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神八与科技

2020-02-24 来源:好走旅游网
神八

(1)

中新网北京11月3日电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最新消息:从对接机构接触开始,经过捕获、缓冲、拉近、锁紧4个步骤,“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3日凌晨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

这两个航天器组合体飞行段由“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负责组合体飞行控制,“神舟八号”飞船处于停靠状态。按照计划,组合体飞行12天左右,将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为中国突破和掌握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关键技术,初步建立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开展空间应用、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以及建设载人空间站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是首次无人自动交会对接试验,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交会对接的任务规划,2012年内将开展“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的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其中至少有一次是载人飞行。

(2)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这是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采用不同模型得出的评估结果。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共获得3000多项专利,并使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受益匪浅。有3万多种民用产品得益于航天技术,其人工智能、遥感作业等技术又带动了工农业的繁荣。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同样创造了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已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运用于通信、医疗等行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最成功的例子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研发,当时火炬的设计团队借鉴神舟飞船的验证方法,用大型风洞试验火炬的抗风性。

天宫一号上为飞行器提供动力、面积达40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翼是完全的国产设备。其中作为核心技术之一的“玻璃纤维网格”,就是由国内某大学与一家生产轻纺制品的企业合作研发的。

此外,天宫一号上使用的太阳能集热和保温材料,也是一家民营企业的产品。所谓太阳能集热和保温,实际和家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原理一样,只不过在最低零下200多摄氏度、最高500多摄氏度的外太空,对集热和保温技术的要求更高而已。

或许交会对接任务的成功并不能立刻显示出带动宏观经济增长了几个百分点,但专家认为,航天技术的广泛应用,一定会催生产业发生一系列革命。

看科技:依托航天70多新品种走进百姓家;天神之吻中德合作“天外有天” 有“钱景”:美俄争推商用空间站;观未来中国潜力巨大

神七(2008年):

中国进入漫游太空时代

经历三年多的准备工作,肩负中国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任务的神舟七号(神七)飞船,2008年9月25日晚9点10分由长征二号F遥七运载火箭点火发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27日下午4点40分,航天员翟志刚出舱漫游;晚上7点24分装置在神七飞船的伴飞卫星成功释放;28日傍晚5点37分,神七安全返回地面。

这次的航天任务顺利完成,为中国航天史又树立了一道重要的里程碑,也使中国成为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实现太空漫游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辉煌业绩,也显示经过几代航天人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和执著追求,中国航天事业终于迈进一个突破性的阶段。而近年来神舟飞船计划的发展进程快速,也凸显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这与开始发展“两弹一星”,艰苦卓绝的时代,实不可同日而语。

随着神七的成功发射与回收,中国航天计划将攀登另一个高峰,那就是实现下一个目标:设立太空实验室及空间站,之后,是如期登月。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这回也特别邀请本报在内的五家境外媒体(其他四家是英国的路透社、美国的美联社、俄国的俄新社以及日本的富士电视台)现场采访,这是中国官方首次邀请境外记者实地采访神舟火箭的发射。此外,中央电视台也实时播映全过程,让世界各地的观众都能一清二楚的看到并见证了中国人漫游太空的历史性一刻。这样的安排也显示中国对本身的航天技术已深具信心和开放的姿态。当然,在政治上也饶有意义。

新华时评:从抗震救灾、奥运成功到神七飞天

(2008-09-25)

载着13亿中国人的期盼,迎着世界关注的目光,25日21时10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升空。这是中国在2008这个不平凡年份送给世界的又一个惊叹,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又一次绽放出的光芒。

刚刚进入2008年,我国南方局部地区就遭遇了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指挥下,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战胜了困难。这场灾难刚刚退去,汶川大地震又让整个国家和民族遭遇了历史上空前的挑战,灾区美丽家园瞬间被毁,数万同胞被夺去生命,重重困难摆在我们面前。正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再一次让我们挺起不屈的脊梁,谱写了一部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英雄史诗。

人们至今难忘,北京“鸟巢”上空熊熊燃烧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火炬,点亮了世界感受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灯塔,吸引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为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走到一起。各国运动员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得到了新的升华,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交相辉映,为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华民族留下了

宝贵的精神财富。

此刻,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遨游太空,航天员准备实施太空行走。3名宇航员的一举一动,时刻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探索宇宙奥秘的脚步吸引着全世界凝望。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业绩,来自中国几代航天人50多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执著追求和不懈努力,也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出的丰硕成果。

从抗震救灾、北京奥运成功到神七飞天,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还是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课题、新挑战,世界总能从中国人身上得到一个相同的回答,那就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建立在民族精神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的发展与创新。(来源:新华网)

2020年中国将建成载人太空站

中国完成“神七”的载人空间飞行任务后,接下来的“神八”、“神九”都将是无人飞行,之后的“神十”又是载人飞行。而这一切的飞行计划,都是为了在2020年左右建成载人空间站(太空站),以及更遥远的火星、土星探索之旅所做的准备工作。

中国航天距离美俄科技 保守估计逾10年

(联合早报网讯)香港文汇报报道,“神舟七号”已成功回收,内地航天专家并未沉浸在喜悦当中,而是进一步反思不足。 多位航天专家认为,中国与航天强国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航天科技体系建设这3个方面。在航天重要领域,中国与世界航天水平的差距保守分析,为10年到15年。

“长征”系列火箭,可以满足高、中、低地球轨道不同航天器的发射,至今已经执行任务百余次,并曾多次成功将他国卫星送入既定轨道。但就是这些普通国人眼中的骄傲,在航天专家眼中仍待提高。直径小、运载能力小、污染严重、可靠性有待提高,是目前长征系列火箭与国际新型运载火箭相比的四大不足。

差距一:新型运载火箭研制

据了解,目前中国尚无力发射自行研制的大吨位传输详查卫星和空间站,也不能满足国际大吨位商用卫星的发射要求。与此同时,据航天专家屠守锷介绍,早在多年前,美国、俄罗斯已经完成运载火箭的更新换代。在过去多年里,中国的运载火箭研制水平,甚至一度落后于日本和印度,与欧洲的差距也在继续拉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表示,中国只有尽快研制出新型的高可靠性、低成本、无污染火箭,才能满足未来30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的需要。中国未来载人航天和登月探测飞行器的研制,受现有火箭芯级直径制约很大,迫切需要5米直径的大推力新型火箭。事实上,目前“新型火箭预先研制已进行多年,有关发动机和大型结构设计取得成绩,已经达到了立项要求”,中科院院士孙家栋透露。

差距二:空间基础设施建设

新型火箭的研制将为中国建立空间站提供基础,而后者则是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转变的第二大关键点—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由卫星和地面站组成的“天地一体化星座系统”,主要包括全球定位系统、国际卫星通信系统和对地观测卫星系统。有西方航天战略家预言:“在21世纪,一个国家对航天能力的依赖,可以和上世纪一个国家对于电力和石油的依赖相比拟。”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航天专家、两院院士梁思礼认为,安全可靠的多用途航天网,应该像铁路、公路、电力网络等系统一样,可以长期稳定地运行。因此航天网中的空间和地面设施建设,都必须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并进行有计划的更新。

目前,全球定位、通信系统这些实用性的航天科研项目,在国际国内都有相当可观的市场。梁思礼指出,中国在部分航天领域已经处于前列,今后应更重视航天基础设施建设。而有了市场需求的支持,这一方面的研究将可获得更大支撑。

差距三:航天科技体系建设

至于专家眼中的另一重大差距,则是对航天科研体系的投入。目前中国对航天的投入,远远无法与美、俄等国相比。航天工作者必须用有限的资金,努力建设独立完整的航天科研体系。而这种投入有限的情况,今后还将持续下去。

对此国家航天部门负责人对《了望》新闻周刊表示,中国的航天事业须按照需求发展,“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选择那些为社会所急需的项目攻关和突破”。他认为,这种做法会更有利于航天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中国科技进步的道路尚远

9月28日,中国国庆节前三天,神舟七号载入飞船按计划返回地球。中国此次发射活动,成功实现了太空人出舱活动,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迈出的最新步伐。中国航天科技人员艰苦的努力,获得了回报。

在中国全国人民为此成就高兴的同时,我们要看到,中国的总体科技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科技发展并不全面。总的来讲,中国国内制造业的技术大多数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如电子、计算机和信息工程、清洁汽车、飞机制造、化工、精密仪器和设备、炼油、生物工程、生化等,还无法和美国、日本、欧洲竞争。

高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低

事实上,中国目前的科技进步图景,包含严重的不平衡。首先,中国在工业生产上,已经占据了全球工业生产链中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密集型、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业。这些重工、重化工行业自1990年代末期以来的异军突起,是中国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被变成“世界工厂”的原因之一。例如,2007年,中国的粗钢产量达到

4.9亿吨,占全世界粗钢产量的38%。

但是,不少高技术含量的优质钢材,中国自己不能生产,需要从日本、美国、欧洲进口。到2002年,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钢材进口国。到2006年,中国才变成纯出口国。即便是2007年,中国仍然进口钢材达1892万吨。

今后几年,中国面临严峻的淘汰落后的钢铁生产线、提高钢铁行业的技术水平、减少对高级别钢材的进口依赖的挑战。

其次,中国的高科技行业,以航天工程为代表,固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这些工程,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支持,另一方面,这些行业的科技成果的直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对有限。

民营企业对科研投入低

第三、中国民营企业对科技、研发的投入相对较低。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体制尚不健全、力度尚弱。其次是科技投入短时间内的经济收益较低。再次是国家对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这种局面,意味着中国实现世界水平的科技突破的机会大大减小。

近年来,中国企业和个人注册登记的专利数目大大增加,但不少专利是因为对国外已有技术进行改进而获得的,而不是发明创造型专利。

在这样一个科技进步的图景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国家支持的战略性高科技领域、国有大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科技发展三者之间的集成度不高。国家高科技领域里的科技成果向民用、商用技术的转化速度较低。

这样就造成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在个别领域(如航天或一些军事技术上),中国已经达到了世界最先进水平;而另一方面,在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很多方面,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还较低。

而几乎在与神七飞天同时发生的有毒奶粉事件,同样揭示了中国社会在科技进步上面临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检测牛奶、奶粉的科技手段,才使得一些牛奶收购商、奶粉生产商有机可图,用有毒的化学物质冒充牛奶中的蛋白质成分,并且一度逃过了产品质量检测。

我们也应当要看到,神七上天和有毒奶粉事件同时发生,并非一个偶然的巧合。

两者同时发生,正提示了我们,中国虽然在一定的领域取得了长足的科技发展,但是要真正成为一个高科技社会,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我国航母舰载机 将全部国产

中航工业成立三周年媒体开放日上 相关人士透露——我国航母舰载机 将全部国产

法制晚报(微博)讯(记者 张颖川 郭媛丹)昨天下午,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立三周年的媒体开放日上,记者了解到,未来我国的航空母舰上的所有舰载机将全部实现国产。

今年7月27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宣布,中国目前正利用一艘废旧的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

航母战斗力的形成离不开舰载机,诸多消息一致认为J15有望成为中国第一款航空母舰舰载机。其研制单位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直属科研事业单位。

记者提问,中国航母平台已经进入试航阶段,目前舰载机是否也在研发、定制中?中航工业副总经理耿汝光低调表示,中航工业努力研制满足国家维护安全、和平要求的武器装备,“飞机不会总在地上,总有一天会飞起来,大家等待眼见为实。”中航工业以“保军”作为天职,将研制成功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航空武器。

面对记者对“中国航母舰载机是否国产”的一再追问,耿汝光再次低调表示,未来我国舰载航空飞行器将完全由国内企业(即中航工业)制造,并形成新的战斗力。

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顺利升空

新华网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2011年11月8日电,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同俄罗斯“福布斯-土壤”探测器于北京时间9日4时16分在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搭乘俄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据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发布的消息,将“萤火一号”和“福布斯-土壤”送入太空的是俄罗斯“天顶-2SB”运载火箭。升空后,“福布斯-土壤”探测器上的主发动机将开始工作,并通过3次点火将两个探测器送入环火星轨道,全部飞行过程将历时300天左右。

由中国自主研发的“萤火一号”探测器长、宽各约75厘米,高60厘米。两侧太阳帆板展开近8米,质量约115公斤,设计寿命2年。探测器上携带等离子体探测包、光学成像仪、磁通门磁强仪、掩星探测接收机等4类有效载荷。它将对火星进行为期一年的在轨探测,其任务包括探测火星及其空间环境、揭示类行星空间演化特征等。

航天专家认为,尽管其他国家已向火星发射过约20个探测器,然而寻找水和生命痕迹及探究火星表面物理化学特性是这些航天器的探测重点。与之不同的是,“萤火一号”将重点探测火星高层大气和电离层等空间环境。这不但对揭示火星演化史十分重要,而且还为中国下一步进行深空探测打下基础。

据俄航天署公布的消息,总质量达13.5吨的俄“福布斯-土壤”探测器将环绕火星轨道飞行数月,并进行一系列探测。随后,其着陆舱将在火卫一上选择适合地点并着陆。着陆舱上的两个机械臂将在火卫一表面收集质量约200克的土壤并将其放置于返回舱内。随后,“福布斯-土壤”的返回舱将带着这些样品离开火卫一,并用10至11个月的时间重返

地球。而探测器上的其他星载仪器将继续对火星的气候和轨道空间进行长期探测。

据悉,如果“萤火一号”和“福布斯-土壤”两颗探测器能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人类将首次实现利用处于不同位置的两个航天器来同时对火星电离层和磁场进行研究。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副署长达维多夫此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联合探测火星对俄中双方而言意义重大,希望这一项目能够最终圆满成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