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社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2、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3、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论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未来走向。
4、论述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怎样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5、如何通过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6、如何才能把权力放到笼子里?
7、什么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它们之间是何种关系? 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9、如何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高度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10、论述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在整个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作用。
答案:
1、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综合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社会发展理论与时俱进形成的,而不是以某一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而是依据中国国情确立的社会主义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关键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集中到一点,就是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论证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依据、根本途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两个重要前提”,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早在1957年5月就说过:“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也强调:“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都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二,“一条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条基本路线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因而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规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三者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受风险考验、胜利达到目标的根本保障。 第三,“两项根本任务”,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生
.页脚...
.
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看作是建立新社会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邓小平多次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我国之所以要实行改革开放,也是为了克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正如党的十七大向世人所宣告的:“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一个总体布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在经济建设上,最重要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政治建设上,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文化建设上,最重要的是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努力使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得到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在社会建设上,最重要的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还是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是为了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上述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完整内容。这四个方面,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
3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要求,到2020年,
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改革牵引作用将进一步发挥 中国发展将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全会在总结35年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基础上,重申发展是第一要务,强调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给社会各界吃了一颗“定心丸”,告诉人们未来中国仍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将坚持改革开放。 过去35年,是我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35年,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35年。
面向未来,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硬指标”,还要完成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一系列重要指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
全会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不仅要在经济领域充分发挥改革的牵引作用,而且要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次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前的提法是‘基础性’作用。对市场作用提法的升级,凸显了中央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决心,打消了一些人对中国未来发展
.页脚...
.
改革方面的疑虑,预计未来经济体制改革将有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这是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中国改革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体系仍不完善、内生动力有待增强、潜在增长率有所下降等突出问题,成为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要着重攻克的难关。
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其中包括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等。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初步建立,但仍然存在不少壁垒;商品价格虽然实现了主要由市场来决定,但要素价格市场化仍然滞后;城乡建设用地的二元分割,制约了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下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来解决。
经济体制改革既要激活微观活力,又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全会在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同时,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全会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在坚定推进市场化改革解决政府“越位”问题的同时,要解决好政府的“缺位”问题。在简政放权、减少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的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尤其是事中、事后的监管,维护好市场秩序;要增强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
社会公平正义提速 发展成果将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改善民生,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这正面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意味着促进公平正义将进一步提速。
改革开放35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以及区域差距的扩大,征地拆迁、公平竞争、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等方面问题不断凸显,提速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愈加迫切。
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全会还指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进程,为新型城镇化进程找出了一条路,是促进公平正义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也为下一步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激发农民积极性传递了重要信号。
全会提出要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这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真正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4、 本讲纲要
一、软实力、文化软实力
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
三、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幻灯片3
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页脚...
.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
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
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幻灯片4
一、软实力、文化软实力 2、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一个子概念,它是指通过文化生产、文化交流、文化教育和信息传播等途径使本国
所倡导和奉行的价值理念赢得国内外受众的普遍认可从而获得国际影响力的能力。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思想、观念、原则等价值理念,它的载体是文化产品、文化交流活动、文化教育和信息传播媒介。 “文化软实力”包括四个方面: 文化凝聚力,文化创造的重要源泉 文化影响力,文化吸附的强大力量 文化生产力,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 文化服务力,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力
在这四个方面中,凝聚力和影响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力量的体现,即对内提高国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
能够提高一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国际认同感;生产力和服务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力量源泉。
幻灯片8
在世界大国的崛起过程中,以文化维度为国家形象的目标导向是一条普遍经验。譬如:军事美国—经济美
国—文化美国;军事德国—技术德国—文化德国;军事日本—经济日本—文化日本。
幻灯片9
从国际上看,上世纪 8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高新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与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不得不对文化的发展投以极大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认识到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制约,文化与发展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页脚...
.
幻灯片14
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
1、增强文化软实力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根本途径。 2、增强文化软实力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重要举措。 3、增强文化软实力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各种文化既吸纳又排斥、既融合又斗争,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但经济上面临严重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重挑战。
4、建设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构成部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文化建设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
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应该有繁荣的经济、民主的政治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
三、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抓好精品,打造知名文化品牌。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谁拥有品牌,谁就拥有市场。
幻灯片27
2、培养文化领军人物和熟悉文化市场经济规则、懂文化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
文化领军人物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培养熟悉文化市场经济规则、懂文化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 。 大力引进海外文化创意、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
幻灯片28
.页脚...
.
3、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
产业示范基地。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大型国有文化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和重组,
打造一批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长性好、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具有全国规模和影响力的国家级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
建成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使它们发挥了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幻灯片29
4、大力实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战略。
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5、积极发展文化新业态。
大力发展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公共视听载体、数字出版(电
子报、数字报、手机报)、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拓宽文化产业领域。
幻灯片30
6、开拓融资渠道,加强金融支持。
上市融资;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文化创业投资基金;设立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司;发行企业债券;开展无形
资产质押贷款;组建文化信贷担保公司;设立专项授信额度;提供优惠贷款利率和贷款贴息。 7、领导干部要重视文化产业发展 重视发展、研究规律、政策支持
幻灯片31
8、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建立企事业单位依法自主运营管理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经
.页脚...
.
营机制。
幻灯片32
9、把科技与文化结合起来,推进文化“智造”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
创新能力。
中国文化的科技含量必须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在于利用高科技,也就是文化要与高技术紧密结合
起来,政府应当搭建科技、文化进行融合的制度平台。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与科技密切相联的。2001年上映的《哈利·波特》有一个镜头:哈利·波特从他父亲手中接过隐身披风。目前英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已经对此进行了论证,科学家们认为他们已经可以成功研制出哈利·波特式隐身衣的。
5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政治体制改革情况复杂,任务艰巨,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很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改革的方针必须坚定,但方法要细密,步子要稳妥。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始终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有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民主应该适合自己的国情。我们不照抄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和不需要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制度模式。不能否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是在反对封建专制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历史进步,其中包含了人类社会共同的文明成果。因此,它的某些观念、形式和方法,有我们可以吸收借鉴的地方。但吸收和借鉴应是有分析、有批判的,不能简单模仿、全盘照搬。
6 一是革新理念。理念(思想)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解放思想”
放在首位。在论述理念的重要性时,赫希曼指出:“思想观念的转变成为经济变革的障碍,经济发展需要转变人的思想观念。”英格尔斯同样指出:“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国民落后思想心理状态。国民的思想、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思想意识之中,就构成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思想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育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而张维迎则在《什么改变中国》一书中认为,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的领导力和理念。
在面对“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难题时,同样离不开理念的作用。这是因为:任何制度的形成与落地,任何行为的习惯化,必然要有一定程度上的理念革新和普及作为前提。在理念革新上:一方面,作为掌权者,必须要认识到:(1)“把权力关进笼子”是人类发展的必然和世界大趋势,任何企图突破权力笼子的行为终将会受到惩戒。(2)
.页脚...
.
“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不仅对社会大众是有益的,对于掌权者自身也是利大于弊的。(3)只有放权、分权和限权,形成良好的权力结构,才有可能“把权力关进笼子”。(4)只有自觉束缚权力的贪婪之手,才有可能得到人民认同和长期执政。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大众,必须要认识到:(1)“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并非掌权者单方面的事情,而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要想“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你就得行动,敢于争取自己的权利与自由;同时,不媚权、不贪权。记住:在一个奴才成群、多数人成为麻木不仁的旁观者和沉默的大多数的国度,是不可能“把权力关进笼子”的。(2)要实现“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别指望罗马能一天就建成,也别指望中国能短时间就实现“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因此,我们必须坚韧而明确的通过制度建设和权力结构优化来实现这一目标。(3)依靠暴力和革命是不可能实现“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只有通过改革和非暴力的争取才能实现“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二是完善制度。制度在人类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当今世界最富盛名的经济学大师Acemoglu和诺思在解释为什么一些国家会走向失败而另一些国家会走向繁荣时,强调指出,是制度差异!而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也得依靠制度。制度是一种游戏规则,对所有人--不管是掌权者还是平民--都具有普遍性强制力和约束力;同时,制度是一种承诺机制,如果掌权者不按制度办事,突破制度的束缚,其性质就是背信弃诺。为“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世界上许多国家,在长期的历史中进行了艰苦而漫长的探索,终于发现和总结出了许多有助于“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制度。这些制度包括:(1)民主宪政。民主宪政能强有力地约束来自政府的暴行,将政府这只怪兽锁入笼中,防止政府走向暴政或者成为少数人剥夺多数人的工具。(2)竞争性市场经济制度。人类发展史已证明:私人财产权对于约束公权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竞争性市场经济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增加民众自由、促进社会平等和政治进步的源泉。(3)官员财产公开制度。从官员财产申报和公示的实践历史来看,财产申报制犹如一把利刃,直刺腐败者的要害,为推动各国的廉政建设、净化社会风气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4)媒体舆论开放制度。新闻媒体和舆论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对于“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至关重要。任何企图钳制媒体舆论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行为,都只会增加权力的滥用。从中国微博反腐的浪潮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此外,还有多种被其他国家和地区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约束权力的制度。然而,就中国的现实而言,约束权力之手、实现“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制度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还离人民的期待很远,许多制度亟需完善。如,我们的宪法,还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如,我们的民主制度还有许多缺失,离真正意义上的实质民主和宪政还很远;如,我们还没推出官员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如,我们的问责制度还有许多缺陷;如,我国还存在许多经济上的垄断,垄断国有企业享受着超国民的特权,成为阻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力量;如,我们的新闻媒体还受到诸多管制……
三是重构权力。权力结构状况如何对于能否实现“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至关重要。就人类历史而言,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最有效方式。在权力失衡时:(1)无法生成“包容型制度”,只会生成“萃取型制度”。这是因为:如果权力失衡,主体间是不平等的,制度的生成和变迁由强势利益集团决定,它所反映的主要是强势集团的利益。(2)导致制度失守。如果一个人或群体具有垄断性的权力,那么此时制度对于他或他们而言,是没有约束力的,制度失守也就成为必然。这一点可以从中国广泛存在的制度失守现象看出。(3)导致规则型社会无法形成。权力缺乏制衡时,权势者的承诺往往是不可置信的;统治者承诺的不可置信就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诚信基础,抑制规则型合约的拓展使用和市场的发育。(4)激发权力腐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在权力失衡时,一个社会将不可避免的走向权力寻租腐败的不归路。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当前的中国,重构权力结构较之制度建设更为重要和紧迫。在重构权力结构方面:一要进一步从宪法上明确公权力的使用原则、使用程序、使用范围、使用责任;二要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构建起实质民主和宪政制度;三要进一步推进限权改革,缩小政府、国有企业所掌握的资源和权力;四要进一步推动中国的放权、分权改革,包括向公民、向地方政府、向社会、向媒体放权和分权;五要增加立法、司法和行政之间的制衡;六要重构城乡、区域、阶层之间的权力分配;七要培育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
.页脚...
.
四是践行承诺。说一千道一万,“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还要落实到行动上。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执政党和领导人的行动表率。在中国,执政党是关键。如果执政党和领导人对中国的权力结构和权力使用问题视而不见,或者没有敢于推动权力结构改革的勇气,或者“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只有承诺、没有行动”,那么,“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就永远只能是空中楼阁,漂浮在梦境中;而且,民众也会越来越失望,并在失望中丧失信心和耐性。只有执政党和领导人言出必行,用智慧和行动,大胆而稳妥地克服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真正将“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承诺落实到行动中,让广大民众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才会真正震慑权力滥用者,才能得到克服既得利益集团阻碍,从而获得“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力量源泉,也才能真正建立起“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良性制度和行为习惯。为此,执政党和领导人有必要在加强反腐的同时,着手推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的民主宪政制度,真正还权于民,让人民真正成为权力的拥有者、监督者和对“权力僭越人”的审判者。
7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五项建设是环环相扣,息息相关的。经济建设是根本,奠定坚实的物质生活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建设一种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文化建设是灵魂,营造一种丰富多彩的新生活;社会建设是条件,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新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为其他领域提供幸福健康的生活环境。 其实,“五位一体”总布局不是凭空的理论创造,而是中共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建设,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再到十七大上,中共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的章程,最后到“五位一体”的新布局,党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刻转变,这是科学发展观孕育的“新生儿”,是一种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
“五位一体”的提法,打破了过去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社会生态环境及人民生活水平指数的扭曲式发展,营造了经济发展强劲有力、政治环境民主畅通、文化发展繁荣多样、社会发展和谐美好、生态发展健康持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氛围,是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更是值得拍手称赞的。中国共产党只有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才能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才能开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格局!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国人在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豪迈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指针,是处在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中华民族,对书写“绿色”传奇的殷切期盼。上下一心,美丽中国的愿景必将实现!
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什么?
答: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首先,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其次,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
.页脚...
.
重要基础。
第三,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这是对多年来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建立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诚信是人类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做人成事及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信用经济。如果破坏了信用关系,就会动摇市场经济的基础,带来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诚实守信。
第四,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我们党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其着眼点就是要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证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
第五,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第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没有和谐稳定的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认真总结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出现的经验教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和全面发展。
9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再到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经历了又一次升华。
.页脚...
.
建设。。。的重大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10 在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与完善,具有着重大的价值与意义。当今不断发展的国际社会,教育与科技的相辅相成,无论是国内社会、经济的高速和可持续发展,亦或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映射出教育与科技的硬实力。而教育又是科技的推动力,发展好教育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一双互补的命题。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国情,这就造成了中国对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不能照搬全抄,而应该有选择的学习,完善。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保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不能忽略了教育在其中担当的重要角色。
社会的准则是事物的前进与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深化教育改革意义非凡,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在社会、文化、经济、政治上的作用不言而喻。
.页脚...
.
在社会影响方面:
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 教育具有控制人口的作用 教育使人口结构更合理 教育具有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的作用 文化:
教育对文化有传递保存功能。教育是文化传输的重要工具。教育对文化有传播交流的功能。教育对文化有净化提升的功能。教育对文化有创造更新的功能。 经济:
通过教育深化进而对发展社会经济提供所需的人力基础。 通过教育—科学转化—教育的循环过程来达到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教育有利于推动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实施。 政治:
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当前的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而言,教育体制改革意义远非如此,教育深化促进社会的生产,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教育的民主化可以成为社会民主前进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的建设,教育体制改革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同时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可见。开展教育,改革教育体制实乃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
.页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