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1.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一国或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支出法计算GDP:GDP=C+I+G+(X-M)
支出法 :Expenditure method(产品流向法,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 含义: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 核算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⑴消费支出:C(Consumption expenditure):居民个人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劳务的支出。 此项是国内生产总值中最大的一个部分,约占三分之二左右;其中劳务又是最大的部分,约占一半左右。
⑵投资支出:I(Investment)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存货)的支出。包括以下两大类: 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等。
存货投资:包括工厂使用的原料、材料、燃料、零部件、在制品、半制品以及尚未销售出去的库存制成品。年末-年初 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 净投资=总投资-重置投资 ⑶政府购买支出:G(Government expenditure)是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公债利息不包括在内。⑷净出口(Net exports):X-M(Exports-Imports)指进出口的差额。 把四个项目加总,用支出法计算GDP:GDP=C+I+G+(X-M)
3.收入法计算GDP: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收入法:(Income method)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得到的收入相加,来核算GDP ,包括5个项目: ⑴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报酬;
⑵非公司企业主收入,特指不受人雇佣的独立生产者的收入; ⑶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红利、存留利润等; ⑷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 ⑸资本折旧。
GDP=工资(Wage) +利息(Interest )+利润(Profit) +租金(Rent )+间接税(Indirect taxes)和企业转移支付(Business transfer payments )+折旧(Depreciation ) 间接税与直接税:
⑴间接税:对商品和劳务征收的税,特点是税负不由纳税人直接承担,可以转嫁出去。如:营业税、关税、周转税、增值税等
⑵直接税:对财产和收入征收的税,特点是税负不能转嫁,由纳税人直接承担。如:利息税、遗产税、个人所得税等 4.SNA核算体系中的其他总量(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指标及之间的相互关系) (1)国内生产净值(NDP:Net domestic products):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创造)的产值。
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投资:总投资=净投资﹢折旧 (2)国民收入(NI:National income):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
NI=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3)个人收入(PI:Personal income):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PI=NI-公司留利-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 (4)个人可支配收入(PDI: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PDI=PI-各种税和费=消费Consumption+储蓄Saving(C+S) 5.国民收入恒等式 C+I+G+X=C+S+T+M
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 ) =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 AD= AS 总需求>总供给 供不应求 经济扩展 总需求<总供给 供过于求 经济收缩 总需求=总供给 稳定均衡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1、两部门经济假设:这是指由厂商和居民户这两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没有折旧,没有间接税收,没有政府支出,没有进出口贸易,是一种最简单的经济。
2、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图:
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只要居民户把所得到的所有即收入用于购买该厂商的产品与劳务,这个循环就可以以原有的规模一直维持下去。
3、如果居民户把一部分收入用来购买该厂商的产品与劳务,而另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如果厂商在居民户的购买支付之外又获得了其它来源的投资,则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就是:
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如果储蓄等于投资,这个循环就可以均衡维持下去。 4、两部门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构成:
⑴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消费+投资 即Y=C+I ⑵从收入角度看:总收入的的一部分用作消费,另一部分则当作储蓄。从供给看的国民收入构成为: 国民收入≡产量的总和≡各种要素供给的总和≡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的总和 ≡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 即Y=C+S
储蓄——投资恒等式 由 C+I ≡ Y ≡ C+S,可以得到 I ≡ S 5、储蓄——投资恒等式的说明
⑴储蓄——投资恒等式只是在假设的两部门经济条件下,根据定义得出的,而不是根据经济运行实际得出的。 ⑵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指整个经济而言,而不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个企业而言。 (3)宏观经济波动(膨胀)的第一种可能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恒等式
1、由厂商、居民户与政府这三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
三部门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构成: ⑴从支出(总需求)角度看,
国内生产总值≡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 即Y=C+I+G ⑵从收入(总供给)角度看,总收入的一部分用作消费,一部分当作储蓄,一部分还要纳税。但居民还要得到政府的转移支付收入。设用T0表示全部税金收入,用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用T表示政府净收入, T = T0 - Tr 。从收入看的国民收入构成为:
国民收入≡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政府的供给≡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税收≡消费+储蓄+税收 即Y ≡C+S+T
4、储蓄——投资恒等式
总需求:Y ≡C+I+G 总供给:Y ≡C+S+T I+G ≡ S+T T=G I≡S+(T-G) 宏观经济膨胀第二种可能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恒等式
1、四部门经济假设:由厂商、居民户、政府和国外这四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国外的作用是进口和出口。
2、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图: 3、四部门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构成:
⑴国内生产总值≡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国外需求≡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国外支出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即 Y=C+I+G+(X-M)
⑵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政府的收入+国外的收入 即 Y ≡C+S+T+Kr I+G +(X-M)≡S+T+Kr I ≡S+(T-G)+(M-X+Kr) 其中:S代表居民私人储蓄;(T-G)代表政府储蓄;(M-X+Kr)代表外国对本国的储蓄 宏观经济膨胀的第三种可能
课后习题
6.为什么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而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
解答: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是因为公务员提供了为社会工作的服务,政府给他们的工资就是购买他们的服务,因此属于政府购买,而政府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并不是因为灾区或困难人群提供了服务,创造了收入,相反,是因为他们发生了经济困难,丧失了生活来源才给予其救济的,因此这部分救济金属于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所以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虽都属政府支出,但前者不计入GDP而后者计入GDP。
7.为什么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也计入GDP?
解答:间接税虽由出售产品的厂商缴纳,但它是加到产品价格上作为产品价格的构成部分由购买者负担的。间接税虽然不形成要素所有者收入,而是政府的收入,但毕竟是购买商品的家庭或厂商的支出,因此,为了使支出法计得的GDP 和收入法计得的GDP相一致,必须把间接税加到收入方面计入GDP。举例说,某人购买一件上衣支出100美元,这100美元以支出形式计入GDP。实际上,若这件上衣价格中含有5美元的营业税和3美元的折旧,则作为要素收入的只有92美元。因而,从收入法计算GDP时,应把这5美元和3美元一起加到92美元中作为收入计入GDP。
8.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
(1)政府转移支付;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 (3)购买普通股票; (4)购买一块地产。
解答:(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因为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了生活来源才给予其救济的。
(2)购买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卡车生产时已经计入GDP了,当然买卖这辆卡车的交易手续费是计入GDP的。
(3)买卖股票的价值不计入GDP,例如我买卖了一万元某股票,这仅是财产权的转移,并不是价值的生产。 (4)购买一块地产也只是财产权的转移,因而也不计入GDP。
第十三章
1.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分为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两个指标。 ①平均消费倾向: APC(Average Propensity of Consumption)定义
—— 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APC=C/Y=80/100=0.8 ②边际消费倾向:MPC(Marginal Propensity of Consumption)定义
—— 表示增加或减少的消费量与增加或减少的收入之比率。MPC=ΔC/ΔY=90-80/150-100=0.2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支出的增加的速度慢于收入增加的速度。亦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每增加的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越来越小。 2两者之间的关系
45度C=f(Y) 3.短期线性消费函数
C
随着曲线向右延伸,曲线上各点的斜率越来越小,说明边际消费 4O 5倾向递减,同时曲线上各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也越来越小,
0 说明平均消费倾向也递减,但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Y
4.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基本条件: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与计划总支出相等的收入 收入的决定:1、收入恒等式和消费函数结合
储蓄——投资恒等式 由 C+I ≡ Y ≡ C+S, 可以得到 I ≡ S,即:投资=储蓄 2、公式的推导
由y=c+i, c=a+βy 解联立方程,
推出两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y的决定公式:
3、情况假设分析
⑴如果意愿的产出大于实际的产出,则有如图均衡点左边情况 ⑵如果意愿的产出小于实际的产出,则有如图均衡点右边情况
iyyiy1
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
1、从收入(总供给)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仍等于所有生产要素收入总和。
总供给≡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政府的供给≡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税收≡消费+储蓄+税收 即 Y ≡ C + S + T 2、从支出(总需求)角度看,
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 即Y = C + I + G (二)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总需求:Y ≡C+I+G 总供给:Y ≡C+S+T I+G ≡ S+T 定量税(Quantitative tax ):税收量不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动,即T=T0;
比例税(Proportional tax):税收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税收量取决于边际税率和收入,T=tY 1、定量税与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 (总需求=总供给)
S=-α+(1-β)Yd Yd =Y-T0 I=I0 G=G0 S+T=I+G或Y=C+I+G 加进政府转移支付后的国民收入:
S=-α+(1-β)Yd Yd =Y-T0+Tr I=I0 G=G0 Y=C+I+G
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
2、比例税与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
S=-α+(1-β)Yd Yd =Y-T T=tY I=I0 G=G0 S+T=I+G或Y=C+I+G 考虑到政府转移支付
C= α+βYd Yd =Y-T+Tr TR=Tr0 T=tY I=I0 G=G0 Y=C+I+G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四部门经济(four sector economy)假设:这是指由厂商、居民户、政府和国外这四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国外的作用是进口和出口。
四部门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构成:⑴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仍等于所有生产要素收入总和。 国民收入≡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政府的供给+国外的供给≡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税收+进口 ≡消费+储蓄+税收+进口 即Y ≡ C + S + T + M ⑵从支出角度看,由于有对外贸易:
国内生产总值≡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国外需求≡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国外支出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即 Y = C + I + G + X
储蓄——投资恒等式 总需求:Y ≡ C+I+G+X 总供给:Y ≡ C+S+T+M
I+G +X≡S+T+M Y =C+ I+G +(X -M) 进口需求函数:M= M0+ϒY
5.乘数论
第十四章
1. IS曲线
一、 IS曲线的推导
1、 两部门经济中的一些基本等量 ⑴均衡条件:y=c+i 或i =s
⑵投资量是利率的减函数:i= i(r) ⑶储蓄、消费是收入的增函数:c= a + ßy或S=S(Y) 两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公式为
i =s r↗,i↙,s ↙,y ↙ i= i(r) S=S(Y) r ↙,i ↗,s ↗ ,y ↗
即产品市场均衡时,r与y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2.货币的需求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预防性动机),投机动机
3.
3.LM方程式的推导以及LM曲线的含义
4.IS-LM分析:计算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大小
第十五章
1、结合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
IS-LM曲线的
倾斜率与效果的关系
2,、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的分析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使用原则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使用工具
4.下列哪种情况中“挤出效应”可能很大?
A.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C.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D.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解答:B
5.“挤出效应”发生于( )。
A.货币供给减少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B.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C.政府支出增加,提高了利率,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D.政府支出减少,引起消费支出下降。 解答:C
7. 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货币供给量为200亿美元,c=90亿美元+0.8yd,t=50亿美元,i=140亿美元-5r,g=50亿美元。
(1)导出IS和LM方程,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他情况不变,g增加20亿美元,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各为多少?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解答:(1)由c=90+0.8yd,t=50,i=140-5r,g=50和y=c+i+g可知IS曲线为
y=90+0.8yd+140-5r+50 =90+0.8(y-50)+140-5r+50 =240+0.8y-5r
化简整理得,均衡收入为
y=1 200-25r(1)
由L=0.20y,MS=200和L=MS可知LM曲线为0.20y=200,即
y=1 000(2)
这说明LM曲线处于充分就业的古典区域,故均衡收入为y=1 000,联立式(1)、式(2)得
1 000=1 200-25r
求得均衡利率r=8,代入投资函数,得
i=140-5r=140-5×8=100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增加20亿美元将会导致IS曲线发生移动,此时由y=c+i+g可得新的IS曲线为
y=90+0.8yd+140-5r+70 =90+0.8(y-50)+140-5r+70 =260+0.8y-5r
化简整理得,均衡收入为
y=1 300-25r
与LM曲线y=1 000联立得
1 300-25r=1 000
由此均衡利率为r=12,代入投资函数得
i=140-5r=140-5×12=80
而均衡收入仍为y=1 000。
(3)由投资变化可以看出,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投资减少相应份额,这说明存在“挤出效应”,由均衡收入不变也可以看出,LM曲线处于古典区域,即LM曲线与横轴y垂直,这说明政府支出增加时,只会提高利率和完全挤占私人投资,而不会增加国民收入,可见这是一种与古典情况相吻合的“完全挤占”。
(4)草图如图15—1。
图15—1
8. 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10r,货币供给量为200亿美元,c=60亿美元+0.8yd,t=100亿美元,i=150亿美元,g=100亿美元。
(1)求IS和LM方程。
(2)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3)政府支出从100亿美元增加到120亿美元时,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何变化? (4)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5)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解答:(1)由c=60+0.8yd,t=100,i=150,g=100和y=c+i+g可知IS曲线为
y=c+i+g=60+0.8yd+150+100
=60+0.8(y-t)+150+100 =60+0.8(y-100)+150+100 =230+0.8y
化简整理得
y=1 150(1)
由L=0.20y-10r,MS=200和L=MS得LM曲线为
0.20y-10r=200
即 y=1 000+50r(2)
(2)由式(1)、式(2)联立得均衡收入y=1 150,均衡利率r=3,投资为常量i=150。
(3)若政府支出增加到120亿美元,则会引致IS曲线发生移动,此时由y=c+i+g可得新的IS曲线为
y=c+i+g=60+0.8yd+150+120 =60+0.8(y-100)+150+120
化简得y=1 250,与LM曲线y=1 000+50r联立得均衡收入y=1 250,均衡利率为r=5,投资不受利率影响,仍为常量i=150。
(4)当政府支出增加时,由于投资无变化,可以看出不存在“挤出效应”。这是因为投资是一个固定常量,不受利率变化的影响,也就是投资与利率变化无关,IS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y的直线。
(5)上述情况可以用草图15—2表示。
图15—2
11. 某两部门经济中,假定货币需求L=0.20y,货币供给为200亿美元,消费为c=100亿美元+0.8yd,投资i=140亿美元-5r。
(1)根据这些数据求IS和LM的方程,画出IS和LM曲线。
(2)若货币供给从200亿美元增加到220亿美元,LM曲线如何移动?均衡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各为多少? (3)为什么均衡收入增加量等于LM曲线移动量?
解答:(1)先求IS方程,根据s=i,得-100+0.2y=140-5r,解得IS方程为:y=1 200-25r。再求LM方程,根据M=L,得200=0.20y,即y=1 000(亿美元)。可解得均衡收入y=1 000(亿美元),均衡利率r=8。IS曲线和LM曲线的图形如下(见图15—5):
图15—5
(2)若货币供给从200亿美元增加到220亿美元,则LM曲线将向右平移100个单位(因为此时y=1 100亿美元)。均衡收入y=1 100(亿美元)时,均衡利率r=4,消费c=100+0.8×1 100=980(亿美元),投资i=140-5×4=120(亿美元)。
(3)由于L=0.2y,即货币需求与利率无关,只与收入有关,所以LM曲线垂直于横轴(y轴),从而也使得均衡收入增加量等于LM曲线移动量。
第十七章
1.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及原因(分阶级对工资价格的看法不一样)
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第十八章
1.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含义:一般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凯恩斯认为:如果非自愿性失业已经消失,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与自愿失业的话,就是实现充分就业。 经济中由于某些难以克服的原因而造成的失业,无法完全消除,称为自然失业(Natural unemployment) 自然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
或称充分就业的失业率,或长期均衡的失业率。
2、不同的失业类型
自愿失业者(Voluntary unemployed):
符合工作条件但不按现行工资寻找工作的人。 非自愿失业者(Involuntarily unemployed):
有工作愿望且接受现行工资水平、正在积极寻找工作但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
自然失业率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经济社会在劳动力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或经济社会处于正常状态时失业率。
估算方法:失去工作人数=找到工作人数
fU=lE (f就职率 U失业人数 l离职率 E就业人数) fU=l(N-U) fU+lU=lN U(f+l)=lN U/N=l/f+l
意义:离职率越高,自然失业率越高。
二、失业的分类和原因
1、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 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由于总需求太低而引起的短期失业,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三大心里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使消费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及利率的下降有最低限,导致投资不足;使得AD不足引起周期性失业。
2、自然失业:
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 (1)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
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2)自愿失业:
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和现行工作条件而形成的失业。 (3)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 往往是“失业与空位”并存。 (4)技术性失业 (5)季节性失业
(6)最低工资法失业
显性失业与隐性失业
W
D S
W*
E 就业
WE
三、失业的影响 1.奥肯法则
失业率每上升1% ,实际GDP相对潜在GDP就下降2% NE N2 N* N1 2.失业的经济影响
家庭 、厂商 、国民经济
3.失业的社会影响
个人 、家庭 、疾病 、犯罪 四、降低失业率的对策 1.增加总需求
在潜在产出一定且实际产出小于潜在的条件下,只要增加需求,就可以增加实际产出,从而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 2.增加总供给
提高潜在产出和总生产能力。
非自愿失业
3、通货膨胀的原因
4、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1、有利于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者而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者 2、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3、有利于政府不利于公众 二、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有三种情况:
1、随着通货膨胀出现,产出增加 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引致失业 3、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通货膨胀的治理 (一)需求政策 (二)供给政策 (三)收入政策 (四)指数化政策
5、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不同之处
第十九章
4.结合(教材)第十三章的有关内容推导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购买乘数的表达式。 解答:考虑如下的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模型
y=c+i+g+x-m c=a+by m=m0+βy
其中i,g,x,m0为常数,b为边际消费倾向,β为边际进口倾向。则
1
(a-m0+i+g+x) y=
1+β-b
所以
dy1
kg== dg1+β-b
上式即为政府购买乘数的表达式。
5.完全资本流动的含义是什么?在小国和大国模型中,资本完全流动带来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解答:完全资本流动是指一国居民可以完全进入世界金融市场,该国政府不阻止国际借贷。这意味着,该国在世界金融市场上想借入或借出多少就可以借入或借出多少。
小国模型中的“小国”是指该国只是世界市场的一小部分,从而其本身对世界利率的影响微不足道。在小国模型中,资本完全流动带来的结果是,该国的利率必定等于世界利率,即等于世界金融市场上的利率。
大国模型中的“大国”则是指该国经济对世界经济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特别是该国经济足以影响世界金融市场。
对于大国模型,资本完全流动带来的结果是,该国的利率通常不由世界利率固定。其原因在于该国大到足以影响世界金融市场。该国给国外的贷款越多,世界经济中贷款的供给就越大,从而全世界的利率就越低。反之,该国从国外借贷越多,世界利率就会越高。
6.在资本完全流动的小国开放经济中,为什么国内的利率水平与国际利率水平总能保持一致?
解答:在开放宏观经济学中,小国是指所考察的经济只是世界市场的一小部分,其本身对世界某些方面,特别是
金融市场的影响微不足道。资本完全流动是指该国居民可以完全进入世界金融市场。特别是,该国政府不阻止国际借贷。
在资本完全流动的小国开放经济中,该国的利率r必定等于世界利率rw,即r=rw。原因如下:该国居民不会以任何高于rw的利率借贷,因为他们总可以以rw的利率从国外得到贷款。同样,该国居民也不必以低于rw的利率放贷,因为他们总可以通过向国外借贷而获得rw的收益率。
7.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考察固定汇率下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影响。
解答:假定在固定汇率之下运行的一国中央银行试图减少货币供给。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这种政策的初始影响是使LM*曲线向左移动,提高了汇率,如图19—1所示。
图19—1
但是,由于该国中央银行承诺按固定汇率交易本国与外国的通货。根据固定汇率的运行机制,套利者对汇率上升作出的反应是向中央银行购买本国通货,这导致本国货币供给增加,进而使LM*曲线向右移动,直到回复到其初始的位置。根据模型,在固定汇率下货币政策通常不能够影响产出,从而是无效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