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几个重要概念的解读第二节

2023-04-03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二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几个重要概念的解读

疑难问题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小学广泛的实施,正确理解、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几个重要概念的精神与实质,有助于摆脱重形式轻实质的形式主义的综合实践活动,真正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克服为了综合而“综合”、为了自主而“自主”、为了活动而“活动”、 为了过程而“过程”、为了体验而“体验”的局限性,这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有效实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来正确理解、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综合”“自主”“活动”“过程”“体验”等几个重要概念的精神与实质,在活动过程中深入、有效地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呢?

实践探索

案例呈现一

我的毕业典礼(案例片段)1

主题活动背景:

小学六年,是一个人真正跨入学习生涯最美丽、最纯真的时光,小学生活是精彩纷呈、充满乐趣的。每一年,看着一届又一届的孩子满载收获离开母校时,老师们在高兴之余,心中总是有着些许的不舍与遗憾:应该为毕业班的孩子举行一次典礼,让他们永远记住流

1

本案例由宁波市北仑蔚斗小学孙飞娜老师提供

逝的童年,记住亲爱的老师同学,记住可爱的母校。尽管,相对于孩子将要经历的中学、大学毕业来说,小学的毕业显得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但考虑这样的活动源于孩子多彩的生活,密切联系他们自身经验,是能够体现综合能力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学校还是决定为孩子举行一场隆重的毕业典礼,留给他们一份珍贵的回忆。

那么,从哪里入手呢?翻开六年级下册教材,我们找到了答案,几乎每一本教科书的结尾部分,或多或少都安排了一些毕业综合性活动:

语文:让我们围绕“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主题,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向师友、母校告别。

美术:运用学过的美术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设计制作出一件美术作品,留给母校做纪念。

音乐:选择最喜欢的表演形式,准备几个小节目,在班级的毕业音乐会上演出。

信息技术:合作完成一份多媒体毕业纪念册。

……

显然,这些综合性活动单靠一位学科教师的力量来开展,带给学生的肯定是单一、零碎、不完整的一些内容。但是如果能够有效整合这些学科教师的力量,整合各种有利资源,并施以一定的主题,这将是一次真正意义上最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结果肯定令人欣喜,并且能够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于是,“我的毕业典礼”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问题评析

正确把握“综合”的实质

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性。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是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学生所面对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和对象——学生个体也是一个不可分的综合体所决定的。一方面,学生所面对的生活世界是由个体、社会、自然等基本要素和这些要素之间组成的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或社会、学生与自我等各种复杂的关系所构成。这些基本要素和各种复杂的关系彼此交融、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此意义上,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学生本体也是一个不可分的综合体,需要其知情意行等方面全面地协调发展。学生个性发展不是不同学科知识杂汇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如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便具有了超越严密的知识体系的、分门别类的学科的界限,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的综合性特点。

所谓“综合”至少有三个层面的涵义:第一个层面,内容的综合;第二个层面,经验的综合;第三个层面,目标的综合。

内容的综合是指内容涉及到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使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产生联系。

经验的综合是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整合性经验”。“整合性经验”涵义极端丰富且多层次。首先是产生多种经验的联系整合:从点点滴滴的学科知识学习经验与社会生活经验之间的整合,科际知识渗透学习的经验整合,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到跨域转换横向贯通生成创新,创造能力淋漓尽致发挥的经验整合;其次是相伴综合实践过程产生的丰富

情感体验:在交流、争执、合作中获得的默契、和谐、平和坦荡等美好感受,到综合创造活动中的流畅自如状态、内发乐趣或极致体验;还表现为经心灵之间的共鸣、启迪、点拨、滋润后,超越学科之间、人与学科之间、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的界限,所经历的对人、对事、对自我的一种清澈透视,对某种精神、境界、情操的沐浴沉浸。综合课程是藉有形的内容整合载体帮助学生获得整合性经验。无形的经验整合境界胜有形的内容整合载体。2

目标的综合是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根本目的。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综合”的实质就是:在“全面发展”的总目标下,给学生提供整体感悟的问题情境和获得整合性经验的机会,使学生在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自主探究生活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最终实现全面发展。这里的“综合”体现的不仅是内容的综合,更是经验的综合,亦是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上实现的对课程功能的一种整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必须立足于人的生活世界的综合性和作为个体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态度、能力、知识等多方面的健全、完整的发展。

判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综合”,关键是考察其是否最终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应该以到底跨越了多少门学科为衡量标准。如案例一,“我的毕业典礼”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一个来自于学生学习生活的跨学科的综合性主题活动,涉及到语文、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实施这一主题活动。此主题活动提供了学生一个整体感悟的问题情境,只要在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整合性经验的达成,使学生在各方面都有所提高和发展,那么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就已正确把握、

2

吴国珍.走出综合课程改革实践困境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06期.

有效达成了。

实践探索

案例呈现二

“把问题转化为课题”一课课堂实录(片段)3

师:有七个小组的同学都提到了相同的问题:人为什么会近视,我想知道是哪几位同学提到了这个问题。(有十多位同学举手)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为什么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呢?

生1:因为我近视。

生2:因为我想知道近视是怎样产生的。

生3:我想知道答案,那样可以让不近视的人预防近视。

师:(惊喜地)哦,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特别是如果我们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让视力正常的人可以预防近视。(面对全班)大家想想,我们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有没有价值。

生:有!

3

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伊红老师提供

师:我知道还有两个小组没有提到这个问题,但是既然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么有价值,我们就大家一起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好不好?

生:好!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觉得人近视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

生1:我觉得可能和看电视、玩电脑有关。

生2:我觉得可能和眼睛过度疲劳有关

生3:我觉得总结起来说应该是和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一些影响有关。

师:你很厉害,给我们概括了一下。(面向全体)他觉得人近视有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因素,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

生:有!

师:还有补充的吗?

师:(冷场后)刚才几位同学分析了可能和近视有关的因素,我们先来看看用眼过度等后天的因素,我们同学能不能来探索这些因素和近视的问题?

生:能?

师:可以怎么做?(此时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现象)

生1:我可以去询问近视的人。

生2:我们可以找两个人做实验,让一个人一个礼拜眼睛放松的,一个人让他看电视、电脑,这样一个礼拜后看一看。

师:(犹豫地)哦,你觉得可以用实验的办法,用一个礼拜(语气强调)的时间来做个实验。一个眼睛得到休息,一个眼睛让它疲劳是不是,(学生点头)这个想法是很好啊!?

生3:我们可以调查近视的人。

师:(谨慎地)大家觉得我们调查询问多少人比较好?

(骆老师想演示一个充分细致的论证过程,着重来论证学生执行这些探究方法的可行性,以确定对下一步活动实实在在的开展的参考价值)

生:(议论纷纷)20;10到100……(骆老师注意到一个学生的观点,示意其发言)

生4:我觉得人越多越好!这样结果准确一点。

师:你的想法很好,可是我们这样一个个去询问很多人,你们觉得做得到吗?

生:我们可以发调查表

师:发多少调查表

生:200份;很多……

师:大家觉得发调查表格这件事我们做不做得到?

生:做得到!可以电脑打啊!

师:我觉得还不能,调查表设计好了还要打印机打印,要打印机这样的设备,需要很多钱吧,同学们能去做这个事情吗?

简短的议论后,教师示意两学生发言。

生1:可以复印

生2:我们可以设计一张很大的表格,把调查的项目抄下来,每个项目后面留出调查的地方,我们每调查一个人,就在这些问题后面打勾什么的。

师:这些办法真好,大家看,这件事我们能去做吗?

生:能做!

师:我们再来看“先天因素”,大家想一想,可以讨论一下,我们可以怎样找到先天因素和近视发生的关系呢?

生1:我们可以去调查近视的人,看看他们的父母是不是也是近视。

生2:我们可以去调查那些父母近视的人,要排除他们后天的因素,再来看他们有没有近视,这样就能知道遗传和近视间的关系。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也想得特别周到。那么,同学们请想,我们能不能去做这些调查?

生:能做!

师:但是老师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人”为什么会近视,那我们在调查时,你怎么调查西藏人?内蒙古人?还有美国人?日本人?

生1:我们可以到网上去调查。

师:这很难哦,你会吗?

生1:会。(底下不少同学表示也会)

师:你真厉害啊。(示意生2发言)

生2:我可以请各个地方的首领帮忙,让他们帮我去调查。(底下同学纷纷表示不可能做到。主要意见:你不认识这些首领、首领也不认识他啊、人家不一定会来帮你、你没钱到那个地方去…)

师:大家觉得很难啊,你做得到吗?

生2摇头

师:请坐,你的想法很好,不过是有点难的,不过说不定能试试呢!(示意生3发言)

生3:可以开博客。

师:(惊奇的)博客你都会开吗?

生:会,我可以在博客上发帖子,让别人把意见集中起来。

师:我们同学真厉害啊,这些办法都很好,不过老师刚才还听到了一种不同的声音。(示意生4发言)

生4:我觉得这样太难了,我们可以调查周围的人。

师:这位同学觉得调查全人类难度太大,我们可以调查范围小一点,调查我们周围的人,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

学生点头,认为有道理。

师:(发现一位学生再举手)还有一位同学有一个办法。

生5:我觉得我们可以调查某个年龄段的人,比如少年人。

师:大家觉得这个想法好不好!

生:好。

师: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更容易去做?

生:是的。

师:那这样的我们可以把调查的范围也调整一下,变成调查……

生:身边的人、周围的人、学生、初中生……

师:如果我们来调查初中生,那我们的问题还是不是“人为什么会近视”?

生:不是。

师:是什么?

生:初中生为什么会近视。

师:经过同学们的论证,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而且我们也有能力和条件去找到问题的答案。那我们今后就把解决这个问题这件事情做下去好不好?

生:好!

问题评析

一点一点地走向“自主”

“自主”就是自己做主。自己的事自己做决定,自己负责,自己承担后果。它需要“自己”去了解、去分析、去选择、去判断;它需要有知识做基础,有方法与能力做条件,有经验做依托,有反复的尝试与失败的教训做背景;它还需要有勇于承担的精神,有失败后

重新开始的勇气等;可见,“自主”并不容易,它需要一个学习过程、尝试过程、锻炼过程和成长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自主”,就是让学生自己做主。“学生是课程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做决定,自己去实施,自己去反思。例如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研究什么”要由学生自己选择,“怎么研究”要由学生自己设计,“研究过程”要由学生自己亲自去做、去经历、去体验,“研究成果”要由学生自己去总结、去展示、去交流。但是,我们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让学生自己做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说每个学生都已经具备了这种意识和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中小学生是在学习“自主”,尝试“自主”,是在一点一点地走向“自主”。这其中需要教师、家长用引导、指导、示范、讲解、实践等多种教育手段去有意促成。

案例二中,如何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是课题研究中的重要一步,需要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论证过程,确认问题研究的价值性与可行性、问题研究的切入点,以及研究目的、指导思想、研究方法、收集信息所需要的客观条件等等。如果我们的学生还没有经历过一次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过程,就让学生“自主”,让他们自己去把感兴趣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这种放任自流的“自主”,导致的结果是大多数学生难以完成任务或难以达到要求。因此,在此之前,教师必须首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转化的方法和要领,为以后的“自主”转化打好基础。案例二中执教的老师通过一个案例,采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对能不能把问题转化为课题的衡量标准,用浅显的常理、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深究。在整个教学指导过程中他丝毫没有向学生灌输可行性、价值性等概念,而是用“能不能”代替“可行性”,用“要不要”代替“价值性”,在深入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本质性的一些方法和规律,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如何把自己的问题转化为课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们看不到教师的包办、代替或灌输,只有学生的自主活动和教师适当的指导或引导,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真正体

现出了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可见,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实践学习过程。学生自主性的实践学习总是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相伴随。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基本保证,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前提。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容易使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处于盲目的、无知的、无序的自发状态。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要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包办代替,充分信任学生的潜能,通过“适时、适度、适当”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实践的空间,提高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有意促成学生一步步地走向“自主”。

相关链接

虚假的“自主性、主体性”4

在某小学五年级的一个教室里开展着这样的学习:每个学生各自决定了主题,制订了调查计划,展开了个别的学习。有的以地区商店街上日本点心的制作为主题制订了学习计划;有的则制订了调查蔬菜店各种商品产地的计划。不限于这个班级,常常可以在很多学校的综合学习实践中都看到这种状况,即让每个学生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为中心,制订出个别化的课题计划,开展“自主的、主体的”学习活动。

可是,如果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教室的情况就会发现,虽然有一部分学生能有目的地、主动活泼地进行学习活动,但多数学生却只停留于表面性的活动上,有的仅仅草率地作一些调查就停滞不前了;有的虽然确定了课题,却不能制订出学习计划来。这些学生失去了

4

摘自佐藤学著.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学习的目的和方向,热衷于闲聊,浪费了很多时间。

而往往在这种时候,教室里最容易出现纠纷、暴力的情况。那些学习不能顺利进展下去或失去目的和方向而感到厌烦的学生,为了填补空虚感、无能感,就会相互捉弄或使用粗暴的语言。综合学习中出现的这类混乱情况,在全国中、小学中曾见到过不少。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这类混乱情况呢?其责任当然应由教师来承担。这种教室里的教师总认为,只要让学生“自主地、主体地”设定课题,每个学生都“自主地、主体地”、“自己解决问题”,就是很好的综合学习了。因此,他们热心于指导学生在活动前写“计划”,活动后写“反思\",而教师自己对重要活动题材的发展却缺乏预见,没有准备丰富的办法或对策,对很多学生失去方向、陷入困惑的事实无动于衷。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听起来是很好的,但是,上述做法实际上是把学习这件事完全听任学生自己来做,依赖于学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这种做法极端地说,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每个学生自己制订计划、自己独立学习的方式不是学校应组织的学习方式。学校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学生的合作,来实现学生独自一人无法进行的学习的场所。

综合学习也不例外。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很重要的,但这并不是为了还原到“自主性”、“自我解决”上去,而是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把学生组织到其个人无法进行的、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这些美丽词藻的背后,隐藏着教师无责任心的一面,要说这是一种欺骗也不为过。要搞好综合学习,对主题及内容的发展具有预见性是决定性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把设计好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作为自己的责任。

实践探索

案例呈现三

房价下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专题辩论课片段)5

1.一辩稿件举例。

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房价下跌对中国经济利大于弊。我方认为,房价下跌对中国经济的利弊衡量,其标准是与房价上涨相比,哪个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利益,哪个更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我方认为房价下跌对中国经济利大于弊,理由如下:

第一,中国之前房价过高,存在泡沫,现在房价回落,是价格由过高回归理性,有利于房地产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007年,中国和美国新住宅销售均价每平方米分别为4055元和8000元。也就是说,2007年,中国住宅的平均价格大约相当于美国的51%,但对方辩友可知道,美国人均GDP是我国的18.6倍,由此可见我国房产价格之前存在严重的泡沫,正是因为之前房价过高,而老百姓的有效需求不足,于是交易量下滑,进而价格下跌,这一现象不仅不值得担忧,反而应该让我们欣慰,因为房价由过高转为下跌,恰恰是市场步入挤压泡沫的自然调整状态,这可能会对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造成暂时和局部的不利影响,但长远来说有利于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在调整和改革中优化布局,增强竞争力,从而更加健康地发展,这恰好符合我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房价下跌,有利于刺激群众的消费,从而拉动经济。中国房价前10年保持了上涨的态势,有数据显示,国际上房价与收入比正常为3~5倍,而中国高达12倍,上海等

5

摘自黎耀威主编.综合实践活动课型范式[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

大城市更是超过25倍。离奇高的房价已经远远超过老百姓的收入承受能力,为了买房,很多老百姓省吃俭用,压制其他消费,等到好不容易买了房,却又会沦为背负沉重债务的房奴。试问面对如此高的房价,老百姓怎么敢大胆消费呢?相反,当前房价下跌,能大大减轻老百姓买房的开支,从而有效地刺激老百姓的消费。众所周知,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而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同时出口和投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发挥消费的拉动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房价下跌对中国经济裨益很大。

第三,房价下跌,有利于社会稳定,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保证。住房问题是极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能否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实现居者有其屋,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长远发展。正如前面所述,之前我国房价超高,这就把80%以上的中国居民排除在房地产市场之外,也让进入房地产市场的居民成为一生难以摆脱的房奴,反之,却让少数人用国有土地要素在短期内聚集及掠夺社会财富、牟取暴利。这不仅对全国人民不公平,而且严重威胁着社会和谐。相反,现在房价终于下降了,它能使更多的人买得起房,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下所谓安居才能乐业,解决了住房后顾之忧的人们,会更积极工作,从而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当然,有人担心房价下跌可能对房地产,金融业产生一定冲击以及可能带来失业等问题,我方认为这些不是普遍现象,因此中国经济不会造成致命影响,而且我们相信国家的宏观调控,一定可以将经济风险降到最低。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房价下跌利大于弊。谢谢各位!

2.盘问稿件举例。

第一串:

⑴请问对方二辩(或三辩),房价下跌后,买同样的房子开支是不是比之前少了?(是)

⑵既然买房开支少了,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那是否有更多钱进行其他方面的消费?(是)

⑶既然消费增加了,那对方辩友是否知道消费能拉动经济增长。(知道/不知道)

⑷你不知道那我告诉你这个常识:消费能拉动经济增长,可见房价下跌导致消费水平提高,对中国经济利大于弊。

第二串:

⑴请问对方二辩(或三辩),假设完全一样的房子,一套售价80万元,一套售价100元,选择80万元那套是否更实惠了?(是)

⑵既然你选便宜那套,说明房价下跌,人们心态上会更愿意接受。和买到贵房子后满腹怨言相比,这种平和心态是有利于还是不利于促进工作效率和社会和谐?(有利于)

⑶那工作效率提高和社会和谐,是有利于还是不利于经济发展?(有利)

⑷感谢对方辩友,你的回答已经承认了我方的立场:房价下跌有利于社会稳定,对中国经济利大于弊。

第三串:

⑴请问对方二辩(或三辩),假设有两个生产经营者在打价格战,效率低成本高的企业

是否更容易被淘汰?(是)

⑵也就是说,价格下降引发竞争并导致优胜劣汰,这是否有利于资源更合理地配置?(是)

⑶既然资源配置得更合理和高效,那就发展市场经济是有利还是不利?(有利)

⑷感谢对方辩友,你的回答已经承认了我方的立场:房价下跌有利于中国的经济长远发展,对中国经济利大于弊。

3.四辩稿件举例。

大家好,刚才对方辩友给我们堆砌了很多例子数据,我们佩服你们的列举能力,但不认可你们的观点,因为对方辩友在逻辑上有几个错误:

第一,用个别现象替代普遍事实。对方夸大房地产倒闭和失业数量,事实上这种现象只是少数,市场自我调整自由竞争的正常结果。

第二,颠倒因果关系。如房价下跌是因成交量下降引起,而非成交量下降后导致房价下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房价下跌的原因之一,不能把经济不景气归咎为房价下跌。

第三,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如对方只看到房价下跌有损少数行业和人群的当前利益,却不承认房价回归理性对各行业和经济有长远好处。

第四,用偶然替代必然,如把金融业可能出现的问题绝对化,危言耸听。

第五,看问题一刀切,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把外国的情况照搬来分析中国经济。

第六,看问题片面,分不清主流和支流。如过分强调弊端,对有利因素避而不谈。

错误逻辑必然导致错误结论,前提错了,结论还可能对吗?因此对方论点很难令人信服。我方认为,房价下跌,对中国经济虽有弊,但利大于弊。

问题评析

对思辨境界的活动追求

活动课程中的活动可以有三种层面,即行为层面、技术层面和思辨层面。行为层面的活动是针对静态教学而言的,强调要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有机会说和做,避免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技术层面的活动主要是主题性(如“关于水污染的探究”)或专业性(如“小小舞蹈家”)的活动,致力于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独特收获。思辨层面的活动不拘泥于学生是否在行为上有所动作,而是要求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理性思考,关注学生头脑中的思维运算。这是超越具体活动形态的精神活动。行为层面的活动与技术层面的活动都可以表现出独立的形态,而思辨层面的活动是以前两种层面的活动为载体的,在行为与技术活动中运行井作用于这两种活动。所以思辨实际上是一种超乎外显活动状态的境界。前两个层面活动的共同缺陷在于容易使活动者“为了活动而活动”,迷失于活动中,勤于活动而疏于思考。思辨境界的活动则可以使行为与技术层面的活动获得提升,从而实现活动课程的本意。6

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都属于技术层面的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的现象。原因是我们更多地关注了看得见的显性行为的活动,如让学生去调查、访谈、查找资料、考察、服务、社会宣传、公益劳动等,而忽略了学生隐性的

6

李长吉.论活动课程中的思辨[J].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Z1期.

思维活动,导致活动流于形式,为“活动”而活动,出现“活动”后无思考的现象。

其实,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更要关注对思辨层面的追求。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营造安静的空间用来思考;要给学生提供思辨的机会与时空,促成他们的静思、质疑、灵感、反思和相互间思想的的交流、碰撞;要引导学生适时地反思、评价自己的活动,促进学生由“感”而“悟”。 从而使技术层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获得提升,达到思辨层面的境界,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个性品质、思想境界等方面得到发展,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目标。这才是“活动”的较高境界。

案例三的专题辩论课是把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到思辨层面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案例三是学生进行的“房价下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课题研究,在前期开展了调查、采访的基础上展开的一堂专题辩论课的片段。在课上同学们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所学的“经济”知识,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并通过相互间的辩论,引发了学生对“房价下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深层次的思考。这种专题辩论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问题由学生去发现,知识由学生自己去探索,观点由学生自己去归纳,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通过专题辩论课,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都获得了较大的提高。

实践探索

案例呈现四

活动花絮

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肺腑之言,每个学生都侧耳倾听,课堂氛

围热烈真诚。郑同学介绍了自己成功的采访过程后,万同学站了起来,谦虚地说:“你是怎样成功地进行采访的,有什么高招吗?为什么我在采访时被人拒之门外,有位阿姨还把我大骂一顿呢!请把你的秘诀告诉我吧。”郑同学诚恳地说:“我以为采访最关键的是要懂礼貌。比如说,和别人打交道要说‘你好’、‘请教你一个问题好吗’、‘对不起,我可以打搅你一下吗’等等,采访完毕一定要谢谢人家;其次,采访时要把握‘火候’,别人正忙的时候你一定不要再去添乱;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采访时你要事先向别人说明你的来意,让别人明白你的目的是什么。总的一句话,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

这次实践中,我们组搞了调查问卷。我在发调查问卷的时候,几个大人在买鞋子,有一个大人买的鞋子有一个洞,要退货,可老板说没有。我过去把问卷给了这个阿姨,说:“阿姨,请你填一填吧!”阿姨说:“去去去!小孩一边玩去。”当时,我感到心里很不舒服,太不配合了。怎么会这样呢?现在想起来,我才明白是我的方法不对,我不应该在阿姨在退货的时候去让她填问卷,因为她正有事,而且心情不好,这样她是不会填的。下次我一定要在别人没事的时候才能发给他。原来在调查问卷时也有技巧呀!可上次老师讲时我觉得很容易的,现在做了才知道。

案例呈现五

学生活动日记

老师发现我总是站在后边拿着表不出声,就走过来轻声对我说:“没有关系,这些居民们都很和善。只要你有礼貌,并且大方一些,就一定能得完成调查任务。走,我带你去试试。”老师这么一鼓励,我真的想尝试了。

我把调查表夹好在垫板上,并且把水性笔准备好。睁大眼睛等待目标出现。功夫不负

有心人,我终于看准了一个目标。我保持着平常的速度走到那个阿姨面前,向阿姨行了个鞠躬礼:“阿姨,您好!我是白露中心校的学生。这儿有份调查问卷,请问您可以帮填一填吗?”阿姨停下脚步,爽快地接过板子,很认真地填了起来,边填还边说:“这污染算严重了。天天呛死人。好在我还爱泡点凉茶喝,喉咙才没有什么问题哦。你们啊,也要多喝水。拿菊花泡茶,也蛮有用的呗!”一会儿工夫,阿姨就填完了。我接过填写板,又向阿姨鞠躬行谢礼,阿姨笑着说:“不用,不用。娃仔好懂事的。”我不好意思地看了老师一眼,却发现,老师也看着我,从她的眼睛里,我看到了赞许的微笑。

这次调查活动,让我变大胆了,并且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 “有礼能行天下”啊!

案例呈现六

小组活动主题的提出

“围绕‘中巴出城,关注公交’这一活动主题,大家准备开展哪些活动呢?我们可以讨论讨论,确定一些小的活动主题。你们可以找好朋友商量,也可以自己提出主题。大家自由讨论吧!”

同学们有的下了座位找好朋友去了,有的坐在原地不动,独自思考,教室里变得热闹起来。我也走到同学们中间,听听他们的讨论。十分钟左右,同学们陆续回到座位上,把手举得高高的,准备发言。我让他们谈谈各自讨论的活动主题。

肖同学说:“我们几个同学讨论的活动主题是,中巴出城后,长沙公交的应对措施。因为我们发现市民每天都在议论这个话题,电视、报纸等媒体也经常有这方面的报道。他们还要我当组长。”

吴同学说:“我想进行公交线路的设计。中巴出城后,许多中巴线路取消了,又没有增开新的公交线路,市民出行很不方便,还有些线路设计不合理,所以我想进行公交线路的设计和改进。如果还有对这个活动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加入我们这个组来。”

邹同学说:“我想调查公交车拥挤情况。我妈妈每天上班都要坐公交车,她说上下班坐公交车就像打仗,我们班坐公交车上学的同学也说每天上学都要挤出一身汗。还有其他同学想跟我一起调查的话,就到我这里来报名吧!”

王同学说:“我们几个同学想做公交线路进社区的情况调查。我们发现国庆新村和建湘新村都没有公交车进入,别的社区怎么样呢?”

李同学说:“我们讨论活动主题是‘我为公交进一言’,这是我们在报纸上看见的一个专栏的名称,我们发现市民对公交车有许多意见,我们要把这些意见收集起来,想帮市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案例呈现七

学生的心得体会

参加了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从书本走向了社会,这次走出去,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好大好大。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采访王医生的情景。当时我很紧张,可是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勇敢地把要采访的问题提了出来,虽然王医生的回答因为比较快我听不太清楚,但是这次采访,让我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勇气,也需要信心。相信以后我会做得更好的。

综合实践活动真好玩。如果语文和数学课也可以这样上,那我们的快乐就更多了。这次活动中,我收获最大的就是学会了制作采访表。原来要做好一件事真的很不容易,看书上的似乎很简单,可是要自己亲手去画、去设计的时候,就发现并不简单了。总之,我对自己这次参加活动的评价是优等,因为我很努力,和同学们完成了任务,我就是最棒的。

当小组长的感觉真爽。以前都没有得当过什么官,这回当了一次活动小组的组长,而且感觉同学们对我挺信任的,我觉得自己好象长大了。这次我最有感触的过程就是学会了照顾同学,与同学们合作。以前都喜欢捉弄他们,可是当上了这个小官后,我发现自己要考虑的事情变多了,不仅要组织同学们外出调查,回来还要和大家一起完成我们的图册,真辛苦。可是我觉得很值得。希望以后有机会我继续当小官。

问题评析

体验和生成是过程性价值的核心

综合实践活动是强调过程的教育价值的课程,可以说,没有了实践活动过程,也就没有了这门课程本身,其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便不复存在了。7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活动过程,一系列的目标和价值伴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得以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就在这过程中,在于这过程中的体验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实现。体验和生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性价值的核心。

传统的学科教学中也有“过程”,但它的过程是全预设的,教学实施过程只是依据预设程序按部就班地展开,从而“过程”演变成了丧失“生成”意义的“流程”。“流程”不是过程,不具有充分的发展性,没有意义拓展和价值衍生。“流程”指向的是过程之前设定的

7

郭元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J]. 福建教育,2004年 第04B期.

某种单一的目标或某几种功利的目标,“流程”忽视甚至漠视教育过程中丰富的教育价值。

8

因而,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一定要关注过程中的体验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实现。关注那些在活动过程中非预设性、不确定性、动态性的体验、顿悟、灵感和不断产生的新的结果、新的经验、新的体验、新的观念、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关注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而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生成的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及由此带来的不断完善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如,案例四“活动花絮”中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有关问卷调查、采访的方法、技巧方面的体验;案例五“学生活动日记”中的学生写的请人填写调查问卷的体验和自己的感悟“有礼能行天下”;案例六“小组活动主题的提出”中的在活动过程中生成的小组活动主题。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通过写活动日记、活动体会等方式及时地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通过让学生写经历、谈感受,引导总结成败得失,明确存在的问题,促进其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升华。从案例七学生的心得体会的点滴交流,就让我们看到本次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带给他们的成长。

实践探索

案例呈现八

“我挣一元钱”(活动花絮)9

班上有一位男生,提着袋子一路捡拾空塑料瓶,为了多卖些钱,走到离家很远的一个

89

郭元祥. 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J]. 教育研究,2005年 第9期. 由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金鸡坡学校王艳津老师提供

废品收购站,卖了一元五角钱。在回家的路上,他连拿出五角钱坐车都不舍得,口渴了也不舍得买瓶水喝,一直走了一个小时才到家。到了家门口,连上楼梯的力气也没有了。晚上妈妈给他洗脚时发现他的脚底板打起了许多水泡。可是当这位小男孩讲述时,满脸却是幸福自豪的笑,他说他终于体会到妈妈挣钱是多不容易啊。这一元五角钱是多么的宝贵,他把钱小心地包好,放在枕头底下,以后再也不乱向妈妈要钱花了。

选择在街上卖报纸的四位同学,一起相邀从报刊批发点批报纸卖,每份挣差价两角。有位学生一下就卖出了一份,她觉得很容易。可是随后当她向路人问了许多遍还没有卖出第二份时,心里开始着急担心了。另两位同学却非常注意观察,发现年轻的叔叔阿姨买报的概率更大,因此频频出击,最快售完报。最后一位学识性格内向腼腆,迟迟不好意思开口,在小伙伴的鼓励下终于向路人询问,他虽然只卖出了一份报纸,其它的四份都是在大家的帮助下售完的,他依然觉得欣喜异常。这项活动前后花了一个小时,大家都是口干舌燥,却舍不得花钱买瓶水喝。虽然平时都是喝着可乐果汁。当我看着我们的学生,鼓起勇气大胆与人交往,与社会零距离接触时,并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能胜利的完成任务,战胜自我,老师是多么的感动与欣慰。

班上还有位学生在母亲节来临时,神秘的对妈妈说:“妈妈,我要送你将礼物,你猜我送你多少钱?”妈妈答道:“嗯,10元钱!”其实这位母亲心里以为是100元,但是犹豫半天还是改了口。“不对!是一元钱,我自己挣的一元钱!”但孩子郑重地拿出一元钱递给妈妈时,这位母亲激动不已。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元钱,这饱含的是对父母无限关爱的一颗小小心灵。

还有一位女同学随妈妈到服装加工厂给裤子挑毛边。挑一条裤子边才挣一角,为了挣到一元钱必须挑十条裤边。可当她做到第四条时就没耐心了,不小心还把裤脚挑破了,怕要赔钱急得直哭。当她终于小心翼翼的完成任务后,拿到亮晶晶的一元硬币时,还有什么

能比这些实践活动更好地教育孩子钱来之不易,父母挣钱来之不易的好方法呢?还有些孩子通过帮父母作家务来挣着一元钱,作一件挣一角钱,孩子们做一会就腰酸背痛了,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也深深体会到父母每天干家务活是多么的辛苦了,更孝敬父母了。

问题评析

体验应触及学生的思维、心灵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经验和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之一。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体验”究竟是什么?体验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有效的体验?

体验是一个涵盖着”感受、理解、表达”以及“建构并生成新意义”的内隐的综合过程。10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生活中经历,在经历中体验。体验,不仅以身体之,而且是以心悟之——体验应触及学生的思维、心灵和价值观。因而,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可以有三种层面:

第一层面,经历——参与经历了。学生参与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经历了实际活动情境。体验停留在“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的层面。

第二层面,经验——获得了经验。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获得了初步的感性经验。

第三层面,感悟——以心悟之。要求学生在参与经历、获得经验的基础上,从感性经验转化到理性经验,是对零散的、情景化和个别化的经验的深化过程,通过深化过程达到“以心悟之”的层面,这个层面的体验应触及学生的思维、心灵和价值观。这个层面的体

10

郭元祥. 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与建构的关系[J]. 福建教育,2004年 第05A期

验强调“悟”。“悟”是对直接体验的深化过程,是发挥过程、经验、经历发展价值的必由之路,即意义建构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体验是否从经验层次进入意义建构层次,是评判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的价值大小的基本标准。综合实践活动应引导学生建构意义,也就是要通过活动体验,获得对个体发展的启迪,明了为人之道、为事之道。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方法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让体验从参与经历、获得经验到以心悟之,触及学生的思维、心灵和价值观。让学生切切实实地“获得丰富的经验和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案例五的“我挣一元钱”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是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因家庭条件不错又为独生子女,花起钱来大手大脚,只顾自己不关心他人这种情况而提出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钱是来之不易的,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从案例五中可以看到,同学们通过参与经历“我挣一元钱”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获得了“我挣一元钱”的一些感性经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父母亲的辛劳、赚钱的不容易,并发之内心的悟到要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同学们通过这种活动的亲身经历、心灵的感悟,获得的体验是终身难忘、铭心刻骨的,只有这种学生自己悟出的道理,才会深刻而持久地影响他们。正如,这次活动的指导教师所说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自己动手挣到人生的第一元钱的孩子,从小一定能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长大了也一定能创造财富,孝敬父母,回报社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