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唐文治先生的国文教育思想——以《国文经纬贯通大义》为中心

2022-03-14 来源:好走旅游网
论唐文治先生的国文教育思想——以《国文经纬贯通大义》为中心

作者:苗民

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4期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751039)。

[作者简介]苗民,男,江苏沭阳人,华侨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苗民

(华侨大学 文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摘要]民国时期,有很多学术著作都是在授课教材的基础上产生的,由著名教育家唐文治先生编撰的《国文经纬贯通大义》即为其最具代表者之一。这部著作注重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注重国文教学的社会教化功能,注重国文写作教学和读诵教学的身体力行,其中所蕴藏的丰富的人文教育理念,应当引起我们当下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唐文治;国文经纬贯通大义;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4-0033-02

民国时期,很多学术著作都曾经在大学或者中学中被作为教材使用。单就文章学著作来说,较为重要的还有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是其在北京大学授课的讲义),刘师培的《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是其弟子罗常培根据其授课内容整理而成),唐文治的《国文经纬贯通大义》、《国文大义》(是其执教于上海高等工业专科学校时的讲义),其他如张相的《古今文综评文》、徐昂的《文谈》也都是由作者本人的授课讲义累积整理而成。这种以授课教材为基础形成的文章学著作在以往的宋元明清时期是罕见的,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并且从产生之初就带有必然的教育功能,其中所蕴藏的丰富的国文教育思想,应当引起我们当下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所要着重论述的这部由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唐文治先生编撰的《国文经纬贯通大义》是当时一部颇有影响力的授课讲义型的著作。此书曾被上海南洋大学上院、中院、私立无锡中学作为课本(国文科)使用,体现出很强的教育指导性功能,凸显了唐文治先生独到的国文教育理念。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注重教学内容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从书中对古文写作方法44种的设置可以看出。这44法关涉文章创作的方方面面,却有着程度上的高低和难易的不同。按照唐先生自己在书中所述,习得前面六卷中的诸法,可达到“升堂”的层面,而自卷七的“洸洋诙诡法”而下,则是示人以古文创作的“入室”之法①。而若能领悟全书的最后三法“议论错综法”②、“炼气归神法”③、“神光离合法”④,则可臻于古文创作的化境、神境。这种逐步深入的教学模式,是值得当下的教育工作者学习的。

其次,注重国文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在唐文治先生看来,学习古文不仅仅是书斋中的事情,而且要能发挥其社会功用。在其卷五“摹绘英鸷法”条中写道:“训练智勇,为国民必读之文,千万注意。适用于叙事纪人。惟不可蹈流弊而坏心术。”这就是说,作者编汇这一条下所选之文是为了激起国民的智勇之性的,因而希望国民都能读诵此文,以增强国民的素质。这在军阀割据、社会动荡的民国时期,尤见其珍贵。同一卷中的“摹绘激昂法”条中也写道:

“任侠好义亦国民要务。适用于叙事纪人。”于此可见唐文治先生选文并不仅仅是以其所列的创作方法为标准的,也不仅仅是要让学习者通过此书来学会如何欣赏古文、写作古文,而是有着更高层次的目的。这就是其在《国文经纬贯通大义》书后的跋文中所说的“通人情、达物理、正人心”,而这种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也正是唐文治先生对于学校如何培养人才的一贯思路。1909年,他在题为《学校培养人才论》一文中就曾说道:“道德,基础也。科学,屋宇垣墉也。彼淹贯科学,当世宁无其人。然或忘身循利,一旦名誉扫地,譬诸基础未筑,则屋宇垣墉势必为风雨飘摇而不能久固。如此者,由道德之不明也。”这都说明他始终把道德教育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第一要务。

其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读诵法的大力提倡。其在《国文经纬贯通大义·例言》中写道:“其要法,每读一文,先以三十遍为度。前十遍求其线索之所在,划分段落,最为重要。次十遍求其命意之所在,有实意,有虚意,有旁意,有正意,有言中之意,有言外之意。再十遍考其声音,以求其神气,细玩其长短疾徐、抑扬顿挫之致。三十遍后,自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虽读百遍而不厌矣。能得斯境,方能作文。”由此可见,其对读诵的重视程度。

曾经在私立无锡中学就读的胡嘉先生⑤在其回忆性的文章《唐文治在无锡中学和“唐调”》中写道:

最难于忘怀的,是国文课。读的是古文,当时任课教师蒋庭曜(石渠)先生。是唐老师的得意门生,他不仅要我们背诵《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等等长篇文章。还教我们高声朗读,他自己带头读,读得很费劲,也显得很有味道,有时候唾沫横飞,手舞足蹈。唐老师每隔一二周,自己也上讲台,在大礼堂。那时候,他因目疾失明,坐轿子来,要由学生搀扶。但在朗读的时候。却精神饱满,嗓门洪亮。……

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的冯其庸先生也曾在《“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冯其庸先生访谈录》中提及《国文经纬贯通大义》被要求读诵的情况:

无锡国专还提倡背诵,有一本教材叫《国文经纬贯通大义》,可能是唐文治先生编的,里面有古文,有四六骈文,有律赋,大家都背,有些篇章我至今还能背得出。做学问,辞章也很重要,一定要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背诵范文,对写好文章起很大作用。

而如果联系其曾经名噪一时的著名读诵法“唐调”来看,便会发现唐氏的通过读诵来学习古文的方式自有其独特之处。另一位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的陈以鸿⑥在其《唐文治:讲国学铿锵悦耳》一文中写道:

茹经先生读文法,除随文体不同而异其调外,并随文章性质而改变音调及节奏。所谓文章性质,首分阴阳,即柔性与刚性。进一步分为太阳气势、太阴识度、少阳趣味、少阴情韵四种。先生之言曰:“读法有急读、缓读、极急读、极缓读、平读五种。大抵气势文急读极急读,而其音高。识度文缓读极缓读,而其音低。趣味情韵文平读,而其音平。然情韵文亦有愈读愈高者,未可拘泥。”

以上几段文字中,分别是对唐文治先生的读诵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效果和唐调的独特之处所作的论述,从中可以看出《国文经纬贯通大义》不仅仅是像古代其他同类型古文选本那样示人以法,更教人以以如何得法的门径,那就是唐氏读诵法。如果做更深层次的考察的话,便会发现唐氏读诵法自有其独特内涵,即其对文章学中音韵理论的发明。据笔者掌握的资料看,在晚清时将音韵理论引入文章写作和文章学讨论,是桐城派后裔湘乡派的领袖曾国藩提倡起来的,后经曾的得意弟子吴汝纶传授给唐文治,从而进一步发扬光大。正如唐文治在书中卷八《国文经纬贯通大义》中“选韵精纯法”条所云:“适用于诗赋铭颂之类,为学音声者最要之诀,前人未有发明之者。”唐文治的高明之处在于把桐城派的阴阳刚柔的较为抽象的音韵理论

落实到古文中具体的韵部选择上。如“选韵精纯法”条中所选的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一文,唐文治便明确指出其妙处在于“铭辞专用入声韵,横绝宇宙,亦有海涵地负之概。”在另一篇欧阳修《秋声赋》下做出的评语是:“以阳、庚韵与入声韵间用……音节之妙,乃绎如以成。古文三昧法全在于此,学者切宜熟读注意。”前人对韩愈、欧阳修两位古文大家的文章评论可以说在各个层面都已有所建树,但是从音韵角度来评论韩欧之文的,唐文治或许是第一个。唐文治将诗学中的音韵之学引入文章学的讨论中,并以此教人读文作文,符合文学创作是一种语言艺术的根本特点,值得珍视。

钱庆茂的《无锡钱氏家族》一书中有一段文字就是记载当年唐文治先生在无锡国专上课的情形的,文中写道:

唐先生是讲究读文法的,他继承刘勰“披文入情”和桐城采“因声求气”的理论,用他自编的《国文经纬贯通大义》作课本,要求我们读文一定要读出文章的音节美,要在往复涵咏中、在抑扬顿挫、高下徐疾中去领会文章的阴阳刚柔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关于这一点,在前文引用的胡嘉和冯其庸的两段材料时也曾讨论过,此处不再赘述。值得指出的是,这种读诵法即使在今天的古文教学中依然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如果能够结合当下的古文教学实践加以利用,应该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四,以亲身实践来指导学习者。值得特书一笔的是,《国文经纬贯通大义》一书中收入了唐文治先生自己的文章共11篇,在自己编选的古文选本中选入自己的这么多篇文章,这在前人的选本中是很少见的,堪称本书的一个特别之处。

我们现在见到很多的古文选本,多是选那些过去时代的大家名作,很少选自己的作品,甚至选同时代人的著作的也很少。这一方面是因为那些经典的文章已经经受过历史的考验,更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自卖自夸之嫌。而唐文治却不顾忌这些,在这一选本中选入了自己的11篇文章,这是为什么呢?

从涉及的创作方法来看,唐文几乎在每一卷中都有收录,这首先可见唐文治先生对这些创作方法进行积极实践的勇气。这大概也是唐文治选录自己文章的一个初衷,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告诉学习者,这些文法不仅是要领会的,更是要实践的。这种亲身示范作用比起单纯的说教无疑更能鼓舞学习者学习这些古文技法并将之应用于创作实践的热情。与此相辅相成的是,在本书中作者详细列举了44种写作方法,这44种写作方法涉及文章立意、布局、线索、剪裁、词法、句法、音律、格调、境界、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等诸多方面,可谓周全详尽,且在每法下皆说明适用于何种文类,及写作的要点。这正如作者在《国文经纬贯通大义·例言》中所说的:“余尝教学生读文作文,必须辨阴阳刚柔性质之异。惟辨性质尚易,而得用法较难。是编于每法下,著明适用于某种之文。学者用心潜玩,触类旁通,自有因时制宜之妙。”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好比现在的大学写作课上教师在教导学生写作方法时,不仅仅是以前人的文章为例,而且自己亲身实践写作“下水作文”,给学生做示范,从而带动学生学习写作的热情。这样做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无疑要更好一些。

此外,从这些选文的内容上来看,以阐释儒家义理的占大多数,这可见作者的一个选文倾向,即重视对儒家文化精神的阐扬。这是与唐文治自身对于国文的理解分不开的,在其民国二年到交大任职后致交通部的公函中曾阐述国文对于维系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性,文中称:“窃维国家之强弱,人类之存灭,其唯一根源,端在文野之判。旷观世界各国,其竞进于文明者,则其国家其人类强焉存焉!否则,其国家其人类弱焉灭焉!

我国文化胚胎独早……两千年来历代相承,皆得奉为依归者,悉赖此文字之递嬗不息。

……自西学东渐……以为从事科学,我国文字即可置之无足重轻之数。用是十余年来,各处学校于国文一科,大都摭拾陈腐,日就肤浅。苟长此因循,我国固有之国粹行将荡焉无存。”他认为,若如此,则“科学之进步尚不可知,而先淘汰本国之文化,深可痛也。”正是出于这种文化传承者的责任感,唐文治先生才大力提倡古文教学,亲自编著教材,其编著的古文教材据不完全统计有《曾子大义》2卷、《国文阴阳刚柔大义》8卷、《国文经纬贯通大义》8卷、《论语大义》20卷、《孟子大义》7卷、《大学大义》、《中庸大义》各1卷等等。结合这些来看,唐文治在选取自己的文章收录进这部《国文经纬贯通大义》时,何以多选阐释义理的文章,便不难理会了。

【 注 释 】

①《国文经纬贯通大义》卷七“洸洋诙诡法”条:自此法以下,已升堂而入室,为极致之文矣。

②《国文经纬贯通大义》卷八“议论错综法”条:学至此如造父为御,六辔在手,一尘不惊。非才气纵横者不能望其项背矣。

③《国文经纬贯通大义》卷八“炼气归神法”条:学至此如百炼精金,光彩内敛,盖大而化之矣。

④《国文经纬贯通大义》卷八“神光离合法”条:学至此离奇夭矫,如群龙见首,变化无方,盖不可知之谓神矣。

⑤胡嘉(1912~2005)无锡人。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曾在光华大学、安徽大学、无锡国专任教,还担任过北新书局、开明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

⑥ 陈以鸿(1912~),江阴人,1923年生。1945年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沪校毕业。1948年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留校工作,1988年退休,职称编审。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学研究和创作,曾任上海楹联学会副会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