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有一名琴艺十分高超的乐师,名为俞伯牙。
伯牙有一位特别了解他的朋友,名叫钟子期。伯牙弹《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时,心中想到了挺拔的高山,琴声就像一座雄伟的山川竖立在听者耳旁。
钟子期陶醉在其中,听后拍手赞叹道:“伯牙,你弹得真是太好了,就好像巍峨挺拔的高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中想到流水,琴声犹如一条翻滚着的江水流进了听者的心中。
钟子期听后高兴地说道:“真是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面前流过。”后来,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这世上唯一的知音去世了日。
伯牙泣不成声,悲痛欲绝。钟子期死后,伯牙经常自己一个人在屋中弹钟子期生前最爱听的《高山流水》。
听着 自己弹的曲子,伯牙仿佛又听到了子期一句句赞赏的话语。伯牙想:“子期死了,谁又能说出我的心意呢?那弹琴又有什么意思呀!”想完,他又爱惜地抚摸着琴,心里暗暗地说:“老伙计呀,跟随了我这么多年,一下子失去了你,心里还真有些舍不得,但是,子期已经去世了,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了解我了,留着你,也许没有什么用了,不如去陪我的知音吧!”说完咬咬牙,长叹一声,便把自己心爱的琴“啪”的一声摔碎,决定终身再也不弹琴。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
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 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
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在钟子期墓前,有一个人疯狂拨动琴弦,高声吟诵:“忆昔去年春,江边曾有
君······”只见他身高七尺,浓眉大眼,热泪滚滚而下。此人便是伯牙,在其眼里,似乎还浮现着钟子期那高瘦的身影。
忆当年,在江边,伯牙与钟子期饮酒共乐,遂认钟子期为知音。伯牙琴技高超,钟子期则善于听琴。伯牙有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便抛弃了愁闷,整日与钟子期为伴。
有一天,伯牙与钟子期在高山上游玩,忽然,天上的乌云聚集起来,天立刻变得阴沉沉的,从第一滴雨点开始,很快便下起了倾盆大雨。伯牙心中不悦,望空中像蒙了一缕轻纱似的,朦朦胧胧;山上的绿树、石头被雨洗得焕然一新,这景色甚美。俞伯牙想:我正愁没事干,何不把这美景用琴声表达出来?于是,伯牙命琴童把三尺瑶琴搬来,坐定后,伯牙一挥巧手,这雨、这山、这美景全都化作美妙的音符,从伯牙的手中流淌出来。钟子期陶醉其中,叹道:“妙啊,高峻的样子像见到了泰山!”俞伯牙大悦,听见山上岩石缝中潺潺流水声,又发灵感,高山巍峨之声变成了哗哗流水声。钟子期闭眼倾听,不觉心旷神怡,乃曰:“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看到了江河!”伯牙微笑着想:我所想的,我所弹出的,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真是吾知音也!
时隔几年,伯牙未能与钟子期相见。今日,伯牙赶去看望钟子期,未料见到的却是钟子期的墓。伯牙热泪长流,悔恨交加,悲痛万分。于是,他操起瑶琴,最后一次为钟子期弹奏一首曲子,边弹边高声吟诵——“······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唱罢,伯牙高举瑶琴,重重地摔在地上——弦“崩”地一声断了,瑶琴摔成了碎片。伯牙在钟子期墓前高声发誓:终身不再弹琴!
在钟子期墓前,有一个人疯狂拨动琴弦,高声吟诵:“忆昔去年春,江边曾有君······”只见他身高七尺,浓眉大眼,热泪滚滚而下。
此人便是伯牙,在其眼里,似乎还浮现着钟子期那高瘦的身影。 忆当年,在江边,伯牙与钟子期饮酒共乐,遂认钟子期为知音。
伯牙琴技高超,钟子期则善于听琴。伯牙有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便抛弃了愁闷,整日与钟子期为伴。
有一天,伯牙与钟子期在高山上游玩,忽然,天上的乌云聚集起来,天立刻变得阴沉沉的,从第一滴雨点开始,很快便下起了倾盆大雨。伯牙心中不悦,望空中像蒙了一缕轻纱似的,朦朦胧胧;山上的绿树、石头被雨洗得焕然一新,这景色甚美。
俞伯牙想:我正愁没事干,何不把这美景用琴声表达出来?于是,伯牙命琴童把三尺瑶琴搬来,坐定后,伯牙一挥巧手,这雨、这山、这美景全都化作美妙的音符,从伯牙的手中流淌出来。钟子期陶醉其中,叹道:“妙啊,高峻的样子像见到了泰山!”俞伯牙大悦,听见山上岩石缝中潺潺流水声,又发灵感,高山巍峨之声变成了哗哗流水声。
钟子期闭眼倾听,不觉心旷神怡,乃曰:“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看到了江河!”伯牙微笑着想:我所想的,我所弹出的,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真是吾知音也! 时隔几年,伯牙未能与钟子期相见。今日,伯牙赶去看望钟子期,未料见到的却是钟子期的墓。 伯牙热泪长流,悔恨交加,悲痛万分。于是,他操起瑶琴,最后一次为钟子期弹奏一首曲子,边弹边高声吟诵——“······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唱罢,伯牙高举瑶琴,重重地摔在地上——弦“崩”地一声断了,瑶琴摔成了碎片。
伯牙在钟子期墓前高声发誓:终身不再弹琴。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君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
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
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高山流水觅知音
清晨,琴楼里传出一阵令人陶醉的琴声,演奏完毕,紧接着又是一阵掌声与喝彩声。“好!弹得太好了,伯牙兄的琴技果然名不虚传呢!”一位穿着打扮潇洒的人拍手称赞。 “唉!”伯牙只是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接着弹奏下一首曲子。“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能听懂我的琴声,明白我的心思呢?伯牙心里想着,弹出的曲子自然是忧郁寂寞的。 “给这些不懂音乐的人弹琴还不如给山中的鸟儿,高山,野兽,树木花草弹琴呢。”念头一出,他便把琴收了起来,向山上走去。在一棵百年老松树下,有一块儿宽敞的地方,伯牙盘腿坐下,摆出爱琴。阳光透过树缝斑斑驳驳地照射在琴上,鸟儿应声歌唱。背后是高大而雄伟的山峰。伯牙略加思索,手指轻轻拨动着琴弦。
一个正在山腰卖力砍柴的山野樵夫听到这悠扬的琴声,放下了手中的砍刀,被琴声牵引到松树下。他看伯牙弹得入神,不愿打扰他,便在松树后面说道:“啊!弹得太好了,好像雄伟的高山映入了我的眼帘。”突然,伯牙曲风一转,轻轻好似泉水,那人有说:“啊!弹得妙极了,好像一股清泉沁入我的心扉。”伯牙的手指在琴弦上飞舞,欢快又多姿的曲风传入那人耳里:“啊!好像依依的柳树在风中舞蹈,真是阿娜多姿呀!”伯牙虽闭着眼睛,但是却越弹越激动,“啊!仿佛潇潇的春雨滋润着大地!
那人正沉浸在令人如痴如醉的琴声中,忽然琴声听了,伯牙站起身走到那人面前。“请问,您是?”“在下钟子期,在山中砍柴,听见您的琴声,便过来了,多有冒犯。”伯牙携钟子期走到琴旁,然后仰天大笑:“哈哈哈……我伯牙终于在有生之年找到了一个真正懂琴的知音!”钟子期也庆幸遇到了一位能用琴声抒发自己心中喜怒哀乐的乐师。 “子期,今年的八月十五日,我们一起赏月弹琴,就在此地。”伯牙与子期约好,“好,不见不散。”说罢,钟子期就下山去了。
七月的一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雨,钟子期像往常一样上山砍柴。在他每天都要经过的悬崖时,由于路滑,他失足掉下山谷。临死前,钟子期对他父亲说:“父亲,八月十五日晚上,山顶老松树下,一定要去呀……”说完,他永远地睡了过去。
八月十五日晚上,博雅如约来到山顶的松树下,左等右等,眼看月亮都圆了,却迟迟不见钟子期来,“莫非他忘记了?”伯牙喃喃自语,“不会,再等等吧。”他刚准备弹奏,却听到了脚步声,“子期!子期!”他以为是钟子期来了,可出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你是?”“我市钟子期的父亲。”“那子期他……”“他…他死了。”老人含着泪把事情讲了一遍,而伯牙已是泪流满面了。
第二天,伯牙与老人来到子期的墓前,伯牙什么都没说,只是为钟子期弹奏了一首
《高山流水》,那曲子里却分明透露着伯牙的心情,悲伤、遗憾,他心如刀绞、生不如死,竟抽出刀子割断了琴弦,把琴摔成了两半。“你这是何苦呀!?”老人问伯牙,伯牙说:“既然子期已死,世上再没有我的知音,我再弹琴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从此,伯牙隐姓埋名,隐居在深山老林里,终生不再弹琴了
——高山流水觅知音 清晨,琴楼里传出一阵令人陶醉的琴声,演奏完毕,紧接着又是一阵掌声与喝彩声。
“好!弹得太好了,伯牙兄的琴技果然名不虚传呢!”一位穿着打扮潇洒的人拍手称赞。 “唉!”伯牙只是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接着弹奏下一首曲子。
“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能听懂我的琴声,明白我的心思呢?伯牙心里想着,弹出的曲子自然是忧郁寂寞的。 “给这些不懂音乐的人弹琴还不如给山中的鸟儿,高山,野兽,树木花草弹琴呢。”
念头一出,他便把琴收了起来,向山上走去。在一棵百年老松树下,有一块儿宽敞的地方,伯牙盘腿坐下,摆出爱琴。
阳光透过树缝斑斑驳驳地照射在琴上,鸟儿应声歌唱。背后是高大而雄伟的山峰。 伯牙略加思索,手指轻轻拨动着琴弦。 一个正在山腰卖力砍柴的山野樵夫听到这悠扬的琴声,放下了手中的砍刀,被琴声牵引到松树下。
他看伯牙弹得入神,不愿打扰他,便在松树后面说道:“啊!弹得太好了,好像雄伟的高山映入了我的眼帘。”突然,伯牙曲风一转,轻轻好似泉水,那人有说:“啊!弹得妙极了,好像一股清泉沁入我的心扉。”
伯牙的手指在琴弦上飞舞,欢快又多姿的曲风传入那人耳里:“啊!好像依依的柳树在风中舞蹈,真是阿娜多姿呀!”伯牙虽闭着眼睛,但是却越弹越激动,“啊!仿佛潇潇的春雨滋润着大地! 那人正沉浸在令人如痴如醉的琴声中,忽然琴声听了,伯牙站起身走到那人面前。“请问,您是?”“在下钟子期,在山中砍柴,听见您的琴声,便过来了,多有冒犯。”
伯牙携钟子期走到琴旁,然后仰天大笑:“哈哈哈……我伯牙终于在有生之年找到了一个真正懂琴的知音!”钟子期也庆幸遇到了一位能用琴声抒发自己心中喜怒哀乐的乐师。 “子期,今年的八月十五日,我们一起赏月弹琴,就在此地。” 伯牙与子期约好,“好,不见不散。”说罢,钟子期就下山去了。
七月的一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雨,钟子期像往常一样上山砍柴。在他每天都要经过的悬崖时,由于路滑,他失足掉下山谷。
临死前,钟子期对他父亲说:“父亲,八月十五日晚上,山顶老松树下,一定要去呀……”说完,他永远地睡了过去。 八月十五日晚上,博雅如约来到山顶的松树下,左等右等,眼看月亮都圆了,却迟迟不见钟子期来,“莫非他忘记了?”伯牙喃喃自语,“不会,再等等吧。”
他刚准备弹奏,却听到了脚步声,“子期!子期!”他以为是钟子期来了,可出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你是?”“我市钟子期的父亲。”
“那子期他……”“他…他死了。”老人含着泪把事情讲了一遍,而伯牙已是泪流满面了。
第二天,伯牙与老人来到子期的墓前,伯牙什么都没说,只是为钟子期弹奏了一首
《高山流水》,那曲子里却分明透露着伯牙的心情,悲伤、遗憾,他心如刀绞、生不如死,竟抽出刀子割断了琴弦,把琴摔成了两半。“你这是何苦呀!?”老人问伯牙,伯牙说:“既然子期已死,世上再没有我的知音,我再弹琴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从此,伯牙隐姓埋名,隐居在深山老林里,终生不再弹琴了。
当时伯牙是朝廷中人,而钟子期不过是个樵夫。两人生活环境迥然。却仅仅因为一首琴曲而相知相交,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