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的社会适应研究
2020-07-08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29卷第1期 2015年1月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Agricultural Vocation College V01.29 No.1 Jan.2015 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的社会适应研究 刘 佳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梦”破裂之后选择返乡。由于对农村生活的陌生与隔阂,新生代农民工在 与农村生活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的不适应。调查发现,农村的本土性特征、自身对 农村生活的排斥心理以及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困惑是他们对农村产生不适应的原因。为此,从政府、村干部和个人三个 角度应积极落实创业优惠政策,鼓励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发挥村干部的作用,加强对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再社会 化培训;强化农村青年精英责任意识,提升群体的自我认同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返乡;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252(2015)01~0057—05 一、引言 会事实。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 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的若干意见》出台,该文件首次明确提出“新 生代农民工”概念,这一群体也一直是社会与 目前我国在新生代农民工领域已有大量研 究成果,主要分为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该群体 在城市的社会融人问题研究和其返乡后的市民 化身份问题。而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适应 学术界不断探讨的对象。调查显示,目前新生 代农民工群体数量已达1亿,占外出打工的农 民工总数的60%。城市生活的压力、与城市居 研究中,付光伟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在经历与城 市生活的磨合后,对农村社会是不适应的。何 绍辉在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与农村融入的对比 民的隔阂以及自我认同的困境,使得大批新生 代农民工选择了返乡,同时,新农村建设以及 农村就地城镇化模式的宣传,也吸引并加快着 新生代农民工返乡的步伐。然而,缺乏务农技 能、熟悉城市生活方式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返乡 后也遭遇到职业上的尴尬处境以及生活细节中 中发现,乡村生活、交往方式以及运作逻辑的 区隔使得他们难以有效回归乡村实现顺利的归 根。王春光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趋向 于“内卷化”的建构,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新 生代农民工并不适应农村的农业活动,对农村 的一些习俗和传统活动也并不认可,他们在适 应与抗争中难以平衡。 的家庭矛盾,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社 【收稿日期】2014一l1一O6 【作者简介】刘佳(1991一 ),女,江苏泰州人,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 学、社会政策。 57— 一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纵观所有文献发现,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 适应研究中,对其城市适应性的探讨明显占据 着主导地位,而对其回乡后的社会适应则缺乏 应有的主体关怀。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 返乡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将成为很重要的主力军, 对他们的社会适应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 将要探讨在农村生活的真实背景下,返乡后的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是怎样的。 笔者在2014年8月对江苏省苏中H村进行 实地调研,通过对H村返乡后的新生代农民工 的个案研究,来探讨和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为什么会选择返乡?他们在返乡 之后能否顺利地在农村适应新的生活?即新生 代农民工返乡后的社会适应性的困境问题。H村 属于江苏省苏中靖江市的一个行政村,位于靖 江市中部,共13个行政小组,常住户数756户, 总人口2 638人。因务农收入太低,该村的年轻 人以外出打工为主。笔者通过对该村三个个案 的深入访谈,对他们返乡之后在农村各方面进 行适应的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力图总结阻碍 社会适应的困境所在。 二、新生代农民工返乡之后的社会适 应现状 从笔者调查的H村来看,众多返乡的新生 代农民工多是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工作过5 年及以上时间的,他们对自身生活过的城市并 不排斥,更多的是一种无法融人的遗憾。在他 们返乡之后对农村生活的适应是怎样的?本文 将通过对个案的分析进行描述。 (一)经济层面的不适应 案例一: LH,男,今年29岁,4年前在农村完婚, 并已有一女。LH曾经在无锡一家大型纺织厂车 间当生产线上的员工,未曾离职,并且工作了 将近7年时间,已经升至车间小组长职位。为 了完婚,也为了照顾父母,他选择回到农村不 再去无锡,并在家乡亲戚的帮助下,与妻子开 办了一家小型的纺织车间进行创业。 LH表示:“回来不回来好像并不是一个选 一58一 择,而是到了一定的年纪就自动回家,像当兵 退伍一样。刚回来的时候父母让我下田种地, 说怕他们走了之后家里田地荒了都没人种了。 可我哪受得了这种苦头啊。光着脚踩在泥巴里, 我走路都走不痛快,我想着我还是要换条路子 走走。” “我想从事我的老本行纺织业,但我拉不下 脸求人,后来是我父母四处去借钱一共凑了20 万开了这个厂。我四叔家女儿从日本回来后开了 个比我规模更大的厂子,我就硬着头皮去送礼, 然后从她那边接她做不完的单子,这样厂里就 有了生意。至于员工,都是我父母去村里熟悉 的人家一个个去请的。资金和员工方面我爸妈 帮了我很大的忙,换成是我,我是拉不下脸面 去求人的。厂子开后两年基本没什么利润,光 靠四叔女儿家的单子是不够的,为了赚钱也为 了给我爸妈争气,我开始学会去城镇里大厂子 那儿主动沟通要单子,送礼、吃饭、赔笑,这 些都开始慢慢地学起来,但讲实话到现在我还 是很厌烦这些东西,但有些场面不得不过而已。 现在厂里形势还不错,我也比较满意。” 不少返乡后的农村青年认为农业无法代替 工业成为主要的赚钱渠道,他们从内心排斥这 个行业,即使赋闲在家也不愿意重新拿起工具回 到田里。LH选择了回来之后创业,他的发展或 许是众多返乡的新生代农民工中较好的。农业生 产技能的匮乏、闲话的刺激以及自己的野心使得 他开始向另一个人生高峰攀登。而对农村人际资 本的维持与利用,对新的社会资本的开拓,这些 都是他在以后的日子中要学会适应的。 (二)心理层面的不适应 案例二: zJ,女,24岁,未婚,职中毕业后便在村 里人的帮助下去苏州工业同区从事机床数控工 作,转正后一个月工资5 000以上,每年过年的 时候在家呆几天就回去工作了。工作5年后因 为与同一厂里的外地人谈恋爱被父母发现强制 辞职回家。 谈到对返乡后生活的一些状况,她似乎有 很多抱怨:“回家等于失恋,刚回来的日子真的 刘佳: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的社会适应研究 非常难熬,虽然之前一直生活在这里,但是在 外面生活的5年好像会更加舒服让我想念。我 没法忍受一块油腻腻的洗碗布又擦碗又擦灶台, 也没法忍受杯子里藏了好多的灰尘父母依旧像 什么都没有一样刷牙喝茶,一锅粥煮着从早喝 到晚,也舍不得买菜。如果是我做饭,他们会 在边上絮絮叨叨的嫌我油放太多、盐放太少, 养生在他们眼里看来是富太太才能享受的事情。 夏天太热,家里装了空调却不让开,说是太费 电了。我也受不了晚上七八点钟就早早地上了 床,家里没有网络,心疼流量也看不了网上最 流行的电视剧,跟以前的朋友聊天总感觉不在 一个调子上。想起在苏州晚上下班后可以一边 上网一边聊天,跟同事一起出去吃夜宵的日子 就觉得无比怀念。现在在家出去逛街都很困难, 农村的公交车站点很少,走到一个站台就要十 几分钟的时间,车子小、班次少、人又多,来 回一次真心不容易。” 生活方式的变迁,闲暇内容的缺失,文化 之间的矛盾,以及工作期望的差距,这些都让 zJ觉得返乡之后的日子平淡无趣,她说对农村 这些事情的抱怨不是忘本,而是在外生活几年 之后回来真的觉得有差距和隔阂,她更想做的 不是一味的忍受习惯,而是说服家人从小事开 始改变,向着更文明现代的生活方式迈进。 (三)社会层面的不适应 案例三: LB,男,26岁,已婚,在外工作8年。在 职业院校学习期间学过计算机,成家前曾在上 海和深圳从事电子生产行业,自考过许多证书, 因结婚返乡,后在镇上找了一份与之前行业相 关的工作,工资待遇较为满意。在谈及回来之 后的一些不适应时,他特地谈起了这些事情: “回来之后碰上了农忙,家里少了人手,我 就跑到离家最近的三叔家想让他帮我家忙,他 说身体不舒服,我也就没叫他,只是让他给七叔 打个电话或把号码给我,我可以让七叔来帮忙, 结果三叔愣是支支吾吾各种借口没把号码给我, 眼看收割机到我家田里,我只能回去,却也是 生气的。后来把这事告诉了我母亲,她说这是 因为三叔离我家近都没帮忙,要是七叔来了肯 定会责怪他这么近都不帮忙,所以他肯定不会 把号码给你的。这事对我打击挺大的,现在的 亲情好像不是小时候的样子的,有时候连做面 子都懒的了。我讨厌村里人整天闲着没事三五 个人一群的在背后嚼舌根,什么小事经过他们 口中一渲染都严重了好多,村民为传闲话败坏 人家名声而吵嘴打架的事情经常发生,但还是 管不住他们的嘴,看见有钱的立马凑上去巴结, 看见没钱的各种讽刺挖苦。他们是村里的‘情 报中心’,谁家隐秘的事情他们似乎都知道,真 假又有谁知道呢,所以还是少招惹他们为好, 不然有个什么事情白的也被传成黑的喽。” 总的来说,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都面临着 同一个困境:不管当初是自愿还是被迫返乡的, 回到农村之后都无法真正地融人进去,与城市 相比,农村的人情礼节、生活方式、生产机制 出现了差异,他们不论在经济、社会,或是心 理层面上,与农村生活都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与 断裂。 三、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难以适应的 原因分析 受各种制度与非制度原因的制约,新生代 农民工很难真正融人城市生活,身份的不认同 与户籍制度的影响使他们在城市中形如边缘人, 难以真正立足。而回到农村之后,也很难再次 融人生育养育过他们的农村的生活中去。通过 对H村的调研情况来看,本文列出了以下几点 原因。 (一)农村的“乡土本色”阻碍了新生代农 民工返乡后的社会适应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在农村的社 会化是不完全的,大部分的教育与工作经验都 是在城市中累积的。而农村有着与城市不一样 的生活、工作规律和人际交往方式,也有本身 的思考和行动逻辑。缺少对这些农村习俗的灌 输和培训,新生代农民工很难适应在返乡之后 的生活。多年的城市生活经历,让他们有了城 市人的思想和行动逻辑,之前在农村接受过的 一59—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一套经验体系已经去熟悉化,想要再次重新融 入农村生活,还需要进行对农村生活的再社会 化,而新生代农民工正是在这段再社会化的过 渡期中感到了迷茫与难以适应。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排斥心理阻碍了返乡 后的社会适应 在大城市生活多年,新生代农民工有着较好 的综合素质,有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他 们渴望在城市扎根,融入城市。被消费主义的 城市生活熏陶之后,被都市夜生活和丰富的闲 暇内容感染之后,他们对农村“日出而作,日 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感到排斥,他们对农村某 些落后、封建的思想和行为感到排斥,正是对 这些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排斥,导致了他们 在心理上的排斥与不认同,想短期内融人农村 生活又谈何简单。积极应对、适当引导当地村 民改变一些陈旧封建的观念与行为,反其道而 行之,则会拉近与农村的距离,也为新农村建 设增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困境阻碍了 他们返乡后的社会适应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困境是他们真正 难以适应农村生活的重要因素。新生代农民工外 出打工较早,对城市生活的体验更为深刻,他 们热爱城市,又认识到自己与市民存在的差距, 他们热爱家乡,却不想一辈子碌碌无为,这使 得他们既不是很认同自己的市民身份,也不认 同自己的农民身份。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 活中内化了自己所喜欢的大城市的生活方式, 逐渐强化忘记了自己曾经生活多年的乡土记忆, 这些都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身份认同的 模糊。 四、小结 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返乡的现象本身就是一 个比较重要的研究问题,在访谈中,也得到了 他们选择返乡的原因,城乡二元化的结构体制, 城市生活、工作和交往方式的陌生,使得他们 依然难以融人向往的城市生活。而农村的本土 性特征、对农村生活的排斥心理以及对自我身 一6O一 份的不认同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返乡之后也不 适应农村的生活。他们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主 力军,他们对农村生活的困惑与不适应阻碍了 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结合调研,可以从以下几 点去促进新生代农民返乡后的社会适应。 (一)积极落实创业优惠政策,鼓励返乡新 生代农民工创业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打工历程中积累了 扎实的技能和经验,有着想创业的热情与决心, 然而融资难一直是创业路上最难克服的障碍, 创业者无法获得足够的流转资金,因此可以大 力发展农村新型的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经济 的扶持力度,返乡的新生代农民工也可以借此 获得创业所需的资金。此外,应加强该群体的 法律意识,对资金的使用与流通进行监督,实 现互惠共赢的目标。 (二)发挥村干部的作用,加强对返乡新生 代农民工的再社会化培训 对城市生活的焦虑与不认同,让一部分新 生代农民工选择了返乡生活,返乡后的不适应 让他们对自我价值产生了怀疑与不认可,也带 来心理层面的自卑与困惑,在无所事事的农村 生活中,容易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因此,村 干部要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定期将其聚集进 行农村技能的培训,让他们消除对农村的陌生 与隔阂,在心理上不排斥;此外,也应加强对该 群体的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让其 在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三)强化农村青年精英责任意识,提升群 体的自我认同感 返乡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年龄、文化程度上 等方面都趋同,他们有着在城市打工的共同经 历,也有着过去的农村社区记忆,他们在返乡 后经历着一样的困惑与迷惘。应该发挥该群体 中精英的作用,利用社交网络工具将其团结起 来,互相交流沟通,通过指引与改正,解决自 己的身份认同困境,也可以通过这层弱纽带关 系实现圈内的互惠与交换,在更好地融人农村 社会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重新认识农村,端正自己的立场,更好地 刘佳: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的社会适应研究 主动去适应和改善乡村生活是新生代农民工回 乡之后凸显的一个问题。 【本刊相关文献链接】 郭贵祥.农民工与其他农村人口转移差别分析.2014,(2): 6l一64. 【参考文献】 李敏.近年来中国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2010,(1): 【1】李培林,田丰.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态度和 53-56. 行为选择[J].社会,2011,(3):1—23. 陈海秋.论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高与“体面劳动”. 【2】付光伟.另一种不适应——新生代农民工农村社 2009,(4).57-61. 会适应性障碍的社会学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4): 汪洋.困境与出路: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探讨.2008,(1): 66-68. 63-67. [3]何绍辉.在“扎根”与“归根”之间:新生代农 张娟,邓菊秋.关于农民工最低工资制度的思考.2005,(5): 民工社会适应问题研究[J].青年研究,2007,(11):9-14. 47-50. [4】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 (责任编辑宋晓华) 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63—76. The Adap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fter Returning to the Society LIu Jia (Nanjing Agricuhur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5,China) Abstract:A pa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hoose to back when the “city dream”is broken.As they a代unfamiliar wiht the countryside life.they Can’t adapt to hte economic level,social level and psychological level in hte process of nxral life.After the investigation,we ifnd that the native characteristics,the exclusion and confusion ofthe identity make them not adapt to the life in the countryside.We throw out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government,village cadre ̄and htemselves. Keywords:new generation ofmigrantworkers;backto countryside;social adaption 一6l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