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全日制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

2024-06-28 来源:好走旅游网


全日制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能从事新闻与影视传播实务和新闻学及影视文化教学、科研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2、热爱新闻工作,掌握坚实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业务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3、能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 4、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及专业领域

1. 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毕业生。 2. 专业领域

我校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专职硕士生导师1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0人;校外合作导师14人,全部具有高级职称和丰富的新闻媒体工作经验。近三年来本专业硕士学位点教师团队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7项、教育部课题11项,出版《经济新闻报道研究》、《经济新闻报道》、《经济新闻评论》、《媒介营销》、《网络舆论:起因、流变与引导》、《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研究》、《媒介现象学》等多部专著及教材,并在重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在国内新闻与传播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了以经济新闻、法制新闻和新媒体与文化传播为主要特色的科研和教学格局。

3.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名称 代码 简要说明 3

01 该方向旨在培养研究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新闻观,探讨和掌握经济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研究国内外经济新经济新闻报道实务 闻报道与策划的基本模式和历史经验,了解经济新闻报道与策划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02 该方向旨在培养研究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法制新闻观,探讨和掌握法制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研究国内外法制新法制新闻报道实务 闻报道与策划的基本模式和历史经验,了解法制新闻报道与策划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03 新媒体与文化传播 该方向旨在培养研究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媒体传播观,探讨和掌握新媒体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研究国内外新媒体传播与文化创意的基本模式和历史经验,了解新媒体传播及其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沿和最新动态。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根据2007年3月22日XX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决议,我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2年,学习年限为2—3年。

四、培养方式

本专业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硕士生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学习及身心健康。通过课程

3

学习和撰写学位论文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着重培养其科研方面的独立工作能力。注重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

1.公共必修课:

外语(学科英语),3学分; 政治理论课,2+1学分。

2.一级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或专业选修课),共24学分。 专业课的设置应紧密结合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来设定。 3.公共选修课不做要求。 4.总学分:30学分。

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 本专业具体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信息详见附件1。

六、考核方式

硕士生公共课、学科基础课按学校要求统一采用“考试形式”,专业课、研究方向课根据课程性质,可采用考查、课程论文、学术报告等形式。

七、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习与综合(毕业)实习。课程实习主要在校内(如实验中心)完成,综合实习在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完成。

专业实践教学的时间必须不少于半年,其中,在实习单位集中实习的时间不少于4个月。

八、学位(毕业)论文

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并经过认真考核筛选后方能进入论文撰写阶段。根据本专业教学计划,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第四学期(即研究生第二学年下学期)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学位论文选题和撰写计划,并

3

于第四学期(即研究生第二学年下学期)的四月份在本专业或导师所属教学单位内进行开题报告,经过讨论任课后正式进入论文撰写阶段。论文应阐述新闻传播学理论或应用方面的相关论题,要求格式规范,命题正确,论据翔实,逻辑性强,文字流畅。字数原则上不少于20,000字。

学位论文答辩和审议,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XX大学授予学位工作细则》执行。

九、附则

3

附件1:

全日制新闻与传播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计划表

总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学时 学期 第一外国语课程 科学社会主义 2 公共课 政治 理论与实践 ①①总 周 开课 3 51 3 1 34 4 1 理论课程 分文科、理科修读一门1 政治理论全校公共课 公共课 小计 一级学科 基础课 新闻传播学基础 ②17 2 2 6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102 51 51 51 51 51 51 51 51 51 51 51 51 51 51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1 1 1 2 2 3 3 3 3 3 3 3 3 3 新闻传播业务前沿研究 专业课 大数据新闻研究 高级新闻采写实务 大众传播理论专题研究 经济新闻报道与策划方向 法制新闻报道与策划方向 新媒体与文化传播方向 经济新闻报道研究 经济学前沿专题研究 财经媒体与实务前沿 法制新闻报道研究 法学前沿专题研究 法制媒体与实务前沿 网络传播学 新媒体传播实务研究 文化产业发展前沿 3

科学门类前沿课、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 小计 课内学时、学分 合计 注:

24 30 408 510 ①第一外国语为英语的研究生,根据学科类别,分别修读经济、法学、管理、人文英语;小语种(德语、法语、日语、俄语)单独开班。

②根据教育部要求,硕士研究生必须选修1学分的政治理论公共选修课,文科选修《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理科选修《自然辩证法》。

附件2:

全日制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 跨学科研究生补修课程安排表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补修方式 新闻学概论 本科专业 核心课程 新闻采访学 新闻写作学 中国新闻史 本科生课堂随堂听课 备注:硕士研究生跨学科人员必须补修三至四门本科阶段专业核心课程。

附件3:

阅读参考书目

3

1.[美]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李启、周立方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必读,传播学经典)

2.[英]麦奎尔、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同上) 3. [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诸论》,新华出版社,1990年。 4.[加]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5. [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6. [美]赛弗林、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年。 8. [美]萨瓦姆等:《跨文化传通》,三联书店,1987年。

9.陈学明、吴松、远东编:《哈贝马斯论交往》,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1.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

12. [美]]席勒著、王怡红译:《思想管理者》,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公司,1996年。 13.[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4. [美]迈克尔·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15. [美]爱得华·霍尔:《无声的语言》,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 16. [美]凯瑟琳.米勒:《组织传播》,华夏出版社,2000年。 17. [美]李普曼:《舆论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

18.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3年。(国内传播学著作的代表) 19.魏永征:《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目前唯一由国内新闻法专门研究者写的概论性著作)

3

20. 密苏里新闻学院《新闻写作教程》,新华出版社,1986年。 21. [美]威廉.梅茨:《怎样写新闻从导语到结尾》,新华出版社。 22. [美]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新华出版社。(建议必读) 23. [美]埃默里父子:《美国新闻史》,XX大学出版社,2004年。(建议必读) 24. 许正林:《欧洲传播思想史》,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建议必读) 25. [美]威廉.梅茨:《创造性的访问》,新华出版社。

外文最新文献推荐:

1. Michael Bromley and Judith Clarke: International news in the digital age :East-West perceptions of a new world order , 2011.

2. John C. Pollock: Media and social inequality :innovations in community structure research , 2012.

3.Pablo J. Boczkowski and Eugenia Mitchelstein:The news gap :when the information preferences of 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diverge , 2015.

4.Deborah A. Macey and Kathleen M. Ryan :How television shapes our worldview :media representations of social trends and change , 2014.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