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政治经济学]考试卷—复习资料

2023-09-12 来源:好走旅游网


课程名称: 政治经济学

一、 单选题

1-10.ABCCC CDBAc 11-20.CBCBC CBCBC

二、 多项选择题

21.BCD 22.BCDE 23.BCE 24.ABCDE 25.ABC 26.ABCD

三、 判断分析题

27. 尽管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但是,无论劳动生产率发生怎样的变化,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这种说法符合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变动的关系。(2分)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2分)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但是,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效率,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不创造价值,所以,不论劳动生产率怎么变化,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2分) 28. 观点错误。(2分)

个别资本家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只能降低产品的个别价值,在商品按照社会价值出售的情况下,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但不能取得相对剩余价值。(2分)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劳动日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生产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所以,只有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了,劳动力价值才下降,资本家才能够获得相对剩余价值。(2分) 29. 错误。(2分)

从简单再生产过程看,工人的个人消费是用来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的,而劳动力的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2分)

所以,从再生产过程看来,工人阶级即使在劳动过程以外,也同劳动工具一样是资本的附属物,是从属资本的。(2分)

30. 正确。(2分)

加快资本周转,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次数增加,导致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

第 1 页 共 2 页

资本数量增加,因而能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实现更多的剩余价值。(2分)

但这并不表明流通中可以生产剩余价值,但说明资本主义流通对资本主义生产有反作用。(2分)

3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的商品绝对地超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

命题错误。(2分)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过剩。也就是说,生产的商品不是超过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是人民群众购买力不足。(2分)

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具体表现为:第一,个别企业内部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前一个矛盾使社会再生产的比例遭到严重破坏,后一十矛盾使商品大量积压,使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2分)

32. 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此观点不正确。(2分)

(1)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不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而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2分)

(2)租种一切土地都必须交纳地租。拥有土地所有权就要求使用者交纳地租。(1分)

(3)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1分)

四、 计算题

33. 答案:X=(1500元+200元—600元)/5次=220元。流通中需要货币总额的数量为220元。

第 2 页 共 2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