参加案例分析活动,而是打破专业、年级甚至学校的界限,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与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案例和团队参赛,与相同或不同专业背景的团队进行交锋。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也就具有了更大的选择性,同时也会面临更大的挑战。这样一来,一方面会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长,另一方面也会使其经受更大的考验和锻炼,从而使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更为有效的提高。就我国的情况而言,案例分析比赛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主要是高校内部某些院(系)、专业或学生社团的比赛,后来才逐渐发展为校际比赛和全国性比赛。有的还进一步发展为国际比赛。(二)案例分析比赛的发展

1从校内比赛到校际比赛和全国性比赛 我国的案例分析比赛自开展以来,大都经历了从校内比赛到校际比赛再到全国性比赛的发展过程。

譬如,武汉大学康腾案例分析比赛始于1992年,最初由经管学院学生社团康腾实践中心主办。该项赛事分自选案例展示和公共案例展示两个环节,每年举办一届,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案例,展示自己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精神的舞台。随着活动的深入,从2001年起,逐渐发展为华中八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之间的比赛。2006年又进一步发展为全国性的比赛,有北京大学等16所高校组队参赛。2009年第十六届康腾案例分析比赛更是吸引了全国重点高校的200多支队伍参赛,其主办机构相应地也由学生社团康腾实践中心调整为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从而使其更能胜任组织全国性大规模比赛。

清华大学的MBA企业案例分析比赛始于2005年,最初由经管学院MBA教

育中心主办。旨在通过模拟现实的商业案例,训练未来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面临挑战时的分析与决策能力,帮助他们构建成熟的商业思维,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未来的商界精英搭建交流的平台。2010(第六届)中国MBA企业案例大赛,发展为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MBA教育中心、《管理学家》杂志和深圳发展银行共同主辦的赛事。总决赛前,分别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设立了三个分赛区,共有35个商学院的82支队伍参加了各个分赛区的决赛,其中有10支代表队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他们围绕隆力奇、深发展、金蝶软件、三花良治、宜信公司、李宁公司等6个企业管理的真实案例,分别进行了两轮智慧的交锋,有效锻炼了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凸显了中国商界未来精英的睿智、博学与专业技能,同时使两岸三地的商学院实现了一次较好的合作与交流。

厦门大学的管理案例分析比赛始于2006年,最初由管理学院主办。2008年首次与国际知名机构——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合作,举办了“毕马威杯”管理案例分析大赛。随着活动的深入,2010年进一步将比赛扩展至其他高校及港澳台地区,从而升级为全国性的比赛。2010-2011年的两届大赛均邀请了台湾政治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十所高校组队参赛,故称为“毕马威杯”管理案例分析全国十强邀请赛。大赛案例内容涉及市场、会计、财务、战略、管理等领域,要求选手在数小时内分析一个商业案例,并以正式报告的形式提出解决方案,进行现场演示和答辩,从而成为参赛者显现自己分析与决策能力、团队精神及沟通技巧的重要舞台。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企业文化案例分析比赛始于2004年,最初由该校珠海校区学生会主办。旨在使学生通过对企业文化现象的分析、研究,提高自己的经济意识和理论水平,同时通过同学间的自主合作研究,培养其精英意识、创新意识与团队精神,增强其与社会的联系,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与优势企业的良性互动。随着活动的深入,从2006年(第三届)起发展为粤港澳三地高校之间的比赛。参赛学校包括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大赛每年一个主题,均紧扣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大赛通过英语Presentation、分组对垒、情景模拟等环节的交锋,使参赛选手的分析与综合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等都得到了切实的锻炼和提高。

有些高校的案例分析比赛虽然没有经历从校内比赛到校际比赛和全国性比赛的转变,而是一开始就作为校际比赛或全国性比赛举办,但也同样构成了我国案例分析比赛发展的不同侧面。譬如,由杭州科技大学和浙江省企业管理研究会联合举办的浙江省高校案例分析比赛,一开始就属于校际比赛。该项赛事自1998年开始举办以来,到2011年已成功举办了13届。其目的是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典型的现实案例,使其专业思维能力得到实际的锻炼和提高,并使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与其形式相近的校际比赛,还有由东北财经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的“沃尔玛杯”案例分析大赛,以及由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的“四校联盟”案例分析大赛等。而哈佛《商业评论》案例分析大赛,则是一开始就属于全国性比赛,由参赛高校与哈佛《商业评论》联合举办。自2004年举办第一届以来,到2011年已成功举办了6届,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余所高校参赛。大赛案例均由哈佛《商业评论》中文杂志的品牌栏目——“HBR案例”提供。其宗旨是给未来的商业领袖提供一个管理体验的机会,锻炼其管理思维能力。

2从全国性比赛到国际比赛

我国的案例分析比赛不仅经历了从校内比赛到校际比赛和全国性比赛的转变,而且有的赛事还进一步从全国性比赛发展为国际比赛。

譬如,武汉大学的康腾案例分析比赛,在由校内比赛发展为华中八校之间的比赛,并进一步发展为全国性比赛的基础上,在2010年第十七届康腾全国高校学生案例分析大赛成功举办的同时,就首次举办了国际大学生商业案例分析邀请赛暨第十七届康腾高校学生案例分析大赛首届国际邀请赛,将康腾案例分析大赛由全国性比赛推至国际比赛。大赛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台湾中山大学、澳门大学、巴黎二大等高校的精英同台竞技,有效培养和激发了参赛者的商业潜质。

由香港永隆银行资助、香港浸会大学研究机构IIBD举办的IIBD国际商业案例分析大赛,始于2006年。大赛旨在模拟全球化背景下商业领袖面临的战略挑战和道德困境,要求参赛队学生队员不超过4人,并且有一名指导教师带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初赛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并提交大赛组委会,由大赛组委会评委对各参赛队提交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判和甄选,最后确定5支参赛队进入决赛。参加决赛的代表队需要在6个小时内完成一个指定案例的分析,并做成演讲的PPT,用20分钟的时间向评委进行陈述,然后进行15分钟的答辩。在2010年的第五届IIBD国际商业案例分析大赛中,共有来自三大洲(亚洲、欧洲和北美洲)11个国家和地区39个高校的代表队向大赛组委会提交了初赛案例分析报告,经过组委会评委的评判和甄选,最后有来自美国俄亥俄州Bowling Green Slate Univer-sity、中国复旦大学、中山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和印度尼西亚爪哇Universitas Gadjah Mada五支代表队进入决赛,角逐金、银、铜奖。复旦大学代表队凭借其优异的表现在决赛中一举夺冠,为中国高校争得了荣誉。由美国花旗集团与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合办的花旗集团国际案例分析比赛,始于2003年。大赛旨在使未来的商业领袖及决策人开阔视野,同时促进跨文化的意见交流和经验分享。大赛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中国、日本、荷兰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支代表队参赛。参赛队伍须在26小时内构思并提出创新方案,以解决当年案例机构所面对的策略性及管理难题,由大赛组委会评判团进行评估,评出冠、亚、季、殿军四支队伍。自大赛举办以来,我国先后有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代表队参赛,其中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代表队曾分获2004、2007年赛事的亚军。

与此同时,我国一些高校的代表队还应邀参加了一些国际著名赛事,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案例分析比赛的国际水平。

譬如,作为全球著名赛事之一的马歇尔MBA环球顾问挑战赛,由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于2003年开始举办。参赛对象为全球最顶尖商学院的优秀MBA学生,目的在于挑战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赛队伍最多可以有5名队员。他们在二月份会收到案例行业的资料,在赛事前两周会收到案例公司的资料。此外,还可以通过电话与行业专家、顾问及公司代表对话,了解更多背景及其他详情。比赛期间,参赛队伍必须以案例行业与案例公司为背景,分别作出行业分析、公司分析和顾问分析三项报告,供评判团评判,评出相应的奖项。我国香港科技大学代表队多次参加此项赛事,并先后获得了2004年的冠军、2006年的最佳行业分析大奖和2009年的杰出行业分析大奖等奖项,显示了中国香港MBA教育的极高质量。

作为全球另一项著名赛事的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lobal Management

Challenge,简称GMC)是一项拥有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官方认证的横跨全球五大洲的模拟企业管理比赛。它始于1980年的欧洲,国际组委会常设在葡萄牙的里斯本,为一年一度的国际赛事。其宗旨是通过仿真模拟的现代化培训手段,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企业管理及高校商学模拟教学的水平,促进各国企业管理技术的规范化。目前全球已有33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超过10万支队伍、50万人参赛,堪称企业管理界的奥林匹克大赛。该项赛事自1996年引入我国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6届比赛,并且参赛规模已由最初十几所高校的70多支参赛队,发展到2011年120多所高校的1400多支参赛队,参赛人数累计达到了数万人,已成为目前中国工商管理模拟商战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国际赛事。赛事的核心是一套逐年更新、高度完善的电脑动态仿真模拟系统,模拟标准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至关重要的基本参变量以及现实市场中无法避免的偶然因素,在此基础上,按照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建立一个互动的定量化的模型。比赛由5人组成的参赛队经营一个虚拟的企业,队员分别扮演总经理、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研发等部门经理。比赛前队员会得到一本《参赛手册》,内容囊括了经过提炼的企业管理中所能遇到的几乎所有问题和详细的比赛办法;队员还会得到一套《公司历史》,内容是参赛队着手经营的虚拟公司最近5个财政季度的决策及经营状况。比赛期间,队员须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对该企业每季度的经营作出一系列的决策,与同一市场的其他7个虚拟企业进行竞争。各公司的决策经GMC核心软件处理后,形成《管理报告》,反映该公司决策所产生的市场效果,并以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作为综合指标,衡量企业的经营效果。各公司根据本季度的《管理报告》对下个季度的经营继续作出决策,并再次提交GMC核心软件处理,从而得到下个季度的《管理报告》。如此继续下去,直到第五季度结束,股票市场价格最高的公司获胜。中国自加入此项赛事以来,已先后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代表队于2000-2001年,四川大学代表队于2003年,中山大学代表队于2004年,北京理工大学代表队于2006年,分别获得此项赛事的全球总冠军。如此辉煌的成绩,充分反映了中国工商管理教育,尤其是商学模拟企业管理教育在全球所处的领先地位。

作为全球又一项著名赛事的欧莱雅全球在线商业策略竞赛(L'Oreal e-Strat Challenge)始于2001年,是世界上唯一一项面向全球大学生的商业策略竞赛,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在线商业策略竞赛。至今已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00多个高校的13万多名学生,通过此项赛事获得了真正的商业体验。比赛由一个精心设计的软件来模拟新经济环境下国际化妆品市场的现状,结合商业竞争的各主要因素,让每个3人一组的参赛队在网上运营一个虚拟的化妆品公司,与网上虚拟的另外4家公司进行角逐,最后以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低决定各个参赛队的名次。整个比赛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五轮网上的比赛,每一轮相当于半个财年。比赛伊始,参赛者将拿到关于公司和市场情况的一系列数据,包括市场份额、财政状况、产品配方和竞争对手的有关数据等。选手们要根据这些数据制定出本公司的研发、生产、市场和销售等一系列商业策略。这些商业策略将通过系统软件自动生成各个公司的相对股票指数。此阶段结束后股票价格最高的300支队伍将进入第二阶段即半决赛的比赛。在第二阶段中,选手们需递交一份完整的商业计划书,并参加第六轮的网上比赛,两项成绩合计产生各国赛区MBA组和本科组的冠军队伍。然后进入第三阶段即全球总决赛。届时,各国赛区的MBA组和本科组的冠军队伍將聚首巴黎,尝试将一个已经运营了“几年”的公司“卖”给欧莱雅。决赛中,参赛者要向由欧莱雅公司高层领导和管理专家组成的评审团推

销自己公司的卖点,并接受评审团的“拷问”,以此角逐全球总冠军。此项赛事极具创造性和实战性,它一方面为选手提供了将商业管理理念和技能付诸实践的机会,检验了选手们的商业管理和全方位决策的才能,另一方面也为世界各地的学生搭建了互相交流和比较的良好平台。该项赛事自2002年引入中国以来,我国学生的参赛热情不断高涨,取得的成绩也越来越令人瞩目。继2004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复旦大学的两个代表队分别获得本科组和MBA组全球第二名和第三名、2005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代表队获得本科组全球总冠军后,2009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代表队又力克美、法、德、加、西等各国精英,荣获MBA组全球总冠军,为中国商学教育争得了荣誉。二、案例分析比赛的作用

案例分析比赛活动近年来之所以获得如此迅速的发展,其原因无疑在于它在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密切关注现实、立志服务社会的思想品质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必须具有密切关注现实,立志服务社会的良好的思想品质与精神风貌。这种思想品质与精神风貌,在大学期间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行培养外,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比赛等课外学术活动予以培养。因为社会是复杂的,多面的,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一时难以全面了解社会状况,只能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通过选择分析一定的案例,逐步了解社会现实,进而培养自己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思想品质与精神风貌。譬如,华中农业大学在2010年举办的首届时事政治案例分析大赛中,就通过以“聚焦全国‘十二五’规划”、“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中国食品安全状况”、“官二代”、“钓鱼岛事件”和“钱学森之间”等社会时政热点问题作为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赛,使其引起对社会时政热点问题的关注,培养了其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思想品质与精神风貌。重庆文理学院在2011年举办的第二届政法公管案例分析大赛中,也通过让学生对“旭日阳刚现象”、“侯耀文遗产案风波”、“揭秘富士康”、“证的诱惑”、“新农合的那些事”和“社会养老今与昔”等案例的分析思考,使其增强对自己所学专业背景的了解,同时也对培养其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思想品质与精神风貌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除必须具有密切关注现实,立志服务社会的思想品质与精神风貌外,还必须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固然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中进行培养,但更多地应从案例分析比赛等课外学术活动中加以培养。这也就是说,案例分析比赛等课外学术活动在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中将会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首先,从案例分析所用的时间来看,课堂教学中进行案例分析时所用的时间往往比较有限,一般只有几个学时(甚至更少),因而必然难以完成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任。而案例分析比赛由于是一种课外学术活动,通常在课外时间进行,因而相对而言时间比较充足,从报名到比赛一般有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譬如,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从9月份报名到来年的1月份完成各国赛区的决赛,期间就有4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便可以得到较为充分地锻炼,并由此得到有效地提高。其次,从所选案例的质量来看,课堂教学中所选的案例一般是过去发生的事件,难以激发学生的分析兴趣,因而也就难以使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而各类案例分析比赛中的案例则往往是案例公司当时所面临的最新情况,反映了案例行业的最新动态。这类案例便

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分析兴趣,从而也就能够使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正如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北京中心首席代表杨晓燕女士所说:”案例分析比赛从选用的案例到队伍的竞争环节都凸现了实践性,因而对于参赛学生来讲,这种实践性超出了最好的课堂案例教学。”第三,从案例分析指导教师的水平来看,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往往由任课教师担任,虽然其中不乏优秀人才,但与各类案例分析大赛的评委相比,应该说还会有一定的差距,因而对学生案例分析的指导和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来说,也会略逊一筹。而在各类案例分析比赛中,评委中则往往会有不少行业专家及案例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的评判无疑是对参赛选手的最好指导,因而便会使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第四,从案例分析的目标要求来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案例分析的目的一般是为了说明某个原理,而不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因而对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就会十分有限。而在各类案例分析比赛中,案例分析的目的则是为了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并进行现场演示和答辩,供评判团评判,或者实际经营一家虚拟企业,与同一市场的其他虚拟企业进行竞争。在这一过程中,选手们只有全力以赴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获得理想的成绩。这样显然能使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张建平教授所说,商业比赛的必要性正在逐渐凸显,因为这种比赛既可以锻炼学生,也可以很好地检验教学质量。像欧莱雅全球在线商业策略竞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这样的比赛,可以让学生大开眼界,在比赛中能真正体会到如何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运用,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欧莱雅公司也正是由于看到了选手们在大赛中表现出来的过人的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才向他们敞开了来公司工作的大门。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除上述两方面的能力外,当代大学生还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与较强的创新能力。所谓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和心理两大方面的基本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其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术素质、文化审美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几个方面。其表现包括思想品德、价值观、性格、兴趣、智力与能力以及体能等。而创新能力则是指一个人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出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其构成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核心是创新思维。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固然可以在课堂教学等活动中加以培养,但如许多有识之士所说,中国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采取的是灌输式教育方式,学生学习主要靠记忆,被强迫读死书,死读书,严重与社会脱节,因而便很难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与较强创新能力的杰出人才。这也正是“钱学森之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根本原因所在。如钱老所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在对现行教育模式进行深入改革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尝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去分析与解决一定的现实问题,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而各类案例分析比赛便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载体,因而通过参加各类案例分析比赛便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首先,对于参赛选手来说,每次案例分析比赛都有一定的复杂性,一般包括确定参赛案例、组织参赛团队、了解案例公司及行业背景和公

司运营状况及相关数据、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并进行现场演示和答辩等环节,或在主办方提供案例公司背景资料及其他详情的情况下,直接经营一家虚拟企业,对该企业每季度的经营作出一系列决策,与同一市场的其他虚拟企业进行竞争。这就需要选手们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以及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提出自己的可行性方案,或作出相应的决策,以期获得比赛的成功。这样便会使参赛者的综合素质得到相应地锻炼和提高。其次,对于参赛选手来说,每次案例分析比赛都会面临许多难以预料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例如案例公司及行业背景和公司运营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虚拟企业每季度的经营状况等,需要参赛选手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这样便会使参赛者的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和提高。而实际上,一些赛事的主办方也十分强调利用案例分析比赛培养参赛者的创新能力。譬如,花旗集团香港区行长章晟曼在花旗集团国际案例分析比赛2009年赛事中就表示:“无论对花旗集团或任何企业来说,成功之道在于能够发挥创意,制订切合客户所需的计划。作为每年花旗集团国际案例分析比赛的主办及赞助机构,我们希望培养未来商界领袖的创新思维。”这一点与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宗旨可以说不谋而合。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除上述素质与能力外,当代大学生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这种能力与精神也同样可以在各类案例分析比赛等课外学术活动中得到培养。因为在各类案例分析比赛中,参赛选手往往不只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向赛事主办方提供案例分析报告了事,而是往往需要根据比赛规则,在规定的时间内与案例企业取得联系,深入了解案例企业的背景和现状以及相关的数据,以便对案例企业的经营策略作出深入细致的分析。不仅如此,有的赛事甚至还要求选手到案例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如2010年第十七届康腾全国高校学生案例分析大赛等所要求的那样)。而在提交案例分析报告之后,选手们一般还要将其做成PPT,向评委進行现场演示和答辩。同时,在整个参赛过程中,选手们必须实行科学分工与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比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这样一来,便一方面会使参赛者的表达沟通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也会使参赛者的团队协作精神得到较好的培养和提升。当代大学生所应具有的这种表达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在其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1888-1955年)所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事技巧。笔者一行受学校指派,于2011年7月19日至24日,在美国西北理工大学(Northwestern Polytechnic University)接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培训时,该校校长谢佐齐(George Hsieh)教授也指出,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能力应主要包括沟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和良好的个性。这些能力应主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培养。

总之,通过对案例分析比赛的由来、发展与作用的考察,我们不难看出,案例分析比赛已成为国内外许多高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并且已充分显示了其重要作用。因此,凡有条件的高校都应积极开展好此项活动,以便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