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9-01-02T16:03:51.95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中 作者: 舒花
[导读] 中学科学课程作为学生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它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论述了中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4个途径:一是加强实验教学
(重庆市綦江区盖石学校)
摘要:中学科学课程作为学生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它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论述了中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4个途径:一是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二是重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三是实施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科学品质;四是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键词:中学科学;课堂教学;科学素养
在21世纪中叶以来的学校科学教育变革发展进程中,科学素养教育的兴起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人的科学素养,或者说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正如过去读书识字是人们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在科学和技术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的时代,只有具备科学素养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美国全国科学研究协会在《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中明确指出:“世界的发展要求每个人都必需具备科学素养,而不仅是少数有特权的人。科学教育将不得不将其变为现实。”我国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十分关注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出台,拉开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序幕。2001年颁发的《科学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在中学科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培养的问题: 一.我国科学课程应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什么是科学素养?虽然各国对科学素养的表述不同,但是归纳起来存在着某些核心的共同因素。即:(1)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包括理解科学技术的性质、概念、原理、过程;(2)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3)科学的精神和态度;(4)运用科学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能力,包括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判断和决策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自我补充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一)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
中学生应该了解或理解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学会或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二)在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方面
科学探究是科学方法的核心。通过科学教育,中学生应在小学科学课程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探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学科学课程的教育要让学生参与真正的科学探究或者接近真正的科学探索的调查研究课题。 (三)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应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随着中学生成长和解释的复杂问题和抽象现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所谓科学世界观就是科学家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信念和态度。包括世界是可被认知的;科学理念是会变化的;科学知识具有持久性;科学能够为所有问题提供完整答案。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方面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应当:(1)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2)初步认识科学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又促进科学发展的相互关系,初步认识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3)了解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种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了解科学技术不仅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也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科学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关心这项事业;(5)了解技术也会对自然、人类生活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初步懂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6)初步形成关注环境、资源等社会重大问题的意识,知道应当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在科学课中怎样培养科学素养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份的时间都在课堂教学中渡过,如果教师以长者和师道尊严的姿态出现在学生的眼前,那么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拘谨,学生的思维和想像会受到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就更难以发挥。如教师以参与者的姿态融入课堂教学,并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就会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就容易被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就由此而产生。
(二)兴趣是培养科学素养动力
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一种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如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多媒体的运用、增强学习的兴趣性,体验学习的成功感等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兴趣激发灵感,是发现的先导,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就会积极生动、专心致志而且津津有味地去认识科学事物和现象。
(三)实验是培养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
实验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所以,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的自然观、科学态度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在实验中掌握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客观实际中探求知识,让学生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中获得新的知识。这样他们得到的才可能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科学思想和方法等。因此,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培养实验观察的能力自然课中有大量的观察实验,要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实验,使学生不仅从中学习科学知识,获取探索乐趣,培养科学的行为方式。在实验方面,要指导学生认识和使用一些简单的仪器,学习初步的设计实验的方法,会做一些基本的分组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测定性实验等等;在观察方面,要指导学生观察各种事物现象的观察方法,包括明确观察目的,把握观察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研讨、边观察边记录等等,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2、在实验中倡导科学精神
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养成。因此,应该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科学实践中锻炼、学习和体验,使他们在实践中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在实践中萌生科学精神。
培养求真务实的品格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任何一个科学结论的产生都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应该让学生懂得,只有按照科学方法设计的,在严格的科学检查和验证下进行的实验,并且要求在相同条件下实验必须可以重复进行,才具有科学意义。 总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外科学素养说与理科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1997,(1): 16-17. [2]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 [3]袁运开.科学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