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检卷十一 种群和群落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6分)
1.下列几组图中,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 )
答案:D
解析: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环境的斗争、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三种情况。而种间斗争又包括捕食、竞争和寄生三种情况。
2.某海域多种鱼类的捕获量日益降低,近海渔业面临危机。若要研究乌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下列最不急于获得的乌鱼的生物学数据是( ) A.种群大小和年龄组成 B.出生率和死亡率 C.基因频率和亲缘关系 答案:C
解析:要研究乌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需要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增加,当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种群密度减少,当死亡率等于出生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基因频率和亲缘关系与种群数量无关;捕获量一般不能超过K值的一半,因为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3.在某鱼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M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n条,其中有标记的m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错误的是( )
A.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少 B.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C.前后两次捕鱼所用的渔网网眼大小不一样 D.被标记的鲫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答案:B
D.捕获量和捕获率
DOC版.
..
解析: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少,偶然性大,因而计算结果会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虽然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但得到的鲫鱼数量不变,因而不是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的原因;如果前后两次捕鱼所用的渔网网眼大小不一样,则人为造成捕获的鲫鱼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由于被标记的鲫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减小了第二次捕获的鲫鱼中有标记鲫鱼的比例,导致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
4.某物种被引入一个新的地区,对该地区一些动物的栖息地产生不利影响。该物种与这些动物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 ) A.寄生 B.互利共生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物种被引入一个新的地区,对该地区一些动物的栖息地产生不利影响”,该物种的引入相当于外来物种的入侵,和其他生物之间形成竞争关系。
5.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右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C.竞争 D.捕食
A.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 D.c~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λ的含义,λ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长;λ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λ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由图中曲线可知,0~a年,λ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a~b年,λ值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b~c年,λ值先小于1,然后大于1,因而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c~d年,λ值大于1且较稳定,因而种群呈“J”型增长。 6.下列关于种群数量波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领域行为不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
B.气候是对种群数量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 C.所有种群的数量都呈周期性变化
D.内分泌调节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答案:B
DOC版.
..
解析:内源性调节因素包括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等,领域行为对种群数量的增长是有利的;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中最强烈的影响因素是气候,此外还有食物、捕食、寄生物等;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及环境条件的改变等,种群数量的波动分为周期性的和非周期性的;内分泌调节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7.右图表示某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弱→强→弱 B.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甲种群在t1~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在t2~t3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 D.t4时间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中两曲线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甲先于乙种群增长,达到最大增长速率后,随时间推移开始下降,而此时乙仍表现出较强的增长趋势,故A正确;t2~t3时间内对于甲、乙来说,出生率都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都在增加,故B错误;甲种群在t1~t2时间和t2~t3时间内种群数量都在增加,故C错误;t4时间时,乙的种群密度还没有达到最大,它的最大密度在t5时,故D错误。
8.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有关下面三种曲线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a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 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一方有利 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 D.在同一个牧场的牛和羊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 答案:D
解析:鹰与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捕食曲线的显著特点是两条曲线拧成“麻花”状,后出现峰值的是捕食者,即曲线b代表鹰的种群数量的变化,A项错误。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为寄生,上述三图均不能表示该种关系,B项错误。大豆与根瘤菌为互利共生关系,二者的种群
DOC版.
..
数量变化基本同步,因此可用图②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二者分开,彼此有害,C项错误。牛和羊都是食草动物,二者间为竞争关系,可用图③表示;从图中可看出曲线a代表的物种在竞争中获胜,D项正确。
9.下列有关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响群落中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B.草地群落具有水平结构,但没有垂直结构
C.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数量多少,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不同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丰富度不断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影响群落中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环境;草地群落既具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种类的多少;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均发生变化。 10.将拟谷盗和锯谷盗两种仓库害虫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二者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
A.拟谷盗种群增长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 d以后 B.拟谷盗种群类似“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因素制约 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 答案:B
解析:由图示可知,两种仓库害虫的关系为竞争,竞争强度变化为弱→强→弱;拟谷盗种群增长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 d 之前;拟谷盗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种间竞争等因素制约。
11.右图表示云杉林被采伐开垦为农田,农田退耕后的演替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DOC版.
..
A.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 B.图中的演替类型既有初生演替又有次生演替 C.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强 D.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间的竞争在增强 答案:A
解析:云杉林被采伐开垦为农田,农田退耕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物种数量增多,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下降。演替过程中群落空间结构越来越合理,竞争在减弱。 二、非选择题(共34分)
12.(12分)科研人员对甲(蚜虫不能钻过甲装置中的细孔纱布,将甲装置置于大田中)、乙(围栏放牧)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蚜虫与棉花叶、羊与青草之间的种间关系分别为 、 。 (2)甲、乙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 、 。 (3)决定甲、乙两系统中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是 。 (4)丙、丁两图所示曲线在ab时间段内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原因是 。
答案:(1)寄生 捕食 (2)丁 丙 (3)出生率和死亡率 (4)丙图所示植物可源源不断地获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为羊群提供营养,因此可保持相对稳定;丁图所示蚜虫将棉花汁液吸食完后,因无外源营养物质的供应,最终全部死亡
DOC版.
..
解析:蚜虫以棉花叶的汁液为食,二者属于寄生关系;羊与青草为捕食关系。由于甲装置中没有持续的外源能量供应,因此蚜虫最后全部死亡,对应丁图所示曲线。围栏中的植物可持续获得光照,为羊提供营养物质,种群数量可保持相对稳定,对应丙图所示曲线。
13.(10分)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植物种数/种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草本植物 灌木 1 2 3 4 草丛 针叶林 34 52 0 12 24 31 乔木 0 1 17 16 针阔叶混交林 67 常绿阔叶林 10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
(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 答案:(1)次生 土壤
(2)常绿阔叶林
(3)复杂 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解析:(1)群落演替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在恢复过程中,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
(2)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因此,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植物分层现象复杂,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复杂的栖息环境,因此动物分层现象也复杂。
14.(12分)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DOC版.
..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 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m。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 株/m。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 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 ; ② 。
答案:(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可) 样方法 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0 ③(n1+n2+n3)/3S0
(2)光 垂直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解析: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样方法不仅可用于种群密度的研究,也可用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且物种丰富度的计算方法与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一样,也只求平均值。群落的结构中植物的分布由非生物因素所决定,而植物的分布又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在结构调查中,既要注意物种组成,又要注意不同种群的密度。
2
2
DOC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