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猫病毒性鼻支气管炎又称猫鼻支。是由猫疱疹病毒1型(FHV-1)引起猫科动物呼吸道和眼部疾病症状的病毒性传染病,其传播广、潜伏感染的特点使其成为宠物诊疗难点。我国对FHV-1的研究相对较少,预防手段主要也是依靠进口疫苗。本文结合近年来猫鼻支研究进展,着重总结和汇总了猫鼻支的发病机制和诊疗方法,为兽医临床工作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猫鼻支;病因;慢性潜伏感染型疱疹病毒亚科,是具有囊膜的线状双股DNA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酸和脂溶剂敏感,56℃ 4~5min灭活,但4℃下可持续5个月具感染力。
殖,即使康复后病毒依然可以潜伏于猫三叉神经结内造成慢性潜伏感染,潜伏期病毒仅保留基因组,最大程度逃避免疫监视,使病毒长期潜伏而不被机体清除。导致约80%的猫感染该病毒后终身带毒,当此猫遇到发情、分娩、泌乳、环境转换、类固醇药物等诱发病毒再活化应激因素时,可引起病毒再活化且排毒,呈应激性间歇性散毒。所以传染源包括急性感染期的猫及慢性潜伏感染排毒的猫。此外,本病也可以垂直传播,导致胎儿死亡或出生后带毒。此外,疱疹病毒在演化中形成了免疫逃逸机制,通过合胞体逃避体液免疫,急性感染期通过病毒表面的分子模拟逃避机体细
2 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本病主要感染猫科动物,其中2~6月龄幼猫易感,发病率可达100%,病死率20%~50%。病毒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经由口鼻、结膜等途径进入体内,进而引发鼻黏膜上皮细胞裂解性感染,并借此传播至结膜、咽喉、气管、支气管,出现局部多发性坏死。感染后24h开始排毒,持续数周。此外,病毒也可在神经元细胞内复制增
1 病原
猫疱疹病毒1型属疱疹病毒科,甲
因此,家猫和流浪猫的弓形虫防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主要手段有:流浪猫治理,流浪猫的食物较杂,患弓形虫病的几率高,且其活动范围广传播能力强,,因此城市和乡村要对流浪猫进行集中治理,集中饲养驱虫;宠物猫严禁饲喂生肉或生的动物内脏,应食用科学的猫粮,尽量保障家猫生活环境安全,尽量不让家猫离开室内。一方面防止其误食中间宿主,如老鼠,另一方面也防止其粪便污染环境,阻断其对弓形虫的传播。
病。然而,弓形虫可以在人类中引起严重的疾病,尤其是新生儿和免疫受损的人,他们甚至可能死于弓形虫病。在许多动物宿主物种中,弓形虫病也具有一定的致死率。寄生虫可以通过跨越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生物限制性屏障进入免疫特权部位。免疫受损个体的慢性感染重新激活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先天性传播可能发生在母亲未经治疗的原发性感染期间,通常会导致新生儿脉络膜视网膜炎和脑积水。
期驱虫,并减少其户外活动,科学饲养等。由于猫的粪便中的弓形虫会污染环境,因此养殖其他宠物的家庭,也应为其宠物进行定期驱虫,并避免户外误食食物。在日常生活中,案板和刀具要严格做到生熟分开。弓形虫会引起流产,孕妇要尽量减少与不明来源动物的接触,孕前可做检查确认是否感染弓形虫,体内是否有抗体等。未来关于弓形虫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应该考虑卵囊作为人类潜在传染源的作用,目前监测这些来源的方法仍有待进一步开发。
参考文献:
[1]怀孕主人如何与猫咪相处[J]. 北京农业,2010(13): 34-35.
[2]胡坚.猪弓形虫病的诊断与防治[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0(12): 127.
[3]Sebastian Lourido. Toxoplasma gondii. Trends Parasitol. 2019 Nov; 35(11): 944-945.
[4]Jitender P. Dubey, Camila K. Cerqueira-Cézar, All about T oxoplasma gondii infections in pigs: the past decade. Vet Parasitol. 2020 Dec; 288: 109185.
5 人弓形虫病及预防措施
数据表明,全世界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感染了弓形虫,但在不同地区,人感染率差异较大。在美国和英国,估计有16%~40%的人口受到感染,而在中南美洲和欧洲大陆,估计感染人数在50%~80%之间。大多数感染在具有免疫能力的人中是无症状的,但也有一些会导致视网膜损伤。到目前为止,先天性弓形虫病最常见的后遗症是眼部疾
6 结语
社会应加大对防治弓形虫的知识科普,人们需对弓形虫的生活史有一定的了解,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弓形虫在人群中的传播。为了防止人类感染弓形虫,处理肉类的人在开始其他工作之前应该用肥皂和水彻底洗手。洗涤是有效的,因为肉中的弓形虫是通过与肥皂和水接触而被杀死的。其他有效预防手段有:饲养者对宠物猫进行定
42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www.zgzysy.com2021年第10期 疫病防控胞免疫。由疱疹病毒引发。而荧光定量PCR检测到的病毒浓度信息,如鼻或眼分泌物中呈现高病毒浓度时,代表病毒复制活跃,可能与临床症状有关,如浓度低时代表潜伏感染。但现有的PCR方法无法区分疫苗毒与野毒感染,所以结果依然需要谨慎判断分析。
化,只能提高剂量达到治疗效果。这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副作用风险。4.5 疫苗 疫苗免疫是重要手段,但现阶段疫苗不能完全防止病毒感染,仅能减少潜伏于三叉神经的病毒载量,减少病毒排出。在治疗方面,猫鼻支的治疗性药物主要包括赖氨酸、干扰素及阿昔洛韦、泛昔洛韦、喷昔洛韦等核苷酸类抗疱疹病毒药物。但也是由于诊断手段缺乏,导致药物效果评价存在争议。
3 临床症状和诊断
主要引发急性上呼吸道疾病及眼部疾病。幼猫常出现粘膜表面糜烂及溃疡、鼻炎和结膜炎,其中角膜树突状溃疡被认为具有诊断特异性。典型的症状包括发热、厌食、浆液性眼鼻分泌物、结膜充血、打喷嚏,也可能造成原发性肺炎及病毒血症,继而引发全身症状和死亡。常与杯状病毒、衣原体、波士杆菌、葡萄球菌等混合感染造成多病原呼吸道综合征。而这些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相似,很难通过临床症状进行确诊,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
3.1 病毒分离 猫疱疹病毒能够在F81细胞内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所以该方法可以确切反映出具有增殖能力的病毒存在。但猫疱疹病毒对环境抵抗力弱,对病毒保存要求高加之耗时;更重要的是,无症状的携带猫分离的病毒检测结果不具有诊断意义,导致临床中不常用此方法确诊。
3.2 血清学 虽然可通过血清中和试验或ELISA检测血清中抗体来诊断,却不能区分疫苗和野毒抗体,并且抗体滴度与症状未呈现正相关,所以血清学检查在诊断上意义不大。
3.3 分子生物学 包括普通 PCR、巢氏 PCR、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等都可用于猫鼻支检测。但该方法灵敏度太高,检测结果与疾病状态可能无关。如PCR阳性结果可能代表少量病毒排放或病毒潜伏感染,未必代表目前症状
4 防治
4.1 赖氨酸 赖氨酸一度成为宠物诊疗机构治疗的猫鼻支提倡的处方,但临床试验证明在患有慢性疱疹疾病的猫,只有终生每日使用赖氨酸治疗才可能有益,而只在急性发作或复发期治疗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与眼部疾病是无效的,甚至可能对疱疹病毒在猫体内的复制具有增强作用。所以这只是一种辅助治疗,为更好的控制病情,可能必须使用抗病毒药物。4.2 干扰素 虽然已有相关临床研究证明了干扰素具有治疗效果,但目前并未批准干扰素在宠物临床中的使用,仍需进行更多的临床治疗试验进一步评估干扰素对于猫鼻支的治疗效果。
4.3 核苷酸类抗疱疹病毒药物 此类无环核苷类似物通常用于人甲型疱疹病毒的全身治疗,包括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喷昔洛韦(及其前体药物泛昔洛韦)。这些药物都需要3个磷酸化步骤才能被激活。第一步必须由疱疹病毒吸收后由病毒内胸腺激酶催化,后两步则需要宿主激酶磷酸化形成三磷酸化合物,抑制DNA聚合酶从而阻断DNA复制发挥抗病毒效果,而宿主的不同直
接会影响药效。如阿昔洛韦在临床治疗猫鼻支虽然有效,但其抗病毒效力低且生物利用度低,而加大剂量又造成了骨髓抑制和肾毒性限制其使用。泛昔洛韦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猫鼻支药物,是活性化合物喷昔洛韦的前体药物,但泛昔洛韦需要脱乙酰才能转化为喷昔洛韦,而猫无法转
5 结语
虽然猫鼻支并非烈性传染病,但其感染后终生带毒、慢性潜伏期感染与复发的特点,导致目前并没有简单地检验方式可以测得此潜伏状态,成为临床诊治难点。总之,猫鼻支的研究任处于初期,但随着更多诊断方法应用于宠物,以及对当前可用药物的不断试验,在未来有希望出现确定的诊治猫鼻支的有效方案。
参考文献:
[1]林政毅.猫博士的猫病学(第二版)[M].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8
[2]Richard W. 小动物内科学(第5版)[M].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9
[3]Bol S,Bunnik E M.Lysine supplementation is not effective for the prevention or treatment of feline herpesvinIs l infection in cats:a systematic review[J],BMC Vet Res, 2015, 11(1): 1-15
[4]黄明.猫传染性鼻气管炎研究进展[J]. 山东畜牧兽医,2013, (9): 80-82
[5]赵涵.猫疱疹病毒 1 型宠物猫感染模型的建立[D]. 吉林农业大学,2019
[6]Susan E.Little. 猫内科学(第7版)[M]. 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
[7]Norsworth,G.D. 猫病学(第四版)[M].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8]Tai S S, Holz C, Engstrom M D, et al. In vitro Characterization of Felid Herpesvirus 1 (FHV-1) Mutants Generated by Recombineering in a Recombinant BAC Vector [J]. Virus Research, 2016, 221: 15-22.
[9]牛江婷,伊淑帅等.猫病毒性鼻气管炎治疗性药物研究进展[J]. 中国兽药杂志,2017(2): 274 -278
43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