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陈可辛《三分钟》分析

2020-02-29 来源:好走旅游网
陈可辛《三分钟》的视听分析和导演手法

苹果贺岁短片《三分钟》刷屏了网络。讲述的是一个过年不能回家的女列车员在站台与儿子只能相聚3分钟的故事。情节虽简单,却令无数人动容落泪。该片由香港导演陈可辛指导拍摄的,全程使用iPhone X拍摄。片中不着写一个“想”字,也没有一个“爱”字,但那份思念,那份爱,通过陈导细腻的视听语言非常动人地表达了出来,影片展现了陈可辛“现实主义”、“故事化”的叙事风格。从影片上来说,故事的取材并不罕见,是生活中常见到的,拍摄手法并不独特;戏剧冲突也是时间类题材常见的;利用快速剪辑来达到影片高潮;利用小特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以上所诉并不独特,而打动我们的是观众的情怀。本文通过分析这部影片的视听和导演手法来探讨。

陈可辛“是一个善于把艺术和市场揉合到一起”的人,往往能得到口碑和票房的双重肯定。陈可辛以其典型的人生经历,创作出很多部经典作品,如《甜蜜蜜》、《投名状》等作品,将艺术点聚焦在爱情、友情、亲情等多个维度,重视影片基调、细节、质感,表现带有“陈可辛制造”的感情体验,符合大众的审美和意愿。

而影片《三分钟》的故事根据列车员刘钟的真实故事改编真实且有万钧之力。七分多钟的视频,用一分多钟的开场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片头几个高速镜头通过蒙太奇的叠加,渲染了一股紧凑的节奏。手拿烟花的小男孩努力地背着乘法口诀,一列火车穿越在画面里。接着,小男孩的妈妈以在列车上写日记的方式介绍了自己以及故事的始因。作为一名列车乘务员,她服务的这趟列车,跑的是中国最长的一趟铁路线路(南宁-哈尔滨),一般要跑6天。

火车站的场面,多次运用摇镜头大场景拍摄,将整个会场热情激烈的气氛衬托出来,直接提升了主人公的气场,展现背景,拉近观影距离,使受众感同身受。对于人物特写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宣的渴望、对儿子的亲切关怀和火热的情感迸发。

故事中的人设列车员的母亲因为生计不得不把儿子托付给妹妹照顾,当载着满车愁绪的火车终于靠站了,列车员妈妈整了整衣帽,车门打开后,忙着照应上下车的乘客。此时小弟弟在人流中穿梭,快速闪过的人潮里,小男孩向前跑找妈妈的主观镜头让故事的紧张情绪再度升温,观众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弟弟能

1

不能和妈妈见上一面?终于,小男孩还是见到妈妈了,我们看见母子俩高兴地拥抱,松开,四目相对。此时无声胜有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小弟弟背起了乘法口诀,“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呼应了片头的同时,妈妈的画外音又做了补充说明:“儿子明年就要上小学,我上回吓唬他,如果还是记不住乘法表,就不能上小学,更见不到妈妈了。没想到,他当真了。”

陈导善于运用特写表现两人在不同空间的面部特写,通过面部特写将相见的过程中的状态表现出来,展现独立的符合现实的性格,他的镜头彰显人物真性情。另外,陈可辛还经常运用重复的镜头来渲染气氛,比如影片中出现的男孩孤独背影。

影片在小男孩背诵乘法口诀的童声里,积聚起来的情绪一浪高过一浪。火车要开了,妈妈着急地问:“丁丁,你还有什么要对妈妈说吗?”小男孩也在跟时间赛跑,不停地背诵着还没背完的口诀。列车门无情地关上了,随着那句高声的“九九八十一”,小男孩露出了一丝满足的微笑。妈妈挥手间的那个微笑的回应,仿佛在说:“弟弟好样的。”

陈可辛的视觉语言非常丰富和细腻,以诗人的情怀将镜头对准平凡的日常生活,过年农民工返乡的那种在火车上的心情,以及亲人在火车站的簇拥,大量生活化的镜头,展示了细腻的生活场面,大大地扩展了影片的表现面,使影片包容的信息量更为丰富,生活的流程变得更加丰满和真实,从而加强了观众对剧中人的命运的认同感。强烈的扣紧了对一个像列车员这样的母亲和一个留守孩子的心扉。

故事的最后,弟弟和姨姨目送着远去的火车……回旋的触动却在故事之外。在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刻,陈导这个余音绕梁的小故事,虽然是个广告,却给人阵阵的暖意,同时带来反思,这就是好的影片必须达到的意思。

结尾用文字打上,给人带来思考,当团圆有了时限,我们应该怎么做?只是给每一个电影受众的。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