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与中国动画片发展构建研究
作者:谢文鹏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6期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其传承和发展都要依靠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动画的制作和传播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承担传承民族文化的重担。而且传统文化取之不尽的素材内容也可以给处在困顿之中的动画产业的创意、题材提供大量的选择。 关键词:传统文化;运用、动画片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儒家文化是核心思想。主要指从古至今居住在中国(华夏)域内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被民族成员一代代继承和创新的,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优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第一、博大精深。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个地区都保留了相对独立的地方特色文化。但是,中华民族文化表现出了有极强大的包容性。各个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博大”。“精深”二字说的是传统文化的深度。
第二、源远流长。我国的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通过各种方式一直在记录和传递。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了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内容。传统文学(主要指诗词曲赋)、诸子百家(儒、法、道等)、琴棋书画、传统节日(春节、中秋、元宵等)、礼仪习俗(十二生肖、龙舟等)、中国戏剧(京剧、昆曲、黄梅戏等)、中国建筑(长城、故宫等)、汉字汉语(成语、猜谜等)、传统中医(针灸、百草纲目等)、宗教哲学(五行、八卦等)、衣冠服饰(汉服、唐装等)、中国武术(太极、李小龙等)、饮食厨艺(八大菜系、茶酒文化等)等等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中华民族以不同的方式传承了下来,并且成了中华民族的标示。 2 中国动画片发展的困境
中国动画片的制作起源非常早,早在1922年万氏兄弟就开始制作第一部动画片《铁扇公主》。动画片的发展曾有非常辉煌的时刻,如《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动画片口碑非常好。在文化大革命前夕,我国的动画片在国际上获得了许多大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动画片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欧美动画和日本动漫加大了对中国的输出,我国国产的动画片似乎自救无门。尽管政府出台了相关许多文化扶持政策,例如5155工程、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文化产业振兴纲要》等等。但是,我国的动画片制作仍然处在困境之中。主要表现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一、动画片的内容题材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不深。中国的动画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戏称为“动物世界”。主要是因为中国动画片的制作往往是将动物作为主角,拟人化的剧情简单,模式单一。近年来少有取得成功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也套摆脱不了将主角定位成人物画的“羊和狼”这一对天敌的命运。它成功的模式是,首先在小银幕取得成功,继而开发相关产品,最终登陆大荧幕。但是,这部动画片的内容实际上仍然是比较薄弱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寥寥无几。相比于欧美动画制作巨头迪斯尼制作的以中国古代勇敢女性代父从军故事为原型的《花木兰》这一人物动画片、带有英国名著哈姆雷特色彩的《狮子王》、经典童话故事《灰姑娘》等等成功的案例。我们就会发现国产动画片内容素材狭窄、故事单薄的缺点非常明显。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上文所述的《花木兰》就是取自中国的传统民间故事。风靡全球的《功夫熊猫》更是宣称向中国文化致敬。我国动画片制作没有充分利用我们本土的文化素材,反而是国外的包装让中国元素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第二、动画片的创意环节不足,形象塑造失败。在欧美和日本动画的双重重压之下,我国动画片对动画形象的塑造显得非常不专业。动画片消费市场的主体主要是青少年,典型的动画形象米老鼠、变形精刚、灌篮高手等都成了青少年市场流行的快消品。但是,我国的动画片鲜有形象鲜明的角色塑造。黑猫警长、孙悟空这种辨识度极高的动画角色非常少。国内制作方对动画片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是给儿童休闲娱乐的阶段上。实际上,有一大批的成年动画爱好者在追求动画文化,如典型的动画文化COSPLAY。动画创意的不足往往是因为故事挖掘的不够充分。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琴棋书画、四大雅戏、武术功夫中的可利用的鲜明形象、动作、故事非常多。仅仅是依靠重新包装传统故事都可以吸引市场的目光,例如《秦时明月》的历史题材、《风云决》的武术擂台等等都是塑造了鲜明的特色内容,历史人物、武术功夫的传统文化气息和民族特色扑面而来。 3 传统文化在动画片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是动画片素材的宝库。在我国的动画片制作历史上,有非常著名的“中国动画学派”。对于传统文化的利用和传承主要表现为:
第一、中国传统画派水墨画在动画设计中的运用。水墨画是中国特色较强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借助本民族特色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毛笔、宣纸和墨),表现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绘画。在动画片中利用水墨画,从屏幕里到屏幕外都透露出了强烈的古韵色彩。
第二、传统文化中民间宝贵遗产剪纸、皮影等手艺艺术的运用。剪纸艺术主要来自于民间的镂空剪刻,皮影则是剪纸、戏曲、木偶戏静动结合的艺术。
第三、动画角色的设计直接取材于经典故事。主要是对传统故事无论是民间杂谈还是神话故事的素材。取其中一个部分或是整个故事进行再包装。因为该故事原来就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只需要根据故事的设定对故事角色再润色就可以轻松的赢得观众共鸣。 4 以动画片为媒介,传承民族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艺术大宝库,其神话故事、琴棋书画等内容都可以直接被运用到动画片的设计包装之中。动画片的发展需要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本土文化氛围。国产的动画产业从本土传统文化中寻找文化形象,可以摆脱照抄、模仿的弱势地位。动画艺术真真实实的和中国人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极大的增强动画片的故事性和民族性。动画艺术能够从传统文化中借鉴形象、角色、艺术表现形式,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动画创作过度的消耗某一种文化资源。比如武术这一在世界范围内闻名的传统艺术,如果对武术的动画创作变成了“人人都是大侠,家家都会武功”,满屏幕各种飞檐走壁的人物形象,这也会对动画制作造成一定的伤害。最主要的是寻求传统文化和动画创作的平衡点,找到可以利用创作的题材。
需要通过动画能够获得文化和精神教育。如果仅仅把动画产业当作一个纯消耗产业,不从文化层面上思考。对增强下一代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非常大的伤害。动画产业的消费对象主要是青年人,选择通过动画产业这一青少年感兴趣的产业作为媒介,向青少年灌输传统民族文化所要传递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是极大的利好。动画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仅关系到文化产业这一朝阳行业的前景,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国下一代的精神文明培养和中华文明身份认同的重大文化使命。 参考文献:
[1]李丹丹.动画银幕中的中国传统元素[J].大舞台,2010(09).
[2] 饶威.论民族文化对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性[J].科技创业月刊,2010(11). [3] 张耕云.论传统文化对民族动画发展的消极制约因素[J].电影文学,2010(12). 作者简介:谢文鹏,哈尔滨人,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学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