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2.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导学生勇敢面对孤独,健康成长。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跳读法、揣摩法、点拨法、文本细读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小诗导入,营造氛围(播放背景音乐,投影小诗) 姐姐十五我十六,妈生姐姐我煮粥。 爸爸睡在摇篮里,没有奶吃向我哭。 记得外公娶外婆,我在轿前放爆竹。
上课前,先来看看这首小诗有什么奇怪之处?(它完全违背常理,所以叫它颠倒诗。这是长篇小说《草房子》里主人公桑桑经常唱的一首歌,唱起来时就变成油麻地一道风景,听的人自然忍俊不禁,因为他把现实完全颠倒了,现在我们也来读一遍。)
因为违背常理,因为颠倒,所以产生了一种诙谐的效果,《草房子》中另外一位主人公杜小康(师板书)的人生被颠倒了,颠倒了的人生还那么有趣吗?我们一起读小说的第一段。
二、整体感知,理解孤独
1.读完后,我们有什么发现呢?可以从关键词入手。
2.杜小康家以前是干什么的呢?(在长篇小说《草房子》中介绍,他家在油麻地开了一间杂货店,所以文中写“家底最厚实的”)杜小康长的什么样子呢?
3.现在杜小康要去放鸭,放鸭前发生了什么事呢?(只好,读出不情愿)
读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样再进入文本就简单了。现在杜小康无奈的开始了他的——放鸭之旅。那课题叫什么? 孤独之旅
4.为什么不是放鸭之旅?我们到小说中去找答案 三、走进人物,感受孤独
1.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从哪读到杜小康的孤独。
第九段中,“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写出了杜小康对周围不认识,感到孤独。
1
第72页,“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写出了周围环境,从而衬出杜小康的孤独。
第29段,“他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
第15段,“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用鸭的孤独来衬托人的孤独
“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第21段,“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杜小康对他所处的环境是害怕了,文中也有一个词叫„„(恐惧)
2.我们发现,之所以称为孤独之旅,是因为现在主人公到了一个杳无人烟的地方,但是真的没人了吗?只有他一个吗?还有谁?(他父亲)
3.刚刚我们说了很多杜小康的孤独,那他爸爸孤独吗?去文中找一找、
第29段,“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因为这里不仅是杜小康觉得孤独,父亲也觉得很孤独。
4.父亲有没有像杜小康一样难以忍受呢?说说你的理解 5.父亲是怎么看待杜小康的孤独的?
“杜雍和不再乱发脾气。他觉得自己将这么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就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未免有点残酷了。”(关键词是“残酷”,对杜小康来说是残酷,对杜雍和来说也是残酷。对杜雍和来说,他还有一个计划,这个计划是什么呢?)
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
杜雍和是想通过这么一个计划,改变他们被颠倒的人生,只有这样才有机会东山再起,但实际上他也很于心不忍,将小小的杜小康也拉到这个计划中来。
实际上孤独是现代社会中的人普遍的一种情感,现在杜小康被带到一个非常极端的环境,与他父亲之间是什么样的呢?
6.(出示投影: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饱了吗?”“饱了。”“你饱了吗?” “我也饱了。”
“就在河里洗碗?”“就在河里洗碗。” “困吗?”“不困。” )
再回到小说中去看一看他们父子间的交流。
2
(生齐读“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他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需要社会对我们的认同,杜小康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孤独,他还要承受些什么?(还要承受磨难,“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7.这个磨难到底是什么呢?小说有没有对磨难进行描写? 第36段,写暴风雨的来临把鸭圈卷到了天上。
8.在即将来临的暴风雨中杜小康是怎么面对的,在经历过暴风雨后他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
(一个逐渐长大,逐渐坚强的杜小康)长大、坚强(板书) 9.小说是如何表现他长大和坚强的呢?
长大是暴风雨来了,鸭子被风刮跑了,我没听父亲的话,主动和父亲一起去找鸭子 他不哭了,“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谒乡的天空,心里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之前有没有哭?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了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带着哭腔”说明当时杜小康是什么样的心情?觉得很委屈
10.从一开始的委屈到后来的哇哇大哭,再到第三次说不明白到底为什么哭,我们想一想,为什么哭呢?
11.读小说作品不能忽视细节,还有那些环境描写,找一找暴风雨前后的环境 12.在这样一个极端的环境中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此时我们再来看这一句话。 (投影:“蛋!爸!鸭蛋!鸭下蛋了!”)激动的语无伦次 杜小康经历了这一场磨难之后,发生了什么事呢?在小说中有描述 (投影小说的后叙部分(略),并请一生朗读)
3
师:杜小康在经历了这一切后,他能坦然的面对以后的困难,所以他能在油麻地小学门口向他的同学出售杂货等等。
四.联系自身,畅谈孤独
成长是一个美好的过程,而这过程绝非永远“一帆风顺”,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屈辱与泪水。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孤独就是其中最贵重的一笔,是生活或早或晚都要给予每个人的一道残酷又美丽的题目。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会怎样看待“孤独”?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杜小康--→茫然、恐慌、孤独--→磨难--→坚强
↓ 成长之旅
教学反思: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也是多元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中蕴藏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我在“学探议练”教学模式思想的指导下,由一、整体感知,理解孤独。二、走进人物,感悟孤独。三、联系自身,畅谈孤独。三个板块组成。“板块一”通过情节概述、分拟要点、情景仿写等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孤独之旅”,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板块二” 通过品读课文,关注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突破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引领学生走进“孤独”,体验主人公的孤独,体会成长的艰辛与疼痛,则引导学生赏析语言理解“孤独”。“板块三”则启发学生关注自我,畅谈人生感悟。
本课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原则,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面试从以下两个方面略作反思。
一、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教学设计立足大语文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大语文教育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张孝纯语)。我认为,有限
4
的文本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应抓住文本,放眼课外,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相关的语言资料,并加以积累和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我紧扣“成长”和“孤独”角度进行教学立意,从学生感兴趣的小诗入课,设计了“换位思考的体验”、“劝慰式的口语表达”、“孤独形象的举例”、“孤独心曲的倾诉”等衔接自然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锤炼了学生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课堂教学彰显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与自由境界(程少堂语)。鉴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中力图以生动的语言、昂扬的激情来感染学生,将学生有语言、文体的层面引入文化、人文的层面。笔者抓住了小说文体的特点,由人物形象、环境细节描写入手,通过关键词句的揣摩品味式的文本细读,让学生感受小说语言所承载的人文气息,从而感受到浓郁的语文味。当然,为了彰显语文味,朗读必不可少。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如果全部朗读,则费时费力,且不一定有效果。因此我采用了跳读法,抓住重点段落(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细读文本,并组织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式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时培养语感丰富体验。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指导不够,这也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