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2023-08-23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2O卷 第4期 CHINA P()PUIA删,RESO ̄C-'F_SANDENVIRONMENT Vol・20 No・4 2010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 白蕴芳 陈安存2 (1.西安通信学院政教室,陕西西安7101 ̄;2.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1 ̄) 摘要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和优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理性抉择和根本出路。农业可 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谋求农业生态系统中各要素及其相关各系统之婀、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闯的有序化与整体性持续运作,其核心是保 持农业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农业经营翩度的先天不足和 设施装备的落后使得农业发展根基不牢;人力、资本及科技等要素的缺失导致农业发展支撵力量严重不足;耕地和水资源短缺成为制 约农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失衡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使得最终产品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从可持续发展 理念出发。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路径应立足于中国现实的资源及社会约束条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即重视 人力资本培育;大力推进农业合作化;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践行生态农业理念。 关键词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现实路径 F32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O吆一2104{2ol0)04一o1I7—06 d0i:l0.3969/j.ism.10呛一2lo4.加l0.o4.蚴 中图分类号实现农业与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社会条件的和 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理性抉 中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包括:一是保持农业 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的产量,保障食物安全;二 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以满 足人们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保持生态资源存 量非减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 择和根本出路。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 转变的关键时期,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选择面向未来的 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1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发展过程, 这种良胜循环发展首先要建立不同的良性循环系统,同时 连续性和稳定性。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现代农业 的发展应当实现生态可持续、生产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 社会发展可持续;是一种保持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可行、经 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被社会所接受的发展模式,是在尽可 能满足粮食需求的前提下,能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持续稳 定提高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提高 农村居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并保证农业生产系统的 协调与平衡以及与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资源生态环境基础 相适应的高效持续发展的农业。 又要根据发展的容量(资源、环境容量)选择适当的发展速 度和发展规模,即发展的“螺距”。因此,可持续发展就是 整个社会大系统的良性循环,而这种社会大系统的良性循 环是建立在各个子系统良性循环基础上并追求社会大系 统的最优化。l1 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 和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而逐渐兴起的农业发 2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新阶段,从动态发展来看,现代农业应是既继承和发扬 传统农业的合理性因素,又不断吸收现代科技成果的过 却面临诸多的问题及挑战。 程。作为一种产业形态,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最本质 的区别在于要求各类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更优,能最大限 度地提升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l2 J 收稿日期:2009—10—12 作者简介:白蕴芳,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 2.1农业发展的根基不牢 2.1.1 家庭承包责任制存在先天不足 作为中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是 通讯作者:陈安存,讲师,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 ・ 117 ・ 中国人121・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4期 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前提,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但从制度层面上看,农村土地制度框架下农民拥有的土地 承包经营权的产权界定并不清晰。“承包与经营其内涵有 无区别,承包与经营权是同一概念,抑或是可以区分的两 2.2.2农业资本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资本投入的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和农民个体。我 国政府对于农业的投资长期以来不足10%,致使农业整体 上缺乏金融支持。在国家投资的导向作用下,受农业比较 效益低下的影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资金也缺乏投资农 业领域的冲动。而广大农民则由于受到城乡二元分割体 种权利,理论上并无清晰的表达”。E2J 导致实践中承包与经 营两种权利都缺乏有效的实现形式。一方面农民的承包 权不充分,农民的经营权行使受到限制。只能行使有限的 制和自身落后的生产与经营方式的限制,长期收入增长缓 慢,直接导致农民由于经济实力贫弱而缺乏投资能力。统 占有、使用和收益权能,最重要的出租、人股、抵押等处分 权利体现并不充分。另一方面,由于经营权的不充分导致 计表明,农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自1996 土地经营缺乏有效的交易平台,流转不规范,资源配置效 率不高。一些地方频频出现有地无人种、有人无地种、土 地粗放经营甚至撂荒现象,土地产权制度有待进一步明 晰。 2.1.2现代农业发展的设施装备落后 从物质层面来看,由于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短 缺,农民经济实力偏低,导致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水利设施 建设、道路通信信息建设难以满足农业发展要求。全国农 业第二次普查表明,2006年全国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 重为59.9%;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32.6%;机收 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24.9%。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 面积的比重为26.6%;喷灌面积和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 积的比重仅为1.8%和0.8%。_4 农业发展基础薄弱造成 农业生产整体实力不强,农民务农收益低下,农业作为国 民经济基础的战略地位受到影响。 2.2农业发展支撑力量严重不足 2.2.1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流失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比较效 益低下的特点更加突出,导致大量高素质青壮年农村劳动 力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使得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 劳动力整体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趋势,老龄化、女性化、文 化素质较低成为留乡务农劳动力的主要特征。2OO6年末,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男劳动力占64%;20—50岁的比例 为高达78.8%;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80.1%,文盲及 小学文化程度占19.9%。E J对于那些仍留在农村参与农业 劳动的人口,兼业成为普遍的现象。正如黄宗智所指出的, 现实中许多农民不是为谋利而经营,而是为保险去种植,把 种地作为非农收入的补充,作为家庭保障的手段,“农业只 不过是一种辅助性的活动,等于是打工的副业,自然不会很 用心耕种,更不会积极创新经营。”l J由于具有优秀素质和 专门技艺的职业化农民缺失,导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粗放, 降低了稀缺农业资源利用的程度,延缓了农业机械化在农 村的推广和农业科技的普及。如何留住农村高素质劳动力 以及引导其他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向农业经营领域流动成为 当前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 】】8 ・ 年以来呈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23.33%下降到2006年的 14.92%(见表1)。国家财政投资中农业投资所占比例自 1990年代以来持续下降(1998年除外),2006年仅为6.5%, 与政府财政收入不断膨胀形成巨大反差(见表2)。与此 同时,城乡发展巨大差距导致的城乡资本收益差又导致农 村资金持续外流。2007年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26.17 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1.54万亿元,仅占5.88%。I21在金 融支持明显不足的情况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本 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2.3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现代农业是依靠现代科技支撑的知识农业,农业科技 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发达国家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3%一5%,世界平均水平为1%,而中国仅为0.3%左右。 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既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中国其他 科研领域的投资强度o L7i我国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 中,科技三项经费支出1981—1985年占1.25%,1986— 1990年战1.11%,1991—1995年仅占0.66%,1996~2000 年为0.78%。与此同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我国每 年产生的农业科技成果6 000多项,但转化率只有30%一 4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 率仅为42.5%;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6o%一80%。美国农 业增产的8l%,劳动生产率提高的71%归功于农业科技 进步【 。 2.3资源约束不断加剧 2.3.1 可耕地数量日益减少,优质耕地比例偏低 我国人均耕地仅0.1 hn12,不到世界人均指标的一半, 且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经济发展,耕地面积减少趋势不 可避免。我国耕地资源已经从1996年的19.5亿亩下降到 第二次农业普查时的18.27亿亩,l0年累计减少1.23亿 亩。2007和2008年又分别减少4.07万}m12和1.93万hmz。 第二次农业普查显示,耕地类别中旱地面积比重较大,占 55.1%;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分别占26.0%和18.9%。从坡 度等级情况看:0—15度的耕地比重最大,占87.5%;15— 25度、25度以上的耕地分别占9.2%和3.3%。再加上水土 白蕴芳等: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辱 指 标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年份Year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Index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7年农业发展报告。http://www.a .gov.cn/sjzl/baipsh/wb2007 htm#5 流失严重、不适当施用化肥等原因,耕地质量不断下降。 考虑到人口增长惯性,决定了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 片面追求高产、早熟而忽视产品品质和农产品专用性的农 业生产模式导致农产品普遍质量差、档次低、专用性差,使 得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严重错位。一方面是部 人增地减趋势的刚性约束难以逆转,预计到2030年我国 人口将增长到l6亿,人均耕地将比目前减少1/4。 2.3.2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浪费严重 分普通农产品供过于求,不得不低价销售,甚至被迫销毁, 农民生产的物质消耗难以得到足额补偿,经济利益严重受 我国是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 水平的1/4,被联合国列为l3个贫水国之一。目前全国耕 损;另一方面,许多专用性强的产品又不得不依赖进口,不 仅消费者付出了更高的经济成本,而且也使劳动力大量剩 余的农业生产无法有效的提高效益。以大豆为例,大量国 产大豆由于水分超标等原因,无法进入国家粮库,农民再 现卖豆无门。中国大豆的最后“堡垒”——黑龙江已经被 地实际灌溉面积仅40%,农业用水每年匮缺300亿 ,旱 灾已成为我国覆盖面最广、成灾损失最大的灾害。近10 多年来我国每年受旱面积在2 000万一2 700万}1|1 0。我国 每年由于缺水少产粮食700亿一800亿吨,而且受灾面积 逐年扩大。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用水浪费严重。由于灌 区工程不配套,灌溉管理粗放等原因,我国一些大中型灌 进口转基因大豆“攻陷”,本土油厂由于使用国产大豆亏损 停产,东北地区的豆油与豆粕市场双双被进口大豆控制, 进口大豆大行其道。最近5年间,尽管我国植物油消费总 量从1 740万t增长到了2 235万t,但植物油的自给率却 降到40%。而一般认为要达到60%的自给率才是安全 的川。 区,现在仍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再加上耕作制度、 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率很低,全国 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约为0.45,渠灌区水的有效利 用率只有4JD%左右,井灌区也只有6O%左右,而一些发达 国家水的有效利用率可达80%。北方灌区的大部分灌溉 定额高出作物实际需要的2—5倍。_】o_我国这种水资源短 缺与粗放低效利用并存的状况,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和 农业用水严峻形势。水资源短缺成为21世纪中国农业可 2.4.2农产品质量安全令人担忧 绿色安全、无污染是人们对农产品消费的第一要求, 也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 问题主要表现为其对消费者健康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农 产品有毒化学物质的高残留问题,动植物疫病问题,种植 养殖过程中添加剂的使用问题等。现实中由于短期经济 利益的驱动,为了尽快提高产量,增加收益,一些农民滥用 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2.4最终产品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2.4.1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失衡 化肥、农药和超薄型农膜,导致农村环境污染和农业生态 系统破坏,并造成农药化肥残余严重超标。种植养殖过程 中为改变农产品的外观和生长周期,普遍使用催熟剂、催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的品质 和专用性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在短缺经济时代形成的 红剂、催甜剂以及瘦肉精等各种动植物催生剂、添加剂,造 成农产品品质严重滑坡,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同 时,农户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以及政 府服务的缺失,也使种植养殖过程中的疫病防治不够及时 和规范,不仅给农户带来巨大风险,也直接危及消费者的 健康。 3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从我 国现实的自然、社会约束条件出发,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 现实路径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3.1重视人力资本培育 人力资本培育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方面。 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和健康等人力资本的 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 加重要。正如舒尔茨所指出的:“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有力的正相关关系”,l12]而 教育则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因此,中国农业可持 续发展必须重视人力资本培育,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提高 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_l0 J一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 量和水平。政府应从长远和战略的角度看待农村基础教 育对于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影响,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 投入,设置符合农村发展需要的相关课程,培育新生一代 对农村和农业的认同。应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中紧密 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并相应 增加劳动实践的内容。有关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村 义务教育普及率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关系,每提高1个百分点的普及率,可带来6.5%的当期收 入增加和8.4%的延迟收入增加……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 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收益结果,会形成 一条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口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14J二 是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主要是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技 术学校和涉农性质的大专院校。涉农院校可以提供比较 系统、正规的培训和教育,通过定期或短期的集中学习从 而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务农技能以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管理的能力,并使有志于农业生 产的新生劳动力获得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培训和资格认 证,使农业生产告别传统的经验阶段,走向专业化和技术 化,使农民成为持证上岗的现代新型农民。三是继续加大 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成年农民的务农技能,提高科学 种田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今后除进一步推动政府在农民 科技培训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外,还应调动其它社会力量的 积极性,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的广度。 3。2大力推进农业合作化 我国农业由于受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制度性约束,以 ・ 120・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4期 及人口转移速度加快和耕地规模下降的刚性约束,决定了 家庭小规模经营农业作为主要的经营形式将长期存在。 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小规模家庭农业与现 代经营方式及经营组织对接,才能扬长避短发挥其优势。 在发达国家,不论农业经营规模大小,家庭农业都是作为 农业经营的基本单位,但其通过社会化服务实现了家庭生 产与大市场的连接。世界各国农业发展实践证明,家庭经 营符合农业生产的自然性、季节性、区域性的特征,仍然是 能够容纳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业生产形式。它 既是古老的历史现象,也是当今发达国家农业最基本的经 营形式。l】5_因此,中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现实出 发,在实践中寻求有效的生产力组织方式,提高小农经济 本身的经济效益。而加强农村合作化组织建设正是实现 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通过建立在自愿联合、民主管理基 础之上合作社来进行农业生产和市场交换,通过向其成员 提供诸如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贮 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技术、信息等服务,可以将分 散的小规模农户组织起来,使他们以合作组织成员的身份 进入社会化大市场,提高农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集中度, 克服分散农户面对生产和市场风险的先天劣势。通过组 织的力量来提高农民的市场谈判地位,保障农民自身的合 法权益,使农业和农民能够借助合作经济组织公平地分享 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与政府 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实现组织化对接,有助于提高政府公共 产品和服务的整体效果,减少公共资源的损耗和浪费。 3.3加快农村金融创新 农村金融是支持服务“三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 要力量。当前,农村金融供给远不能有效满足农业农村经 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因 此,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 求。从我国农村地区的现实出发,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核 心应是强化政策扶持。既要着眼于在当前宏观调控中加 大对农村金融的供给力度;同时还要加快建立有利于农业 农村长远发展的农村金融体制机制。一是加快新型农村 金融组织发展。进一步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扩大 试点范围,增加试点数量,重点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农民 合作金融组织。二是制定专门的农村金融扶持政策。对 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农村金融 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发放农业贷款的金融 机构或农业贷款借款人给予财政贴息。实行符合“三农” 特点的监管标准。中央银行对于从事农村金融的机构和 组织,在再贷款方面,给予利率、期限等优惠,帮助其融通 所需资金。三是强化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支农责任。 进一步明确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定位,扩大政策性金融支农 白蕴芳等: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的服务范围,提高政策性金融支农的力度,将农业和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纳入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范围。 3.4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改革现有农业科技投资体制,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强 化农业科技推广,实现我国农业从传统经验向现代知识科 技型的转化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首先,必须增 益;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废弃物 的排放,将其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达到农业可持续发 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经过多年的生态农业建设实践,我 国的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户创造出多种生态上合理、经济上 可行,适合我国不同地区和气候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其 中的典型模式包括:农、林、牧复合系统建设模式、农牧综 合经济模式、南方稻田动植物共生模式、生物能多层次循 环再生模式、庭院立体经营模式、减灾抗灾生态模式 等。ll J这些模式,把传统的农业技术精华与现代农业科技 加农业科研投人,提高投资强度,保证农业科技经费的稳 定增长与农业科研队伍的持续发展。其次,加强农业科学 研究,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实力。包括运用生物、遗传工程 等生物技术,减少能源和资源的耗费,增加产量提高质量; 运用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化等技 术,降低劳动消耗,提高产量和增加价值量;运用精细施肥 技术、农膜覆盖栽培技术等农业化学技术,提高劳动边际 生产力;运用农业信息化技术,将作物栽培、饲养管理、病 虫害监测预报,以及农业的各种环境、资源、灾害、科技、产 品、价格等信息,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传达到农业生产经 营主体手中,从而达到劳动与资本双节约的目的。再次, 彻底扭转基层农技推广不力的被动局面。国家和地方要 支持和引导县及县以下农业科技机构逐步发展成为独立 核算的、综合性的技术开发、推广、服务经营实体,实行有 偿服务,以增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活力。 3.5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 农村劳动力数目庞大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在发展现 代农业过程中应当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有效地吸纳 劳动力,将人口劣势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提高农产品产 出数量和质量,使农民获得较高的劳动收入。其原因在于 农业生产活动对于容纳劳动力来说,仍然是一个富有弹性 的部门,投入更多的活劳动,不仅可以节约资本投入,也通 过更加集约和精细的管理而提高产出、增加收入。l1 J在中 国历史上,茶叶和丝绸生产就是劳力加技能密集型高价值 农产品的光辉典范,不仅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生存压 力,而且使国家得以依靠这两项大宗产品的出口,占领全 球市场两干多年,长期赚取大量利润。当前,发展劳动密 集型农业就是要借助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契机,通过大力 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的种植和舍饲禽畜类养殖,通过农业 生产过程的细密化,大量吸纳劳动力就业,创造高土地产 出率、高劳动生产率、高资源利用率的“三高”农业。促进 全球农业资源的相互替代和互补,对世界食物安全和农业 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6践行生态农业理念 生态农业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以保护和改 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立足于区域性物质循环发展,通 过种植、养殖、加工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尽可能降低农业 经济活动的成本消耗,提高农业经济活动的经济社会效 相结合,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综合技术支撑。 在今后农业发展的实践中,国家应进一步加大生态农业理 念的宣传普及推广,给生态农业产品以政策上的优惠和扶 持,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生态农业行列,让这一先进而又 实用的理念成为广大农民主要的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以期 达到发展可持续农业的目的。 (编辑:王爱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甘师俊.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3):10—14.[Gan shi .Sustainahle Development Innovation:The Only Way of China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mnent[J],1998,8(3):10—14.] [2]张红字.中国现代农业的制度创新[J].唯实,2008,(11):47—5I. [Zhmag Hon ̄'u,hTe System Innovation of China ContemporaD"Agriculture lJj.Weishi,2008,(11):47—51] [3]毕朱,柳建平.现代农业的特征及发展途径[J].经济体制改革, 2008,(3):92—96.[Bi Zhu,Iju Jimlping.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ing Path of Moderden A cuhur[J].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2008,(3):92—96.J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2号)[R/OL].中国政府网,2008—02—22.http://www.stats. gov.cn/tjgb/n ̄gb/qgn ̄cgb/t20080222—402463937.htm.[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Communiqu6 on Major Data of出e Second National Agncultural Census of China(No.2)[R/OL].The Central People’s Govenm ̄ent of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08—02—22. http://www. stats. gov. cn/tjgb/n ̄T,egb/qgnypegb/t20080222 402463937.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5号)[R/OL].中国政府网.2008~02—27.httD://www.stats gov.cn/tjgb/n ̄Wgb/qgnypcgb/t20080227-402464718.htm.[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Communiqa6 Oil Major Data of the Second National Agricultural Census of China(No.5)[R/OL].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08—02—22. http://www. stats gov. en/tjgb/nypcgb/qgnypcgb/t20080227. 042464718.htm.] [6]黄宗智.中国农业面临的历史性契机[J].读书,2006.(10):1I8— 129.1 Huang Zongzhi.The Hiaorical Opommity of Chinese Agriculture ・ l21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4期 Development[J].Reading,2006,(1O):118—129.] Bering:The Commercial Press,2003.] [7]郭久荣.以色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对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启迪 [13]白蕴芳.劳动力外移背景下的新型农民培育[J].西北农林科技 作用[J].世界农业,2006,(7):39—42.[Guo Jiurong.Innovation 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7(1):25—30.[Bai Yunfnag.The System of Ag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Israel and Its Inspiration Cultivation of New Kind of Farmers in the Siutation of Rural Labor Foree Functionfor China[J].WorldAgriculture,2006,(7):39—42.] TransferlJ J.Joumal ofNorthwest A&FUniversity:Socila Sience Edition. [8]高峰,王学真.诱发性创新理论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技术选择 2007,7(1):25—30.] [J].农业经济问题,2003,(12):49—52.[Gao Feng,Wang Xuezhen. [14]‘.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证机制”课题组.普及农村义务教育 Theory of Induced Innovation and the Technical Choice of China’s 对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9):10—17. Agriculture Medemization[J].Problem of Agricultural Economy.2003, 1 Studying Team.The Empiircal Study on the Popularization of (12):49—52.] Compulsory Education Towards the Increasing of Farmers’Income. [9]李久生.北方地区干旱变化趋势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hinese Rural Economy,2005,(9):10—17.] 2001,(3):42—51.[Li Jiusheng.Temporal Variation of Droughts in [151杜润生.中国农村制度变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Northern Parts of China l J j.Agnculutral Reaearch in the Arid Areas, [Du Rmasheng.China’s Rural System Changes[M].Chengdu:Sichuan 2001,(3):42—51.] People’s Press,2003.] [1O]姚素梅,朱晓翔.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问题及对策[J].中国 [16 3黄宗智,彭玉生.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 [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 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1):122—125.[Yao Somei,Zhu 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2007,(4):118—129.[Huang Zonszhi, Xiaoxiang.Water Problems adn Their Solutions in Sustainable Peng Yusheng.The Confluence of Three Historical Trends and the eDvelopment of Agiculture in China.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Prospects ofr Sumll—cSale A culture in China[J].Socila Sciences in Enviornment,2005,15(1):122—125.] China,2007,(4):118—129.] [11]我国大豆最后堡垒被进口攻陷[N].第一财经Et报,2009—03— [17]廖卫东,王万山.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的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 19.[China’s Final Soybean Fortress Being Reduced By Import[N].The 资源与环境,2001,11:1l8—119.[Liao Weidong Wang Wanshan. Fimt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ly,2009—03—19.] Countermeasures For Developing China’s Ecologieal Agriculutre.China [12]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1,11:118—119.] [Theodore W Schultz.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utre[M J. Practical Path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griculture BAI Yun-fang CHEN An—cun (1.Xi’an Communication Institute,Xi’all shaanxi 710106,China; 2.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Xi’an shaanxi 710105,China) Abstract As the important composition and first domain of Chine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verall strategy,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rational choice and practical path of China’s contemporar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he essence of agricultrue is to seek the ordering and the continuous operating of the integrity of vaFions essential factors and various related systems,the system and the external envimnment in the agriculture is to maintain the positive circulation of productivity the agricultural system.B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agriculture has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The insufifciency of management system and backwardness of facilities cause hte weak agricultrual development fotmdation;flaws of essentila factors such as manpower,capita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use the insufifcient support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shortage of the fanning land and the water resources becomes the bottleneck restirc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rue;the imbalnace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market demands,and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securiyt problems cause that the final products can not meet the social needs.Authors thought the practical path ofthe Chinese modem agricultrual development wiht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paY attention to human capitla cultivation, advance the eooperativization of agricultrue,speed up the rural finance innovation,promo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of agriculture, develop labor-intensive agriculture,and fulifll the idea of the ecological agricultrue in practice. Key words modem agriculture;sustainable development;practical path ・ 1 2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