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身心健康之道

2024-08-04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为健康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一个人没有病的时候,体会不到健康的重要,一旦身体有了病痛,特别是日夜遭受病痛的折磨,才发现健康于我们有多么重要。失去健康,别说照顾家庭、照料孩子,连自己都不能照顾自己。可当我们拥有健康时,却未必能够爱惜身体,珍惜健康。

众所周知,不良的心态与生活习惯,会破坏我们的健康。比如通宵上网,白天睡觉,日夜颠倒;又或应酬聚会,暴饮暴食,饮食无度;或是口出恶言,行为乖僻,纵情声色;又或是情绪压抑、多疑、悲观、暴躁等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与不好的心态影响着身心,倘若不能修正,日积月累,必然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健康,不仅关系着个人一生的幸福,也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为人子女,若不能照顾好自己,又怎么可能照顾长辈?有些年轻人,虽然只有二三十岁,身体素质却比父母还差,常常生病,需父母照料。又有因长期饮酒、熬夜、纵情声色,得了严重的疾病,四十多岁时身体已经差到不行,自顾不暇,哪有能力照顾父母、家庭?

失去健康,常与医药为伴,生活顿时变得苦不堪言。然而,健康真有那么难得吗?也曾听说,一位乡下的老农,到九十多岁高龄时,还能挑着担子走山路,身子骨还很硬朗,没有因为年老而丧失健康。这位老农,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心地善良,为人朴实,每天都活得健康而快乐。可见,能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有良好心境,健康长寿并不遥远。

或许,有人会觉得,于玩乐中丧失健康不可取,但年轻人就得奋斗,就要拼。不去竞争,不搞关系,就没有前途,就不能得到自己想拥有的财富地位。想要得到,就要有所牺牲,所以喝酒应酬势不可免。然而,选择了牺牲健康,于我们一生真有益处吗?

在一篇报道中看过,一位女士酒量很好,男士都不及。很多订单因她的酒量被订下,于是公司的领导很赏识她,以高薪来聘请她,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应酬陪酒。经常的饮酒、晚归,她的身体不多久就垮了。一次酒桌上,她当场晕倒在地,被送到医院急救,差点儿丧命。

由于她常去应酬,没时间带孩子,回家又晚。到家后一身的酒气,又吐得稀里哗啦,还需丈夫来收拾。丈夫屡次劝她,她因高薪而舍不得放弃这份工作。最后,丈夫忍无可忍,坚决与她离婚。一时的利益,最后却搞得自己身体垮了,家庭也破碎了,赚来再多的钱,能换回原来的幸福与健康吗?

反之,不学会喝酒交际,就不能赚到钱,就不能有发展吗?事实并非如此。另一位朋友生意做得很好,但他在生意场上却不需与人饮酒应酬。按他自己的话说,真正要做生意的人,不会因为你会不会喝酒,会不会应酬,才与你做生意,他们更在意于你的信誉与服务质量。因此,他坚持以自己踏实的作风,实在地做人,真诚为客户服务。虽然开始时生意一般,但时间一久,所交的朋友越来越多,门路也越来越广。他的真诚厚道,感动了许多与之交往的朋友,受过服务的客户们,感到有保障,更希望与之合作。生意在他的踏实肯干下,日渐红火起来。虽然每天的工作很繁忙,但他的身体还很好,与妻子相处也很融洽,家庭气氛和睦。他并没有因为生意,染上不好的习气,也没有因为生意,失去健康与家庭。反之,在他的真诚厚道下,生意来找他,健康也跟随他。

当我们的眼光能够看得长远,不被眼前一时的利益或喜好所迷惑,坚持正确的做人态度,坚持良好的生活作风,风雨与挫折过后,就会出现人生美丽的彩虹。幸福与健康,也会因为我们的珍惜,更长久地相伴左右。

如果说,我们患有先天疾病,那是无法逃避的现实。可如果我们生下来是健康的,我们却在不正常的生活规律中将健康埋葬,责任又在谁呢?

不良的生活习惯需改正,不好的心态也需修正。身心是一体的。当内心有计较、妒忌、不平、怨恨,就像汽车的尾汽,天天在冒黑烟,怎么会不污染自己?通过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结晶试验,我们看到,在善的、美好的言语下,水的结晶是很美丽的,但在恶毒冰冷的言语下,水的结晶就很丑,甚至无法结晶。试想,当每天在抱怨不平中生活,会给身体发出多少不良的信息,那岂不是天天都在破坏健康?

曾经读到一本书《感谢老天,我得了癌症》,讲述了一位罹患直肠癌的医生,如何走出彷徨与恐惧,悟出与癌共存之道,自创自然疗法,帮助更多癌症病人走出死亡幽谷的故事。作者之所以感恩自己得了癌症,是因为如果不是得了癌症,还不懂得要重视自己的身体,不知道要改变原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当病痛出现时,正是在提醒我们,我们忽视自己的身体,轻视自己的心态太久了,是当要改变我们的作息、生活规律,是当改变我们的心境的时候了!一旦失去健康,我们就什么也没有了。

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为了能与家人更幸福地生活,为更好地做好工作,更快乐地生活,我们需要抛弃原有的不良习惯,培养一颗真诚善良的爱心,使我们的身心都朝向健康的方向转变。能如此,健康怎么会舍我们而去,生活又怎么会不更幸福美满?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刻不容缓。养成早睡早起,饮食有度,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来保护我们原有的健康。每日再以一颗真诚的感恩心,感恩拥有的一切,也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在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心境下,健康,会更好地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内心深处的爱

一位印度教徒,步行前往喜马拉雅山的圣庙去朝圣。路途非常遥远,山路非常难行,空气非常稀薄,他虽然携带很少的行李,但沿途走来,还是显得举步维艰,气喘如牛。他走走停停,不断向前遥望,希望目的地赶快出现在眼前。

就在他上方,他看到一个小女孩,年纪不会超过十岁,背着一个胖嘟嘟的小孩,也缓慢地向前移动。她喘气得很厉害,也一直在流汗,可是她的双手还是紧紧呵护着背上的小孩。

印度教徒经过小女孩的身边时,很同情地对小女孩说:“我的孩子,你一定很疲倦,你背的那么重!”

小女孩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你背的是一个重量,但我背的不是一个重量,他是我弟弟。”

没有错,在磅秤上,不管是弟弟或包袱,都没有差别,都会显示出实际的重量,但就心而言,那小女孩说得一点没错,她背的是弟弟,不是一个重量,包袱才是一个重量。

她对她的弟弟是出自内心深处的爱。

爱没有重量,爱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喜悦的关怀与无求的付出。

梦中的母亲 蒋谱成

昨晚又梦见了母亲,母亲始终定格在晨曦中的村口,穿着青色的衣服,立在温温和和的阳光下,湿湿润润的空气弥漫在我们的周围,阳光照在母亲的头上,母亲两鬓上的白发显得格外的透亮,我正想对母亲说点什么,但就是说不出来,却从梦中惊醒。

这样的梦已经梦过好几次了,我究竟想对母亲说什么呢?

我读初中、高中都在县城,县城离我家有60来里路。那几年间,每次去学校,母亲都迎着早晨的阳光,把我送出很远,常常边走边与我说些鼓励我努力读书、好好做人的话。母亲没文化,但她能辩是非,识好坏,有些话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如“人要忠心,人要空心”,“没有吃不了的苦,总有过得去的河”。当我在外工作后,回家的次数少了,每次回去,母亲高兴的好似过节,总有说不完的话。当要离家回单位时,母亲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但仍旧早早地起床,为我准备行囊,惟恐误了我的行程。

记得1980年,我回家看望母亲,那时家离汽车站较远,要到小镇才能坐汽车。母亲又迎着早晨的阳光,边嘱咐我在外边注意这,注意那,边扯扯我的衣服,就这样前前后后缓缓地走着,当时我也许还年轻,并未感到这就是母亲的一片爱心的倾诉。当我坚持要母亲不要送时,母亲就立在早晨的阳光下,就如昨晚上的梦,我看到她两鬓的白发,突然感到母亲确实老了,母亲为我们劳累,为我们操心,为我们而苍老,而当她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又一个个地离开她而远行……我的心有股热热的暖流涌出来,真想一把抱住母亲,大声地对她说:“母亲!我感谢您,我爱您。”但我只呆呆地站在那里,什么也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母亲见我呆立不动,就说:“走吧,快去赶车,到单位了就给家里写信。”走了很远,再回头看母亲,母亲又立在一个稍高的土堆上,还在那里目送我远行。

我在梦中想对母亲说的就是:“我感谢您,我爱您。”我感谢母亲给我生命,抚养我成人,我爱母亲,但这话她在世时一直未能当面对她说。世上有许多事,特别是爱,父母之爱,子女之爱,夫妻之爱,亲情之爱,我们心里知道该怎么做,怎么说,但就是不去做,不去说,往往就留下遗憾。爱是需要表达,需要行动的,只有相互沟通,才能相互理解,相互深爱。

美国的小布什在一次演说中说:“母亲,人人都爱她,我也爱她。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她给了我们爱和许许多多的忠告,而我们却给她添了白发。”母亲是无国界的,是相通的,完美的,至高无上的,无私的,是一条永远流淌的河。但我们在温暖的河水里往往感觉不到,当母亲离去了,属于你的那条河不在了,我们才深深感到母爱的重要和母爱无边。

因此,我们要对所有那些爸爸妈妈都还活着的人们说:趁他们还健在时,去感谢他们,去爱他们,说出你想说的话。这是因为,明天或许就晚了,到那时你想说也没法说,使你感到永远的遗憾、沉重和痛苦。

我希望今夜再梦见我的母亲,我一定要大声地向她说出我以前想说而没说出的话。

司马光教子俭朴

——读《训俭示康》

「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历史上众多有识之士在生活上都十分注意自身的俭朴,也非常重视对后代的「俭朴」教育。这种身教言传之精神,成为后人正身教子的楷模。

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二年进士,官至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后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著述宏丰,所主持编著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他生活俭朴,为人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

司马光一生,流传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据历史记载,司马光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还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训俭示康》。

他在文中说道,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因为俭约而遭到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他又说,近几年来,风俗颓弊,讲排场,摆阔气,当差的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农夫也脚上穿着丝鞋。为了酬宾会友「常数日营聚」,大操大办。他对这种奢靡的风俗感到痛心,为此而慨叹道:「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随后,司马光赞扬了宋真宗、仁宗时的李沆、鲁宗道和张文节等官员的俭约作风,并援引张文节的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告诫儿子这句至理名言是「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接着,他又援引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说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接着,他对道德和俭约的关系作了辩证而详尽的解释。他

说:「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反之,「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司马光为了教育儿子警惕奢侈的祸害,常常详细列举史事以为借鉴。他对儿子说过:西晋时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祟「以奢糜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准生活豪侈冠于一时,「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训俭示康》这篇文章,写得有理有据,真切动人。司马康读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此后,他一生始终把父亲的这篇家训,当作做人的镜子,用来鞭策自己。

一个人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他事业的成功与失败。由于司马光教子有方,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了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誉于世。

——摘自《杰出是培养出来的》 本文略加删改

训 俭 示 康

司马光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沽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日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其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餬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紘山粢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戍,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失意时要懂得心宽

人生偶有失意,在所难免,一向得意容易让人忘形;为失败哀怨,对现实不满也是无用之举,一切当以心宽化解之。

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此人生岂不让人伤心透了?否。有句话你是知道的,叫「好事多磨」。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念:失意是一种磨炼的过程,心即使在冰冻三尺之下也不会凉的。有瑞雪兆丰年之说,雪愈大,年愈丰。

「比海更宽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灵。」生活不论如何磨人,如何将你压缩在一个四方的小盒子里,但思维的空间是不受限制的,心灵的视野没有藩篱,无比宽广,任你驰骋。来去自如,生命的迷人之处就在这里!

站得高,你就看得远。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彩人生,各色不同;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各有所好;喜怒哀乐悲恐惊,七种情感,品之不尽。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如果一生无挫折,未免太单调、太无趣、太乏味。没有失败的尴尬和忍辱哪来成功的喜悦?也许你就是忍受不了人情的冷暖和失败的打击,抱头哀叹,早已说过「不如意事常八九」,你自己还会遇到,那就当它是横亘于面前的一块石头吧。摆正它,蹬上去!也许视野会更开阔、心胸会更豁达呢!

人很善良,常常把宽容给了陌路,把温柔给了爱人,却忘了给自己留一点。有一句话很有用,叫「没什么」。对别人总要说许多「没什么」,或出于礼貌,或出于善良,或出于故作潇洒,或出于无可奈何;或是真不在意,或是别有用心。不管出于什么,谁让生活有那么多不尽人意之处?如果你要劝解自己,也要学着这么说。缺少阳光的日子很忧郁,你要学会说「没什么」,失去朋友的生活很寂寞,你要学会说「没什么」。自己已经很累了,需要一种真诚的谅解,说句「没什么」,对你自己,对自己疲惫的心灵。这么说着,并不是让你放纵所有的过错,只是渴求自拔;也不是决意忘怀所有的遗憾,只是拒绝沉溺。自己劝慰自己才管用。

人有同情心,见别人伤心——除了敌人和仇家——自己也不会快乐,总要上前劝一劝。劝告是出于善心,言语也很有哲理,然而听的人未必都能听得进去,听进去了也未必照此行事,因为剧痛使人麻木。有位女作家说:「我不劝任何人任何事。解铃还需系铃人,自己心上的疙瘩只有自己亲自动手方可解开,朋友的话,善良人的话都只是催化剂。自己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总之,失意在所难免,权且把心放宽。

——选自《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吴晶编著

处世之道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所处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也急速在变化中,面对这复杂多变的环境,我们不禁要喟叹,现在不仅做事难,做人更难。

一个颇负盛誉的企业名人,在一次内部培训会上传授了他从业十余年的成功秘诀时说道:“事业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如何处世做人。”

的确,处世之道,就是为人之道,今天我们要能立足于社会,就得先从如何做人开始。明白怎样做人,才能与人和睦相处,待人接物才能通达合理,这确实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打开处世之道的第一把钥匙:“与人共事,礼让为先”

在充满竞争的今天,您认为提出“礼让”是落伍了吗?请先真心考虑下面的问题:

1.谁喜欢常常处于竞争冲突的高压状态? 2.谁喜欢“包贮险心”的同事或朋友? 3.谁喜欢“尔虞我诈”的人际交往?

病态的人际交往,使许多现代人身心疲惫,苦不堪言。在人际交往中形成良性的互动和信义友善关系,是我们人人所希求的。既然人心同此向往,只要有人迈出真诚改善的一步,定会有人相感而动,在您身边聚集一群互利、互助的同事、朋友。

首先我们应该拿稳“礼让”这第一把钥匙

“礼让”化解诤讼之结,传为美谈的实例:

1.六尺巷的来历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桐城的张廷玉在京城做官。家人在桐城建相府时与邻居发生争执,彼此为三尺宅基地互不相让,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连忙送信给张廷玉,盼望他给县令写信通融。张廷玉见家书后,复诗一首寄回:

千里求书为道墙, 让他三尺有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谁见当年秦始皇?

总管接信后,深深领会张廷玉和睦礼让、豁达明理的胸襟,立即让出三尺地。邻居看见张家退让三尺,也随即后退三尺,两家不仅化解了诤讼,还为过往行人留下了一条六尺宽的通行巷道,大大地方便了邻里乡亲。

在兄弟分家、同事朋友财务往来时,更要礼让,因为是以德礼让,可以消弭许多纷争。如能常常这样做,你就在社会上建立了公信力,人们乐于找你共事,也就是事业发展的机会就多;你需要别人帮助办事时,也会有很多人拥护协助。可见:

礼让是自利利他的相处之道,是真正的双赢啊!更何况谚语常说:“量大福大”,以宽大的胸怀、礼让于对方,往往是后福无穷。而这种例子,在周遭仔细观察有太多、太多了。朋友们,我们不妨从己身做起,来验证“量大福大”的道理。

能真正懂得礼让的人,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越广…

2.郭子仪的启示

在中国历史上,郭子仪对于心术不正的小人来见他,纵然他的地位很卑微(郭子仪那时已封王),他一定见,而且一定坐得很端庄,穿上礼服来接见。有很多人觉得奇怪,就问他:“许多达官贵人来见你,你都很随便,为什么这些小职员来见你,你这样严肃?” 郭子仪回

答道:“这些人心术不正又很聪明,还很会巴结,不能得罪,万一他将来做了大官,得了志,我们得罪他,他怀恨在心会报复。”

他的话后来果然应验,擅长于巴结的这些人,很容易讨得主子的欢心,凡是得罪他的人,在他得志的时候都不会有好结果,有仇必报。郭子仪一生能够平平安安度过,他有他的一套学问见识。

在中国古人身上,有许多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窦燕山教子有方

宋代学者王应麟编写的蒙学教材《三字经》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教子成才的事迹,不仅在当时被人们景仰,而且传颂至今,家喻户晓。

窦燕山,本名窦禹钧,是五代时期人。他家住蓟州渔阳,也就是现在天津市的蓟县。过去,渔阳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称他为窦燕山。

窦燕山生有五个儿子,在他的教育培养下,都考中进士,成为国家栋梁。长子窦仪,授翰林学士,任礼部尚书;次子窦俨,授翰林学士,任礼部侍郎;三子窦侃,任左补阙;四子窦偁,任左谏议大夫,官至参知政事;五子窦僖,任起居郎。窦家五子,被称为「窦氏五龙」。

窦燕山将五个儿子都培养成才,他的义风家法,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榜样。侍郎冯道赋诗一首称赞道:「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

窦燕山家庭如此美满,令人赞叹。但他年轻时并不明白道理,虽然家境富裕,他不懂得接济穷人,广行善事,到了三十岁还没有儿子。正当他愁眉不展之时,忽然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已故的祖父和父亲聚在一起,教训他说:「禹钧,你要赶紧回心向善!因为你今生的命运不好,不仅没有儿子,而且寿命也很短促。孩子,努力多做救人济世的善事,或许可以改变你的命运。」窦燕山从梦中醒来,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把祖父和父亲的叮咛,一一铭记在心,立志从此改过行善,大积阴德。

窦家有一个仆人,盗用了主人的钱。后来,这个仆人担心被人发觉后受罚,就写了一张债券,系在十二三岁的女儿胳膊上,债券上写着:「永卖此女,偿所负钱。」从此仆人远逃他乡。

窦燕山知道这件事之后,看到小女孩身上缚着的债券,心里很哀伤,很可怜这个孤苦无依的孩子。他马上焚毁债券,收养了仆人的女儿,并嘱咐妻子:「好好抚养这个女孩,等她长大了,给她找个好人家的子弟嫁过去。」女孩成年以后,窦燕山替她备了嫁妆,为她选了一位非常贤德的夫君。

那位仆人听到了这件事,非常感动,就从外地回来,到窦燕山家里,哭着忏悔自己以前的过错。窦燕山不仅没追究往事,还劝他浪子回头,重新做人。仆人全家感恩不尽,不知道该如何报答。于是,他们把窦燕山的画像挂在堂前,早晚供养,以表达

知恩图报的心愿。

有一年的正月十五晚上,窦燕山到延庆寺佛前进香,忽然在后殿的台阶旁边,拾到一个钱袋,里面装了二百两银子、三十两黄金,他想,这一定是别人遗失的。金银的数额很大,他不敢在寺内久留,赶快拿着钱袋回家了。

第二天清晨,窦燕山早早来到寺庙,在那里守候失主。不一会儿,见一个人远远地痛哭流涕而来。窦燕山问他为何痛哭,那个人实情相告:「父亲犯罪,将要被发配到荒僻的边疆充军,为了给父亲赎罪,我恳求哀告所有的亲戚,好不容易借来了钱,都装在一个袋里,须臾不敢离身。谁知,昨天晚上和一个朋友喝酒,喝醉以后头昏脑涨,不知怎么回事,钱袋竟然丢了。没有钱,我怎么给父亲赎罪啊,这辈子恐怕再也见不到父亲了。」说着,他悔恨交加,号啕大哭起来。

听他这么说,窦燕山知道此人就是失主,经过验证,钱数相符,窦燕山把他带回家,不仅把失物还给他,还安慰他不要着急,并且赠给他一些财物。那个人欢天喜地道谢而去。

窦燕山一生做了很多好事。例如,亲友中有丧事无钱买棺者,他出钱买棺葬殓;有家贫子女无法婚嫁者,他出资助其婚嫁。对于贫困得无法生活的人,他借钱给他们,使他们有做生意的资本,因此各地的穷人,由他帮助而得以维持生活的,不可胜数。

他为了要救苦济人,所以自己的生活很俭朴,丝毫不肯浪费,每年衡量一岁的收入,除了供给家庭的必要生活费用外,都作救苦济急之用。他还建立书院四十间,聚书数千卷,礼聘品学兼优的老师,教育青年,对于无钱而有志求学的贫苦子弟,不管认不认识,只要来书院学习,他都代缴学费和生活费。就这样,窦燕山建的书院先后造就了很多品学兼优的人才。

有一天,窦燕山又做了一个梦。梦见祖父和父亲对他说:「你多年以来,做了不少善事,上天因为你阴德很大,给你延寿三十六年,并且赐给你五个贵子,将来都很显达,能够光宗耀祖。你寿终之后,可以升天作真人。」说完,又嘱咐他:「因果报应的道理,确实不虚。行善造恶的报应,或见于现世,或报应在来世,或影响子孙。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绝对没有疑问啊。」

从此以后,窦燕山更加努力地修身积德,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他以身作则,

治家非常严格,窦氏家规上说:「家庭之礼,俨如君臣;内外之礼,俨如宫禁。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务耕读,女勤织纺,和睦雍熙,孝顺满门。」严格的家教培养出孩子杰出的品德和才能,窦家五子都荣登了进士,被称为「五子登科」。从此以后,「五子登科」成为天下父母对儿女的殷殷期望。

后来,窦燕山官至谏议大夫,享寿八十二岁,临终前预知时至,他沐浴更衣,向亲友告别,谈笑而卒,令人羡慕。

窦燕山通过努力行善,不仅改变自己无子短寿的命运为「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而且使后代子孙昌盛显达,由此可见「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善恶祸福在一念之间,每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宋朝的范文正公,曾将窦燕山的事迹记录下来,训示子孙,范公自己也身体力行,倡办义学,购置义田,因而后代非常昌盛发达。而范公为了使窦公的事迹流传天下,好善好德之人都能看到,特意详细记录,并嘱咐子孙广为传播,其拳拳爱人之心,跃然可见。

司马温公在家训中也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真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窦燕山教子有方的故事,蕴含着深远的哲理和人生智慧。祈望每一位贤明的父母,能由此体悟出家庭教育的真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