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课时安排 1~2课时 A案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受幽默
师: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勾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家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孩子马上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 反馈: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风趣,幽默等。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这个故事。如果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5.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者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2)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 (3)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4)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5)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6)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7)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8)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以上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果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有些字词义可以与学生熟知的成语熟语等相联系,以加深理解,如,“此”可以与“原来如此”联系;“闻”可以与“百闻不如一见”联系。
6.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三、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四、朗读全文 五、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学生交流)
六、课堂表演
让学生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分小组根据课文内容演简短的课本剧。然后推荐一组面向全班表演。及时组织评价。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想想它们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
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语文新课标深度解读
从2017年秋季起,全国小学和初中统一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现行的“人教版”、“粤教版”、“苏教版”、“沪教版”等版本逐步被替代,教材版本百家争鸣的时代过去了,进入大一统时代。
部编版教材2012年3月启动编写,历时5年多才编写完成,是教育部直接领导的,前后从全国调集五六十位专家、学者、作家、教研员、老师和编辑,组成编写组,经过三十多轮评审,几百名特级教师的审读,以及多个省市几十所学校的试教最终面世的一套教材。究竟部编版教材与之前的教材有什么不同?我们来看一下:
“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体特色
1、“部编本”语文的立意和眼界是比较高的。重视体现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价值观的体现注意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化为语文的“血肉”。这套教材处处都注意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不那么“说教”。这是第一点。
2、注重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使教材编写更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
3、教材在课文选取、习题设计、教学活动安排、编写语言、插图和装帧设计等方面,都力图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时代性。 4、课文数量减少
“部编本”语文教材课文数量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总体来说是有所减少的。 初中原来七上和七下都是30篇课文,现在每一册减为24篇。
数量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方式在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
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大家使用新教材,要理解课文相对减少,但其他几个教学板块又有所加强的用意。 5、传统文化篇目增加
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古诗文132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
这次新教材的更换回到“守正”的立场,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而尚未沉淀的“时文”则相对减少。 6、体裁更加多样
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也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7、更加强调4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和时代性
部编版教材重新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前不久,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以及新课程标准,并且从秋季开始执行。其中的语文课标有了最突出的一个变化。去年呢,这个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在一次北大举行的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说了这么一句耸人听闻的话,让全场的这个语文老师都吓了一跳,他说,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这三件事情啊,其实就很值得我们去解读。
所以今天体印君就着这个新课标这个话题,跟大家来解读一下这个里面的几个关键点:
首先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是这次修订的的主要目标之一。
各学科都要充实这方面相关内容。虽然是说各学科,大家想一想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哪里?会在英语科目吗?会在物理、化学科目吗?会在数学科目吗?其实最重要的的确还是在语文科目上。第二个我们看到是这个新修订的普通高中的语
文课程标准当中,他说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要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各个部分,内容更全、分量更多、要求更高。
怎么样?你看他剂量就加了,必修选修都要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是什么内容就是说不是外国小说,不是当代散文,是文言文和古诗词,而这些内容,有什么特点哪?非常不容易抱佛脚,非常不容易突击提高,也非常不容易孩子自学成才的。
所以呢,不早一点行动,不在孩子小学升初中的时候就植入这样的基因,他是很难在高中的时候对这种古诗文产生亲切感的。
我们再来关注一个点,就是直接在数据上的转变。原来有个说法叫做诵读篇目建议,现在叫做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就是背诵这俩字直接进入了。以前就是建议你诵读,现在是建议背诵。而且背诵的篇目呢,直接从14篇增加到了72篇,是原来的5倍多。所以不仅是剂量加大,要求也高。需要学生出口成章,旁征博引,能够背诵和使用很多的古诗文,所以考试的时候一定会在这方面加大这种理解性的默写,而写作文的时候呢,多引用古诗文肯定是特别加分的。还有一个点呢,就是我们会关注到他这个课内外阅读建议啊,除了原来的论语孟子庄子之外,还增加了老子和史记等等文化经典著作,还要求学生广泛的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的各个时期。这个什么意思?就是说它的范围扩大了,我们就觉得,那我要读的更多。阅读范围跨的年代多,他就可能出一些横向比较纵向分析的题,比如说让你举例论证儒家道家的思想差异,或者让你用儒家的经典的某一句话和道家经典某一句话去比较,比如说他直接从清末各个时代,比如梁启超的名言当中拿出来说,这句名言跟今天读的这篇文章有什么关系,请你说一说,再比如说可能会直接从里面敲出一段话说,这个就是材料,就是材料写作文,这个都看不懂,那作文就没办法写了。
所以这些都是难度的提升,都在发出这样的信号,传统文化的阅读一定要从小抓起。
还有一点是非常让大家抓狂和害怕的,就是在课内外阅读推荐的篇目当中。还涉及了毛泽东诗词,鲁迅啊,郭沫若、矛盾、巴金啊等等这一批,就是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家作品,让学生去体会这种崇高的革命情怀,这个我觉得很多同学会非常的担心和焦虑。因为平时大家阅读基本是凭兴趣爱好来看书的。也就是说如果让孩子凭兴趣来选的话,可能不会选这一类的严肃作品。但是,现在课表出来了。考题中一定隐藏着考题的密码。所以在培养阅读习惯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能让孩子去挑食,一定要多样化。什么都能读进去,他到高中还能适应这种严肃作品的阅读。
所以,综上所述这一次出炉的高中新课标,它充分体现了严肃的课外阅读和古诗文的重要性。而初中和小学2017年开始使用的部编版教材,也是所谓的专制不读书和少读书的教材。这两者遥相呼应,可以说传递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那就是阅读习惯必须从小培养,阅读量必须有保障,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必须扩展。 正如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所说:没有阅读能力的孩子,升学的时候要吃大亏。从高中到初中小学都传达出这样的信号。这一切都是越早行动越受益。 文章到了最后,有的家长可能会说,这不是给孩子增加负担吗?我觉得此言差矣,现在很多家长基本是以分数为导向,什么提升快,给孩子补什么?结果是所有的
孩子都在数学英语上下功夫,反而自己的母语---语文被忽视了。我们应该感谢国家的良苦用心,用这种形式,倒逼着那些不注重孩子语文能力的家长,不注语文学习的学生,回归中国文化。
对“变脸”的语文课本,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主张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鼓励读一些'闲书’,也就是和考试、甚至和写作并不一定'挂钩’的书;鼓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可以'似懂非懂’地读,'连滚带爬’地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读书的兴趣。” 所以,应对课改,只有一句话,那就是“阅读能力亟待提高;赢得阅读,赢得语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