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
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1913年2月21日-1999年9月13日)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突出贡献是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理论。
1913年2月21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1935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布鲁姆分类学),包涵认知、情感和技能领域的知识。1960年代他在芝加哥大学工作期间,写了两本重要著作《人类特性的稳定性与改变》和《教育目标分类学》。
影
--------------------------------------------------------------------------------------
响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为指导,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旨在为美国社会培养未来的科学家,以提高美国社会培养未来的科学家,以提高美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然而,这场改革因为过分强调理论化,导致美国教育质量下降,学校出现了大量的不能掌握课程内容的“差生”。面对这样的现实,布鲁姆响亮地提出了“教育功能是挑选不是发展”的质疑,并提出了“掌握学习”的理论学说。这一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具备必要的认知结构是掌握学习的前提 : 布鲁姆是位认知派心理学家。他认为,“学生具备从事每一个新的学习任务所需的认知条件越充分,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就越积极”。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决定着新的知识的输入、理解和接纳,对学习结果及其以后学习都有重大的影响。所以,他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前应具备所需的认知结构。由于不
同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着差异,布鲁姆主张教师在学期初,应先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确定学生是否具备了先决技能、先决态度和先决习惯;鉴定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辨别学生需要帮助的程度。根据诊断性评价的结果,为学生提供预期性知识,“使教学适合学生的需要和背景”。
2、学生积极的情感特征是“掌握学习”的内在因素 :布鲁姆认为,学生成功地学习一门学科与他的情感特征有较高的相关。那些具有较高学习动机、对学习有兴趣、能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会比那些没有兴趣、不愿学习的学生学得更快更好。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充分注意并合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对学生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高峰的学习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由于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学习的愿望得到加强,成就动逐渐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就会大大增强。
3、反馈——矫正性系统是“掌握学习”的核心 :布鲁姆指出:“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与个别的矫正性的帮助”。教学过程的每个步骤都必须通过评价来判断其有效性,并对教学教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和调整,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他所需要的特殊帮助。反馈矫正通常分四步:第一,每堂课结束时留10分钟左右的时间,用课前编制好的几个突出反映“目标”的小题目进行检查,方法灵活,个别提问、集体回答、口答、笔答都可采用。回答者所学知识得到强化,听者知道错在何处,如何补救。其次,在每个单元结束时进行一次形成性测试,测试突出“目标”中规定的重点、难点、涉及本单元的反有新知识。第三,根据形成性测试的结果,进行个别补救教学。个别补救教学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学生按学习成绩分面四到五人一组的学习小组,“掌握”者做“未掌握”者的小老师,互相帮助,这样既帮助未掌握者深化理解,又帮助未掌握者找出错误所在并及时纠正。最后,进行第二次形成性测试,对象是在第一次测试中“未掌握”而接受辅导、矫正的学生,内容是在第一次测试中做错的题目,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了解有多少人经过矫正达到了掌握,能否进行下一次单元的教学。
“控制学习”和“合作学习”是当今美国流行的两大教学法。 “控制学习”是一种适应学生差异,单独“处方”的教法。是“因材施教”的课堂应用,它是家本杰明·布鲁姆所创。本杰明·布鲁姆意识到在同一堂课上,天赋高的学生往往比天赋低的学生获得更多的表现机会,这对需要练习的差生是一种不平等。本杰明·布鲁姆的方法要求教师给不同情况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和指导,使大多数学生在不同的要求下进步,有效地完成课程规定的任务。
“合作学习”即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努力,以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合作小组应是典型的不同成分的组合。每组学生以5-6人为宜,合作者间必须遵照一定的合作性原则,合作各方为取得共同的或各自的目标进行互利的多方面配合。合作各方必须具备合作的动机、信息差距和合作的基础,各方面都能通过合作从对方获取有用的信息来填补自身在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拓宽、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具有可测性。认为制定教育目标不是为了表述理想的愿望,而是为便于客观的评价。二是目标有层次结构。布鲁姆把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主要类别,依次是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的目标分为五个主要类别,它们是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估、组织、性格化或价值的复合。每个主要类别,又都包括若干子类别,也是依次排列的。这样,目标由简单到复杂递增,后一类目标只能建立在已经达成的前一类目标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了目标的层次结构。
1.知识。指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回忆。
2.领会。指能把握材料的意义可以借助转换、解释和推断三种形式来表明材料的领会。
3.运用。指能将习得的材料应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概念、规则、方法、规律和理论的应用。
4.分析。指能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它的构成成分并理解组织结构
5.综合。指能将部分组成新的整体。它强调的是创造能力,需要产生新的模式或结构。
6.评价。指对材料(论点的陈述、小说、诗歌、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
情感领域的目标分为五个主要类别,它们是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估、组织、性格化或价值的复合。每个主要类别,又都包括若干子类别,也是依次排列的。这样,目标由简单到复杂递增,后一类目标只能建立在已经达成的前一类目标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了目标的层次结构。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成:
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1. 知道(知识)(knowledge)
是指认识并记忆。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用一种非常接近于学生当初遇到的某种观念和现象时的形式,回想起这种观念或现象。
提示:回忆,记忆,识别,列表,定义,陈述,呈现
2.领会(comprehension)
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但不要求深刻的领会,而是初步的,可能是肤浅的。其包括“转化”、解释、推断等。
提示:说明,识别,描述,解释,区别,重述,归纳,比较
3.应用(application)
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它要求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式的情况下,学会正确地把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况。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初步的直接应用,而不是全面地、通过分析、综合地运用知识。
提示:应用,论证,操作,实践,分类,举例说明,解决
4.分析(analysis)
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部分,从而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材料的组织结构更为清晰,详细地阐明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
提示:分析,检查,实验,组织,对比,比较,辨别,区别
5.综合(synthesis)
是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们按要求重新地组合成整体,以便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涉及具有特色的表达,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可实施的步骤,根据基本材料推出某种规律等活动。它强调特性与首创性,是高层次的要求。
提示:组成,建立,设计,开发,计划,支持,系统化
6.评价(evaluation)
这是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的要求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做出评判,而是理性的深刻的对事物本质的价值做出有说服力的判断,它综合内在与外在的资料、信息,做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断。
提示:评价,估计,评论,鉴定,辩明,辩护,证明,预测,预言,支持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对设计问题的启发
所提问题可以从简单逐渐发展到复杂;
可以按学习目标的要求,分层次提出问题:
l 分层次提出问题--认知性问题
认知性问题:它是对知识的回忆和确认。
如:“人民陪审员的工作职责是什么?”,“当汽车向右拐的时候,坐在汽车上你会向哪边倒?”
l 分层次提出问题--理解性问题
理解性问题:它主要考察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比较和
证明某个观点。
如“检察院和法院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清楚什么是惯性吗?”
l 分层次提出问题--应用性问题
应用性问题:它主要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
如“用法律条款解释为什么应该执行‘疑罪从无’的原则?”,“用惯性来解释为什么汽车开动时,人会往后倒?”
l 分层次提出问题--分析性问题
分析性问题:它主要让学生透彻地分析和理解,并能利用这些知识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
如“为什么会发生类似余祥林那样的冤假错案?”,“为什么说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l 分层次提出问题--综合性问题
综合性问题:它能使学生系统地分析和解决某些有联系的知识点集合。
如“什么情况下法律会不公平?”,“如果物体间没有摩擦力,世界将会怎样?”
l 分层次提出问题--评价性问题
评价性问题:理性地、深刻地对事物本质的价值做出有说服力的判断。
如“余祥林冤假错案被曝光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科学价值是什么?”
这六种类型的问题中,前三类是属于初级层次的认知问题,它一般有直接的、明确的、无歧义的答案,而后三类问题属于高级认知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回答。
在问题设计中,提倡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初级认知的问题,在适当的时机,高级认知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念和自我评价体系。
赞同
0
| 评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