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脉方法大全
之一
寸口以及脏腑在寸口上的分布规律: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寸口脉又可以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这就是寸口诊法的的三部九候。
脏腑在寸关尺上的分布,文献记载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现在临床上一般是根据《内经》“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来划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
诊脉方法及注意问题
一、诊脉的时间
《黄帝内经》中记载诊脉以平旦为佳,也就是说诊脉最理想时间是清晨。但一般很难做到,一般要求诊脉时保持诊室安静,且应让病人候诊,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尽量减少干扰因素,以达到平旦诊脉的同样效果。尤其对一些危重病人更不必拘泥于候诊而耽误救治时间。
二、诊脉的体位
诊脉时病人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气血畅通,以便诊察脉象。如果侧卧、上臂扭转,均可能导致脉管受压,脉气不能畅通;手臂过高或过低,都可以影响气血的运行,使脉象失真。
三、诊脉的手法
诊脉常用的指法,可概括为选指、布指和运指等。
1.选指
医者在诊脉时用左手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诊病人的左手,三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角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以便于诊脉。
2.布指
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桡骨茎突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布指疏密适当。
3.运指
医生运指概括为7种。
(1)举法:指医生用较轻的力量按在皮肤上察脉的方法。又称为“浮取”、“轻取”。
(2)按法:指医生用较重的力量按至筋骨体察脉的方法。又称为“沉取”、“重取”。
(3)寻法:有两层意思:其一,寻即寻找,指医生手指用力可轻可重,左右推按,仔细体察脉象,寻找脉搏跳动最明显的部位。其二,是指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取脉的方法,即“中取为寻”。
(4)循法:指用指目沿着脉道的轴上下移动来取脉的一种方法,主要是体察脉搏的长短。
(5)推法:指指目对准脉脊后,顺应脉搏的动势,左右内外推动以体察脉象快慢、力量、趋势的一种方法。
(6)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的方法。
(7)单按:用单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数、形、势等变化特征。
四、诊脉平息
平息的“息”,指一呼一吸。平息是指医者在诊脉时要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平息的意义有二:一方面医生以自己的一次正常呼吸为时间单位,来检测病人的脉搏搏动次数。正常人呼吸每分钟16~18次,脉搏每分钟72~80次,以此推算每次呼吸脉动大约为4-5次。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专注指下,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五、五十动
“五十动”指医生对病人诊脉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50次脉跳的时间。即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
之二
“时间”
早晨病人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宁静,诊脉选择这个时间最好。
《素问·脉要精微论》里面讲:“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什么叫平旦?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这个时候气血阴阳没有受到干扰,人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宁静,这个时间的脉象最准确。西医讲究基础代谢,基础代谢什么时候去做?都是没有吃饭之前,刚起床还没有活动的时候,这个时候做的基础代谢最准确。
但并不是说其他时间就不能诊脉。《脉诀刊误》以为:“若诊病脉,则不以昼夜。”也就是因为现在就诊条件的限制,诊脉什么时候都可以,但是有一个要求,就是病人要保持心情平静、气血平静。
“体位”
诊脉时,病人的位置不论坐卧,手臂宜向左右侧引伸平放,这样血脉的流行较顺,不致影响脉象。
病人的手臂要伸展不能够受到压迫。这个臂应该是平着的,其中还有一个叫做“平心”,就是手的位置和心脏的位置相对在一个位置上。它和心脏基本上在同一个水平上。把手举起来摸脉,那脉肯定不准确。所以严格操作,应该是平臂平心。
“指法”
首先诊脉的时候选用哪个指头呢?就是食指、中指、无名指,三个指头。我们按脉的时候,应该要让三个指头处在同样一个水平上,齐平就只有稍微弯曲一点才能平,弯曲大约是45度。接触脉应该在什么地方呢?在指目,就是我们的指尖和指腹之间,这就是中医所说的 “指目触脉”。
“指目触脉”的要求,是现行的《中医诊断学》教科书上教脉诊布指,对医生的要求。“指目”在文献上偶尔出现,一般不是医学用词,这个部位其实也没有明确的解剖学定位。“指目”一词出于《脉说》,清代叶霖著作,提出“指端棱起如线者,名曰指目,以按脉之脊”,只此一句,也不知怎么就成了脉诊金标准进了教科书。
在临床实际中,搭脉其实用指腹来摸即可,一条脉的宽窄粗细、跳动情况涉及了周围的筋肉皮脉,靠指目那一点地方很难摸全。
第二个问题是布指。根据中医脉诊的理论,左右手的寸关尺分属不同的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右关候脾,左尺候肾,右尺候命门等。大家自己把手伸出来,手掌侧立,就可以看到所谓的掌后高骨。突起来的这块骨头,就是在手腕的桡侧端,在大拇指后面,这里就叫做关的位置。
那么关前面——前指的是靠近手的方向,关前为阳,关后就为阴。阳这个位置,也就是关前面的这个位置就叫做寸,关后的这个位置,阴的这个位置就叫做尺,这就叫做“阳寸阴尺”。为什么叫做寸呢?因为从掌后高骨到腕横纹这中间的距离,用我们中医的同身寸来看,恰好是一寸的距离。那为什么叫尺呢?因为关上这个位置到肘横纹恰好是一尺的位置。
布指取脉的第一步,首先要交叉取脉,也就是医生的左手按病人的右手,医生的右手按病人的左手。只有这样的取脉才能够保证食指是放在寸脉上,中指放(在)关(脉上),无名指才能够取到尺脉。现在很多的医生不是这样,这个手拿着钢笔,这个手按一下左手,又按一下右手,你去按,怎么样他都不可能是两个手都是取在寸脉上,所以这个取法是不对的。
如果确实习惯只用一手摸脉,也保证始终用同一只手摸脉:人的两手感觉是不同的,所以保证用同一手诊脉,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是准确有效的,切忌今日左手摸脉,明日右手摸脉。
第二步是中指定关。三个指头首先用中指把关脉定下来,关脉就是最突出的地方,沿
着这个高的地方往前一滑动,就定了关脉了。另外一点呢,就是根据个体的大小、长短,三个手指要疏密适当。
“运指”
运指是指医生布指之后,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总按和单诊。
1.举、按、寻
举按寻是脉诊的基本指法,它通过三指用力轻重的变化,以诊察脉搏的浮沉与力度的情况。如滑寿说:“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举,指医生的手指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用举的指法取脉又称“浮取”。
按,指医生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用按的指法取脉又称“沉取”。
寻,寻即寻找的意思,医生往往是用手指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左右推寻;或在寸、关、尺三部仔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或调节最适当的指力,以寻找脉动最明显的特征。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而取脉,称为“中取”。
诊脉时应细心体会举、按、寻之间的脉象变化。
2.总按和单诊
总按是三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脉诊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脉力等。
单诊是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次、形、势等变化特征。
临证真正开始诊脉时,基本步骤是怎样的呢?这里介绍一下我脉诊练习的方法,供初
学者提供些参考。
首先三指用力均匀,浮取散步寸关尺;继续齐力中取。一些脉象,通过这样的初步诊察就可以发现了。比如外感风寒时,脉象会在浮的一层普遍出现弦紧象。
接下来,将注意力凝聚在食指末端,至于寸部脉上,从浅到深,依次探寻体察。继而专注与中指末端,在关部脉上逐层深入,继而是尺部。如此逐部、逐层探察,初学一般单侧不少于一分钟,以探清脉象为度。
诊毕,再诊另一只手,过程相同。
“平息”
平息,就是讲的医生呼吸要调匀、医生的呼吸要注意调匀。为什么要调匀?古代没有钟表,如果要看日头转,转得太慢了,几分钟那日头还没有转动一点,只有凭呼吸,凭呼吸来数病人的脉搏。平息的目的,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患者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五十动”
五十动,强调脉搏的跳动。什么叫做五十动呢?就是诊脉的时候,一般诊脉要数50次以上。当然重点并不完全在于次数,如果一心去数,1、2、3、4,你数了50次,根本没有体会这脉的浮中沉,有力无力这些问题没有去体会!它的目的在强调持脉不能够仓促。要有一定的时间,去体会脉搏。那么一般到底诊多长时间?50动的话、100次的话,可能就是3分钟之内吧,2分钟到3分钟这么一个样子。古人为什么讲50动呢,那是根据
卫气50周而复大会,它认为跳50下,这个卫气就在我们人身上走了一圈了,五脏六腑哪一个脏腑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反映出来了。
“脉象要素”
诊脉的时候到底要诊些什么?脉象的辨识主要依靠手指的感觉。脉象的种类很多,中医文献常从位、数、形、势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归纳,其与脉搏的频率、节律,显现的部位、长度、宽度,脉管的充盈度、紧张度,血流的通畅流利度,心脏搏动的强弱等因素有关。近代通过对脉学文献的深入理解及临床研究的资料总结,可将构成各种脉象的主要因素,大致归纳为脉位、至数、脉长、脉宽、脉力、脉律、流利度、紧张度八个方面。掌握这些基本要素,对于理解各种脉象的特征及形成机理,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1.脉位 指脉动显现部位的浅深。脉位表浅为浮脉;脉位深沉为沉脉。脉位的深浅主要是通过指力的轻重来体会。
2.至数 指脉搏的频率。正常成人一息脉来四五至为平脉,一息五至以上为数脉,一息不足四至为迟脉。
3.脉长 指脉动应指的轴向范围长短,即脉动范围超越寸、关、尺三部称为长脉;应指不及三部,但见关部或寸、关部者均称为短脉。
4.脉宽 指脉动应指的径向范围大小,即指下感觉到脉道的粗细。脉道宽大者为大脉,脉道狭小者为细脉。
5.脉力 指脉搏的强弱。脉搏应指有力为实脉,应指无力为虚脉。
6.脉律 指脉动节律的均匀度。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脉动节律是否均匀,有无停歇;二是停歇的至数、时间是否规则。
7.流利度 指脉搏来势的流利通畅程度。脉来流利圆滑者为滑脉;来势艰难,不流利者为涩脉。
8.紧张度 指脉管的紧急或弛缓程度。脉的紧张度主要体现在脉长、张力和指下搏动变化情况。脉紧张度高如弦脉、紧脉;脉弛缓者可见于缓脉。
以上是构成脉象的基本要素,也是体察脉象的基本要点。脉象的辨别,主要依据医者指下感觉,因此,医者察脉,必须细心体察,将各种脉象要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逐步掌握各种脉象的形态特征,对各种病脉正确地进行甄别和判断。
————————————————
之三
李时珍脉诊秘诀:七种独特的诊脉方法,许多人把它弄错了
对于中医而言,脉诊是中医诊断必不可少的一门技能,虽然在古代没有B超、CT等现代化检测手段时,中医所依靠的诊断手段,无外乎望闻问切四个方面。当然,在古代的西医,诊断手段其实跟中医差不多,所谓“视触扣听”是也。但是,从本质上,中医诊断方法与西医诊断方法虽然方法不一样,但却殊途同归,最终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弄清楚疾病的真相。
对于中医诊脉来说,其实是一门很寻常的技能,但是却在中医传承的几千年来,把脉
诊过度玄幻化了。也正是因为这样过度渲染,导致中医诊脉的传承并没有得到完整的流传,尤其是很多秘传的诊脉方法,有不少都已经失传了,但从古今脉学专著来看,脉诊中的确还有很多知识点需要我们去挖掘。
在中医脉学最为通俗易懂的脉学专著——《濒湖脉学》里,一直被人们忽视的“四言脉诀”,没想到其中却隐藏着很多脉学的不传之秘。比如说“脉有七诊”,就是一个不可不知,但却真正懂得的并不多的冷知识。这个主要是因为古代脉学传承的时候大多都是背诵口诀,至于口诀隐藏的内涵,全靠个人悟性了,悟性高的热门,就能醍醐灌顶,直窥渊海,而悟性不高的,却会一知半解、以讹传讹。
那么,这个脉有七诊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据《濒湖脉学》记载,“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从这16个字中不难看出,所谓七诊,就是浮诊、中诊、沉诊、上诊、下诊、左诊、右诊,一共七种。那么,这七种诊法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大致归类一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1.浮中沉
浮中沉主要是从按脉的布指轻重来看的,这也与脉象与体表的深浅有关。一般来说,手指轻按的时候,就是浮诊,这个时候主要诊察的是体表以及阳证。稍微用力按住的位置,是中诊,这个时候主要候查的是半表半里以及阴阳、寒热、虚实夹杂之证。手指很用力按住的脉位,就是沉诊,这个时候主要候查的是里层以及阴证。
2.上下
上诊和下诊主要是脉搏的位置越过寸部和越过尺部的一种诊断方法。对于这一点,在
《黄帝内经》中就有“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和“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但是在运用上诊和下诊的时候,其实正确的手法是将三指向上或向下平移,向上移动一指,可以诊察胸膈、咽喉中的问题;向下移动一指,主要是诊察少腹、腰部、腹股沟、膝盖、小腿、脚踝等方面的问题。
3.左右
左诊和右诊,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左脉候左,右脉候右”,意思是左手脉诊断左半边身子的问题,右手脉诊断右半边身体的问题。但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寸关尺每一个脉位的左右两部,这个对于诊断奇经八脉有着指导意义,因为奇经八脉中有几个就是斜着的,能够分出单一脉位的左右,对准确判断奇经八脉有帮助。
这样回顾一下七诊,是不是觉得脉诊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奥秘万千。真有一种“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之感。由此,不难看出,脉诊的学习和传承还真不简单,也怪不得隋唐名医许胤宗会发出“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的感慨的。但也不用灰心,其实学好脉诊也是有迹可循的,先学懂《濒湖脉学》是关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