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ISO9001-2015质量手册

2021-10-22 来源:好走旅游网


***有限公司

质量手册

QUALITY MANUAL

(依据GB/T 19001-2016 / ISO 9001:2015标准编制)

AKT-AM-01B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7年6月14日 发布 2017年6月14日 实施

****有限公司 发布

质量手册 批 准 页 文件编号: 第 1 页 共 1 页 第 B 版 第 0 次修订 颁布日期: 批 准 遵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根据国家对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和业务工作的要求,为确保检测数据的质量,并提供准确、可靠的社会公正基础数据的职能任务,我公司结合本单位实际工作情况,编制了《质量手册》。 本手册阐明了本公司的质量方针,描述了公司的管理体系要求。其内容涉及到公司的管理和技术活动,是指导本公司全体人员工作的法规性、纲领性文件和重要依据。 本手册B版现在已批准,并予以发布,自2017年月日起实施,原第A版质量手册同时作废。望全体职工认真学习理解,坚决贯彻执行,确保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以实现本公司制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手册版号:第B版 生效日期:2017年6月14日 总 页 数:共 页 批准人: 日 期: 版本控制:□受控类□非受控类 发放编号: 持 有 人:

质量手册 质量手册修改说明页 序号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1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修改章节 修改说明 批准人 修改日期

质量手册 目 录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1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总则

第一章 公正性声明……………………………………………………………… 质量方针和目标.………………………………………………………… 前言

第二章 概述……………………………………………………………………… 第三章 质量手册的编制………………………………………………………… 质量手册的管理…………………………………………………………

第四章 组织……………………………………………………………………… 第五章 质量体系………………………………………………………………… 第六章 文件控制………………………………………………………………… 第七章 检测和/或校准分包 …………………………………………………… 第八章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第九章 合同的评审……………………………………………………………… 第十章 申诉和投诉……………………………………………………………… 第十一章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 第十二章 记录……………………………………………………………………… 第十三章 内部审核…………………………………………………………….… 第十四章 管理评审…………………………………………………………….… 第十五章 人员……………………………………………………………………… 第十六章 设施和环境条件………………………………………………………… 第十七章 检测方法………………………………………………………………… 第十八章 设备管理………………………………………………………………… 第十九章 量值溯源………………………………………………………………… 第二十章 抽样和样品处置………………………………………………………… 第二十一章 结果质量控制…………………………………………………………… 第二十二章 结果报告………………………………………………………………… 附录

1组织机构框图 2组织机构职能表 3程序文件目录

4新准则条款与质量手册条款对照表

质量手册 第一章 公 正 性 声 明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1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有限公司为保证检测的公正性,确保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为社会提供准确、可信、公正的检测数据,特此向社会郑重声明如下:

1、公司具有独立开展检测工作的能力和权利,检测过程和检测结果不受任何行政干预,不受外界压力,不受经济利益和其他关系的干扰和影响,遵循客观独立,公平公正,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判断的独立性,维护检测机构的第三方公正立场。

2、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在检测市场中,坚守诺言讲信用,诚实不欺,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

3、恪守职业道德,遵守执业纪律,严格准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第四章的规定,规范检测行为。

4、努力承担社会责任,本公司所有人员应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公司与员工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明确劳资关系,检测活动中保护环境,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5、公司坚持为国家和受检单位负责的原则,维护委托方或用户的合法权益,对用户提供的技术资料及检测数据须保密,确保检测人员不对外泄漏检测数据及相关信息。

6、严禁检测人员接受委托方的礼物、吃喝等,有违者追回,情节严重者给予纪律处分和经济处罚,及予以解除劳动合同。

7、公司严格按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的要求,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执行《质量手册》的规定。

上述声明请委托方及社会各界给予监督。

****有限公司

质量手册 质量方针和目标

1、质量方针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1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行为公正诚实、方法科学严谨、数据准确可靠、服务热情周到。 2、质量目标

总体目标:成为本专业领域检测技术水平先进的公司。

 检测报告一次性交验合格率≥98%;  检测报告差错率≤2%;  员工培训及时率≥98%;  合同履约率≥99%;  客户满意度90%;  设备完好率≥99%;

 对客户的有效申诉和投诉处理率100%。

质量手册 第二章 概 述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1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1.概况

1.1公司性质、规模:

****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5月,与当地工商部门注册,系独立法人,独立账户,注册资金500万,经营范围主要从事检测等工作,可向社会和相关部门提供公正的、科学的检测数据和质量信息。

公司位于 路,实验室面积为324平方米,公司有管理和专业的检测人员共45名,检测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25名,中级以上职称24名,相关检测人员均经过主管部门培训,并取得了检测人员上岗证。公司拥有先进、完善的检测仪器设备,经计量检定/校准,仪器设备合格率为100%。 1.2所承检的项目: 1.3联系方式:

名 称:****有限公司 地 址: 电 话: 联 系 人:

质量手册 第三章 质量手册的编制 1.目的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1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1.1《质量手册》为公司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了纲领性文件。为保证检测工作质量,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从检测报告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即对检测的业务受理、编制检测程序、原始数据处理、报告编制、报告审核批准、签发和事后处理等影响报告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以预防出现差错,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1.2 质量手册为进行质量体系审核、运行、外部评审提供依据。 1.3 便于统一协调、控制公司质量管理工作。 1.4 提出我公司所能达到的质量保证程度。 1.5 向资质认定发证部门提供资料。 2.适用范围

本《质量手册》适用于公司从事与检测活动有关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按《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规定,覆盖了准则的条件和条款。

公司对照准则条款不涉及4.2.12,公司未开展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项目需具备的检测人员资格;

4.5.17.3;4.5.17.4条款删减,公司不具备能力自己制定检测方法;在检测活动中不使用非标方法;

4.1.5删减,公司不从事检测业务以外的活动;

4.1.6删减,公司不设立专门的技术委员会,但其职责由各岗位承担。

质量手册 第三章 质量手册的编制 3.质量手册编写的依据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4.附加说明:

《质量手册》起草人: 《质量手册》审核人: 《质量手册》批准人:

文件编号: 第2页 共2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质量手册 第三章 质量手册的管理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2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1.目的

为保证《质量手册》的完整性、权威性和有效性,本公司对《质量手册》的编制、审批、管理、修订、改版、发放、宣贯等实行统一管理。

2.职责

2.1 公司质量体系由最高管理者负总责,《质量手册》由最高管理者批准发布。

2.2 质量主管组织《质量手册》的编写、审核,并根据实施情况提出对《质量手册》修订或改版的建议及解释。

2.3 综合室负责组织《质量手册》发放、宣贯、修订或改版等管理工作。

3.《质量手册》的发放

3.1 《质量手册》分受控和非受控两种类。

3.2 综合室负责《质量手册》的统一编号、登记、发放、管理及存档工作。 3.3 如遇《质量手册》修订,《质量手册》持有者接到通知后,将修订内容及时填进修订记录单,并将作废页抽出上交。改版的《质量手册》整本上交,综合室负责收回上交的作废版次,加盖作废章,报公司最高管理者批准后统一处理。

3.4 受控《质量手册》的发放对象为公司各部门和相关岗位,各部门的《质量手册》持有者要为本部门人员使用《质量手册》提供方便。下发到个人手中的《质量手册》由领取人负责保管。

3.5 当上级领导和有关单位要求提供《质量手册》时,由公司经理批准后,综合室方可提供非受控本。

4.《质量手册》的修订原则 --内设组织机构发生变化;

--质量体系内审与审核结果证明部分条款要求已不适应。

5.《质量手册》的改版原则

----法律、法规或准则的规定发生变化; -- 质量体系有较大调整;

--《质量手册》的修订章节达50%。

质量手册 第三章 质量手册的管理 文件编号: 第2页 共2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6.《质量手册》的宣贯

6.1《质量手册》颁布、修订或改版后,综合室负责组织宣贯工作,使全体职工熟悉《质量手册》并能熟悉并正确执行。

6.2 对新调入公司的人员,将《质量手册》的宣贯工作作为培训工作的一部分,该项工作由综合室负责完成。

7.受控《质量手册》持有者的责任

7.1 任何个人无权擅自修改或增删《质量手册》的内容和条款。

7.2 持有者要负责在收到修改页后立即将旧页换下,交综合室经确定后统一销毁。 7.3 受控《质量手册》内容应保密,任何人不经公司同意不得外借、外传或复印。 7.4 持有者妥善保管《质量手册》,如有丢失应立即向综合室报告。

7.5 持有者在调离岗位时应办理《质量手册》移交手续,部门撤并的由综合室负责收回。

质量手册 第四章 组 织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7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1.目的

阐明本公司的法律地位、公正立场、活动准则;确立组织结构,明确规定从事影响检测质量的管理、检测工作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 2.职责

公司最高管理者负责组织机构的设置、职能的分配、资源的配置、任命关键岗位的人员,指定关键岗位的代理人。

3.控制要求

3.1法律地位:本公司已获得独立法人营业执照,独立帐号,是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实体,具有第三方公正检测的技术机构。

3.2本公司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建立质量体系,保证其检测活动符合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并满足客户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3.3 质量体系的覆盖范围:本公司质量体系覆盖全公司质量、技术活动及相关场所。 3.4 本公司发布《公正性声明》,承诺不从事任何可能危及对检测结果判断独立性和检测工作公正性的活动,保证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地出具检测数据、结果。 3.5 组织机构

本公司现任经理一名,技术负责人和质量主管各一名。下设综合室、检测室。组织机构图见附录1。 3.6 部门职责 3.6.1 综合室

3.6.1.1负责质量体系文件的发放、存档及印章、档案的管理工作;

3.6.1.2负责建立人员技术及培训档案、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工作; 3.6.1.3负责对外接待工作、检测业务受理及合同评审工作,下达检测任务,并监督执行; 3.6.1.4负责检测设备、易耗品的采购和管理;负责公司仪器设备的外部检定/校准的管理,负责编制年度检定/校准计划并组织实施;

3.6.1.5负责外来文件的收集发放,确保使用的文件为有效版本及标准查新、更新工作; 3.6.1.6负责检测报告的发放、归档管理工作; 3.6.1.7负责安全防火、卫生及内务管理工作; 3.6.1.8负责客户申诉和投诉的受理和处理;

3.6.1.9负责检测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检查和检测事故的处理,负责不符合检测工作的识别和确认、纠正、预防措施的验证;

质量手册 第四章 组 织

3.6.1.10负责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3.6.2检测室

文件编号: 第2页 共7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3.6.2.1严格依据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原始记录),按有关规定保证检测工作和检测报告质量,按时完成各项检测任务;

3.6.2.2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质量体系文件,确保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3.6.2.3负责对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及检测环境的控制与管理; 3.6.2.4负责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计划编制和实施工作; 3.6.2.5负责有关检测业务的统计报表工作; 3.6.2.6 负责定期对原始记录送综合室存档; 3.6.2.7负责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3.7 岗位职责 3.7.1 公司经理

3.7.1.1 公司经理为本公司法人代表,负责本公司的全面工作;

3.7.1.2 组织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令、法规,领导公司全体职工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3.7.1.3 负责质量体系的策划,制定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授权发布,批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实施;

3.7.1.4主持制订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协调部门之间的工作,组织配置所需资源;

3.7.1.5任命技术负责人、质量主管、授权签字人和提出意见和解释的人,聘任部门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任命关键岗位人员,指定关键管理岗位的代理人; 3.7.1.6负责主持公司的管理评审工作;

3.7.1.7负责审批新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设备的购置计划;

3.7.1.8负责处理本公司发生的重大质量事故,并承担领导责任;

3.7.1.9 在公司内部建立沟通渠道,应将客户要求和法定要求的重要性传达给全体员工。

3.7.2技术负责人

3.7.2.1 负责公司的技术工作和确保检测工作质量所需的资源;

质量手册 第四章 组 织

文件编号: 第3页 共7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3.7.2.2 负责组织新项目和设备购置计划的论证工作; 3.7.2.3 负责组织处理检测中的技术问题;

3.7.2.4 负责检测方法、规范、操作规程、技术记录格式等技术文件的审批; 3.7.2.5 负责能力验证、质量控制评价、检测方法确认等项工作; 3.7.2.6 负责组织对特殊合同的评审; 3.7.2.7 完成公司经理交办的其它工作。

3.7.3 质量主管

3.7.3.1负责组织编制、修订质量体系文件;负责公司的质量管理工作,确保质量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

3.7.3.2负责编制内部审核计划,并组织内审员实施内审,编写内审报告; 3.7.3.3组织质量监督员按计划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7.3.4负责组织对不符合工作的改进,并对纠正措施执行情况组织验证; 3.7.3.5参与管理评审,负责编制管理评审计划和评审报告,并组织实施; 3.7.3.6负责组织处理检测工作中的申诉和投诉以及质量事故;

3.7.3.7负责质量记录格式的批准;

3.7.3.8协助技术负责人对检测报告质量进行监督; 3.7.3.9 对发现影响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因素时,应及时向公司经理汇报,并提出改进的意见或建议;

3.7.3.10 负责定期向资质认定部门上报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从业规范、开展检测活动的年度报告,以及统计数据等相关信息。

3.7.3.11 机构有下列情形发生变化时,应向发证机构备案:

a、机构名称、地址、法人性质发生变更的;

b、法定代表人、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授权签字人发生变更的; c、资质认定检测项目取消的; d、检测标准或者检测标准发生变更的; e、依法需要办理变更的其他事项。 3.7.3.12 完成公司经理交办的其它工作。

3.7.4 综合室负责人

3.7.5.1负责主持本部门全面工作, 制定本部门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3.7.5.2负责公司员工的考核培训工作,承办人员的聘任手续,办理接收、录用、职工调动等手续;

质量手册 第四章 组 织 文件编号: 第4页 共7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3.7.5.3负责编写人员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3.7.5.4负责组织对客户满意度意见的收集及评价;

3.7.5.5负责对服务和供应商的评价工作,负责组织建立服务和供应商档案; 3.7.5.6负责公司会议的组织和其它日常工作;

3.7.5.7负责检测计划的编制、下达,并督促检查检测计划的执行情况; 3.7.5.8负责对外接待工作,负责安全防火、卫生工作;

3.7.5.9负责仪器设备购置、维修、报废及检测用耗材采购计划的审查,报公司经理批准后组织实施;

3.7.5.10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3.7.6 检测室负责人

3.7.6.1 主持本室全面工作, 编制本室年度工作计划, 并组织本室人员按计划完成工作任 务;

3.7.6.2 负责组织对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及技术记录格式的编写等;

3.7.6.3 带领本室人员依据检测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等技术文件要求,按时完成各项检测任务,并保证检测工作质量;

3.7.6.4 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组织使用人员定期维护、保养,做好内务管理; 3.7.6.5 负责编制质量控制的年度计划, 并负责监督实施;

3.7.6.6 负责对检测中出现的不符合工作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纠正措施,并组织实施; 3.7.6.7 负责对检测方法的确认; 3.7.6.8 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3.7.7 检测人员

3.7.7.1 认真遵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本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

3.7.7.2 熟悉有关检测标准及所用设备,严格执行检测方法及操作规程; 3.7.7.3 认真填写原始记录,编制检测报告,并对检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3.7.7.4 负责所操作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做好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3.7.7.5 负责检测现场的环境保护、安全作业。 3.7.7.6 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3.7.8 样品接收人员

3.7.8.1 负责检测业务接待、协调、调度工作; 3.7.8.2 负责简单、重复性检测合同的评审工作;

质量手册 第四章 组 织 文件编号: 第5页 共7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3.7.8.3 负责样品的留样管理及样品的处置; 3.7.8.4 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3.7.9设备管理员

3.7.9.1 负责公司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

3.7.9.2 负责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维修等管理工作;

3.7.9.3 负责监督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情况和校准状态标识的管理; 3.7.9.4 负责建立仪器设备台账;

3.7.9.5 负责办理仪器设备的报修、停用、报废手续; 3.7.9.6 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3.7.10 档案管理员

3.7.10.1 负责文件的接收、登记、编号、分发、传阅,催办立卷归档和销毁; 3.7.10.2 整理保管文书档案、技术档案和设备档案; 3.7.10.3 负责印鉴及公司文件的编号、校对、印发;

3.7.10.4 负责办公用品、劳保用品的采购、保管和发放;

3.7.10.5 做好档案的内务管理、防火、防盗、防蛀、保密等安全工作; 3.7.10.6 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3.7.11 内审员

3.7.11.1 接受质量主管的委派,实施内部审核; 3.7.11.2 负责编制《内部审核检查表》、《不符合项报告》; 3.7.11.3 负责对纠正措施进行审核和跟踪验证。

3.7.12 质量监督员

3.7.12.1具有在熟悉检测方法、检测程序和结果评价的基础上,对实施检测过程进行监督的权力;

3.7.12.2 负责监督检测用技术标准、指导性文件的有效性和检测工作程序的执行情况; 3.7.12.3 有权制止有违真实性、有效性、正确性的任何操作活动; 3.7.12.4负责对培训中的人员和持证时间不长的人员进行监督,确保其不会对检测数据、结果质量等造成不利影响;

3.7.12.5对操作方法错误、省略程序等情况有权停止检测活动;对可能存在质量问题的检测结果有权要求有关人员重新检测。

质量手册 第四章 组 织 文件编号: 第6页 共7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3.7.13 授权签字人

3.7.13.1 负责签发在授权领域内的检测报告,并对检测报告的质量负责;

3.7.13.2 熟悉公司的管理体系和检测业务及检测程序,具有较高的检测技术水平和丰富的检测工作经验,了解与检测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有一定的管理、组织和协调能力;

3.7.13.3 熟悉相应的检测管理程序及记录、报告的核查程序;

3.7.13.4 审查所签发检测报告的格式、信息量、检测内容、数据及结论、法定计量单位、依据标准、CMA标志的使用等内容,对检测报告具有批准权和否决权;

3.8 提出意见和解释的人

3.8.1 当客户要求对检测结果进行解释时,应由授权的人员进行解释;

3.8.2 当客户要求对检测报告作出意见和解释时,解释人应将意见和解释的依据形成文件,并在检测报告中清晰标注;

3.8.3 当检测方法偏离、增添、删节时,或当不确定度影响到对规范限度的符合性时,解释人应在检测报告中给出有关不确定度的信息。

3.9 制定《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程序》,以保护客户机密和所有权。

3.10 制定《保证公正性程序》,确保公司工作人员避免受任何可能影响其工作质量的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商业、经济或其他方面的不正当的压力和影响。

3.11 授权与代理

3.11.1指定关键管理人员代理人并委派权力,以确保关键管理人员不在工作岗位时,由代理人行使其管理职责;

3.11.2当技术负责人不在时,由检测室负责人代行其职责; 3.11.3当质量主管不在时,由综合室负责人代行其职责;

3.11.4经公司授权的授权签字人负责检测报告的批准工作;授权签字人的识别及授权签字范围见附录3。

3.12 质量体系岗位职责分配表见附录2。

3.13 本公司在其检测活动中对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的义务。

质量手册 第四章 组 织 4.相关文件

《公正性声明》 《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程序》

5.支持文件

《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程序》 《保证公正性程序》

文件编号: 第7页 共7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质量手册 第五章 质量体系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2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1.目的

建立实施并保持文件化的质量体系,确立公司的质量方针和目标,确保全体人员知悉、理解,可得到并执行质量体系文件,以保证本公司的检测工作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2.职责

2.1 公司经理负责主持建立质量体系,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

2.2 质量主管负责组织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培训和质量体系的运行; 2.3 综合室负责对各部门质量活动的监控工作;

2.4 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按质量体系文件规定有效实施。

3.依据

本公司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质量体系,并文件化。

4.质量体系的建立

4.1 由公司经理根据检测的工作范围、性质及发展方向,制定本公司的质量方针和目标,见《质量方针和目标》。

4.2 质量主管按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公司的质量方针、目标,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建立文件化的质量体系。通过各种形式传达给全体员工。

5.质量体系文件构成

本公司的质量体系文件由三级文件构成,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及质量记录表格。

5.1 质量手册是质量体系运行的纲领性文件,它规定了本公司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并对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规定的6个条件要素,系统地描述了质量体系的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明确了所进行的质量活动和质量要素的控制,确保质量方针得以贯彻执行,是保证质量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必须遵循的文件,见《质量体系要素对照表》(附录6)。

5.2 程序文件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详细、明确地描述了质量体系运行中的各项质量、技术活动程序,是公司开展质量技术活动的依据。

5.3 作业指导文件:内容包括与体系运行有关的作业指导文件(设备操作规程、检测细则等)以及质量、技术记录表格,是完成某项质量、技术活动所规定的方法,以及各项质量、技术活动的操作文件和证据。

质量手册 第五章 质量体系 文件编号: 第2页 共2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6.质量体系的运行

6.1 质量主管负责组织全体人员获取、理解并执行质量体系文件中的要求。

6.2 本公司设置技术负责人和质量主管各一名,部门设室主任、质量监督员,并规定其职责,以确保公司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6.3 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公司质量体系得以运行,这些措施包括: a.制定实施质量活动的目标、规程和细则。 b.建立检测活动控制过程,对合同评审、检测过程、检测报告审核和发放中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见《检测工作程序》。

c.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和设施,制定仪器设备操作规程,保证检测环境符合标准要求的。

d.配备胜任岗位的工作人员(质量体系岗位和技术岗位),确保检测工作质量。通过上岗培训、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检测技术水平。 e.对质量、技术活动的结果进行记录并保存;

6.4 通过对全体人员持续进行质量体系的培训,按计划对质量体系进行内部审核,并就发现的问题和潜在的不符合因素实施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及对质量体系进行管理评审,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以保证质量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改进。

6.5 公司应建立服务客户的程序,通过各种形式保持与客户的沟通,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综合室负责对客户服务满意度调查,通过对不满意的分析,不断提高服务和检测质量。

6.6 公司应建立持续改进质量体系运行的机制,通过对质量方针、目标的考核,应用内审、管理评审、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结果质量控制数据分析等评价,持续改进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7.相关文件

《公正性声明》 《质量方针和目标》 《检测工作程序》 《新准则与手册条款对照表》 《质量体系岗位职能分配表》

质量手册 第六章 文件控制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2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1.目的

对组成质量体系所有文件进行有效控制,并保证所有部门和人员能及时获取和使用受控文件的有效版本。 2.受控文件的定义和分类

2.1 内部文件:指本公司内部编制、发布的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质量和技术活动的计划。

2.2 外部文件:指来自于公司外部并对本公司质量和技术活动有影响有指导性、指令性作用的文件。包括来自于政府或组织有关法律、法令、法规文件; 国家、行业颁布的检测标准及方法;客户提供的检测标准及方法、资料或图纸;来自于有关检测机构或组织的非标准方法等。 3.职责

3.1 公司经理负责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批准发布。 3.2 质量主管负责与质量活动有关的总结报告,质量记录表格的批准发布。

3.3技术负责人负责与质量体系技术活动有关的计划文件、作业指导文件(操作规程、检测细则等)、原始记录格式等批准发布。

3.4 检测室主任负责偏离标准和偏离程序的确认,技术负责人负责批准。 4.控制要求

4.1管理体系文件的构成

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分为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 4.1.1 质量手册

质量手册描述了本公司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组织机构、检测能力,规定了管理体系的各个要素,是开展检测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亦是向客户说明服务质量保证的证明文件。 4.1.2 程序文件

程序文件描述了开展检测活动各控制环节的过程,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程序文件规定了质量活动全过程的目的、范围、引用标准(必要时)、职责、活动顺序和支撑性记录表格。 4.1.3 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是检测活动的技术作业指导文件,它包含了检测方法、抽样标准和方法、测量不确定度等技术作业文件。 4.1.4 质量记录

质量记录是质量活动的见证性文件,本公司的质量记录包含了在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记录。

质量手册 第六章 文件控制 4.1.5外来文件

文件编号: 第2页 共2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外来文件是指来自公司以外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检测标准、规程、检测方法等文件。这些文件与内部制定的文件同样受控。

4.2文件的编制、批准和发布。

4.2.1 由质量主管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质量体系内部文件的编制、改版和修订。 4.2.2 按照文件控制的职责分工,由各级管理人员负责文件的批准和发布(见3职责)。 4.3 文件的发放

4.3.1 受控文件实施标识性控制,标识包括:文件编号、发布日期、修改次数、页码、总页数、发布机构等。

4.3.2 文件发放范围由原文件批准发布人在《文件发布/更改通知》中确定。 4.3.3 《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由综合室负责发放,各类文件按《文件控制程序》对文件进行标识、登记、发放、回收和处理。确保相应岗位的人员或活动场所都能得到受控文件的有效版本。 4.4 文件的更改

4.4.1 定期对文件进行审核和必要的修改,以保持文件持续适用。

4.4.2 一般情况下,文件的更改由编制人提出意见,原审批人批准。审批时要获取修订、审批所依据的有关背景资料。

4.4.3 文件的更改须按原文件审批人进行受控确认。 4.4.4 《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更改要在该文件修改页中给予说明和标注。其他文件在《文件发布/更改通知》中加以说明。

4.4.5 本公司所有受控文件不允许采用手写更改。 4.5外来文件的控制

4.5.1外来文件如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等,经综合室确认现行有效后可直接引用。非法规性文件的引用由技术负责人批准,填写《收文登记簿》,控制分发,以确保有效。 4.5.2 综合室负责检测标准的查新,应建立有效的标准查新渠道,定期实时跟踪。综合室负责对使用的现行标准统一收集、登记、发放,并加盖“受控”印章。

5.支持文件

《文件控制程序》

质量手册 第七章 检测分包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1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1.目的

对检测工作的分包方进行评价和选择,对分包全过程进行控制,保证分包项目的检测工作符合要求,结果准确可靠。本公司按所申报的计量认证项目开展检测工作。 2.职责

2.1 检测室负责提出分包检测项目申请,并选择分包方。 2.2 综合室负责对拟分包方进行能力考核。 2.3 公司经理负责分包检测合同的审批。

2.4 综合室负责安排分包检测任务。

3.控制要求 3.1 分包范围

公司因检测工作量大,以及关键人员、设备设施、技术能力等原因,需要分包检测项目时,可将部分检验任务或项目分包给依法取得资质认定的检测机构,具体分包的检测任务或项目应事先取得委托人的书面同意。 3.2 分包方的选择与评价

3.2.1 综合室对拟分包方的检测机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人员素质、质量管理等能力进行评价,选择取得资质认定证书并具备分包项目检测能力的机构承担。

3.2.2 检测室根据分包项目、任务的技术要求对分包方的选择提出建议,综合室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分包方的技术能力进行评价。

3.2.3 综合室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合格分包方名单,报公司经理审批。 3.2.4 综合室拟订分包协议,报公司经理签字。

3.2.5 需要分包的检测项目、任务,综合室在进行合同评审时,与客户说明,获得客户书面同意后,方可实施分包。 3.2.6由分包方完成的工作,综合室应将其检测工作的原始记录附在公司存档的检验报告中,并在检验报告中注明。 3.3 分包方的质量控制

综合室保存分包方的评审记录及各种资质证明材料,建立分包方档案,如有变更及时更换。

4.相关文件

《合同评审程序》

质量手册 第八章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2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1.目的

为维持和保证检测工作的信誉度,要选用有充分质量保证的合格服务单位或供应商,并对服务单位或供应商进行有效控制。

2.职责

2.1 公司各部门或人员按其需求向综合室提出所需的外部服务或仪器设备溯源、易耗品采购的申请。

2.2 综合室负责对外部服务和供应品实施管理,并负责建立供应商档案,并定期进行评价。

2.3检测室应参与对仪器设备的验收,对符合要求的,综合室负责建立档案;综合室对采购的易耗品负责验收,并登记、保管、发放。 3.控制要求

3.1 服务和供应品范围 3.1.1 服务

a.对检测工作质量有影响的仪器设备校准服务; b.对检测工作质量有影响的设施和环境条件的设计、安装、调试服务; c.检测设备的维修服务;

d.对检测工作质量有影响的人员技术培训服务。 3.1.2 供应品

a.检测工作使用的标准物质等; b.检测工作中使用的消耗性材料。 3.2 服务方和供应商的选择和评定

3.2.1 综合室根据《合格供应商评价程序》,对提供服务的应商进行评价,确定合格的服务方和供应商,并编制相应名录。

3.2.2 综合室负责建立并保存供应商和服务方的档案,包括其评价记录。

3.3 服务和采购

3.3.1 仪器设备的采购:由检测室根据检测工作需要提出申请,公司经理批准后,综合室负责从合格供应商中采购。 3.3.2 试剂和易耗品的采购:根据《试剂和易耗品管理程序》,由检测室提出计划和申请,由综合室负责组织从合格供应商中采购,供应商要提供产品的合格证书或符合国家标准的证明。

3.3.3 本公司使用的仪器设备,根据《量值溯源程序》定期送至具有资质的校准机构进行校准。

质量手册 第八章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文件编号: 第2页 共2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3.3.4 仪器设备的维修和维护优先选择原生产厂家,或从合格服务方中选择维修单位。 3.3.5 人员培训主要选择由国家、行业等权威部门组织的培训课程。 3.4 验收和储存 3.4.1 外部服务验收

a.外部提供计量校准服务的,提供校准证书或检定证书。

b.凡是提供设备维修服务的,有校准证书作为重新投入使用的凭证。 c.凡由外部提供人员技术培训的,提供培训证书。 d.环境条件和设施的安装调试,由综合室会同检测室按说明书规定的技术条件验收,必要时,进行仪器比对或实验室间比对,以证明设施和环境条件满足检测工作要求。 3.4.2 供应品的验收

a.采购的仪器设备按《仪器设备管理程序》验收。 b.采购的易耗品按《试剂和易耗品管理程序》验收。

4.相关文件

《量值溯源程序》 5.支持文件

《仪器设备管理程序》 《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程序》

质量手册 第九章 合同的评审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1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1.目的

通过对合同的评审,解决客户要求与合同之间的所有差异,使合同能被公司和客户双方接受,并使检测相关人员充分理解合同要求内容。

2.职责

2.1 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对新项目和复杂项目的合同进行评审。 2.2 综合室业务受理人负责常规、简单、重复性的合同进行评审。

3.控制要求

3.1 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对新项目和复杂合同的评审。评审要解决合同中客户的要求与本公司能力的所有差异,并被双方接受。评审按《合同评审程序》实施。 3.2 评审应确保:

3.2.1 对包括检测方法在内的客户要求应适当的规定文件化并使检测室相关履行人员易于理解。

3.2.2 检测室具有满足客户要求的能力。

3.2.3 检测室应确认采用客户同意的检测方法并满足客户要求。

3.3 每次合同评审均应有记录,包括在合同执行期间关于客户要求或检测结果相关的讨论记录。

3.4在履行合同过程中,由于检测室原因发生的任何偏离,检测室负责人应及时将偏离的情况通知客户和综合室。

3.5在检测工作开始后,如客户需要修改合同,业务受理人应重复同样的合同评审过程,并将变更情况通知受影响的执行合同的检测室及相关人员。

4.支持文件

《合同评审程序》 《检测方法确认程序》

质量手册 第十章 申诉和投诉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2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1.目的

为了及时解决来自客户或其他方面的申诉和投诉,挽回不良影响,更好地提高检测工作质量,保持客户对本公司的信赖和认可,同时作为质量改进的依据。

2.职责

2.1 综合室负责客户涉及检测质量方面、执行合同、检测人员公正行为、服务态度方面申诉和投诉的受理、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方案,并组织调查、处理、反馈。 2.2 公司相关人员配合综合室进行核查,以及采取相应纠正措施。 2.3公司经理负责质量事故处理方案的审批。

3.控制要求

3.1 申诉和投诉的受理

3.1.1 客户对检测报告或检测过程有异议时,应在接到检测报告之日(以领取签字)起十五日之内提出申诉或投诉;客户对本公司的工作程序及工作质量有疑议时,也可提出申诉。

3.1.2 对客户的申诉,综合室要热情接待,及时受理,登记编号,其它部门无权受理。重大质量问题需报公司经理处理。 3.2 申诉和投诉的处理

3.2.1 综合室在对申诉和投诉内容调查分析后,提出处理方案,组织相关部门对申诉和投诉的内容作进一步调查,经确认原报告结论正确,书面通知对方。若原报告有差错,按《申诉和投诉处理程序》执行,处理结果经质量主管批准后,书面通知对方,并积极采取措施为客户挽回影响。

3.2.2 需要复检时,方案由检测室提出,技术负责人审批,按《检测结果质量的控制程序》执行,必要时有关当事人应当回避。 3.2.3 复检所需的费用由责任方承担。

3.2.4 有关责任者的处理按《申诉和投诉处理程序》程序执行。 3.2.5 工作程序的申诉处理

客户对本公司的工作程序提出意见时,综合室认真记录,及时向质量主管汇报,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采取临时内审,进行验证。 3.3 申诉和投诉处理的时间

申诉和投诉处理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7个工作日,若需进行临时内部审核时,另行增加相应时间,并对客户做出解释。 3.4 申诉和投诉材料的管理

质量手册 第十章 申诉和投诉 文件编号: 第2页 共2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申诉和投诉材料的管理见《申诉和投诉处理程序》,统一由综合室归档保管,保管时间为6年。

4.相关文件

《内部审核程序》 《管理评审程序》 《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程序》

5.支持文件

《申诉和投诉处理程序》 《能力验证与质量控制程序》 《服务客户程序》

质量手册 第十一章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1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1.目的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是保证本实验室为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和质量风险控制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当发现或被确定某项工作或活动为不符合时,质量主管应按照程序文件所赋予的职责和权利立即实施纠正措施,在确定了潜在不符合的原因时,应采取预防措施,消除并防止这些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2.职责

2.1 质量主管根据不合格工作的严重性,决定是否采取纠正、预防措施,审批纠正、预防措施实施计划。

2.2 质量主管负责对不合格工作或偏离问题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 2.3 责任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纠正、预防措施的组织实施。 2.4 综合室负责纠正、预防措施计划实施结果的监控。 3.控制要求

3.1 对质量体系、技术运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识别潜在的不符合原因,通过不合格检测工作控制、内部或外部审核、管理评审、客户反馈或监督人员报告等途径来获取。 3.2 公司应编制《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程序》,应明确对不符合工作的评价、决定不符合工作是否可接受、纠正不符合工作、批准恢复被停止的不符合工作的责任和权力。 3.3 质量主管负责对其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原因分析要从调查、确定问题的根本原因入手,并对所有的潜在原因进行仔细分析。如:客户要求、样品的完整性、检测方法和程序、人员的技能和培训、消耗品、设备及校准、环境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 3.4 纠正、预防措施选择实施和监控

3.4.1 责任部门要根据分析的结果,按《纠正、预防措施程序》制定纠正、预防措施计划。并由综合室统一上报质量主管审批。

3.4.2 责任部门负责人负责根据《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组织本部门的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

3.4.3 综合室要根据《纠正、预防措施程序》对所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有效性。 4.相关文件

《内部审核程序》 《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程序》 5.支持文件

《纠正措施程序》 《预防措施程序》

质量手册 第十二章 记录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2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1.目的

为证实质量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为证实合同执行与客户要求的一致性,为控制检测结果的质量提供真实、完整、准确的客观证据。

2.职责

2.1公司质量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参与者负责记录的规范填写;

2.2综合室、检测室负责本部门的质量记录、技术记录的收集、汇总;

2.3档案管理员负责记录的收集、编目、建档、保存、处理。

3.控制要求 3.1 记录的分类

3.1.1质量记录:包括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人员培训教育考核、客户意见、评价采购活动等与质量体系管理活动相关的记录。

3.1.2 技术记录:包括合同、检测报告、比对试验记录、原始检测记录、计算和导出数据等技术记录;以及其它表格式表明达到某种质量和过程参数要求的活动记录。 3.2 记录的格式

记录采用质量体系文件规定的统一格式。格式的设计包含了足够的信息,以保证能够再现所完成的质量和技术活动。记录的格式应按照《记录控制程序》进行控制。 3.3 记录的填写

记录由各项质量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完成人按照《记录控制程序》的要求填写,应做到字迹清楚、书写规范。当记录中出现差错时,应按照《记录控制程序》中的规定要求进行更改。 3.4 记录的保管

各种记录按《记录控制程序》中的规定,按职责分工负责记录的收集、编目、建档、保存、调用和处理。 3.5 记录的安全和保密

3.5.1 所有记录必须妥善保管、防潮、防火、防虫蛀鼠咬、避免记录的损坏、变质和丢失。

3.5.2 所有人员保护原始检测记录中的客户信息。为满足客户查询需要调用记录时,需经综合室负责人批准,在保证其他客户机密的前提下进行。见《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的程序》。

3.5.3 以电子方式储存的记录,按《数据控制程序》进行控制未经授权的人员不得读取和修改。

质量手册 第十二章 记录 文件编号: 第2页 共2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3.6 记录的保存期和处理

3.6.1 检测报告、原始记录等技术记录保存期为6年,特殊情况按规定执行。 3.6.2 质量记录保存期为6年。

3.6.3 仪器设备档案保存至仪器设备报废或注销。 3.6.4 人员技术档案长期保存。

3.6.5 过期的记录需要销毁时,必须经综合室审查、经批准后方可销毁。

4.相关文件

《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的程序》 《文件控制程序》 《数据控制程序》

5.支持文件

《记录控制程序》

质量手册 第十三章 内部审核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1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1.目的

验证公司的质量活动与质量体系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符合性、有效性。

2.职责

2.1 质量主管负责组织质量体系内部审核,并制定年度内审计划。 2.2 综合室和内审员负责具体实施。

3.控制要求

3.1质量主管年初组织制定内审计划,每年至少全要素审核一次,对某些关键要素或有必要时的审核可不定期进行。

3.2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适当增加频次。

a.质量体系功能发生变化时,如组织机构变动、体系文件修改等。 b.认证机构或客户对质量体系提出异议。

c.发现了系统性、区域性不符合问题或出现了质量问题。

3.3 内部审核的依据是《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质量体系文件。 3.4 内部审核由质量主管组织实施,根据审核的部门和要求选定审核人员,组成审核小组,必要时也可以外聘审核人员。

3.5 内部审核人由经过培训、具有一定资格、独立于被审核部门质量活动的人员担任。 3.6 内部质量审核工作按照《内部审核程序》进行。

3.7 在审核中发现的问题涉及到体系运行有效性或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可靠性时,应立即向质量主管汇报,并及时按照《纠正、预防措施程序》采取纠正、预防措施,如调查表明检测结果可能已经受到影响,应调查确认,必要时须书面通知客户。

3.8 跟踪审核是内部审核活动的延续,其工作一般由原审核组人员进行,也可视具体情况指定人员或小组进行,跟踪审核的时间根据审核方式和问题的严重程度,可采取现场跟踪访问或等纠正措施完成后进行,也可以在下次内审时进行检查,审核结果要有书面记录并存入档案。

4. 相关文件

《纠正措施程序》 《预防措施程序》

5. 支持文件

《内部审核程序》

质量手册 第十四章 管理评审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1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1.目的

为确保公司质量方针、目标和质量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以满足《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以及社会和客户的期望,提高公司在社会上的信誉和竞争能力。

2.职责

2.1 公司经理负责主持管理评审工作。

2.2 质量主管协助公司经理做好管理评审前的组织和准备工作。

2.3 综合室负责管理评审的具体准备工作和评审决议的落实。

3.控制要求

3.1 管理评审的时机:管理评审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通常是在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后或在每年底前, 以及在检测活动出现较大偏离或在环境、任务、机构有较大变化时进行。管理评审的时机由公司经理确定。

3.2 管理评审的输入:管理评审的输入主要是:对质量方针、目标和管理体系总体目标的考核;政策和程序的适应性;内部审核的结果;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落实;上次管理评审的跟踪;客户反馈和投诉;检测机构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的结果;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申诉和投诉的处理;改进的建议;其他相关因素,如质量控制活动、资源配备、员工培训。

3.3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管理体系有效性及过程有效性的改进;满足准则要求的改进;资源需求(包括:人员、设备、环境条件设施等)。 3.4 管理评审的计划与实施

3.4.1 质量主管根据《管理评审程序》组织相关人员制定管理评审实施计划,由经理批准后主持管理评审。

3.4.2 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和任务按时提交年度总结报告,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建议进行总结报告。

3.4.3 质量主管组织综合室根据管理评审的结果,形成管理评审报告。按评审会议决议制订的纠正、预防、改进措施,由质量主管组织综合室人员在指定时间内实施。

4.相关文件

《内部审核程序》

5.支持文件

《管理评审程序》

质量手册 第十五章 人员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2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1.目的

通过对公司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操作仪器设备(含特定设备)、检测及签发检测报告的所有人员具备相应的能力,减少人员因素对检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影响。

2.职责

2.1 公司经理负责人力资源的配置,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授权。

2.2 综合室负责对人员的录用、管理,制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和人员技术考核。

2.3 技术负责人负责培训计划的审批。

2.4 质量监督员负责对在培员工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

3.控制要求

3.1 综合室负责编制《人员管理程序》和《人员培训程序》文件,确保人员的录用、培训、管理、使用等规范进行。公司确保人员理解相关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实现管理体系质量目标的职责。公司所有员工不得在两个以上检测机构从业。

3.2 公司确保检测人员具有独立出具检测数据和结果,不受任何可能干扰其技术判断因素的影响,确保检测数据和结果的真实、客观、准确。

3.3 公司应确定检测人员教育、培训和技能的目标,明确各岗位培训的需求,每年制订培训计划,确保员工具备相应的检测技能和经验。

3.4 对不同专业领域设置监督员,监督员应熟悉检测方法、程序、结果评价的人员担任,对在培员工、获证时间不长的人员进行监督。

3.5 公司从事检测、签发检测报告、提出意见和解释以及操作设备的人员,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技能进行确认并持证上岗。

3.6 公司应明确对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所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规定其职责、权利和相互关系。对所有技术人员建立人员档案,保留相关授权、能力、教育、资格、培训、技能、经验和监督记录。

3.7 公司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应与聘用人员明确劳动关系。

3.8 公司应对相关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关键支持人员对当前工作的描述记录在人员档案中。

3.9 公司设置一名技术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应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者同等能力;公司设置一名质量主管,并明确质量主管的责任和权力。在质量体系运行中发现问题或提出建议,可直接向公司经理直接汇报。 3.10 公司根据工作需要,设置授权签字人岗位。授权签字人的资格条件应满足规定要求,

质量手册 第十五章 人员

经资质认定部门考核合格,公司予以任命。

4. 支持文件

《人员培训管理程序》

文件编号: 第2页 共2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质量手册 第十六章 设施和环境条件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2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1.目的

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根据不同的检测需求,保证现场的设施和环境符合检测工作的需要。必要时配置环境监控和记录设施,对可能影响检测工作的环境因素进行有效的监控,保证环境设施、安全应急设施、办公通讯设施、服务性设施等各种设施的配置满足正常开展工作的需要。 2.职责

2.1 检测室对所配备的仪器设施进行日常维护,并对检测标准规定的环境条件进行监控。 2.2 检测室对现场检测设施和环境,包括供配电、安全应急设施、办公通讯设施、服务性设施等的符合性进行确认,综合室实施监督管理。

2.3 综合室负责对检测活动中涉及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制定措施、检查。 3.控制要求

3.1 公司管理体系规定应覆盖所有的检测场所,对离开固定场所进行检测的环境条件应特别关注,为确保环境条件不会使检测结果失效,应按照技术要求对这些因素制定成文件。

3.2 依据相关的检测标准要求,当影响检测结果质量时,应对环境条件进行监控并记录。尤其应注意温度、湿度、供电、灰尘、振级对检测有影响时应予重视。当环境条件影响检测的结果,应停止检测活动,并报技术负责人。

3.3 公司对影响检测质量的区域的进入和使用加以控制,应对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进行有效隔离,防止产生影响。

3.4 检测的安全与防护

3.4.1 为保障检测工作过程中人身和仪器设备的安全,检测室应建立《风险控制程序》,应制定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对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安全计划,安全检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3.4.2 检测人员应按《安全作业管理程序》确保化学危险品、高电压以及水、电、气、火等危急安全的因素和环境得以有效控制,并采取有效隔离和明显警示标志(有毒、高压等标志),对有危险性的检测环境也应进行安全隔离。

3.4.3 检测现场应具备相应的设施设备,按《环境保护管理程序》确保检测产生的粉尘、噪声、固废物等的处理符合环境和健康的要求,建立应急处理措施。 3.4.4 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检测区域,外来人员进入检测区域需经现场检测人员许可,并应遵守我公司保密规定及其它有关管理制度要求。 4.相关文件

《安全作业、内务管理程序》

质量手册 第十六章 设施和环境条件 5.支持文件

《风险评估、控制程序》

文件编号:BYJC/SC-D-502 第2页 共2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质量手册 第十七章 检测方法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1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1.目的

确保实验室在其检测范围内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进行检测,包括检测过程、数据处理的方法。当有要求时,还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及检测数据的统计技术,保证检测方法和方法确认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2.职责

2.1 检测室主任负责检测方法的选择和变更确认。

2.2 技术负责人负责检测方法确认的批准。

3. 控制要求

3.1 检测室负责编制《检测方法确认程序》文件,必要时还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以及检测数据分析的统计技术。

3.2公司应采用满足客户需求,并满足检测要求的国家发布的方法,并确保使用的检测现行有效性。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测结果,检测室需编制指导书。

3.3 公司在选用适合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方法变更时,检测室应对检测方法进行确认。确认应提供客观的证据,证明检测方法是否满足检测工作需要,技术负责人应对确认证据进行评价。

3.4 如出现检测方法的偏离,只有在该偏离已经有文件的规定、经过技术论证、批准并被客户接受后方能允许使用。 3.5 公司应建立《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程序》,并对申请认证的每个类别应有评定不确定度的案例。当客户对检测结果有要求时,当对检测方法进行有效性确认时,当检测结果临界不合格边缘时,当其他情况需要对测量不确度进行评价时,检测人员应有能力给出不确定度的评价。 3.6 数据控制

检测室应确保计算和数据传送符合检测的要求。在使用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进行检测数据的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还应确保软件系统的适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见《数据控制程序》)。

4. 相关文件

《检测方法确认程序》 《数据控制程序》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质量手册 第十八章 设备管理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2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1.目的

仪器设备是检测工作的物质保证,应正确配备检测所需的全部仪器设备,并加强设备的管理,使之完全处于受控状态,确保满足检测工作要求。

2.职责

2.1 检测室负责向经理提出设备的安放布局,对检测的设施如能源、照明等提出意见。建立仪器设备的档案,使用、维护管理。

2.2 检测室负责仪器设备(标准物质)的使用、维护和保养工作,并负责使用状态的记录。

2.3 综合室负责建立仪器设备的档案,并负责仪器设备的状态标识管理。 3.控制要求

3.1 仪器设备的配置

3.1.1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根据检测范围和工作量的需求,配置检测仪器设备,其技术性能和指标应满足检测工作的要求。仪器设备的采购、验收、安装、调试和建档应按照《仪器设备管理程序》执行。

3.2 仪器设备的管理

3.2.1 综合室负责组织建立仪器设备档案,检测室仪器设备应明确专人保管,并根据《仪器设备管理程序》要求,负责仪器设备日常维护和保养。

3.2.2 综合室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每一设备及其软件,均应列入仪器清单,对设备统一编号、管理。设备档案信息应齐全,详细内容见《仪器设备管理程序》。

3.2.3 综合室负责建立仪器设备台帐, 做到帐物相符, 并对每台设备的校准周期及使用情况实施状态标识。 3.3 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

3.3.1 所有仪器设备应配备相应的设施与环境,保证仪器设备安全处置、使用和维护,确保仪器设备正常运转,避免仪器设备损坏或污染。

3.3.2 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说明书及操作规程等文件,使用人员在工作区域内应方便地获取。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由检测室负责编写,综合室负责审定。

3.3.3 仪器设备有过载或错误操作、显示结果可疑时,应单独存放或加贴停用标识。对检测结果可能造成影响时,应按照《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程序》,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3.3.4 如果仪器设备长期脱离公司直接控制,在恢复使用前,应对其功能和状态进行检查或验证。

3.3.5 所有仪器设备应由设备管理员按照操作和维护规程进行维护和保养。

3.3.6 设备若脱离了公司的直接控制,应确保设备返回后,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核

质量手册 第十八章 设备管理 文件编号: 第2页 共2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查,并得到满意结果。

3.4 仪器设备使用中的期间核查

为保持仪器设备、标准物质在有效使用期间内的可信度,执行《期间核查程序》,程序中规定了期间核查的方法及要求。

3.5如果校准时产生修正因子时,检测室应对相应的检测原始数据进行修正:当修正因子为负值时,在结果数值中加上修正因子数值;当修正因子为正值时,在结果数值中减去修正因子数值;然后报出结果。

4.相关文件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程序》 《人员培训管理程序》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数据控制程序》 《量值溯源程序》

5.支持文件

《仪器设备管理程序》

《设备、标准物质期间核查控制程序》

质量手册 第十九章 量值溯源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1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1.目的

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检测或取样结果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处于量值可溯源状态,保证量值的溯源性。 2.职责

2.1 综合室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编制年度校准计划并组织实施。 2.2 检测室配合综合室实施仪器设备年度校准计划。 3.控制要求

3.1公司应对包括抽样、样品制备及数据处理与分析要求的所有检测仪器设备制定量值溯源政策。通过校准、核查等方式,确保检测仪器设备的量值能溯源到国家基准。 3.2 综合室负责对公司所有测量仪器设备统一进行管理,登记造册。对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和非强检计量器具实行分别管理。

3.3 对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必须送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

3.4 对非强检计量器具的校准周期、校准单位,由综合室对服务方的综合评价从优选择,校准周期的制定,由综合室会同检测室根据对不同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校准合格率、使用频次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3.5 综合室负责对检测结果有重要影响的仪器的关键量或值,应制定校准计划。检测室应积极配合校准计划的实施。

3.6 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检测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操作,设备的说明书应便于有关人员取用。

3.7 对没有量值溯源关系的设备应定期对其功能或技术指标,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核查,已证实能满足检测标准的要求。

3.8 对发现过载或处置不当、给出结果可疑、已显示出缺陷或超出规定限度的设备,应及时报技术负责人,停止检测工作,并将设备隔离或加贴“停用”标记,直至修复并通过校准、核查确认设备已正常,方可使用。如对先前的检测有影响,应执行“不符合工作控制程序”。

4.相关文件

《仪器设备管理程序》 5.支持文件

《量值溯源控制程序》

《设备、标准物质期间核查控制程序》

质量手册 第二十章 抽样和样品处置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2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1.目的

抽样检测是取出物质,材料、产品或“批”的一部分作为其整体的代表性样品进行检测。抽样检测是从“批”中抽取规定数量的产品作为“样品”进行检查,再根据得到的检测数据和预先规定的判定规则判定“检查批”是否合格。 2.职责

现场检测抽样由检测室对于所检项目依据规范的规定按比例抽取,并将所检的设施在工程图纸或原始记录上标注。

现场抽样检测和委托单位送检试验项目的样品接收和处置均由检测室负责组织实施。

3.控制要求

3.1 公司应建立对《抽样控制程序》和《样品管理程序》,确保样品的真实、完整。 3.2抽样计划由检测室制定,技术负责人批准。要在已颁布的有关国家抽样标准中选择适宜的抽样方法,或运用适当的统计技术制定抽样方案,并在有关的抽样方案中详细说明。

3.3检测室依据抽样计划和抽样方案组织实施抽样工作。

3.4当客户对文件化规定的抽样程序有偏离、添加或删改的要求时,抽样人员要详细记录这些要求和相关的抽样资料,并记入包含检测结果的所有文件中,同时要将这些偏离通知检测有关人员。

3.5对于所检的项目,依据规范的规定,按比例进行现场抽样检测、标识,保证在任何状态下,对待检(己检)对象,合格(不合格)的设施均不发生混淆。对于所检的项目均在原始记录上加以描述。

3.6抽样人员须记录与抽样有关的全部数据和操作。 3.7试验项目样品的接收与标识

3.7.1综合室负责接收样品,详细记录样品的原始状态。认真检查样品(含配件),资料的完整性以及对检测要求的适宜性,并在“委托检验协议”中详细描述其样品的规格型号等实际状态,并请客户进行书面确认。

3.7.2 为避免样品发生混淆,综合室对所有样品统一实施样品状态标识,以保持样品的识别唯一性,保证必要时可追溯。

3.7.3 检测室在接收样品时,同时记录其状态,确定样品是否适合于检测的疑问,对客户的检验要求不明确,或认为样品不符合有关规定要求,有异常情况(包括包装和封签),检测室要及时与综合室说明,必要时与客户联系,取得进一步说明再进行检测。

质量手册 第二十章 抽样和样品处置 文件编号: 第2页 共2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3.7.4 样品在制备、测试、传递过程中应加以防护,应严格遵守有关样品的使用说明, 避免受到非检验性损坏,并防止丢失。样品如遇意外损坏或丢失,应在原始记录中说明,并立即与客户联系,协商解决办法。

3.7.5检测室对样品的保管,应确保样品在保存期间不变质、不遗失和不损坏,以便能恢复使用;对储存条件有特殊要求的样品,应严格控制环境条件,必要时加以记录。 3.8 样品处置

样品保管员根据《样品管理程序》的要求,处理保存期满的样品及特殊样品,并填写样品弃置记录。

a.样品留样期不得少于报告异议申诉期,在委托方收到检验报告15个工作日后未提出异议时处理。

b.留样期满样品由综合室提出处理意见,经经理批准后,移交综合室统一处理,其他人员不得擅自处理。

c.客户需提前领回样品时,应签注“对本样品的检验报告无异议”后方可办理。 d.具有使用价值的样品,超过留样期仍未取回的,视为自动放弃。

4.相关文件

《记录控制程序》

《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的管理程序》 《样品的抽样与管理程序》

质量手册 第二十一章 结果质量控制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1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1.目的

通过有计划的对检测活动实施结果质量控制,来验证和评价检测活动的有效性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以保证检测工作结果的质量。

2.职责

2.1 综合室负责组织参加能力验证活动和检测结果质量控制计划的制定,检测室按计划实施。

2.2 技术负责人负责检测结果质量控制计划的审批、评价。 2.3 综合室负责结果质量控制记录的存档。

3.控制要求

3.1综合室负责组织制定质量控制计划,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由检测室组织相关人员实施。

3.2 在计划中所选用的质量控制项目,要与检测室检测工作类型和工作量相适应,质量控制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a. 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 b. 利用相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 c. 对留存物品进行再检测; d. 人员之间比对。

3.3 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对质量控制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应建立在数据统计基础上。但发现偏离预先判据时,应找出不合格的原因,并采取有计划的措施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出现错误的结果。

3.4 公司积极参加资质认定部门和相关部门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以保证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

3.5 在质量控制中的所有记录由综合室统一存档。 4.相关文件

《纠正措施程序》

5.支持文件

《能力验证与质量控制程序》

质量手册 第二十二章 结果报告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2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1.目的

检测报告是公司的最终产品,是正确反映产品质量信息的重要文件,也是体现检测公正性、科学性的证据,因此检测报告必须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地报告检测结果,保证检测报告所含的信息符合客户、检测方法规定和说明检测结果所必需的要求。

2.职责

2.1 检测室负责检测报告的编制、打印工作。

2.2 授权签字人负责授权领域内检测报告的批准。 2.3 综合室负责检测报告盖章、发放、存档工作。 2.4综合室负责定期对检测报告的质量进行抽查。

3.控制要求

3.1 检测报告编制

3.1.1检测报告应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地反映检测结果,并符合检测方法的规定。 3.1.2 检测报告中所包括相关信息,应满足《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对检测报告的要求。

3.1.3检测报告结论用语要规范。对不同性质的检测任务,应在检测报告中使用规定的结论用语,详见《检测报告的编制程序》

3.1.4检测报告的封面、首页、续页、封底格式均应采用统一的格式,检测报告及原始记录要清晰易懂。报告封面上盖有资质认定的标志。 3.1.5对含抽样的检测报告,还应包括以下信息:

抽样日期;与抽样方法或程序有关的标准和规范;抽样位置和抽样人;抽样计划及抽样过程中可能影响结果解释的环境条件的详细信息。

3.1.6 检测报告的主检人由熟悉本项试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主检人员要对检测记录的一致性、报告的完整性、正确性负责。

3.1.7 授权签字人要对报告采用的检测依据的正确性、报告内容的完整性、报告结论的正确性负责。

3.1.8 当需要对检测结果进行解释时,应由授权的专业人员进行解释,检测报告中还应包括以下信息:方法偏离、增添或删减,以及检测条件、不确定度等信息。

3.1.9 当需要对检测报告作出意见和解释时,应将意见和解释的依据形成文件。意见和解释应在检测报告中清晰标注。检测报告的意见和解释可包括:检测结果符合或不符合要求的意见;履行合同的情况;如何使用结果的建议;改进的建议等。 3.1.10 当发生分包时,在检测报告中对分包项目要清晰标明 3.2 检测报告的批准

质量手册 第二十二章 结果报告 文件编号: 第2页 共2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授权签字人负责报告的最终审核、原始记录与报告正文的一致性及相关信息的完整 性;负责授权领域内的检测报告的批准。 3.3 检测报告的签发

3.3.1 检测室将批准后的检测报告转交给综合室,检测报告由综合室负责盖章发放。如果委托方要求采用电话、传真、邮递等方式传递检测结果时,要在委托协议书上说明,并写明传递的有关约定事宜。综合室严格按约定要求传递,以达到为委托方保密的目的。 3.3.2 客户要求复印检测报告时,向综合室书面说明其理由及需复印的检测报告数量,经经理批准后,由综合室对复印件加盖检测专用章后发出。

3.3.3 当客户需要以其他方式传递检测报告时,应满足准则的要求。 3.4 检测报告的更改

3.4.1 发出的检测报告如需更改,需经经理批准,并在《报告更改记录表》上作好记录;重大更改与技术负责人商量,按《申诉和投诉处理程序》执行。

3.4.2 更改报告时,检测室负责出具更正报告,更正报告的编号与原报告相同,在编号结尾加后缀“G”作为识别。发更正报告的同时要将原报告收回。 3.5 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说明

当不确定度与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或客户有要求,或不确定度影响到对结果符合性的判定时,报告中应包括不确定度的信息。 3.6 检测报告及原始记录的保存

综合室对检测报告和原始记录进行安全、保密、存档,时限不少于6年。 4.相关文件

《申诉和投诉处理程序》

5.支持文件

《检测报告发布程序》

质量手册 附录1组织机构框图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1页 第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第1页 共1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条款号 4.5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5.10 4.5.11 4.5.12 4.5.13 4.5.14 4.5.15 4.5.16 4.5.17 4.5.18 4.5.19 4.5.20 4.5.21 4.5.22 4.5.23 4.5.24 4.5.25 4.5.26 4.5.27 4.5.28 4.5.29 4.5.30 4.5.31 4.5.32 4.5.33 手册条款号 第五章4.2 质量方针和目标 第四章3.4 第六章 第九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五章6.5 第十章 第十一章3.2 第十一章3.1;3.4 第十一章3.4 第五章6.6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3.6 第二十章3.1-3.6 第二十章3.7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一章3.4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二章3.1.8 第二十二章3.1.8 第二十二章3.1.9 第二十二章3.1.10 第二十二章3.3.3 第二十二章3.4 第十二章3.6 第十六章3.4.1 第四章3.7.3.10 第四章3.7.3.11 新准则与手册条款对照表 条款号 4.1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2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2.10 4.2.11 4.2.12 4.3 4.3.1 4.3.2 4.3.3 4.3.4 4.4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手册条款号 第二章 概述 第一章 公正性声明 组织机构框图 删减 第十五章3.1 第十五章3.2 第四章3.13 第十五章3.1;3.3;3.4 第十五章3.5 第十五章3.6 第十五章3.7 第十五章3.8 第四章3.7.1 第十五章3.9;第四章3.7.2 第十五章3.10;第四章3.7.13 删减 第十六章3.1 第十六章3.1 第十六章3.2 第十六章3.2;3.3 第十八章3.1 第十九章3.1;3.5;3.7 第十九章3.6 第十八章3.2 第十八章3.3 第十八章3.2;3.3 第十八章3.4;3.5 第十九章3.1 第十八章3.4

质量手册 附录2组织机构职能表 质量体系岗位 公司经理 质量体系要素 文件编号:BYJC/SC-D-602 第1页 共1页 第B版 第0次修订 颁布日期: 质 量 主管 综合室 检测室 授权签字人 技 术 负责人 4.1组织 4.2管理体系 4.3文件控制 4.4检测和校准分包 4.5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4.6合同评审 4.7申诉和投诉 4.8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 4.9记录 4.10内部审核 4.11管理评审 5.1人员 5.2设施和环境条件 5.3检测和校准方法 5.4设备管理 5.5量值溯源 5.6抽样 5.7结果质量控制 5.8结果报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 主要责任 ○ 次要责任 △ 协助责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