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方面
在教学兴趣方面,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人对古诗文教学的认识观点不同。“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大部分教师认为文言文有它自身独特的美感和魅力,而且在文化传承方面有很大价值,理所当然地乐于去教。相反,也有一部分教师却认为学习文言文没有必要,既浪费精力,以后用处也少,毕竟将来致力于古文研究的人占少数,所以因小失大必定会舍近求远,离我们塑造人才的目标南辕北辙。例如,教育家王尚文教授就认为:“与文言相比,现代汉语则代表了一种进步的现代的文化。利用文言来提高学生的现代汉语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南辕北辙的。”
而且,困于自身功底的薄弱,许多教师也认为古诗文的教授不如现代文得心应手。在对教材选编的看法方面,教师们的看法也不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编排中文言文所占比例有所增加。课文选材追求“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标准当然是对的,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教师认为课文有的过于深奥,有的太乏味。其二是在编排上看法不一,新教材是以文学史为序编排的。有的教师提出,这种编排方式偏重于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规律。 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教学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较大,现代文教学虽然也受到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但远远不如文言文受的影响大。可以说,文言文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沿用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即采用叶圣陶所说的“逐字逐句把文言翻译成现代与或者当地方言就算了事的办法。”当然,不可否
认的是有些老师虽然也采用了某些新方法(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等),但是这些改进只存在于很小的范围。而今后的改革,必然是在批判的继承传统教法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但是传统的影响很不容易突破。特别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很多教师认为教授文言文除了串讲、评点、诵读之外没有其它的办法,这种看法对完成文言文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来说,是不正确的。 2、学生方面
大多数学生对古诗文学习兴趣不高,部分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据调查,喜欢古文的学生不到 5%,甚至绝大多数高三学生也没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正确方法,有少数同学产生了“古文恐惧症”,他们有的采取了放弃古文的态度。因为古文较为拗口,即使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很多学生也不能完成。尽管许多同学认为学习古诗文对自身帮助很大,但是多认为学习起来没多大实用价值。但是相比较而言许多同学对古诗兴趣较浓,但是也因题材而异(比如喜欢家抒发家国情怀、忧君患民意识作品的同学远不及喜好缠绵悱恻爱情主题作品的同学多,而遇到文言文章时就很挠头)。因为古诗简短易懂,但古典散文佳作包含许多典故及文化内涵,学习起来很费力费时。
在学习方式上,中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很少有自我主动学习的情况。大部分是通过教师课上词、句的讲授来接触古诗文,而对其学习也只是记下老师课上的注释,然后机械背诵记忆,很少有因为喜好其真实内涵与人文情怀而主动学习的同学。同时,学生在文言文的背诵积累方面还不如人意,虽然学生能认识文言文背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实际贯彻却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偏差,这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背诵的策略与方法还需进一步探索。部分学生个体的学习习惯表现良好,但“主要借助教辅材料”的学生比“拥有并能查阅工具书”的学生多,说明学生在
使用工具书方面形成的习惯、能力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并不一致。对教师的教学方面,学生对教师上文言文课大多不太满意,对充斥于课堂的解释、翻译心生厌恶。一方面,满堂讲,满堂问,缺少启发、能力培养和人文熏陶的现象并不少见;另一方面,高中生课业十分繁重,同时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古诗文的学习变成了功利性的、实用主义的。学生在学习时对教师的期待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古文篇目,规定的那些虚词、实词的掌握,至于其它人文精神、文化传承大可忽略不学。纳入课堂和训练范围的是系统的文言知识体系,长此以往学生便只注重高考。一切服务于高考的功利思想禁锢了文言文教学的勃勃生机。语文教学是鲜活的,如何在营造“绿色课堂”氛围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祖先留下的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多彩结合起来,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