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2-01 14:34:28 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越窑青瓷是从原始青瓷发展而来的。战国时期的原始青瓷尊、青瓷卣、青瓷鼎、青瓷瓿等青瓷器型,以及各种青瓷纹饰几乎完全是青铜器的翻版,真正具
有自身艺术与工艺特征的陶瓷产品并未产生。直到浙江上虞地区越窑青瓷的烧造成功,才意味着陶瓷工艺开始摆脱青铜器的影子,走向自成体系的成熟。任何文化与艺术品的产生都是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做铺垫的。青瓷文化从它产生开始,最先受到的影响应该是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而早期越窑青瓷的代表器物——佛寺罐就是佛教文化与中华本土文化交融的最典型的器物。
这种盛行于三国两晋时期的堆塑瓷,外形似罐,通常称之为“谷仓”。因与佛教及丧葬有关,故又称“佛寺罐”、“塔式罐”、“神亭”等。佛塔起源于印度,佛塔是佛家用来存放佛舍利与供奉佛像、佛经之用。在中国最早的文化中是没有类似于“塔”的建筑,与“塔”这个文字的。直至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被音译为“浮屠”、“佛图”的佛塔也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流行。塔的层数一般分为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佛教中等级最高的为七层塔,所谓七级浮屠。
当青铜文化翻到陶瓷文化的这一篇章的时候,中华大地也发生重大变化。东汉末年的三国纷争,到两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外族入侵,南北分裂。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在这样大的历史背景下,佛教在中国开始大肆盛行,各种各样的佛塔也在全国各地纷纷建起,人们通过对佛教皈依寻找精神的寄托。反映到手工业上面,就是青瓷佛寺罐的出现。这种以佛塔为原型的器物,不仅是佛教文化在世俗社会的体现,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在中国文化中,灵魂不灭的思想一直延续了数千年。当佛舍利塔传入中国,立
即被本土的丧葬文化所接受,作为随葬的冥器的青瓷佛寺罐不仅是佛家存放舍利的器物。佛寺罐不仅有佛塔的造型,同时是堆有各种动物,飞鸟乃至仆人簇拥的死者生前生活场景再现。
青瓷堆塑“佛寺塔”为西晋越窑,高47.5厘米,腹径28厘米,底径15.7厘米。罐为盘口鼓腹,上设楼台百戏、飞禽走兽及五联罐,组成一大罐整体造型。罐身塑飞鸟六十八只、飞鼠十二只、猴子十三只、狮子四只、辟邪十只、蜥蜴十一条、龟四只、鹿两只、犬一条、楼台三层、阙两个、佛像七尊,并塑有胡人形象的杂技俑十人。器物造型优美,各种堆塑神态极为生动,是两晋时期越窑工匠们对于陶瓷工艺品的真正飞跃性的创新。充满想象力的动物、人物艺术造型与娴熟的堆塑技艺,标志着越窑青瓷产品真正开始走向成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