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生平事迹及《伤寒杂病论》方源考
2022-10-13
来源:好走旅游网
270 叫£中医2010年2月第32卷第2期Hebei J TCM。February 2010。Vol 32,No.2 张仲景生平事迹及《伤寒杂病论》方源考 张永文蔡辉沈思钰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江苏南京【关键词】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考证 210002) 【中图分类号】 R一05;R 222.1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619(2010)02—0270—03 东汉张仲景因“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 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 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 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 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伤寒卒病论集・原序》)。《伤 表。《后汉书・刘表传》日:“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也 ……阶说其太守张羡曰:‘夫举事而不本于义,未有不败 者也’……羡日:‘善’,乃举长沙及旁郡,以拒表,遣使请 太祖,太祖大悦。”官渡役在献帝建安五年。羡卒,子怿嗣 为长沙太守,刘表并之。《三国志・刘表传》日:“长沙太 守张羡叛表,表围之,连年不下,羡病死。长沙复立其子 怿,表遂攻并怿,南攻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 寒杂病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伤寒论・序》), 被后人尊为方书之祖,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 础。兹参考相关史书文献,对于张仲景生平事迹及其《伤 寒杂病论》方源进行考证,并提出管窥之见。 1 张伸景生平事迹考 1.1张仲景长沙太守考林亿《伤寒论・序》引甘伯宗 十余万。”之后韩玄为长沙太守。《三国志・黄忠传》日: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表从 子磐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 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曹公 平荆州。《三国志・刘巴传》日:“荆州牧刘表连辟,及举 茂才,皆不就。表卒,曹公征荆州,先生奔江南,荆、楚群 士从之如云,而巴北诣曹公。曹公辟为掾,使招纳长沙、 《名医录》云张仲景“南阳人,名机……举孝廉,官至长沙 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医林列传》日:“张机字仲景,南阳人也,受业于同郡张伯 祖,善于治疗,尤精经方,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后在京 师为名医,于当时为 手……古今治伤寒者,未有能出其 外者也,其书为诸方之祖,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之, 故后世称为医圣。”《渊鉴类函》日:“汉书云:张机字仲景, 南阳之人也,受业于同郡张伯宜,善于治疗,尤精经方,所 零陵、桂阳。”《三国志・先主传》云:“先主与吴军水陆并 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先主表琦 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 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三国志・诸葛 亮传》“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 阳、长沙三郡”,此时建安十三年,之后廖立为长沙太守。 《三国志・廖立传》“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先主领荆 州牧,辟为从事,年未三十,擢为长沙太守”,长沙后终属 于吴。 著有伤寒三十二篇,为后世方脉之祖。”张仲景在序言中 云“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故可知张仲景著《伤寒杂 病论》在建安之初,不过十年,考史书长沙太守有孙坚、苏 代、张羡、张怿、韩玄、韩琮、廖立等,而未见有张仲景为 “长沙太守”之记载。 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表举州以应绍,长沙太守张 灵帝时,孙坚守长沙。《后汉书・刘表传》曰:“初平 元年,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睿,诏书以表为荆州刺 羡举长沙及旁三郡拒表,为建安四五年间事也,羡父子相 继据长沙,张仲景不得为其太守。张仲景在《伤寒卒病论 史。”又《丛桂偶记》日:“中平四年,零陵人观鹄,自称平天 将军,寇桂阳,长沙太守孙坚击斩之。”及袁术有南阳,以 苏代领长沙,《后汉书・袁术传》日:“术畏董卓之祸,出奔 南阳,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引兵从术。刘 集・原序》中称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是在建安七八 年中,《伤寒论》于是始作。由是观之,灵献之间,似无张 仲景守长沙之说也。张仲景为长沙太守一说,似乎并不可 信。亦有学者认为仲景与羡、怿或为一宗,张羡或为张仲景, 表上术为南阳太守,术又表坚领豫州刺史。司马彪《战 略》曰:“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领长沙太 守。”建安三年,长沙太守为张羡,率零陵、桂阳二郡,畔刘 作者简介:张永文(1975一),男,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方剂 的配伍及临床应用。 难免有些牵强附会,史书载张仲景见何颐,何颐谓臼:“君用 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张仲景或闻此言则弃官一心为 良医,或其为长沙太守甚短,故史书并无记载。 1.2张仲景临床事迹考 张仲景l临床事迹史书记载不 多,大多云其医技高超,其中也颇有几分荒诞不经之事, 但张仲景诊脉之慎微,医技之高超从中也可略见几分。 可北中医2010年2月第32卷第2期Hebei J TCM,February 2010,Vol 32,No.2 271 《晋书・皇甫谧传》日:“黄帝创制于九经,岐伯剖腹以蠲 肠,扁鹊造虢而尸起,文挚徇命于齐王,医和显术于秦晋, 仓公发秘于汉皇,华佗存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 《法要》记载的60首方剂有23首见于《伤寒杂病 论》,如小补心汤与张仲景之栝楼薤白半夏汤方剂组成相 同,主治亦同,惟煮药张仲景用白酒一斗,此用白哉浆一 斗;大补心汤与张仲景栝楼薤白桂枝汤组成及主治相同; 《三国演义》张松难杨修,问日:“蜀中人物何如?”松曰: “文有相如之赋,武有伏波之才,医有仲景之能,卜有君平 小泻心汤与张仲景泻心汤组成相同,用法“以麻沸汤三 升,渍一食倾,绞去滓”;小泻脾汤与张仲景四逆汤组成相 同;小补脾汤与张仲景理中丸组成、主治及加减法均相 同;泻心汤与张仲景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用药相类,惟多 一之隐,九流三教,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不可胜纪,岂能 尽数也。”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云:“汉有华佗、张仲 景,其他奇方异治,施世者多,亦不能尽记其本末。若知 直祭酒刘季琰病发于畏恶,治之而瘥。云:“后九年季琰 味甘草;泻肾汤与张仲景之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相类, 只多一味生姜;建中补脾汤组成及主治与张仲景小建中 病应发,发当有感,仍本于畏恶,病动必死”。终如其言。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日:“君有病,四十当 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 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日:“服汤否?”仲宣曰:“已 服。”仲景日:“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 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 言。此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太平御览》引《何颐别 传》:云:“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颐,颐谓日:“君用思精而韵 不高,后将为良医。卒如其言,颐先识独觉,言无虚发。” 1.3张仲景墓祠考《中国医籍考・卷二十四》云:“又 按南阳府志载,清张三翼募建张医圣祠序,桑芸张仲景先 生祠墓记,称南阳郡东南阜处,父老相传,为先生墓,与故 宅存在。洪武初,有指挥郭云仆其碑,墓遂没,越二百六 十余年,为崇祯戊辰,有兰阳诸生冯应鳌者,感寒疾殆危, 恍惚中,有神人抚体,百节通快。问之,日‘汉长沙太守南 阳张仲景也。’城东四里许有祠,祠后七十七步有墓,今将 凿井其上,封之惟子,后病愈。千里走南阳,访之不可得, 因谒三皇庙,有仲景像,即纪石庙中而去。后数年,园丁 掘井得石碣,题日: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云”。 2《伤寒杂病论》方源考 《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法要》)是敦 煌遗书中保存较为完整并极具代表性的著作,经学者多 方面考证与研究认为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其学术价 值集中体现在《法要》记载的60首方剂,这6O首方剂源 白于古佚书《汤液经法》,由于《汤液经法》已佚,故通过 《法要》可窥其原貌,且《法要》藏于敦煌藏经阁中,未经过 流传,未经过校正,因此较好地保存了其原貌。 《法要》中:“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华元 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JiI、范将军等,皆当代名 贤,成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 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 规矩也。”《法要》还进一步指出:“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 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 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 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 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二旦及六神大小汤即大小阳旦汤、大小阴旦汤、大小青龙 汤、大小白虎汤、大小朱鸟汤、大小玄武汤、大小勾陈汤及 大小腾蛇汤,共计16首。 汤相同;小阳旦汤方药组成、主治与张仲景桂枝汤相同, 其服药法略粗于张仲景之法;正阳旦汤(小阳旦汤服用方 法之后指出:“若加饴一升,为正阳旦汤。”)即张仲景小建 中汤;大阳旦汤即张仲景黄芪建中汤加人参;大阴旦汤与 小柴胡汤相似,只多一味芍药,而其主治亦同;小阴旦汤 即张仲景黄芩汤加生姜,其证治与黄芩汤相近;小青龙汤 主治及方药与张仲景麻黄汤相同;大青龙汤与张仲景小 青龙汤主治及方药相同;小白虎汤即张仲景白虎汤;其方 药组成、主治及服药法均相同;大白虎汤与张仲景竹叶石 膏汤主治相同,仅此方用生姜,张仲景用人参;小朱鸟汤 即张仲景黄连阿胶汤;小玄武汤与张仲景真武汤主治及 方药皆相同,因唐避玄宗之讳而改玄武为真武;大玄武汤 组成即为张仲景真武汤与理中汤之合方./J、腾蛇汤其证 治似同张仲景小承气汤,仲景易芒硝为大黄去甘草;大腾 蛇汤类同张仲景大承气汤,仲景去甘草、葶苈及生姜;启 喉方与张仲景瓜蒂散方药组成及主治皆同。 由此可见张仲景确以《汤液经法》为底本,然后“勤求 古训,博采众方”,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发展和丰富了《汤液 经汤》中的方剂,但《汤液经法》中的360首方剂在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中究竟保存了多少首,陈修园在《长沙方歌 括》中曰:“汉艺文志云:汤液经出于商伊尹,皇甫谧谓仲 景论伊尹汤液为十数卷,可知伤寒论、金匮要略诸方,除 崔氏八味。肾气丸、侯氏黑散外,皆伊尹之遗方也。”那么可 以认为,张仲景113方中除了崔氏八味丸及侯氏黑散2首 外,其他的11l方皆出于《汤液经法》。 《法要》中还云:“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 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 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 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 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即济水火,乃神 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 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明确指出张仲景是参 考了《汤液经法》而成《伤寒杂病论》,至于方名的改变,是 由于张仲景为了避道家之讳或突出方剂君药而以药物 命名。 结语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云:“伊尹以 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 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 272 河北中医20t0年2月第32卷第2期Hebei J TCM,February 2010,Vol 32,No.2 清代名医巧用“通”法治疗痹证※ 陈贵华李振彬 杨静 052560) (河北省深泽县医院中医科,河北深泽【关键词】 痹证;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 R 255.8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619(2010)02-0272—02 痹者,闭也,阻塞不通的意思,“通则不痛,痛则不 通”,这是中医学对疼痛病机的经典描述,同时也为疼痛 的治疗指明了方向,如何正确运用“通”字治疗痹证,这是 枝11次、刺蒺藜10次,另外常用的有防风、荆芥、威灵仙、 苍耳子等,或单味使用,或联合配伍。 2宣肺通络法 古今医家漫漫求索的目标,并留下了许多精辟的经验总 结,正如《医学新传》谓“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 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 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以通;寒者,温之以通,无非通之之 法”。《宋元明清名医类案》治疗痹证(风寒湿热痹)的诸 多医案中,清代名医治疗痹证的医案大约55例,他们治 疗痹证的方法较独特,基本反映了这一时期治疗痹证辨 祛风、散寒、化湿、活血、化痰,这是历代名医治痹的 方法,但清代名医中,以叶天士为代表的名家(另外有曹 沧州、曹仁伯、赵海山等),发前人之所未发,从五行学说 及脏腑生理功能出发,应用“实则泻其子”、“提壶揭盖”和 “开肺行水”的办法,在健脾利湿的基础上,施以杏仁、陈 皮、桑叶、苏梗宣通肺气,使肺气宣降适宜,通调水道得 当,有助于水湿下达膀胱,归于正化,从小便而出;使肺气 疏利,达到“子不实则母不壅”及“气行则湿化”的效果。 3除湿通络法 证思想,兹将清代名医巧用“通”法治疗痹证浅析如下。 1祛风通络法 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为百病之长,在人体正气虚 弱的情况下,易侵入肌肤,流窜经脉络道,阻塞气血运行, 而为痹证。无论在何种类型的痹证中,风邪总是无处不 在,在所有的医案中,几乎每个医案中都使用了祛风药, 尤以桂枝使用率最高,达15次之多,其次为秦艽14次、桑 ※项目来源: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学研究计划课题(编号: 2O06o81) 湿性重浊、黏滞,易损伤阳气,若阴雨连绵,涉水冒雨 或久居潮湿之地,或房劳汗出当风,或汗出入水等均可使 湿邪侵入人体,留滞肌肉、关节,阻塞气血运行发为痹证, 痹阻经络以后,以疼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肢体肿胀、筋 脉拘急、行动不便为特点,同时易与风、寒、热等邪相合, 如油人面、如水入泥,缠绵难愈,治之棘手,治宜除湿通 络,清代名医常用防己、革薜、海桐皮、羌活、独活、蚕砂等 药,其中防己达8次,羌活7次。 4温阳通络法 △通讯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自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中医风湿免 疫科,河北石家庄石家庄O5o082 050082 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易损伤人体阳气,阳虚则寒,内 外之寒相互助长,经络失于温煦,使经气运行受阻,营卫 气血凝结阻滞,经络闭阻不通而为痹。根据“寒者,温之 以通”,此时宜温阳散寒通络,常用药物有:附子、细辛、干 ◆ ●● ● ●● ◆ ◆ ◆ ◆ ●0◆ ◆ ● ・1 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中医风湿免疫科,河北 作者简介:陈贵华(1973一),男,主治中医师,学士。从事中医内 科及风湿免疫疾病临床研究工作。 ●●● ●● ● ◆ ● ●● ◆_¨●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 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唐容川在《伤寒论浅注补正》中 云:“神农本草经明药性也,未尝有配合之方。灵柩、素问 明造化阴阳之理,原其得病之由,除鸡矢醴、半夏秫米汤等 方外无方。难经八十一章,阐明内经之旨,以补内经所未 为源,《伤寒杂病论》为流,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 系,惜《汤液经法》未能流传与后人,《法要》的作者完整记 录下了《汤液经法》中的六十首方剂,使后人有幸能见《汤 液经法))360首方剂之1/6,而知张仲景经方之源,此实为 医学之幸事。 参考文献 [1] 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115—137. 言,亦无方。至汉张仲景得商伊圣汤液经,著伤寒论、金匮 要略二书,专取伊圣之方,而立三百九十七法,法以方而 行,方以法而定,开千百年之法眼,不可专谓为方。”因此神 农、伊尹及张仲景之间的传承关系是:商伊尹依《神农本草 经》撰《汤液经法》一书,张仲景依《汤液经法》而成《伤寒 杂病论》,可见伊尹与张仲景是一脉相承的,《汤液经法》 [2] 张永文,郭郡浩,蔡辉.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探 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3):3—5. (收稿日期:2009—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