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提升幸福力 增强幸福感

2022-11-07 来源:好走旅游网
教师心理健康

----提升幸福力,增强幸福感

今天暑假我在保定进修学校听了柴素芳教授的讲座《提升幸福力,增强幸福感》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今天我与大家也谈谈这个话题。

你幸福吗?你们认为什么是幸福?有的人说,我有了可爱的女儿,这是我最大的幸福;有的说我生活工作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这就是幸福;还有的说我的家人、亲人身体都康健是幸福;也有人说我感到很幸福,但为什么幸福却不知道怎么表达;……等等。

一般认为,幸福感的构成成分应该包括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物质幸福满足一个人物质生活的需要,是幸福感的外在表现;精神幸福满足一个人精神发展的需要,是幸福感的内在依托。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幸福必须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和谐统一,不能因为精神幸福的高尚而贬低物质幸福。提高教师的幸福感,既要从内在幸福感方面找途径,也要从外在幸福感方面寻找策略。 一、外在幸福感

幸福感的产生不仅存在于结果中,也存在于过程中。提高外在幸福感的关键词是“成长”,在成长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促进成长。共同成长是教师获取幸福感的节本策略。 1、与家人共同成长

幸福不仅仅来自工作中,更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家庭。爱人的体贴周到,孩子的天真可爱,父母的健康安乐,是幸福;家人的互相激

励,彼此促进,和谐共进,愉悦成长,更是幸福。反之,那种难以付出自己或亲人的健康乃至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杰出”、“优秀”是不可能使人产生幸福感的。

作为教师,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教师。教师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共性,需要吃饭穿衣,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教师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人,一个可以拥有正常生活的现代人。教师会为衣食而忧,会被财富与权势所累,也会被亲情、爱情、友情所困。教师在努力做人、努力工作的同时,也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可以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做一个完完整整的人,一个快乐时尚的人,一个幸福的人。

实际上,那种放弃家庭教育、放弃自己的孩子、牺牲家庭幸福的教师绝不可能是称职的教师。教师家庭的孩子也是需要精心培育的幼苗。如果教师放弃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不能与家长共同成长,这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也是一种罪过!从这种意义上讲,教师教不好自己的孩子,不仅当父母不称职,当教师也是不称职的。

教师的幸福首先应该建立在家庭幸福的基础上,与家人共同健康地成长,努力把自己的家庭打造成为和谐家庭的榜样。 2、与学生共同成长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以蜡烛来形容教师,“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实际上,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教师是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在成长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学业进步而喜悦,为学生的勤奋努力而高兴,也可以为自己的教学进步而欣慰,

为师生的教学相长而欢乐。

一代代学生的铭记是教师永远的安慰,千万个学生的感激是教师不尽的财富。这种“安慰和桃李满天下”的财富,正是教师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源泉。

3、与同事共同成长

在我们的工作环境中,每天与我们朝夕相处的除了学生,还有我们的同事。我们生活的快乐与烦恼,工作的舒心与不快,都与我们的同事相关联。我们是与同事一起成长的。与同事共同成长,就意味着要与同事一起探讨教育教学问题,研究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与同事共同成长,就意味着要与同事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获得失败的启迪,感受挫折的焦虑,与同事工程和谐相处,互相激励,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4、与学校共同成长

学校的成长仅靠某一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体教师、学生共同为学校的进步增添光彩,才能推动学校的发展,才能促进学校的成长。同样,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学校的培养。

5、与社会和谐发展

一些人认为,教育是一种职业,是为了糊口的一份工作。一些人认为,教育是一种事业,是净化人类心灵的高尚行为。实际上,教育既是糊口的工作,也是高尚的事业。

当然,如果教师连自己的糊口问题都不能解决,哪就无法谈及净化心灵的问题,无法涉及人类文明的传承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

国家重视教育、重视教师、努力提高教室政治和生活待遇的原因。 如果教师的温饱能够得到解决,不存在衣食之忧,那就应该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修养,如何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去教育和影响周围的人,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种高尚的事业,使教师的发展逐步与社会的发展和谐、协调起来。

我们既然选择了教育,选择了成为“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就应该与社会和谐发展,应该考虑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做出贡献,就应该轻物质、重精神,多一份淡定、少一份攀比,多一份奉献、少一份索取。那种以教师的荣誉、教师的尊严换取的富裕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吗? 二、内在幸福感

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感受和体验是不同的,这种感受和体验取决于人的内在素养,取决于人的境界。可以说,提高教师内在幸福感的关键途径就是提高做人的境界。 1、自得其乐

从前,有两家毗邻而居的穷人和富人。穷人家整天欢声笑语,亲人彼此间都轻松自在,富人家则整天为着那些金钱愁苦不堪,亲人间彼此间勾心斗角。后来,富人家发现都是钱在作怪,于是就在一天晚上将所有的钱丢在穷人家的院子里。从此,富人家的人也变得快乐起来,而穷人家不再有欢笑了。

这则故事说明人的幸福不是建立在财富的多少上,财富多不一定幸福。相反,不受财富和欲望之累,人倒是能够活得轻松自在,在自得其乐中享受幸福的生活。

自得其乐是一种基本境界,是一种善于发现并享受生活乐趣的人生态度。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世俗意义上的富人,因此,教师应该学会自得其乐地从事教育事业,拥有一种随遇而安、心平气和的心境,享用教育过程中的辛劳和快乐,耐得住清贫与寂寞,受得起挫折与考验。以淡泊名利之心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自然就会自得其乐,乐在其中。

2、提升幸福境界

一只小狗问妈妈:“幸福在哪里?”妈妈说:“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啊!”小狗转着圈想咬住自己的尾巴,却始终咬不上。当它满怀悲伤地以为永远也抓不住幸福时,妈妈说:“孩子,其实你不用费力地去抓它,只要你抬起头向前走,幸福就会永远跟在你的身后。” 这则故事说明,刻意地去追寻幸福,结果可能徒劳无功:倘若顺其自然,昂首向前,幸福就会自然地尾随于身边。

幸福是无处不在的。关键取决于人的内在境界的高低,取决于人感受幸福的能力,取决于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敏感和活跃程度。作为教师,能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是一种幸福;能用自己高超的教学艺术感化学生,是一种幸福;能用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固守教育这一片热土,更是一种幸福。

提高教师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高教室感受幸福的境界和敏感程度,丰富和拓宽内心世界。只有当我们主动去感受幸福、体验幸福时,幸福才会伴随我们左右;只有当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勤于思索、勇于实践、乐于付出、不断进取时,我们才能抓住幸福的尾巴。

作为教师,我们要将教育事业当做一种享受幸福的事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付出我们的爱,从中学会享受课堂、享受学生、享受生活、享受一切,充分地感受和体验教育的幸福。 3、为幸福开疆辟土

提高感受幸福的境界与开拓新的幸福疆域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仅要留意和珍惜身边的小幸福,自得其乐地从事教育工作,也要扩大眼界、树立理想,为幸福开疆辟土,愉快地开创教育事业的新局面,建立大幸福。从小的方面讲,我们从事的是具体的教化、教育工作,当学生需要教育的时候,我们作为“行为示范”的师者实施公正民主;当学生迷茫不定的时候,我们作为博采众长的智者指点迷津;当学生停滞不前的时候,我们作为可亲可敬的长者激励向前;当学生陷于苦恼的时候,作为平等相处的朋友帮助开导……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可以从教育的细微之处感受到种种幸福。从大的方面讲,我们很大一部分的精力和责任都是放在“光宗耀祖”(广义的光宗耀祖是光民族之宗,耀国家之祖)的传承性方面,放在不断净化人类的心灵上。有了这种教育理念和理想,幸福的疆域就自然变得异常开阔,幸福的感受和体验就会越来越多。我们把孩子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让他们接过接力棒,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就是对人类发展的有益贡献,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是依据人们自己界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一种整体评价。幸福感表现出来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与客观世界密切相关,是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

提高教师的幸福感,作为社会和学校,应在努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方面下功夫,要通过物质保障来保证教师的社会地位,要引导教师提升感受幸福的境界。作为教师,要在感受物质幸福的同时,积极丰富和拓宽自己的内心世界,树立教育理想,拓宽幸福疆域,努力提高感受幸福的境界和敏感程度,在教育生活中享受幸福,乐在其中。

关注幸福是我们所有人最真切的话题,关注幸福指数,反映了我们社会的进步。你们为社会、为人民作出了贡献,社会和人民感谢你们,你们一定会有一种成就感和幸福观。

然而,幸福,作为人们的一种内心感受,绝不仅仅局限于有房住、有钱花等物质的层面,因为有了房子,有了钱的人们,未必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同在蓝天下,有的人感到幸福,有的人感到不幸福呢?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有没有具备幸福力。

何为幸福力?所谓幸福力,即发现幸福,感受幸福、认知幸福,创造幸福和传播幸福的能力。

首先,柴教授从培养自身发现幸福、感受幸福的能力讲起,用大量生动和自身感人的实例告诉大家,人生在世不可能全是顺境和坦途,遭受挫折,体验痛苦,是人生的必修课,深刻的幸福,应该是经历了痛苦而体验的酣畅淋漓的快乐。生活中并非都是黑暗和不幸,只

要具有了一双善于发现幸福的眼睛,具有感受幸福的心灵,即使处于逆境,依然会笑着面对。

其次,柴教授指出,我们还应该培养自己认知幸福的能力。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的合理欲望通过正确途径实现或部分实现后的心理体验。幸福可以区分为四种类型: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守法是获得幸福的底线,道德是通往幸福的阶梯,有道德不一定会幸福,但丧失了道德绝不会有真正的幸福。柴教授例举了沧州“青县好人多”的生动事例,告诉大家:只有善于用自己的爱心和善行去给予他人、创造幸福的人,才不会孤独,不会无助,才能够获得社会和他人的尊重,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

再次,柴教授还指出,应该培养自己创造幸福的能力。他为大家放了画师创造一幅精美作品的视频,而后请到会的公司管理人员分析一下,通过看这个视频,自己领悟到了什么道理。有位年轻的管理人员说获得幸福的过程,如同绘画大师创造一幅绘画的过程,绘画要从一点,一笔入手,我们每个人的幸福也要靠一点一滴的创造。柴教授肯定了这位年轻人的发言,她说,这位年轻人说得太好了,人生如同绘画大师创意下的黑板和画布,不同的人由于他们的创造力不同,绘画技能和技巧不同,因此,赢得的结果也会截然不同。这个视频告诉我们,不要小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创造幸福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做有心、有意的人,而不要做无心、无意的人。怎么创造幸福?要从打基础做起,在人生的道路上,认真走好每一步,画好每一笔。

最后,柴教授谈到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有着错综交织的联系,幸福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才能获得双赢,幸福需要传递。如何传递幸福?传递幸福需要靠自己去争取,传递幸福需要靠爱心去支撑,传递幸福需要靠胸怀去搭桥,传递幸福需要靠行动去落实。

柴素芳教授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过程中,始终联系河北建设集团多年来开展“做有思想的企业,做有人格的法人”的“家人文化”,

以“营造和谐的家,塑造尽责的人”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用“善待历史人、激励现在人、吸引未来人”点燃企业职工希望之火,用爱心去凝聚企业职工的力量,创造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推动企业职工以公司为家,以公司发展为荣,人人为公司争做贡献,使河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屡立功勋的感人实际。

在即将结束自己的讲座时,柴教授强调指出,企业是为人类幸福而存在的。企业存在的意义有两个:一是为社会创造幸福,二是为员工创造幸福。因此,广义的讲,幸福企业就是能够为人类创造幸福的企业。狭义的讲,幸福企业就是能够满足员工幸福感的企业。柴教授引用了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主席卢俊卿提出的幸福企业的六大指标,即和谐友爱、快乐工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受人尊敬、健康长寿,指出河北建设集团不仅正在努力把自己的企业打造成这样的幸福企业,而且更令人感动的是,他们用自己的真情感恩回报社会,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去年河北建设集团纳税额超过6

亿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0万多个。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公益事业方面捐款超过了2000万元。今年,公司决定设立5000万元的公益资金,每年在公益事业方面的投入不少于300万元。

柴素芳教授最后充满激情地预祝河北建设集团的明天更加美好!祝愿河北建设集团的职工更加幸福!讲座在与会者热烈地掌声中结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