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JEJ/QB020101-2004 10.1 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房屋建筑工程的现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后张法张拉施工。
10.2 编制参考依据
10.2.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10.2.2 《预应力筋用锚具、量具和连接器》(GB/T14370-2000) 10.2.3 《预应力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2002) 10.2.4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2003) 10.2.5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5223-2002) 10.2.6 《预应力混凝土用液压千斤顶》(JG/T5028-1993) 10.2.7 《预应力用电动油泵》(JG/T5029-1993)
10.2.8 《预应力用钢筋、钢丝液压墩头器》(JG/T5030-1993) 10.2.9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T92-1993) 10.2.10 《无粘结预应力筋专用防腐润滑脂》(JG3007-1993) 10.2.11 《钢绞线、钢丝束无粘结预应力筋》(JG3006-1993)
10.3 施工准备
10.3.1 技术准备
1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前,应根据设计图纸,编制预应力施工方案。 2根据设计及施工方法的要求,选定预应力钢丝、钢绞线、锚具、承压板等。
3预应力筋、锚具等的验收及复验。
1
4具备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初始拉力、超张拉控制拉力及其对应的施工油压值、预应力筋相对张拉伸长值允许范围的参数已确定;
5施工前应根据预应力施工方案要求对班组进行针对性施工交底。 10.3.2 材料要求
1无粘结预应力筋
1)预应力用的热处理钢筋、钢丝、钢绞线的品种、规格、直径,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及《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的规定。
2)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涂料层采用专用防腐油脂,其性能应符合《无粘结预应力筋专用防腐润滑脂》的规定,其塑料外套宜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护套厚度应均匀,不得过松或过紧、破损。
3)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钢绞线、钢丝不应有死弯,如有发现必须切断。 2锚具、夹具、连接器
锚具的选用,应根据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品种、设计要求确定。
10.3-1常用无粘结预应力筋锚具
品 种 钢绞线 钢 丝 张拉端 夹片锚具 墩头锚具 夹片锚具 固定端 挤压锚 墩头锚 3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锚具、夹具、连接器按设计规定采用,其性能应符合《预应力筋用锚具、量具和连接器》、《预应力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的规定。 10.3.3 主要机具
1机械:电动油泵、张拉千斤顶、钢绞线挤压机、墩头器、电焊机、砂轮切割机;
2
2常用工具:钢丝扎钩、焊把、扳手等; 3量测工具:压力器、计时器、钢卷尺等。 10.3.4 作业条件
1承受预应力的结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如设计无要求,一般不得低于设计强度的75%;
2张拉设备已经过配套标定,并有标定报告;
3承受预应力的结构混凝土质量检验完好。锚具承压板下的混凝土质量,如有缺陷,应事先修补好;
4搭设张拉操作平台; 5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
10.4 操作工艺
10.4.1 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见下页图10.4.1。 10.4.2 操作工艺
1预应力筋的加工制作
1)按书面下料单进行预应力筋下料,宜用砂轮锯切割。
2)挤压锚的制作:剥去套管,套上弹簧圈,端头与钢绞线齐平并不得乱圈、重叠。套上挤压套。纲绞线端头外露10mm左右。利用挤压机挤压成型,每次挤压均须清理挤压模并涂以润滑剂。挤压成型的挤压锚、钢绞线端头露出挤压套的长度不应小于1mm,在挤压套全长内均应有弹簧圈均布。每工作班应抽取三套挤压锚作挤压前、挤压后的外径、内径、全长、以及外观检查记录。
3)钢丝墩头:采用墩头器墩制Φ5钢丝,控制油压为32~36Mpa先行试墩,外形稳定后,取6个墩头作强度试验,试验合格后再批量生产。批量生产中,
3
应目测外观,外形不良者应随时切除重墩。
3)制成的预应力筋应分类码放,设置标牌,标注明显。应有防雨、防潮、防污染措施。 预应力筋加工制作 模板支设 下层非预应力筋安装 安装无粘结预应力筋 上层非预应力筋安装 无粘结预应力筋定位 隐蔽验收
混凝土浇筑及振捣 混凝土养护 预应力筋张拉锚固 切除端部多余预应力筋
锚具防护 图10.4.1 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结构施工工艺流程
2模板支设。
模板支设施工方法见“模板工程施工工艺标准(胶合板模板)”。3下层非预应力钢筋绑扎。
4
非预应力筋绑扎施工方法见“钢筋工程施工工艺标准(绑扎安装)”。 4安装无粘结预应力筋
1)梁结构可采用钢筋井字架固定,板结构可采用铁马凳固定,定位点应绑扎牢固。马凳高度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2)当设计无要求时,支撑平板中单根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支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m;对于支撑2~4根无粘结预应力束,支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1.5m;对于更多束的预应力筋集束,支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支撑间距不宜大干1.2m。
3)多根无粘结顶应力筋集束的铺设应相互平行,走向平顺,不得互相扔绞。铺设时可单根顺次铺设,最后以间距为1~1.5m铁丝绑扎、并束。
4)双向配置时,应按确定的预应力筋的铺放顺序进行铺设。铺放时,按号顺次交错铺设,以免相互穿插造成施工困难。 5)平板结构上如开有洞口,其预应力筋避让见图10.5.1。 图10.5.1 开洞处预应力筋避让布置 5端部节点安装
1)张拉端的安装:安装时将无粘结预应力筋从承压板的预留孔中穿出,其与承压板垂直区段用铁丝绑实。当安装锚具凹进混凝土的张拉端时,应安装穴模,同时在浇筑混凝土前,宜在承压板内表面位置将预应力筋外包塑料管沿周边切断,张拉时再将穴模拿掉。
5
2)固定端的安装:技设计要求固定在模板内,并配置螺旋筋。固定端示意见图10.5.2(挤压锚)、图10.5.3(墩头锚具)。 图10.5.2 固定端挤压锚安装示意图 无粘结预应力筋;2-挤压锚 1-3-承压板;4-螺旋筋 6上层非预应力钢筋绑扎。 7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定位高度绑扎
根据设计要求,对无粘结预应力筋各定位高度进行检查,并用钢丝进行固定,同时对预应力筋进行调直,并修补局部外皮破损。
8隐蔽验收
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会同监理进行隐蔽验收工作,其内容包括: 1)预应力筋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等;
2)预应力筋锚具和连接器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等; 3)预留孔道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形状等; 4)锚固区局部加强构造等。 9混凝土浇筑及振捣
1)混凝土浇筑时,严禁踏压马凳及防止触动锚具,确保无粘结束型及锚具的位置准确。
6
图10.5.3 固定端墩头锚具安装示意图 1-无粘结预应力筋;2-螺旋筋 3-墩头锚板 2)张拉端及锚固端混凝土应认真振捣,严禁漏振,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同时,严禁触碰张拉端穴模,避免由于穴模脱落而影响预应力筋的张拉进行。
3)应增加两组同条件养护试块,以供预应力筋张拉时确定混凝土强度。 10混凝土养护。 11预应力筋张拉
1)承受预应力的结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如设计无要求,一般不得低于设计强度的75%。
2)逐根测段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外长度,记录下来作为张拉的原始长度、并作好标识记录。
3)接通油泵加压至控制张拉力,而后进行锚固。当千斤顶行程不能满足张拉所需伸长时,中途停止张拉,作临时锚固,再进行第二次张拉。
4)两端同时张拉时,宜先在—端锚固后,再在另—端补足张拉力再行锚固;两端分别张拉时,也可—端先张拉并锚固,再在另一端张拉后锚固。
5)预应力筋的锚固:应在规定油压下锚固。当采用液压顶压时,宜对夹片施加10%~20%的顶压力,预应力筋回缩值不得大于5mm。若采用夹片限位器,可不对夹片顶压,但预应力筋回缩值不得大于8mm。
6)张拉后再次测量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外露长度,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误差为±6%;如不符,须查明原因,作出调整之后重新张拉。
7)控制油压正确,以指针稳定时的读数为准。 8)张拉过程中如发现以下情况必须重新标定张拉设备: a)张拉过程中千斤顶漏油; b)张拉伸长跳动不均匀; c)油压表无压时,指针不回零;
7
d)多束相对伸长值超过限制或预应力筋出现颈缩破坏时。
9)变角张拉:当张拉空间受到限制或特殊工程(如隧道、环向筋)时,可采用变角张拉。由于变角张拉会产生较大的应力损失,故一定要经设计同意。
10)张拉过程中应认真填写张拉施工记录,由施工人员签名备查。 12切除端部多余预应力筋
1)核查张拉时预府力筋的实际伸长值,应会同甲方、监理确认在规定范围内后,方能进行端部多余预应力筋的切除。
2)切除预应力筋在锚具外的多余部分。预应力筋切断后,其露出锚具外的长度不宜小于30mm。宜采用砂轮锯切割,严禁使用电弧切割。
13锚具防护
锚固区的防护必须有充分的防锈和防火的保护措施,严防水气进入、锈蚀锚具或预应力筋。锚具防护按设计要求,如无要求时,通常有以下两种形式:
1)将锚固区设置在后浇的混凝土圈梁内;
2)设有后浇带的防护见图10.5.4。在锚固区先用穴模留出防护空间,在预应力筋张拉后,切去多余钢丝,在金属部位涂防腐材料,在混凝土表面涂粘结剂,而后进行封闭。
图10.5.4 锚固区防护示意图
8
10.5 质量验收
10.5.1 原材料
1主控项目
1)预应力筋进场时,应安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等的规定抽取试件作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必须复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检查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2)无粘接预应力筋的涂包质量应符合无粘接预应力钢绞线标准的规定。 检查数量:每60t为一批,每批抽取一组试件。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注:当有工程经验,并经观察认为质量有保证时,可不作油脂用量和保护套厚度的进场复验。
3)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锚具、夹具、连接器按设计规定采用,其性能应符合《预应力筋用锚具、量具和连接器》、《预应力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GB/T14370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检查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2一般项目
1)无粘接预应力筋护套应光滑、无裂缝、无明显褶皱。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2)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使用前应进行外观检查,其表面无污物、锈蚀、机械损伤和裂纹。
9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10.5.2 制作与安装
1主控项目
1)预应力筋安装时,其品种、级别、规格、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
2)施工过程中应避免电火花损伤预应力筋;受损伤的预应力筋应予以更换。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2一般项目
1)预应力筋下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a)预应力筋应采用砂轮或切断机切断,不得采用电弧切割。
b)当钢丝束两端采用墩头锚具时,同一束中各根钢丝长度的极差不应大于钢丝长度的1/5000,且不应大于5mm。当成组张拉长度不大于10m的钢丝时,同组钢丝长度的极差不得大于2mm。
检查数量:每工作班抽查预应力筋总数的3%,且不少于3处。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
2)预应力筋端部锚具的制作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a)挤压锚具制作时压力表油压应符合操作说明书的规定,挤压后预应力筋外端应露出挤压套筒1~5mm。
b)钢绞线压花锚成形时,表面应清洁、无油污、梨形头尺寸和直线段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10
c)钢丝墩头强度不得低于钢丝强度标准值的98%。
检查数量:对挤压锚,每工作班抽查预应力筋总数的5%,且不少于5处;对压花锚,每工作班抽查3件;对钢丝墩头强度,每批钢丝检查6个墩头。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检查墩头强度试验报告。
表10.5-1 束形控制点的竖向位置允许偏差
(厚)度(mm) 允许偏差(mm) h≤300 ±5 300<h≤1500 ±10 h>1500 ±15 3)预应力筋束形控制点的竖向位置偏差应符合表10.5-1的规定。 检查数量:在同一验收批内,抽查各类型构件中预应力筋总数的5%,且不少于5处;且对各类型构件均不少于5束,每束不应少于5处。
检验方法:钢尺检查。
4)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铺设应符合上条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a)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定位应牢固,浇筑混凝土时不应出现移位和变形。 b)端部的预埋锚垫板应垂直于预应力筋。
c)内埋式固定端垫板不应重叠,锚具与垫板应贴紧。
d)无粘结预应力筋成束布置时应能保证混凝土密实并能裹住预应力筋。 e)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护套应完整,局部破损处应采用防水胶带缠绕紧密。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10.5.3 张拉和放张
1主控项目
1)预应力筋张拉或放张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不应低于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75%。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11
检验方法:检查同条件养护试件试验报告。
2)预应力筋的张拉力、张拉或放张顺序及张拉工艺应符合设计及施工技术方案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当施工需要超张拉时,最大张拉力不应大于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b)张拉工艺应能保证同一束中各根预应力筋的应力均匀一致。
c)后张法施工中,当预应力筋是逐根或逐束张拉时,应保证各阶段不出现对结构不利的应力状态;同时宜考虑后批张拉预应力筋所产生的结构构件的弹性压缩对先批张拉预应力筋的影响,确定张拉力。
d)当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应校核预应力筋的伸长值。实际伸长值与设计计算理论伸长值的相对允许偏差为±6%。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张拉记录。
3)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实际建立的预应力值与工程设计规定的检验值相对允许偏差为±5%。
检查数量:在同一检验批内,抽查预应力筋总数的3%,且不少于5束。 检验方法:检查见证张拉记录。
4)张拉过程中应避免预应力筋断裂或滑脱;当发生断裂或滑脱时,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对后张法预应力结构构件,断裂或滑脱的数量严禁超过同一截面预应力筋总根数的3%,且每束钢丝不得超过一根;对多跨双向连续板,其同一截面应按每跨计算。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12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张拉记录。 2一般项目
锚固阶段张拉端预应力筋的内缩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表规定:
检查数量:每工作班抽查预应力筋总数的3%,且不少于3束。 检验方法:钢尺检查。
表10.5-2张拉端预应力筋的内缩量限值 锚具类别 支承式锚具(墩头锚具等) 螺帽缝隙 每块后加垫板的缝隙 有顶压 无顶压 内缩量限值(mm) 1 1 5 5 6~8 锥塞式锚具 夹片式锚具 10.5.4 灌浆及锚固
1主控项目
锚具的封闭保护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取防止锚具腐蚀和遭受机械损伤的有效措施。 2)凸出式锚固端锚具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3)外露预应力筋的保护层厚度:处于正常环境时,不应小于20mm;处于易受腐蚀的环境时,不应小于50mm。
检查数量:在同一验收批内,抽查预应力筋总数的5%,且不少于5处。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 2一般项目
预应力筋锚固后的外露部分宜采用机械方法切割,其外露长度不宜小于预应力筋直径的1.5倍,且不宜小于30mm。
13
检查数量:在同一验收批内,抽查预应力筋总数的3%,且不少于5束。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
10.6 施工注意事项
10.6.1 质量控制要点
1无粘结筋应按不同规格分类成捆、成盘挂牌堆放整齐。露天堆放时,需覆盖雨布,下面应加垫木,防止锚具及无粘结筋锈蚀,严禁碰撞踩压堆放成品,避免损坏塑料套管及锚具,供现场张拉使用的锚夹具,需涂油包封在室内存放,严防锈蚀。
2无粘结筋在运输中,应轻装轻卸,严禁摔掷及锋利物品损坏无粘结筋表面及配件。吊具用钢丝绳需套胶管,避免装卸时破坏无粘结筋塑料套管,若有损坏应及时用塑料胶条修补,其缠绕搭接长度为胶条1/3宽度。
3无粘结筋用的钢丝、钢绞线,不允许有死弯,见死弯必须切断。成型中每根钢丝、钢绞线应为通长,严禁有接头。
4无粘结筋曲线配置或长度大于24m采用两端张拉法时,两台设备张拉速度应保持一致。 10.6.2 成品保护
1预应力筋、锚具、夹具、连接器等在储存、运输、安装过程中应采取防锈、防损坏措施。
2混凝土浇注时,严禁踩踏马凳,确保预应力束型和锚具位置。
3张拉端及锚固端混凝土应振捣密实。同时,严禁触碰张力端穴模,避免由于整个穴模脱落而影响张拉施工。
4施工过程中,注意电气焊不得烧伤预应力筋。 5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及时对锚固进行防护处理。
14
10.6.3 安全技术
1成盘预应力筋开盘时应防止尾端弹出伤人。
2在预应力筋张拉端前方及高处作业时,结构边缘与设备之间不得站人,并有防护措施。
3油泵使用前应进行常规检查,确保安全阀在设定的油压下不能自动开通。 4输油路做到“三不用”,即输油管破损不用,接口损伤不用,接口螺母不扭紧,不到位不用。不准带压检修油路。
5使用油泵时不得超过额定油压,千斤顶不得超过规定的张拉最大行程。油泵和千斤顶的连接必须到位。
10.7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10.7.1 混凝土强度试件试压报告单。
10.7.2 无粘结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出厂质量证明。 10.7.3 预应力钢丝、钢绞线机械性能试验报告单。 10.7.4 无粘结预应力锚具合格证及检验记录。 10.7.5 镦头强度试验报告。 10.7.6 预应力张拉设备标定报告。 10.7.7 隐蔽验收记录。
10.7.8 无粘结预应力筋施工记录。
15
10.5-1 无粘结预应力筋安装质量要求及施工允许偏差
项次 1 检查项目 要 求 检查方法 张拉端预应力筋轴线预承轴线与承压板垂直及平直观察及抽测 压板外表及平直段长度 段300mm 走向平顺、无扭绞 由破损处允许修补合格 螺旋筋长度及圈数符合设计要求并紧贴承压板固定
10.5-1 无粘结预应力筋安装质量要求及施工允许偏差(续)
观察 观察 观察 2 布筋后,预应力筋走向 3 无粘结筋塑料外套破损 4 锚下螺旋筋或网片 项次 检查项目 要 求 检查方法 5 埋入固定端、承压板、锚具 6 平板开洞避让 7 钢丝、钢绞线 预应力筋定位与设计位置8 偏差(纵向预应力筋交叉点空间冲突不受此限制) 9 施工记录 锚具紧贴承压板 埋入固定端锚具不相互重叠,锚具的保护层:(简支观察及抽测 梁≥70mm、连续梁≥600mm)(简支板≥60mm、连续板≥40mm) 符合图纸、施工方案或变更检查资料 措施要求 不得作为导线; 布筋期间或布筋以后如要观察 进行电焊作业,必须对预应力筋进行防护 见表10.5.2 束形控制垫竖向位置偏差抽测 合格率≥90%,且不得超过表中数值的1.5倍尺寸偏差 完整、有签署 检查资料 表10.5-3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质量要求
16
项次 检查项目 要 求 检查方法 数量 全部 全部 全部 抽查 抽查 抽查 全部 1 锚具下承板 2 千斤顶安装 3 平整、无残渣、预应力筋观察及抽测 与承压板外表面垂直 符合三线一心(变角张拉观察 除外) 观察 观察 观察,钢尺检查 检查资料 预应力构件混凝锚具承压板后混凝土密实 土 符合设计及施工方案要求 4 张拉顺序及程序 张拉端预应力筋5 见表10.5.4 的内缩量限值 6 锚外筋切断 7 施工记录
30mm 完整齐全,并有签署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