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水”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论文

2020-06-01 来源:好走旅游网


分类号 密级

U D C 编号 10736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水”教材分

析及教学建议

研 究 生 姓 名: 指导教师姓名 职称: 专 业 名 称: 研 究 方 向:

年 月

The Analysis and Teaching Suggestions of \"Water on the Earth\" in Senior Textbook \"Geography One\" Published

by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Northwest NormalUniversity

April, 2016

郑 重 声 明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管理办法及规定丽,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接受社会监督。本人授权西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学校有关数据库和收录到《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信息服务,也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或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论文提交□当年/□一年/□两年/□三年以后,同意发布。 若不选填则视为一年以后同意发布。

注: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于本授权书。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摘要

地理教材是承担地理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时最要的资源。地理教材分析是地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也是地理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始。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指引、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因此,教材分析对于地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重要意义。加之人教版高中《地理1》中“地球上的水”内容变化较大,这就要求教师更要与时俱进,深入分析研究教材。为此,本文运用文献法和访谈法,结合教材分析的一般模式,选择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水”一章进行教材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以期为地理教材其他各章节的分析提出可借鉴的模式。

本文主要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相关概念界定四方面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第二部分介绍了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主要用到了系统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三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从教材的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其中,整体分析包括:时代背景分析、外部联系分析和内部联系分析;局部分析包括: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课标要求与解读、本章教材结构分析、“三维目标”分析、本章的重难点分析、本章教材表述结构分析。第四部分对每一节从课时安排、学法建议、教法建议三方面提出了教学建议。第五部分是结语。以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水”从这五个角度对教材分析的方法,也适用于其它章节的教材分析。深入而细致的教材分析,必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分析;整体分析;局部分析;地球上的水; 教学建议

I

ABSTRACT

The analysis of geography textbook is the beginning of geography, which works as a key carrier for geography education function、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student studying geography and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eacher improving teaching skills. With the guidance and analysis of textbook, teachers can conduct and help students attain their study objects by reasonable teaching methods. Hence, the analysis of geograhy textbook is important for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chapter of ―Water on the Earth‖in the textbook of ―The Geography 1‖ published by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has got a great change, which requires teachers keep up with the changes closely and analyse the textbook more deeply. The thesis aims at analysing the chapter of ―Water on the Earth‖ in the textbook of ―The Geography 1‖ to give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and supply references for other chapter’s analysis by using the bibliographic analysing and interviewing method.

The thesis is composed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expounds an introduction of proposing questions、 an explaination of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researching method、as well as the conceptions and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expounds Systematic theory and Humanism Studying Theory applied in the thesis.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thesis, which has a deep analysis of the geography textbook from both entire and partial point. The entire analysis includs the background、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relations. The partial analysis mainly analyses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textbook、 the requirements and explainat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 structure analysis of the chapter and the analysis of ―Three –dimensional Object‖ 、 as well as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of the chapter. The forth chapter supplies suggestions from the point of the arrangement of the hour, teaching methods and studying. The fif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explains the method used for analysing the chapter of ―Water on the Earth‖in the textbook of ―The Geography 1‖ published by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from five aspects can also be

II

used for analysing other chapters of the textbook. The thesis proves that a deep and detailed ananlysis of the textbook can promote students studying in a better way.

Keywords: Se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 the Analysis of Textbook; the Entire Analysis; the Partial Analysis; ―Water on the Earth‖;Teaching Suggestions

III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一、研究背景 ................................................................................................................... 1

(一)问题的提出 .................................................................................................... 1

1.地理教材是承担地理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 .................................................. 1 2.地理教材分析是地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 .................................. 1 3.人教版高中《地理1》中―地球上的水‖内容变化较大 ................................ 2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5

1.研究的目的 ...................................................................................................... 5 2.研究的意义 ...................................................................................................... 6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7

1.研究思路 .......................................................................................................... 7 2.研究方法 .......................................................................................................... 7 (四)相关概念界定 ................................................................................................ 8

1.教材 .................................................................................................................. 8 2.地理教材分析 .................................................................................................. 9 (五)文献综述 ........................................................................................................ 9

1.刁传芳 .............................................................................................................. 9 2.白文新 ............................................................................................................ 10 3.陈澄 ................................................................................................................ 10 4.李家清 ............................................................................................................ 10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11

(一)系统论 .......................................................................................................... 11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11 三、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水”教材分析 .................................................. 12

(一)整体分析 ...................................................................................................... 12

1.时代背景分析 ................................................................................................ 12 2.外部联系分析 ................................................................................................ 12

3.内部结构分析 ................................................................................................ 13 (二)局部分析 ...................................................................................................... 14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14 2.课标要求与解读 ............................................................................................ 14 3.本章教材结构分析 ........................................................................................ 16 4.―三维目标‖分析 ............................................................................................. 17 5.本章的重难点分析 ........................................................................................ 19 6.本章的表述结构分析 .................................................................................... 21

四、“地球上的水”教学建议 ......................................................................................... 22

(一)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 22

1.课时安排 ........................................................................................................ 22 2.学法建议 ........................................................................................................ 22 3.教法建议 ........................................................................................................ 23 (二)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 24

1.课时安排 ........................................................................................................ 24 2.学法建议 ........................................................................................................ 24 3.教法建议 ........................................................................................................ 25 (三)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 26

1.课时安排 ........................................................................................................ 26 2.学法建议 ........................................................................................................ 26 3.教法建议 ........................................................................................................ 27

五、结语 ......................................................................................................................... 28 参考文献 ......................................................................................................................... 29 致谢 ................................................................................................................................. 32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1.地理教材是承担地理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高中地理课程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为公民提供具备的基本地理知识和地理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基本的生存能力。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使学生积极关注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

地理教育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地理教材是培养有利于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有责任感的公民的重要载体。《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对于改变公民的态度、培养公民最基本的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和行为,都是必不可少的。”[2]地理教材是地理教育的重要载体,地理教师利用地理教材对学生开展地理教育。教材在教师的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也能够充分利用教材来获取相关知识。

目前,环境、资源、人口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三大问题。“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水资源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制定科学的用水战略,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3]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水”一章的课程内容的设置,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水资源观等环境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运用和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2.地理教材分析是地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充分使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能力要求。在2011年12月12日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两个明确的要求:能力为重、终身发展。教学设计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一个方面,其要求是:“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和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4]

1

《标准》提出了地理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开放的地理课程的构建。地理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着眼点,大力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倡导地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材是进行教学活动必需的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教材并发挥教材的教育作用,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首先要认识教材,深入分析教材。为推动型课程改革的实施,创建高效课堂,加强地理教师的教材分析能力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3.人教版高中《地理1》中“地球上的水”内容变化较大

表1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旧教材变化对比表:

旧版 教 材 新版 教 材 虽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组织教材内容,1.指导思想仍旧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具有区域型、时代性和综合性,但是指 2.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导许多章节“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这个 3.进一步明确并突出了人地关系这条思特点体现的不清晰,甚至不明显。 想 主线,在教材编排和教学过程中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有机渗透。 1.自然地理部分以圈层为框架来组织1.环境与发展、人与环境这两条教育教 知识,过于强调各圈层的知识体系,学主线处于地理课程的核心地位,始终 其中涉及了过多的概念、地名、数据突出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等要求机械性识记的知识。 2.重新整合自然地理知识,反映出了2.总在人文地理部分,只是侧重于公民人地关系的密切程度,突出了人地关体的环境保护教育,突出了人地关系这系。 框条主线,但是没有深入强调环境与发3.人文地理部分,侧重于人类活动这个架 展的关系。 主线,根据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3.部分学习内容的设置脱离学生的生行等方面的需求,确定了具体的对学生活实际,致使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 终身发展有用的教学内容。 4.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强调人地关系 4.综合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这条主线,但是教材在编写时并没有识,阐述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并提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第三版,65页 [2]

张林泉.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 [4]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2

2

很好地在将其贯穿于全书,因此,并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没有真正体现教材编写着的指导思想。 虽然侧重于地理学科知识的系 5.将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教材内容的主线,使全书内容围绕着这个主线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 1.内容的设置多样化,有利于拓展学生统性,教但是有些知识专业性较强,脱的知识面,且有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材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了学生学习性。 内和理解时的难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的选取典型而具有生活化,侧重容 降低 于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 3.进一步充实了灾害地理方面的内容,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观。 4.反映了现代地理学的新的研究成果。 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旧教材以上几方面区别的大背景下,关于地球上的水的内容有如下变化:

(1)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

新旧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很大的变化。

首先,新教材用“章”取代了旧教材的“单元”,这使得教材内容的条理性更强。

其次,旧教材必修一中关于“地球上的水”的内容是在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第3、4、5节,新教材“地球上的水”则自成一章,是继第一章“行星地球”和第二张“地球上的大气”后的第三章。自成一章,充分表明本章教材知识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新旧教材正文和非正文所占比例不同。旧教材正文所占比例较大,二新教材非正文所占比例较小。例如“海水运动”一节,新教材的正文与非正文比例是1:4,旧教材的正文与非正文所占比例是4:1。新教材部分正文部分用“读图思考”、“案例”、“活动”等编写,为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提供了活动条件,更利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3

对比新旧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变化,可以发现新教材的编排更灵活,更有利于师生在教学学习的过程中灵活有效地整合教材,试用教材。

(2)教材内容的变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水”新旧教材内容变化较大。其变化主要有: 第一,旧教材关于“地球上的水”的内容在第三单元,分别是:第三节“海水的温度与盐度”、第四节“海水运动”、第五节“陆地水与水循环”。新教材这部分内容自成一章,一共三节,外加一个“问题研究”栏目。

第二,旧教材中有而在新教材中删除的内容有:海水温度和盐度、海水运动的形式、洋流的形成、陆地水体类型。在新教材中增加的内容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旧教材中关于厄尔尼诺的知识只是文字性的表述,新教材中不仅添加了拉尼娜现象的表述,还辅之以图,更形象地说明了这两种现象的成因及对地理环境影响。

第三,新旧教材的图表有变化,主要表现在:旧教材有图17幅,表一幅;新教材的有图18幅,因教材内容的变动新加了15幅,删除了旧教材的14幅,保留3幅,即“水圈的构成”(旧教材中图题为“陆地水体的存在形式及储量”)、“水循环示意图”、“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对旧教材的“洋流模式图”做了补充,因“活动”栏目的需要添加了全球风带,合并为“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新教材的图大多都分布在非正文部分,其中:“读图思考”2幅、“活动”4幅、“案例”3幅、“阅读”1幅、“问题研究”2幅。

第四,新教材较之旧教材“活动”栏目占得篇幅较大,且均位于正文部分,一共有五个“活动”,其中有四个就是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呈现,且设计的案例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问题设计也提现了很强的探究性。例如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节中的“活动”栏目“沙漠中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的探究学习,对于笔者所在的县城也同样缺水的环境下对于学生环境观的教育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五,新教材用章末的“问题研究”来深化本章内容,较之旧教材章末的“自学园地”更便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可操作性较强,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内容的变化,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发利用课内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大力倡导学生多样化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5]

4

基于以上观点,新教材使用后,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整合和驾驭教材?学生如何才能高效地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教师该如何定位?这都是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思考的问题。思考的前提离不开教师对于教材的分析研究。也就是说,教材分析必须作为教师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就笔者所在的学校来说,80%的地理教师都是带过至少三轮旧教材的教师,要适应新教材的理念要求,对教材的深入分析研究更为重要。因此,本人认为,对“地球上的水”一章进行深入的教材分析,并提出可行的教学建议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科学界定“教材”“地理教材分析”等相关概念

对于大多数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来说,教材、教科书、课程等概念都容易混淆,也不清楚教材分析的内容和方法,例如何为整体分析,何为局部分析,到底如何对教材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这都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第二,对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水”教材内容进行整体分析 “地球上的水”的整体分析包括:(1)发展背景分析,主要包括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社会的发展变化、地理科学的新进展、现代教育新理论等方面。(2)外部联系分析,包括分析与初中教材知识的衔接联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等学科的联系、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3)教材的内部联系分析,主要是指教材内部的每一部分在序列、组织形式和逻辑关系上的分析。[6]

第三,对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水”教材内容进行局部分析 本文对人教版高中《地理1》中的“地球上的水”教材内容进行局部分析主要包括:(1)本章的课标要求与解读分析。(2)本章在《地理1》重点的作用分析。(3)本章的知识结构、能力构成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4)分析本章的教材重难点以及对“地球上的水”的表述结构进行分析。

第四,对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水”教材内容进行逐节分析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

本文将对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水”的三节教材内容: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逐节进行教材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对每节课课标进行解读、对每节的知识结构和表述结构进行分析、对每节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对每节重难点进行解析。

第五,对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水”提出教学建议

通过对本章教材进行整体、局部、逐节分析,全面了解和把握了教材后,逐节提出课时安排、教法建议和学法建议,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

2.研究的意义

对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水”教材分析的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在进行本论文的研究和写作之前,笔者认真学习阅读了与教材分析相关的著作和期刊,整理出了适合人教版高中《地理1》的教材分析方法和思路,即整体分析、局部分析、逐节分析。通过对本章内容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理解教材分析的方法,并对其他章节的教材分析提供范例。

(2)实践意义

第一,有利于教师教育能力的提升。目前,教师进行教材分析主要依赖教学参考书,因为参考书中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等都比较详细而清楚,教师在进行教案书写的时候照本宣科,致使教师故步自封、观念陈旧,教学能力得不到提高。在注重能力培养的新教材的教学中,老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对教材进行整体的、局部的、逐节的深入分析,才能对教材做到宏观把握、微观分析,才能更恰当地确定重难点,设计出高效的教学设计。在不断地研究实践中,教师的教育能力才能得以不断提升。

第二,有利于教师更全面更灵活地使用教材。由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新旧教材内容变化较大,从变化可以看出,教材内容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参与性。这就需要教师改变过去“就教材而教教材”的观念,在全面深入对教材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灵活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学生的学服务,而不是成为教师教的“救命稻草”

[6]

李家清,陈实.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6

第三,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新教材设置了“活动”、“案例”、“问题研究”等栏目。教师若要运用好教材内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和整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从备教材走向备学生。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水”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的综合性研究大致沿着一下思路进行:

(1)通过查阅文献,梳理、归纳、总结出关于“教材研究”、“教学建议”已有研究成果并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借鉴相关研究的经验及教训,提取对本研究有价值的理论与方法,确定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主题。

(2)在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之上,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教材研究”、“教学建议”的一般方法进行整理,选取适合本研究章节的方法和思路。

(3)对比分析研究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相对于旧教材的变化,研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提供依据。

(4)对我校及兄弟学校对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水”一章教材使用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同时还对高一和高三的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对人教版《地理1》“地球上的水”一章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开始论文的修改、写作。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

为了全面而深刻地对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水”一章进行教材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笔者认真仔细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和学术期刊等,在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写作素材的基础上,整理出了适用于新教材的教材分析方法,并掌握了教学设计原则、思路,这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2)访谈法

为积累研究的素材,笔者主要对我校及兄弟学校对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水”一章教材使用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同时还对高一和高三的部分学生进行访谈,

7

了解他们在对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水”一章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访谈记录,并结合所查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地球上的水”一节的教学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

(四)相关概念界定 1.教材

在平常的教学或学习中,我们认为教材就是教科书。到底如何界定教材,不同观点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为认识了解“教材”的概念,笔者通过阅读文献资料,简要整理了以下几种对本章教材分析有借鉴性的观点:

(1)在《中国大百科教育卷》中对“教材”给出了这样解释:以教科书的形式根据一定学科任务编选和组织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深度的各种知识技能体系,是教师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的总称。 [7]

(2)顾明远在《教育大词典》中将“教材”的概念界定为: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的包括文字材料和视听材料在内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材料,它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 [8]

(3)日本学者欢喜隆司教授认为,教材是老师通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活动在学生的心理上和实践上主动地加以掌握的物质对象和观念对象。它受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所制约。其内容是以计划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源于科学、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

从以上三位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欢喜隆司教授对于“教材”的定义范围更广,不仅强调了教材作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媒介作用,还提出了教学活动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过程对地理教材的认识,对地理教材的概念有如下理解:地理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学地理教材,指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全部知识内容。它包括所有与地理学科有关的有形和无形知识,既包括我们最常见的中学地理教科书(课本)、地图册、填充图册、各种配套的教辅资料练习题、各种地理直观教具等教学手段提供的地理知识,也包括其他学科或者社会常识对地理知识的补充。而狭义的中学地理教材,就是我们平时所用的地理教科书,即地理课本。[9]本文涉及的人教版旧教材,指的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上册》,2006年12月第3版;本论文中所提的人教版高中《地理1》是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2008年2月第3版。

8

2.地理教材分析

地理教材分析是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对地理教材进行分析。整体分析是从宏观的角度了解地理教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包括地理教材产生的时代背景、地理教材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分析等。局部分析后者是从微观的角度对地理教材分析。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整体分析是进行局部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局部分析则是整体分析的细化和深化。[10]本论文也是从这两个方面对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水”一章进行教材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

(五)文献综述

我国对地理教材的研究较晚,逐渐增多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而对人教版《地理1》“地球上的水”一章内容的分析研究,在知网等均没有搜到相关的内容。只是在部分期刊上看到了与其中的部分内容相关的教学设计或者问题研究。例如: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冯小杰的《“地球上的水”学法指导》;江苏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成继龙的《“地球上的水”一章的活动教学》;江苏省旧辅中学陈炳飞的《“地球上的水”一章教学》;江苏横林高级中学周静的《第三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实录》;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郑春丽的《利用航海中的小故事理解洋流》等。上述期刊均是对“地球上的水”一章内容的某个方面的问题的研究,而对于教材的深入全面分析的相关文章还没有。

关于教材分析的方法有多种模式,结合一线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比较符合高中地理教材分析的有以下几位学者的观点:

1.刁传芳

地理教材的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

(1)地理教材的宏观分析:包括了解教材编排的时代背景、分析教材的内部结构以及资料储备分析。

(2)地理教材的微观分析:包括教学因子的分析、教材的内部联系分析、教材的外部联系分析、知识教育的功能分析、培养能力的功能分析、思想教育功能的分析。

[7][8]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9]

刁传芳,高如珊.中学地理教学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10]

王焕勋.实用教育大词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9

2.白文新

地理教材的分析包括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宏观分析包括时代背景分析和教材整体分析两方面。微观分析包括教材的单元知识结构分析、思想教育结构分析以及课文、图像、练习等的表述结构分析三方面。

3.陈澄

地理教材的分析包括整体分析和局部分析两个方面。具体来说,教材的整体分析是指对教材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和对教材的整体也就是教材的外部联系和内部结构分析。而教材的局部分析又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分析:教材的教学单元结构地理教材的知识、智能和思想教育结构及地理教材课文、图像和练习表述结构。

4.李家清

李家清关于地理教材的分析,也提出了两个方面,即整体分析和具体分析。 地理教材的整体分析,主要是分析地理教材的发展背景和地理教材的外部联系,即与初中教材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则包括五个方面:一,教材的知识结构;二,教材的能力构成;三,教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教材的重点、难点;教材的表述结构。

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特点,综合以上几位学者的观点,本文对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水”进行教材分析也是从整体分析和局部分析两方面进行的。其中整体分析包括:时代背景、外部联系和内部结构三方面的分析。局部分析包括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课标要求与解读、本章重难点分析、本章教材结构分析、本章教材表述结构分析。

10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

本文主要是进行教材分析以及教学建议的研究,因此笔者主要运用的理论基础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论。系统论是用来研究所有系统的模式、原理及规律的科学。系统是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密切联系,于整体中显现其功能,个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又产生每一要素

[11]

在孤立状态下所不具备的新功能。笔者利用这个系统论的观点对人教版高中《地

理1》“地球上的水”的教材进行分析,把教材作为一个系统,从系统整体出发,从时代背景、外部联系、内部联系三个方面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在要素与要素、系统与要素、系统与实际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研究教材的性质和规律,并提出有效的教学建议。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这个观点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在教学活动中,学习内容要与学生兴趣相符,要在实际的生活中开展教学活动,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体验中学习知识,让学生实现学会自由和体现自我价值的目的。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以真诚、尊重、同感、信任的态度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12]整个教学活动是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协调活动,达到知情统一, 外部行为与内心世界都得到提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给学生创造激发潜能、全面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分析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水”的教材内容,了解其内容的变化和设置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的影响和要求,提出适合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建议。

11

三、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水”教材分析

(一)整体分析 1.时代背景分析

在社会的每个阶段,经济需求及科技发展不同,对教育的要求不同,便会产生与每个社会阶段相适应的教材。在继2001年国务院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之后的2001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启动。同时,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解决人类面临的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于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致使各种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并威胁人类的生存。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产生的。新教材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下,以当前全球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为主题,以人地关系这条主线,旨在培养能够处理人地关系矛盾的高素质的人。人教版高中地理的编写注重地理观念,反映地理的应用价值,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构成了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之一“地理环境”。人教版高中《地理1》以自然地理为主,包括行星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质地貌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内容,其内容紧扣“人地关系”这个核心主题,但又不拘泥于单纯的自然地理结构。水圈与人类乃至整个生物圈的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在必修一种将“地球上的水”这一章编排在“宇宙中的地球”、“地球上的大气”两章之后的第三章,可以看出本章教材内容在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与前两章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章教材内容虽然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但是由于有些知识的时空跨度大,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也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2.外部联系分析

与初中教材的联系分析、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分析、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分析是教材外部联系分析的三个方面。

(1)与初中教材的联系:两者课程理念基本一致,课程内容都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都侧重于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都重视乡土地

[11]

李家清.地理学科教材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05

12

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都重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高中更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但高中部分在三维目标方面的要求是在初中基础上加以提升的。更大区别在于阶段上的目标要求层次不同。

(2)从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在中学学科体系中,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较强,它是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体系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兼容了语文、历史、理化等学科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知识密切相关。例如语文学科中国古诗词中与“水循环”相关的描写有:“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再比如水循环的蒸发、降水等环节体现了物理学科中水的几种相态变化,同时也体现了物理学、地理学等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相互关联,更体现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从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来看:地理学科与人类活动联系最为密切。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就是水,而水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首要条件,为促进全球生态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我国的水资源供求问题十分突出,本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节内容,有很强的时代性,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解决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并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3.内部结构分析

教材的内部结构是指教材组成部分的排列顺序与组织形式。

人教版高中《地理1》教材章节的排序,体现了“谈天说地”,反映出教材各章节的先后顺序,地球上的水作为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知识编排在继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之后的第三章体现出了这部分知识在高中地理知识构成中的重要地位。

本章共有三节,第一节“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从动态上学习地球上的水,它是后面学习水资源知识的基础,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知识。在具备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基础知识后学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使的难度降低。同时,本节知识还是选修2《海洋地理》的基础,洋流还是影响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的重要因素,因此,本节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对本章知识的总结和升华,也体现了新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思想和人地关系的主线。

13

(二)局部分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水”在本册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构成了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水圈作为重要圈层之一,在教材中放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之后,足见其地位的重要性。

从知识结构来看,本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主要表现在:一,第一章“行星地球”中提到地球上之所以有生命存在,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地球上有液态水的存在。由此可见,水的确是除大气外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地理环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要素;二,通过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学习我们知道,水气是地球上的水进行热量输送的方式,而水体的相互补给也离不开大气这个重要要素。启下,主要表现在:一,地球上的水作为一种主要的外力作用塑造着地表形态;二,水资源分布的区域差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不同区域

2.课标要求与解读

(1)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①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②课标解读

本条“标准”目的是使学生对自然界中的水的循环过程、环节、意义有所了解。

教材中将水循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类,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三者发生的空间不同。值得注意的是,“标准”只是要求学生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类型---海陆间循环,其它两种循环与海陆间循环的环节综合在一幅图上掌握即可。

教材中所指的水循环的过程是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的转变过程;能够实现水的循环运动过程的途径,例如水汽输送、地表径流等就是水循环的环节。针对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标准”的要求是:学生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表示出水循环的各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并能够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是水循环的意义。“标准”对水循环意义的要求是“说明”,而对水循环过程和环节的要求是“说出”,由此看出,对水循环意义的要求

14

程度深于对水循环过程和环节的要求程度。“说出”只要求能有通过示意图表示出来即可,而“说明”不仅要求“说出”,还要描述理由或结果(影响)。例如,水循环的意义之一是能够维持着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并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不断循环更新”,其前半句“维持着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是“因”,后半句“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的更新状态”是“果”。关于本条“标准”,还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自然界的水体虽然处于不断地循环更新中,但它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我们要树立节水意识。

此外,本条“标准”虽讲述整个水圈,但是主要还是陆地水体。因此,在学习本部分内容的时候,还应关注并拓展陆地水体相互补给关系、水资源的更新循环对地球气候、地貌等影响的相关知识。

(2)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①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归纳出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并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②课标解读

本条“标准”关注的重点是水圈的重要部分也是主体部分海洋水,海洋水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热量和水汽来源。关于这部分内容,旧教材中所涉内容较多,例如关于海水物理性质的温度和盐度、不同成因的洋流(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等。人教版高中《地理1》舍弃了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内容,从人地关系角度,主要关注了对环境影响最重大的海水的运动形式之一——洋流。

本条“标准”体现了贯穿新教材始终的“人地关系”这条主线,将洋流知识的学习落脚于分析人地关系,简化删减了旧教材中关于洋流的物理性质温度和盐度的内容。本节课学习的目的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达到这个目的的基础是“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这也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本条“标准”的分析,可以得出:第一,地理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本节的“世界洋流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等都是必须重视的图,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得出结论,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第二,地理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洋流分布规律的学习,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第三,对于第二个要求,“标准”要求是“说明”,要引导学生阅读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图3.7“北大

15

西洋暖流的气候效应”、图3.8“秘鲁寒流的气候效应”、图3.9“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示意”等图,同时,教师要通过多媒体设备补充“世界气候分布图”等相关图表,也可结合一些与洋流有关的小故事,例如“郑和下西洋”等,帮助学生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于本条“标准”的解读应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在阅读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之前,先让学生自主合作阅读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完成该图对应的“活动”栏目的相关问题。在掌握了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再去掌握世界洋流分布,效果更好。第二,教材中没有的关于洋流的温度和盐度、密度流、风海流、补偿流等相关知识,教师只作为补充让学生了解即可,无需掌握。

(3)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①课标要求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②课标解读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问题。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求学生侧重以水资源为案例,认识水资源对于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使学生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数量和质量的变化,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仅掌握水资源的影响,而是以水资源为例来掌握所有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

3.本章教材结构分析

本章各节内容在知识体系的安排上联系密切。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材首先设置了陆地水体的组成和相互关系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再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该节共分二目:“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第一目“相互联系的水体”通过地球水圈的构成、陆地上的水体及相互关系两个方面知识的阐述,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描述了水体的存在形式及相互补给关系,为本节的重点知识“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做了铺垫。第二目“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在讲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的基础上,着重对水循环的过程做了阐述,同时通过“活动”栏目,强调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进而引出了水循环的意义。

16

而作为水循环中对全球的水热交换起重要作用的海水运动,教材安排在本章第二节,主要阐述了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节教材有两目和一个案例“北大西洋暖流”和一个阅读“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第一目“世界表层洋流分布”通过“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和“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让学生通过掌握全球海洋表层洋流分布的规律,为后面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基础和做铺垫。在第二目中,案例“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和阅读“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设置,补充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深化了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洋流影响作用的理解。

本章第三节则是在前两节的基础上,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例,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如何科学协调人地关系。

在本章的最后,设置了“问题研究”栏目“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研究、提倡合作和分享等理念。

综上所述,“地球上的水”这一章的三节内容在教材结构上是“总——分——总”的关系。教材的设置做到了前置铺垫、后置深化,知识结构前后衔接紧密。“案例”和“活动”模块的设置,突显出新课改注重的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理念。在最后一节上升到环保理念,这样的编排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较合理。

4.“三维目标”分析

(一)、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本节课是本章教材的开篇,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目内容。在第一目“相互联系的水体”还介绍了水圈的构成及特点。第一目“相互联系的水体”内容较为简单,是为学习第二目“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做铺垫。第二目“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通过正文和图3.3水循环示意和“活动”栏目及图3.4黄河流域示意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类型、环节及意义。尤其“活动”栏目的,设置,助于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实际,使地理知识生活化,学以致用。

关于这部分内容,根据《标准》要求,对于图3.3“水循环示意图”,学生不但要会“读”,更要会“说”、会“画”,也就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动手“画”,动嘴“说”,深刻地掌握最基本的地理原理,最终达到会“用”地理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17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将本节的三维目标定位: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水圈的构成,并学会分析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2)学生通过阅读、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能够说出理解并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3)学生能够结合实例理解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4)学生能够通过相关材料、图表或实例的分析,归纳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学生能够绘制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能够用简单而准确的语言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通过学习水的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科学的发发展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逐步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发展观、环境观。

(2)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与本章其它章节相比较,本节内容的难度相对较大。相比旧教材,尽管已经删减了海水运动形式、洋流的分类等知识,但明显提高了对洋流分布规律及影响的学习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了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将本节的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说出洋流的成因,并能够学会从分布位置、寒暖流的性质来归纳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学生能够画出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图

(3)学生能够能举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气候、渔场、海运、海洋污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18

(2)学生能够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3)学生能够运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洋流对地理气候、航运等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用地理视角分析身边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2)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海水运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三)、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本节内容主要有三目,分别是:第一目“水资源及其分布”、第二目“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第三目“合理利用水资源”。本节内容涉及的知识点比较简单,但是很生活化,大多都是学生已接触过的。而且,教材内容的设置也旨在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对水资源分布特点、利用现状、解决水危机的措施等的学习,进而能够会分析其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自然资源,加强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进而逐步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发展观。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说出水资源的概念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2)学生能够结合课本案例及家乡实例分析说明水资源的意义 (3)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图表资料分析全球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图表等资料说明全球和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 (2)学生能够针对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提出我国水资源合理利用方案,进而归纳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和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发展观,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使学生懂得从全球和未来的角度认识环境,从而使可持续发展落实到行动上

5.本章的重难点分析 (1)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在讲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的基础上,着重对水循环的过程做了阐述,同时通过“活动”栏目,强调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引出了水循环的意义。本

19

节课“活动”栏目的设计,有助于学生通过案例了解水循环与人类的关系,同时也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将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从教材内容和知识结构来看,将本节的重难点确定为:

①重点

学生能够结合实例分析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学生能够画出水循环示意图,并说出水循环的形成过程、环节及意义。 ②难点

学生能够结合实例分析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学生能够画出水循环示意图,并说出水循环的形成过程、环节及意义。 (2)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本节教材在本书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洋流的分布与第二章所学的地转偏向力、全球风带的分布、世界气候的分布等关系密切;另一方面,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是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反映。此外,洋流的相关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很有意义。为此,把本节的重难点确定为:

①重点

学生能够通过洋流模式图,归纳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会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②难点

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规律。 (3)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本节教材主要从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两方面引导学生重视水资源问题。水资源概的表述,是为了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而后结合“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和“咸海的忧虑”两个案例,从水资源的时空变化、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几方面使学生懂得人类必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合理利用水资源,同时使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资源的行为习惯。由此教材知识结构入手,将本节教材的重难点确定为:

①重点

学生能够说出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

20

学生学会分析不同区域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①难点

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有关水资源问题的案例,学会分析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学生学会分析不同区域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6.本章的表述结构分析

本章在教材表述结构,共包括18幅图,5个“活动”栏目、2个“读图思考”、2个案例、1个“阅读”栏目、1个“问题研究”和正文组成。由此可见,本节图像表述的部分占比例较大,而且图像类型多样。图像的增多既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又可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本章只有三节,却设计了5个“活动”内容,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材设计理念。尤其在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节中,就设计了3个“活动”,比正文所占篇幅还要大,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解决问题,加深了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人类保护水资源必要性的认识。“阅读”栏目“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洋流对人类活动,尤其是对气候的影响。2个案例的设计既是新课程中用案例教学的一种体现,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供了便利。人教版高中《地理1》中最具特色的栏目就是每一单元之后的“问题研究”,也是此套人教版新教材的创新所在。本章“问题研究”栏目“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就体现出了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研究、提倡合作和分享等理念。

21

四、“地球上的水”教学建议

鉴于以上对人教版高中《地理1》进行的全面的教材分析,可以看出,本章教材和其他章节一样,无论是案例、活动还是图片资料的设置,还是正文内容较之旧教材的缩减,无不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笔者认为本章教材的教学不应采取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方式,应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主导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子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学建议中无论是教师的教法建议还是学生的学法建议的提出,都紧紧围绕着“学生”这个主题。本文主要从课时安排、学法建议、教法建议三个方面提出了教学建议。

(一)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1.课时安排

本节课程中涉及的知识重点主要有两目:第一目“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第二目“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和意义”两点。建议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安排1课时。第一目“相互关系的水体”,主要结合图“水圈的构成”和“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读图思考”,掌握各种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在此基础上主要进行第二目,即重点内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的学习。因此,本节课计划为1课时。

2.学法建议

本节内容只是难度不大,鉴于本文前面对本节内容三维目标和重难点等方面的分析,结合本节的知识结构,笔者对本节的学习提出以下建议:

(1)学会用运动和联系的哲学观点理解知识,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例如结合图3.1“水圈的构成”了解各种水体,只需要学生了解熟悉即可,不需要死记硬背。再如水循环的概念、类型和环节,学生能够会绘图并说出即可,也不必死记硬背。

(2)重视图表的学习,学会读图、析图,从图表、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 ①学生读图3.1“水圈的构成”,了解陆地各种水体,知道淡水只占2.53%,而目前能够被利用的只有⅓。由这两个数据说明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②学生分析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了解陆地上的水体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22

③学生结合图3.3“水循环示意”画出水循环过程及环节的简图 (3)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①学生先独立自主读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和对应的“读图思考”。自主学习后,小组内部交流,归纳出答案要点,并提出问题。

②学生自主画出水循环示意简图后在小组内交流完善。 ③学生分组合作探讨“活动”栏目黄河断流的相关问题。

(4)提前预习新课,并完成力所能及的练习。在课后能够做到认真复习,订正完善练习。

3.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两个知识点: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以下是对本部分内容的教学建议:

(1)在第一目“相互联系的水体”的教学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各种水体的存在形式了解即可,重点是各种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读图思考”栏目的问题后,教师组织各组发表意见,同时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再组织共同解决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并对相关知识予以补充。对于这个知识点,教师需要补充的问题有:①湖泊或者水库对径流的调节作用;②以黑河和长江为例,补充说明内流河和外流补给形式的不同。当然,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学生一定会提出更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即兴补充了。

(2)在第二目“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的教学中,教师采取让学生自学为主的策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去写、去说、去想、去做、去练。

关于水循环的概念,教师看补充其动力是太阳能和重力能。有关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教师不做过多强调。学生自主画出水循环示意简图后教师引导各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完善,之后,可让小组代表在黑板上画图,并口头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全班点评、补充。

关于水循环的意义,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活动”栏目,结合黄河断流的案例引出水循环与人类的关系,进而归纳出水循环的意义。

(3)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图片或者影像资料,提高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3

(二)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课时安排

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重点有两个,即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议本节内容的教学安排为2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安排是第一目“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这是因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这个问题的掌握是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洋流的分布规律,才能结合具体的区域分析影响其气候的洋流因素。而这部分知识需要学生通过画洋流模式图以及结合世界地图边画洋流边记忆才能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故把第一目安排为1课时。

第二课时安排第二目“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节课从知识点设计的内容来说比较广,对于学生而言,难度最大的就数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案例的学习来掌握,老师也可补充相关知识来引导学生掌握。因此,将第二目也定为1课时

2.学法建议

本节知识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也是本册教科书的重点之一。在第二章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具有风吹水流动的生活常识,由此,本节内容主要利用大气运动规律推理、归纳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结合本节知识结构和三维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如下建议:

(1)第一目“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学习中,关于洋流的概念,学生知道就行,无需死记硬背。将洋流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寒流和暖流。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必须理解透彻。因为在后面学习洋流对气候影响的时候,必须明确寒暖流性质不同对气候的影响就不同。要知道海水运动的动力和影响因素,这时后面学习洋流分布规律的基础。

(2)学生自主完成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的“读图思考”栏目中的问题。自主读图完成后,小组内部交流答案要点,并提出问题。特别注意的是,学生在读图3.4“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时,要结合课本58页正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的文字描述。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栏目的三个问题及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在自主学习阶段,结合之前学过的世界表层洋流分布情况,补充绘制

24

模式图,观察并归纳分规律。而后在小组内交流完善模式图及分布规律。各小组代表发言,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学生在空白的世界地图上画出洋流,并标注名称。

(4)第二目“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课文提到的洋流的影响主要是对气候的影响、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影响、对海洋航行的影响和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学生可在课前通过网络等媒介搜集相关资料,及拓展了知识面,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还需要对照“世界气候分布图”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5)完成教师布置的随堂检测练习,做到当堂训练,当堂巩固。 3.教法建议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也是全书的重点之一。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还需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师只是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在读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时,教师可以将“读图思考”涉及的三个问题更加细化,可以补充强调:看看两个海区的洋流方向是逆时针还是顺时针?西海岸和东海岸洋流性质有什么不同?在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方向为什么会有变化?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方向为什么和南半球同纬度海区不同?通过补充这些问题,使原有的问题更具有探究性和思考性,更有助于学生小组学习。

(2)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生成,在做好必要的知识铺垫的前提下,尽量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主生成。如本课的重点内容在洋流的分布图让学生自己画出,而不是直接看教材上已有的图,避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结合世界的气候分布等知识来学习掌握。

(3)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例如结合模式图归纳、总结洋流分布规律。教师在学生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发言,说出各组的观点,边引导、边归纳、边补充,逐步得出洋流分布规律的结论

(4)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时,要强调学生做到图文结合,练习全球风带的分布,边画图,边归纳,一步步总结规律。。要侧重于形成过程分析,在分析基础上得出结论。

25

(5)教师运用探究式导学案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读图、绘图能力训练贯穿始终。导学案直接用配套练习上的即可。

(6)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选取漂流瓶的故事导入,以此来引发学生学习洋流知识的兴趣。

(7)在教学中,辅助于练习,做到当堂训练,当堂反馈。 (三)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课时安排

本节课内容有三目组成,分别是:“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教材内容的难度不大,但是考虑到本科的“案例”和“活动”较多,故安排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安排第一目“水资源及其分布”和第二目“水资源和人类社会”。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主要通过学生读图3.11“水资源利用的进步”和合作探究活动题“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来掌握了解。

第二课时安排第三目“合理利用水资源”。本节内容也是结合案例“咸海的担忧”和“活动”栏目,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为主。

2.学法建议

本节课内容难点不多,教材中的图文信息对于高中生来说基本没有思维上的困难,但要想让简单内容上的具有趣味性,并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则需要深挖和拓展教材内容。

(1)学习小组内部成员做好分工,利用网络、杂志、书籍等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水资源的概念、作用和分布。

(2)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教材中的活动题和案例,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相关内容和问题,并提出小组的共性问题,而后在全班解决问题。

(3)学习“水资源及其分布”这个知识点,学生可以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中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也可以结合当地的水资源状况了解。

(4)在“活动”栏目“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学习中,学生要结合当地的水资源情况考虑:以色列利用水资源的措施我们当地是否可以借鉴?

(5)对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的掌握,学生不必死记硬背,理解了“开源”和“节流”的含义,在结合不同区域的水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因为不同区域,水

26

资源分布状况不同,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不同,因此采取的措施也不同。

(6)完成教师布置的随堂检测练习,做到当堂训练,当堂巩固。

(7)学生在课后分组完成“问题研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部分,在月末上交。

3.教法建议

本节课内容脉络清晰,主要通过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产生的水资源短缺现象,以及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巨大影响,使学生明白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必要性,形成节约用水的正确意识。本节内容的知识难度一般,不会对学生造成思维上的困难,但知识点比较琐碎,有的还比较枯燥。如果就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水资源的分布”这部分内容,如仅限于对教材图文内容的讲解,则显得非常单调和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难以形成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正确意识;再如,在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式中,教材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直接而简单地归纳了相应措施,如果对这部分不加处理,教学过程就显得非常枯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难以落到实处。针对以上情况,笔者提出如下教法建议:

(1)教师利用这几年我们身边发生的水旱灾害事件为引导,对课本的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和丰富,以真切的“身边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其形成正确的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在探究如何解决“水危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立足案例、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可行的解决措施,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还能增强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3)课前学生的自学要安排扎实,课堂上的合作探究过程教师要予以引导、组织,让所有学生都参与,积极思考,积极发言。

(4)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我国水资源状况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加深学生的感官认识,树立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5)教师对“问题研究”的探究学习提出要求。具体是:各小组分工协作;认真查阅资料;适时寻找老师帮助;月末上交。

27

五、结语

对于本论文课题的研究,笔者只要采取了文献法和访谈法两种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知网等媒介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期刊,还阅读了是基本相关的书籍。为了深入了解一线师生在学习研究所涉的本章内容中的问题和经验,笔者和所在学校的所有地理教师和部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访谈,掌握了比较详实的资料,并结合实际教学提出了符合本章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的教材分析方法。为了使研究更有实用性,笔者还对所在学校的地理教师和高二高三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了一线教师和学生在本章教学中的问题和感悟,为本文的研究和写作提供了资料。

本论文的主要部分是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分析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水”的教材内容。整体分析主要是从时代背景、外部联系、内部结构三方面。通过时代背景的分析,教师可以更加明确教材编排的依据,把握教材的特点,从而更好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本论文主要从本章教材与初中教材、其他学科、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三方面分析其外部联系。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了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教材内部结构是指教材的排列顺序和与组织形式。本论文通过教材的内部结构分析,使教师能充分挖掘教材的主旨,对教材进行有效地整合。本论文通过对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水”教材的局部分析,使教师深入了解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课标要求、重难点、三维目标等,便于教材的整合使用和教学建议的提出。本论文的另一个内容是“地球上的水”各节的教学建议。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课时安排、学法指导、教法指导三个方面提出了教学建议。之所以将学法建议列在教法建议之前,是为了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写作,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教材,查阅多方资料,笔者深深认识到在教材分析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这对于本人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可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因为理论知识有限,这对于本文的撰写极为不利,因此,本论文存在很大的不足。学无止境,在今后,本人一定会加强理论学习,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28

参考文献

[1] 曹书通.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及改进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 查旺玉.高中地理新教材运用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 陈菲菲,张杏梅.新课改下高一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02

[4] 陈倩.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14

[5] 成继龙.“地球上的水”一章的教学活动 [J].地理教学,2013,10 [6] 崔艳军.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四节“水资源的利用”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

[7] 冯以浤.地理教育国际宪章[J].地理学报,1993.4

[8] 皋万莉.基于探究性学习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9] 高新勇.高中地理新课程(人教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07-08 [10]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1] 何亚琼,苏筠,周钰.中学地理教材活动性课文特点分析[J].地理教育,2009

[12] 何羽飞.浅谈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J].地理教育,2003

[13] 候阿峰.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J].新课程(上),2011,7 [14] 胡星荣.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同课异构)教学设计与点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0

[15] 黄京鸿.新课程地理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 [16] 黄勇.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课程自然地理部分新旧教材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7] 李碧蓉.地理教材二次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3

[18] 李家清,陈实.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9

[19] 李家清,李文田.教材分析---现代地理教师教学素养的奠基之需[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9

[20] 李家清,李文田.三十年地理教学改革之回顾与启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4

[21] 李家清,张胜前.基于新课程理念的高中地理教科书编制研究--国外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特点探析[M].地质出版社,2007

[22] 李家清.地理学科教材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05

[23] 李家清.对新课程地理教材评价的理论探索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文集[C].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05.9

[24] 李家清.新概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5] 李婧.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内容与途径[J].地理教育,2012 [26] 李姝丽.运用高中地理活动性课文培养学生能力的研究---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7] 刘倩.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对学生地理知识素养的培养作用及教材使用策略研究 [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8] 卢嘉锡.人教版高中《地理1》“行星地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西北师范大学,2014

[29] 潘江林.高中地理教材内容选择的发展变化研究---以人教版地理1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1

[30] 潘玉君.地理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1] 曲忠厚.高中地理教材使用与课标的一致性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03

[32] 沈斌.如何对地理教材进行二度开发[J].地理教育,2008,05

[33] 唐新凤.例谈高中地理教材微观分析方法---以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2,10

[34] 万国平.新课程高中地理教材(实验)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5] 王焕勋.实用教育大词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6] 王林.新课程下我国高中地理教材(实验)必修1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30

[37] 王树声.中学地理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8] 魏巍.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问题研究”设计与实施有效性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39] 吴永联.教材分析处理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保证[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40] 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1] 许芳.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的比较与整合使用研究 [D].河北师范大学,2011

[42] 杨晓红.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上的大气”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西北师范大学,2013

[43] 于向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8

[44] 张晶晶.高中区域地理教材分析方法研究---以人教版《必修3》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5] 张兰生.地理教育:21世纪公民素质的要求[N].中国财经报,2003 [46] 张楠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案例”分析与应用建议[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7] 张楠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案例”分析与应用建议[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8] 张卫青,徐宝芳.中学地理教材分析:意义、依据与方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8

[49]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5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2]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2

[53] 周静.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实录 [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

31

致 谢

时间匆匆而过,转眼间,近三年的在职研究生生涯即将结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考取西北师范大学的在职研究生,我深感荣幸。过去的四个寒暑假和近一年准备论文的经历,使我收获颇丰。在此,我深深地感谢这几年给我授过课的师大教育学院的老师们,感谢在短暂的学生生涯中,你们在政治立场、人文素养、教育观念等方面带给我的深刻影响。感谢也为同学们。其实,我们既是同学,有是同行,短暂的学习交流,让我从你们身上记忆不了解了教师职业的深刻内涵,在辛勤工作之余,我们不忘学习,不忘进步,共同来到西北师大教育学院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我们用自己的勤奋好学体现着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榜样作用。也感谢金塔中学的我的各位领导和同事们。因为领导们有高瞻远瞩的眼光,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支持教师的专业培训,不仅在来兰上课的时间上予以协调,更在经济上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各位同事也在论文写作等事宜上给予了我很大帮助,深表感谢!

能够顺利完成这篇论文,我更要感谢我的导师×××副教授。老师为人谦逊、治学严谨、乐于奉献、求实创新。从给我上专业课到指导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等,在每个环节都悉心指导,逐字逐句,让我受益匪浅。在此,由衷地表示感谢!

这篇论文的完成,本人吸取并借鉴了许多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这在参考文献中已经一一列出,在此一并感谢。若有不当之处,敬请原谅。

最后,深深感谢在这三年的求学生涯作为我坚强后盾的我的家人,感谢你们这些年来对我工作和学业的支持!

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