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本题的考核点是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选项A计划购买的材料不属于资产;选项B属于一种损失,不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选项D属于负债。 2、【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A的处理是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付债券。应付债券属于负债类科目,所以会使企业的负债增加。 3、【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选项AC不影响资产,属于所有者权益内部的变动。选项D影响的是资产和负债,不影响所有者权益。 4、【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出租固定资产业务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其经济利益流入属于企业收入的范畴。对于企业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获得的经济利益,如工业企业出售无形资产净收益,不属于收入,而属于企业的利得,应计入营业外收入。 5、【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6、【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核算服务的对象,或者说是会计人员进行核算采取的立场及空间活动范围的界定。 7、【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持续经营前提主要解决会计主体的时间范围。会计核算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时,企业所拥有的各项资产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耗用、出售或转换,承担的债务也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清偿,并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经营成果。 会计主体假设解决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假设解决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它又是会计分期的前提。 8、【正确答案】 D 9、【正确答案】 A 10、【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另外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新准则把原准则的一贯性和可比性合并为可比性。 11、【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可比性要求会计核算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核算。 12、【正确答案】 A 13、【正确答案】 D 14、【正确答案】 A 15、【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本题的考核点是会计核算的质量要求。对期末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体现的是谨慎性。 16、【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重要性是指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要考虑经济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根据特定的经济业务对经济决策影响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因此,企业将劳动资料划分为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是基于重要性。 17、【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18、【正确答案】 C 19、【正确答案】 C
二、多项选择题 1、【正确答案】 AD
【答案解析】 B选项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分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存货跌价准备 不影响企业的负债。
选项C收回应收账款的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属于资产内部的增减变动,也不影响负债。 2、【正确答案】 BDE
【答案解析】 A.管理部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 贷:累计折旧
资产与所有者权益有变化(管理费用的变化会影响到所有者权益)。
B.固定资产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符合资本化条件时计提借款利息的分录为: 借:在建工程
贷:长期借款等
借方的资产和贷方的负债同时增加。 C.发放股票股利的分录为:
借:利润分配-转作股本的股利 贷:股本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发放股票股利属于所有者权益内部一增一减,总额没有变化。 D.采用折价发行债券,款项已存入银行的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贷:应付债券-面值
借方的资产和贷方的负债同时增加。
E.用银行存款支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租金的分录为: 借:长期应付款 贷:银行存款
借方的负债和贷方的资产同时减少。 3、【正确答案】 CD
【答案解析】 本题的考核点是负债的定义,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选项C属于计划中的行为,选项D属于或有负债,不符合确认负债的条件,所以CD都不应作为负债确认。 4、【正确答案】 ABCD 5、【正确答案】 ABC 6、【正确答案】 AC
【答案解析】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必须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核算,而不应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从法律形式看,AS股份有限公司增值税发票已经开出,商品已经发出,已经办妥托收手续,应该确认收入。但从经济实质看,对方企业在一次交易中发生重大损失,财务发生困难,短期内不能支付货款,所以,AS股份有限公司本月不确认收入。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7、【正确答案】 BC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的是实质重于形式的运用,选项A依据的是重要性。 8、【正确答案】 ABC 9、【正确答案】 BD
【答案解析】 可比性并不意味着所选择的会计政策不能作任何变更。一般来说,在两种情况下可以变更会计政策:一是有关法规发生变化,要求企业改变会计政策;二是改变会计政策后能够更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选项A、C的情况能够更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违背可比性。 10、【正确答案】 BD
【答案解析】 谨慎性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谨慎性要求合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及费用,不得设置秘密准备。 11、【正确答案】 ABCD
【答案解析】 谨慎性是指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判断时,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合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及费用。例如:(1)计提资产减值准备;(2)在物价持续下跌的情况下,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3)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方法计提折旧;(4)企业自行研发无形资产时,研究过程中的费用于发生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等。 12、【正确答案】 CDEF
【答案解析】 新准则取消了权责发生制,而将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取消了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和历史成本原则。另外把原准则的一贯性和可比性合并为可比性。 13、【正确答案】 ABCDE 14、【正确答案】 BCD
【答案解析】 财务会计报告按照编报期间分为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季度财务会计报告和月度财务会计报告,后三者统称为中期财务会计报告。
三、判断题 1、【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也有可能是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减少,资产总额不变,这也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
2、【正确答案】 对 【答案解析】 可比性要求: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新准则把原准则的一贯性和可比性合并为可比性。 3、【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按照谨慎性企业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随意提取资产减值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 4、【正确答案】 对
【答案解析】 符合重要性的要求。 5、【正确答案】 对
【答案解析】 重要性是指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要考虑经济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根据特定的经济业务对经济决策影响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企业会计核算时将劳动资料划分为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是重要性的体现。 6、【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为了明确会计核算的确认基础,更真实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但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 7、【正确答案】 对
【答案解析】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小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8、【正确答案】 对 9、【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不包括营业外收入。出售无形资产取得的收益,应计入营业外收入。 10、【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它不一定都是在日常活动中取得的,也包含企业在偶发事件中产生的利得和损失。 11、【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净资产就是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主要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如果当期除了有利润外,还吸收了一笔投资,使实收资本增加,会使得企业本期净资产的增减额不等于企业当期的利润额或发生的亏损额。
第二章 练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属于无法查明的原因,根据管理权限以批准处理后处理,借记“管理费用-现金短缺”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2、答案:A
解析:基本存款账户是企业办理日常结算和现金收付的账户。企业的工资、奖金等现金的支取,只能通过基本存款账户办理。 3、答案:D
解析: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4、答案:C
解析:其他货币资金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信用卡存款、存出投资款等。备用金不通过“其他货币资金”科目核算。 5、答案:C
解析:属于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溢余,经批准后,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贷记“营业外收入-现金溢余”科目。 6、答案:D
解析:办理托收承付结算的款项,必须是商品交易,以及因商品交易产生的劳务供应的款项。支票、银行汇票和汇兑都可以用于单位和个人的各种款项的结算。 7、答案:B
解析:企业将款项委托当地银行汇往采购地开立专户时,应借记“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8、答案:C
解析: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由交易双方商定,但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BD
解析:A项银行本票的付款期限为自出票日起不超过2个月;C项单位卡账户的资金一律从其基本存款账户转入,不得交存现金,不得将销货收入的款项存入其账户,也不得支取现金;E项签发空头支付,要按票面金额处以5%但不低于1000元的罚款。 2、答案:ABDE
解析:企业从开户银行提取现金,应当写明用途,由本单位财会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经开户银行审核后,予以支付现金。 3、答案:ACE
解析:属于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溢余,经批准后计入营业外收入。企业内部周转使用备用金的,可以单独设置“备用金”科目,除了增加或减少拨入的备用金外,使用或报销有关备用金支出时不再通过“备用金”科目核算。外埠存款不计利息,除采购员差旅费可以支取少量现金外,一律转账。 4、答案:ABCE
解析:一般来说,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应当遵循如下原则:严格职责分工、实行交易分开、实施内部稽核和实施定期轮岗制度。
5、答案:CDE
解析:企业的工资、奖金等现金的支取,只能通过基本存款账户办理,一般存款账户不能办理现金的支取;临时存款账户可以办理转账结算,也可以根据国家现金管理的规定办理现金收付。
6、答案:ABCD 7、答案:BE
解析:其他货币资金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存款、信用卡存款和存出投资款等。D项属于存出投资款。
第三章 存货
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制造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不得计入存货成本。 2、B
解析:ACD不能满足存货定义,不属于企业存货。 3、D
解析:在物价下降期间,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发出存货成本比先进先出法计算的的发出存货的成本低,因此,存货的计价方法由原来的加权平均法改为先进先出法后会减少企业毛利,同时减少存货和在产品。 4、A
解析:个别计价法的特征是注重所发出存货具体项目的实物流转与成本流转之间的联系,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 5、D
解析:材料实际成本=23.4×(80%+5%)=19.89(万元)。材料的合理损耗计入材料的实际成本中。 6、C
解析:A材料期末结存金额=(5000+22×100+27×100)/(250+100+100)×(250+200-400)=1100(万元)。 7、D
解析:随同产品出售并单独计价的包装物,其成本应计入当期其他业务成本。 8、C
解析: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180+18×(1-7%)+2=198.74(万元),实际入库9500公斤,实际单位成本=1987400/9500=209.2(元)。 9、B
解析:计量差错引起的原材料盘亏,计入管理费用。原材料运输途中发生合理损耗,计入存货成本。人为责任造成的原材料损失,由过失人赔偿。 10、A
解析:本期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额=[(200+45-150)-91]-2.5=1.5(万元)。 11、B
解析:合同部分:可变现净值=70-7=63,高于成本60,不需要计提准备;无合同部分:可变现净值=45-4.2=37.8,低于成本40,需要计提2.2万元的减值准备。 12、C
解析: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40-(200-12)]+[320-(300-15)]=87(万元)。 13、A
解析:此题为2001年试题。存货净额=28+21+36=85(万元) 14、B
解析:⑴存货可变现净值=(1800-600)×0.26-(1800-600)×0.005=306(万元);⑵存货期末余额=(1800-600)×(540÷1800)=360(万元);⑶期末“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余额=360-306=54(万元)⑷期末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54-45+45×600/1800=24(万元),注意销售时同时结转存货跌价准备。 15、D
解析:(7200-6975)-(6750-6075)=-450(万元)。 16、A
10日平均单价=(12500+25900)÷(400+800)=32(元/公斤);
18日平均单价=[(400+800-600)×32+7800]÷[(400+800-600)+300]=30(元/公斤);22日应转出材料实际成本=30×600=18000(元)。 17、B
解析:可变现净值是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须的预计税金、费用。 18、C
解析:为销售合同部分乙产品的可变现净值=6×56-6×1=330万元,成本=6×56=336万元,该部分账面价值为330万元;无销售合同部分乙产品的可变现净值=1×60-1×1=59万元,成本=1×56=56万元,该部分账面价值为56万元;2006年12月31日乙产品的账面价值=330+56=386万元。
二、多项选择题 1、 BCDE
解析:工程物资属于非流动资产,不属于企业存货。选项BCD是企业拥有所有权的财产,属于存货;现行会计制度规定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应以其账面价值列示,所以选项E也包括也内。 2、 ACE
解析:选项BD的法定产权已不属于本企业。 3、 BCDE
解析:材料委托加工后如果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则已交的消费税计入应交税费,以后生产领用时可以抵扣,不计入材料成本。
4、 AD
解析: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管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应当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也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再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
5、 CE
解析:AB项计入营业外支出,D项计入存货成本。 6、 BDE
解析:A与C不需将存货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只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7、 ABDE
解析:一般纳税人进口原材料交纳的增值税可予抵扣,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 BDE
解析:A不对,跌价准备应按照账面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提,而不是按账面成本与市场售价的差额计提。 9、 ABCD
解析:企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 10、 BCE
解析: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11、ABD 12、AE
三、计算分析题 1、答案: (1)先进先出法计算该企业2007年1月31日存货的账面金额=14000+(4×1000)+(4.2×1000)-(3.5*1000+3.5*3000+4×1000)=4200(元),即只剩1月20日采购的4.2×1000=4200(元)
(2)计算期末存货的影响金额。 如果继续采用加权平均法,发出存货=5000×(14000+4×1000+4.2×1000)/(4000+1000+1000)=18500(元),期末存货14000+4×1000+4.2×1000-18500=3700(元)。 由于改变计价方法对期末存货的影响金额=4200-3700=500(元),即改变方法后,存货成本增加了500元。 2、答案:
(1)库存X产品成本=[(200×0.12+300×0.14+100×0.15)+26]×60%=64.2(万元) 库存X产品可变现净值=58-4=54(万元)按照孰低原则,库存X产品的年末账面价值=54(万元)。
(2)库存A材料成本=(500-100)×0.15=60(万元) 库存A材料可变现净值=50(万元)
按照孰低原则,库存A材料的年末账面价值=50(万元)
(3)应计提的减值准备=(64.2-54)+(60-50)=20.2(万元)(期初两项存货的减值准备均为零)。
(4)写出销售该产品的会计处理分录:
借:银行存款 31.59 贷:主营业务收入 27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4.59 借:主营业务成本 27 存货跌价准备(减值准备合计10.2万元,等比例结转50%)5.1
贷:库存商品 32.1 借:销售费用 2 贷:银行存款 2 3、答案:
(1)购入材料:
借:原材料 1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0 贷:应付账款 11700 (2)接受投入的原材料:
借:原材料 5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00 贷:实收资本 58500 (3)盘盈原材料:
借:原材料 75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75000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75000 贷:管理费用 75000 (4)委托加工材料: 发出委托加工材料时:
借:委托加工物资 150000 贷:原材料 150000 支付加工费和相关税金:
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原材料费用150000+加工费10000)÷(1-消费税率10%)=177777.78(元)
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177777.78×10%=17777.78(元)
借:委托加工物资 1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0 -应交消费税 17777.78
贷:银行存款 (10000+1700+17777.78)29477.78 收回加工物资时:
借:原材料 160000 贷:委托加工物资 (150000+10000)160000 (5)结转包装物成本:
借:其他业务成本 4000 贷:周转材料-包装物 4000 4、答案:
(1) 库存商品甲
可变现净值=380-10=370
库存商品甲的成本为300万元,应将存货跌价准备30万元转回。 借:存货跌价准备 30 贷:资产减值损失 30 (2) 库存商品乙
有合同部分的可变现净值=230-25×40%=220 有合同部分的成本=500×40%=200
因为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无合同部分的可变现净值=290-25×60%=275 无合同部分的成本=500×60%=300
因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25元,须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5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25
贷:存货跌价准备 25 (3) 库存材料丙
可变现净值=110-5=105
材料成本为120万元,须计提15万元的跌价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 15
贷:存货跌价准备 15 (4) 库存材料丁
有合同的A产品可变现净值=4500×(1-10%)×8=32400 无合同的A产品可变现净值=5000×(1-10%)×2=9000 有合同的A产品成本=1600×20/10×8+2000×8=41600 无合同的A产品成本=1600×20/10×2+2000×2=10400
由于有合同和无合同的A产品的可变现净值都低于成本,说明有合同和无合同的A产品耗用的丁材料均发生了减值。
有合同的A产品耗用的丁材料的可变现净值=4500×(1-10%)×8-2000×8=16400 有合同的A产品耗用的丁材料的成本=20×1600×(8/10)=25600 有合同部分的丁材料须计提跌价准备9200
无合同的A产品耗用的丁材料的可变现净值=5000×(1-10%)×2-2000×2=5000 无合同部分的丁材料成本=20×1600×(2/10)=6400 无合同部分的丁材料须计提跌价准备1400 故丁材料须计提跌价准备10600 借:资产减值损失 106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10600
第四章1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该项投资初始确认的金额=50×12=600(万元);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分派现金股利时,应确认投资收益=50×0.5=25(万元);12月31日,应对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因该股票的市价=50×11=550(万元),所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市价550万元。 2、答案:C
解析:企业持有期间获得的现金股利或收到的债券利息均应确认为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持有的股票市价大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应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企业转让交易性金融资产收到的价款大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应确认为投资收益。 4、答案:D
解析:企业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将处置收入与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余额之间的差额应当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按“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余额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至投资收益。甲公司出售该项金融资产时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处置收入450000-账面余额400000)+[公允价值400000-初始入账金额60000×(7-1)]=90000(元)。 12、答案:C
解析:衍生工具,其公允价值变动大于0时,应将其相关变动金额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15、答案:A
解析: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其他三类资产之间不能进行重分类;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只有满足规定的条件时,二者之间才可以进行重分类。 6、答案:BCD
解析:A选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相关的交易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E选项,处置该金融资产时,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初
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应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8、答案:AB
解析:交易费用是指可直接归属于购买、发行或处置金额工具新增的外部费用。新增的外部费用是指企业不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就不会发生的费用。包括支付给代理机构、咨询公司、券商等的手续费和佣金及其他必要支出。不包括债券溢价折价、融资费用、内部管理成本及其他与交易不直接相关的费用。 三、计算分析题 1、答案:
(1)2007年1月6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00 应收利息 3 投资收益 2
贷:银行存款 105
(2)1月16日收到2006年下半年的利息3万元 借:银行存款 3 贷:应收利息 3
(3)3月31日,该债券公允价值为110万元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
(4)3月31日,按债券票面利率计算利息 借:应收利息 100×6%×3/12=1.5 贷:投资收益 1.5
(5)6月30日,该债券公允价值为98万元。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10-98=12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2 (6)6月30日,按债券票面利率计算利息 借:应收利息 100×6%×3/12=1.5 贷:投资收益 1.5
(7)7月16日收到2007年上半年的利息3万元 借:银行存款 3 贷:应收利息 3
(8)8月16日,将该债券处置 借:银行存款 120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00 投资收益 2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 2、答案:
(1)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50000+85000+120000+500000+350000)(145800+84500+121000+495000+350500)=8200(元)。 (2)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时: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82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8200 (3)出售债券和股票时:
-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260000+149000)-(150000+500000÷2)=409000-400000=9000(元)。 应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409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67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400000 投资收益 15700 借:投资收益 67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6700 (4)股票入账价值=175000-50000×0.1=170000(元) 应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70000 应收股利 5000
贷:银行存款 175000 3、答案解析:(1)购买股票时,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入账: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 000 000 应收股利 40 000 投资收益 5 000
贷:银行存款 1 045 000
分析:对于购买交易性金融资产时,买价中包含的交易费用,不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初始入账成本,应该单独作为“投资收益”反映;对于在购买时买价中包含的应收利息(或应收股利)也不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初始入账成本,单独作为“应收利息(或应收股利)”反映。
(2)收到购买时支付价款中所含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40 000 贷:应收股利 40 000
分析:收到买价中包含的应收利息(或应收股利)时,直接冲减“应收利息(或应收股利)”就可以了。
(3)2008年12月31日,A股票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6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60 000
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因为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所以不需要计提减值准备,但是需要对公允价值变动做出相应的调整,即现在的公允价值大于上期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时,调增“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如果现在的公允价值小于上期账面价值的,作相反的分录。 (4)收到A股票2008年度的股利时(持有期间): 借:银行存款 40 000 贷:投资收益 40 000
分析:在收到持有期间的实现应收利息(或应收股利)的,作为“投资收益”核算,说明这时持有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实现的收益。
(5)2009年4月20日,正保公司出售A股票时: 借:银行存款 1 080 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 000 000
——公允价值变动 60 000 投资收益 20 000
分析:企业处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该将该项金融资产涉及的科目相应的结转。“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按照取得时的初始入账成本结转;“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按照从取得到处置期间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余额结转。在本题中只发生一次公允价值变动,所以直接将该金额在相反方向结转就可以了。这时,按照借贷方的差额调整为“投资收益”,作为处置损益核算。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60 000
贷:投资收益 60 000
分析:处置该项金融资产时,以前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余额也要相应的结转到“投资收益”中。这样做是为了更好的反映企业持有该项金融资产取得收益。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余额指的是借方和贷方历史数据的差额,并不一定是实际的账户余额,因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期末是没有余额的。
正保公司持有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实现的收益总额是:
-5 000(投资收益)+60 000(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0 000(投资收益)+20 000(投资收益)-60 000(公允价值变动损益)+60 000(投资收益)=115 000(元)。
[例题总结与延伸]
上面的例题基本上涵盖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理,从初始计量到后续计量到最终的处置,由于不涉及到减值的处理问题,所以处理还是比较简单的。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初始计量中交易费用的处理,这是区别于其他三类金融资产的地方。
另外比较重点的就是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和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最后是处置的时候同时要把累计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到投资收益中,同时转回确认的递延所得税。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而税法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市价的波动在计税时不予考虑,有关金融资产在某一会计期末的计税基础为其取得成本。因此,当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上升时,账面价值大于其初始取得成本,即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反之,当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下降时,账面价值小于其初始取得成本,即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
[容易犯错的地方]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是计入当期损益,而其他三类资产是计入成本。(关于交易费用处理,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是短期持有的,交易费用是记入到当期损益的。如果是持有时间不确定或者是长期资产的交易费用一般是计入到资产的入账价值中的。)
(二)关于应收利息和应收股利的问题,有的时候题目中不会明确给出价款中是否含有利息,但是根据题目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是含有应收股利或者应收利息的,这个问题一并在这里做一下说明,持有至到期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要注意。一般情况下如果是没有到付息期的一般作为应计利息核算;如果已经到了付息期或者是已经宣告了的,那么可以确认应收利息。
比如:2008年1月1日购买2007年初发行的5年期债券面值1000万元,票面利率5%,实际支付1015万元,实际利率6%。每年1月5日付息。(注意了,此处就是陷阱了,2008
年1月1日购买的,每年1月5日付息,那么支付价款中就包含了50万的利息,但是没有明确说明。)
一直做题习惯了溢价购买,利息调整在借方。但本题因为在年初购买,包含应收利息50万元,所以摊余成本是965万元,其小于面值。 (三)所得税的问题 公允价值上升: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公允价值下降: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 这里需要注意的事情就是: (1)、处置时转回递延所得税做相反的分录。 (2)、一定要“分别”的进行结转,资产是资产的,负债是负债的, 嘻嘻„„用我的结论就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四)需要注意的是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也不进行减值测试,主要是因为持有期限短,不涉及到减值测试和实际利率摊销问题。 (五)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不要忘记最后的这个收尾工作,要转入“投资收益”。另外对此处要延伸一下,在做单选题的时候要仔细看问的是什么。 4、【答案】
(1)2008年1月1日发放贷款: 借:贷款——本金 8000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 7514 贷款——利息调整 486 摊余成本=8000-486=7514(万元)
(2)2008年12月31日确认并收到贷款利息: 借:应收利息 800(8000×10%) 贷款——利息调整 101.68
贷:利息收入 901.68(7514×12%) 借:存放同业等 800 贷:应收利息 800
摊余成本=7514+901.68-800=7615.68(万元)
(3)2009年12月31日,确认贷款利息: 借:应收利息 800(8000×10%) 贷款——利息调整 113.88
贷:利息收入 913.88(7615.68×12%)
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前,贷款的摊余成本=7615.68+913.88=8529.56(万元),2009年12月31日,商业银行预计从A企业贷款将收到的现金流量现值计算如下: 300/(1+12%)+5000/(1+12%)^2=4253.83(万元)
应确认贷款减值损失=8529.56-4253.83=4275.73(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4275.73 贷:贷款损失准备 4275.73 借:贷款——已减值 8529.56
——利息调整 270.44(486-101.68-113.88) 贷:贷款——本金 8000 应收利息 800
确认减值损失后,贷款的摊余成本=8529.56-4275.73=4253.83(万元)
(4)2010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收入并收到利息: 借:贷款损失准备 510.46
贷:利息收入 510.46(4253.83×12%) 借:存放同业等 200
贷:贷款——已减值 200
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前,贷款的摊余成本=4253.83+510.46-200=4564.29(万元),2010年12月31日,商业银行预期原来的现金流量估计不会改变,因此从A企业将收到的现金流量现值计算如下:5000/(1+12%)=4464.29(万元)
应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4564.29-4464.29=100(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100 贷:贷款损失准备 100
确认减值损失后,贷款的摊余成本=4564.29-100=4464.29(万元)
(5)2011年12月31日,结算贷款:
借:贷款损失准备 535.71(4464.29×12%) 贷:利息收入 535.71 借:存放同业等 6000
贷款损失准备 3329.56(4275.73-510.46+100-535.71) 贷:贷款——已减值 8329.56(8529.56-200) 资产减值损失 1000
第5章练习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主要核算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和重大影响以下、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重大影响以下、在活跃市场中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应按金融工具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2、答案:C
解析:2005年冲减投资成本 =40000×15%=6000(元)
2006年恢复投资成本 =(70000-50000)×15%-6000 =-3000(元) 2007年冲减投资成本 =(105000-70000)×15%-3000 =2250(元) 2007年应确认的投资收益 =35000×15%-2250=3000(元) 3、答案:C
解析:企业收到的股票股利,在股票未出售前属于未实现的增值,不能确认为收益。 4、答案:B
解析: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购买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也应当计入企业合并成本,该直接相关费用不包括为企业合并发行的债券或承担其他债务支付的手续费、佣金等,也不包括企业合并中发行权益性证券发生的手续费、佣金等费用。 5、答案:C
解析:根据新准则的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应在购买日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的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合并成本其实就是公允价值,是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的公允价值。该公允价值与其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上述业务的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 125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50 累计折旧 400 贷:固定资产 1500 营业外收入 200 6、答案:A
解析: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在合并日按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科目,按应自被投资单位收取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借记“应收股利”科目,按支付的合并对价的账面价值,贷记或借记有关资产、负债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科目;如为借方差额,借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科目,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不足冲减的,应依次借记“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8、答案:B
解析:A公司合并成本=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直接相关费用=210+2=212(万元)。 9答案:C
解析:A公司在确认投资收益时的调整为:应计提的减值为(120-60=60),补确认减值准备40万元,调整后的B公司净利润为500-40=460(万元)。所以,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460×30%=138(万元)。 10、答案:A
解析: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应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如果在活跃市场中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则应作为金融资产(交易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1、答案:C
解析:合并成本=1000+170+400=1570(万元),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2000×70%=1400(万元),因合并成本大于享有的份额,所以应确认为商誉170万元,但确认的商誉也体现在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中。甲公司取得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为1570万元。 12、答案:A
解析:投资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的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 13、答案:B
解析:应确认的投资收益=100×(1-5%)×40%=38(万元)。 14、答案:B
解析:控制仍采用成本法核算。 二、计算分析题 1、答案: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甲公司对A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成本法核算。 具体处理如下 20×7年度:
①借:累计折旧 600
固定资产清理 1400 贷:固定资产 2000 ②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 1800 (3000×6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400 资本公积 400 借:管理费用 20 贷:银行存款 20 ③借:应收股利 120 贷: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 120 ④借:银行存款 120 贷:应收股利 120 ⑤20×8年度:
应冲减的成本=[(300+200)-(600-200)]×60%-120 =-60(万元)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300×60%-(-60) =240(万元) 借:应收股利 180
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 60 贷:投资收益 240 ⑥借:银行存款 180
贷:应收股利 180 解析:
2、答案:(单位万元) (1)2003年1月2日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6000 贷:银行存款 6000
2003年4月20日B公司宣告2002年度的现金股利150万元 借:应收股利 150×10%=15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15 (2)2004年B公司宣告2003年度的现金股利750万元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150+750)-600]×10%-15=15(万元)。由于计算出的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金额为正数,则说明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账面余额。 借:应收股利 750×10%=75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15 投资收益 60
(3)2005年4月20日B公司宣告2004年度的现金股利600万元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150+750+600)-(600+700)] ×10%-(15+15)=-10(万元)。由于计算出的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金额为-10万元,则说明不但不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账面余额,还应恢复已经冲减初始资本成本。 借:应收股利 600×10%=60 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10
贷:投资收益 70
(4)2006年4月20日B公司宣告2005年度的现金股利300万元。则: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150+750+600+300)-(600+700+550)] ×10%-(15+15-10)=-25(万元)。由于计算出的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金额负数,则说明不但不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账面余额,还应恢复已经冲减初始资本成本,但恢复增加数不能大于原冲减数20万元。
借:应收股利 300×10%=30 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20
贷:投资收益 50 3、答案: ①2008.1.1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270
贷:银行存款 270
华夏公司初始投资成本270万元大于应享有A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240万元(800×30%),华夏公司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②2008.5.1
借:应收股利 6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60 ③2008.6.5
借:银行存款 60
贷:应收股利 60 ④2008.6.12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24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4 ⑤2008.12.31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120 贷:投资收益 120 ⑥2009.12.31
借:投资收益 6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60
2009年12月31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270-60+24+120-60=294(万元),因可收回金额为272万元,所以应计提减值准备22万元。 ⑦2009.12.31
借:资产减值损失 22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A公司 22 ⑧2010.1.5
借:银行存款 250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A公司 22 投资收益 22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210 -损益调整 60 -其他权益变动 24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4 贷:投资收益 24 4、答案:
(1)2007年1月1日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投资成本) 1035 贷:银行存款 1035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资本成本1035万元,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900万元(3000×30%),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2)调整2007年B公司实现净利润。
2007年B公司按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计算的净利润=200-(300-200)÷10-(100-50)÷5=180(万元)。
A公司应确认的投资收益=180×30%=54(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 54 贷:投资收益 54
(3)B公司提取盈余公积,A公司不需进行账务处理。 (4)B公司增加资本公积1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其他权益变动) 3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0 (5)调整2008年B公司亏损。
2008年B公司按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计算的净亏损=4000+(300-200)÷10+(100-50)÷5=4020(万元)。
在调整亏损前,A公司对B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1035+54+30=1119(万元)。当被投资单位发生亏损时,投资企业应以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因此应调整的“损益调整”的数额为1119万元,而不是1206万元(4020×30%) 借:投资收益 1119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 1119
备查登记中应记录未减记的长期股权投资87万元(1206-1119)。即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
(6)调整2009年B公司实现净利润。
2009年B公司按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计算的净利润=520-(300-200)÷10-(100-50)÷5=5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 63(500×30%-87) 贷:投资收益 63 三、综合题
1、答案:(单位万元)
(1)A公司2007年1月1日对D公司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D公司 1250
贷:银行存款 1250 (2)2007年2月6日D公司宣告分配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500×80%=400 贷:长期股权投资—D公司 400 (3)2007年3月6日收到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400
贷:应收股利 400
(4)2008年4月16日D公司宣告分配2007年度现金股利600万元 应收股利=600×80%=480(万元)
应冲减投资成本=[(500+600)-800] ×80%-400=-160(万元) 借:应收股利 480
长期股权投资—D公司 160
贷:投资收益 640 (5)2008年5月6日收到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480 贷:应收股利 480 (6)2009年1月1日 借:银行存款 600
贷:长期股权投资—D公司(1250-400+160)×50%=505 投资收益 95
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4500-500+800-600+1500=57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D公司 1295(4500×40%-50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295
借:长期股权投资—D公司 480 (5700-4500)×4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480 (7)2009年D公司实现净利润10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D公司 1000×40%=400 贷:投资收益 400
2、答案:
(1)①2007年1月1日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投资成本) 4000 贷:银行存款 4000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4000万元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3600万元(9000×40%),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②3月20日B企业宣告发放2006年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B企业 200(500×40%)
贷: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投资成本) 200 ③4月20日取得现金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 200
贷:应收股利—B企业 200 ④2007年12月31日确认投资收益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损益调整) 240 贷:投资收益 240(600×40%)
⑤2007年12月31日港龙公司对B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4000-200+240=4040(万元)。
(2)①确认被投资企业产生的资本公积:
借: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其他权益变动) 12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20(300×40%) ②2008年确认投资损失:
借:投资收益 440(1100×40%)
贷: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损益调整) 440 ③2008年12月31日计提减值准备:
2008年12月31日港龙公司计提减值准备前对B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4040+120-440=3720(万元),预计可收回金额为3650万元,应计提减值准备70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70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70
2008年12月31日港龙公司对B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减值准备=3720-70=3650(万元)。
(3)该股权投资处置时,港龙公司的账务处理是: 09.09.30
借:银行存款 1800(4500×40%) 贷:预收账款 1800 09.10.31
借:银行存款 1800(4500×40%) 贷:预收账款 1800 09.12.31
借:银行存款 900
预收账款 3600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70
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损益调整) 2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20
贷: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投资成本) 3800 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其他权益变动) 120 投资收益 970 (4)①2009年8月1日:
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投资成本) 600 贷:银行存款 600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600万元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700万元(1400×50%),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投资成本) 100 贷:营业外收入 100 ②2009年末确认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损益调整) 25 贷:投资收益 25(50×50%)
(5)2009年12月31日对A公司的投资账面价值=600+100+25=725(万元);对B公司的股权已转让,因此,港龙公司上述长期股权投资在2009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上的金额为725(万元)。
第6章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解析:接受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按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但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不公允的除外)。该设备的入账成本为:450000+4000+10000+24000×10%+24000×17%=470480(元)。 2、答案:B
解析: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如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现值)=500×(1+6%)-1+300×(1+6%)-2+200×(1+6%)-3=471.70+267.00+167.92=906.62(万元)。 3、答案:C
解析:该生产线的入账价值=200+240+260×17%+130+18.2=632.4(万元)。 4、答案:C
解析:A设备入账价值=(7800000+42000)/(2926000+3594800+1839200)×2926000+30000+50000=2824700(元)。 5、答案:B
解析: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 6、答案:D
解析:作为前期差错处理,盘盈的固定资产入账价值=750×80%=600(万元)。 7、答案:B
解析:固定资产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如果已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8、答案:B
解析:固定资产无论是否使用,均应计提折旧。但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不论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提取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 9、答案:B
解析:2006年年末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230-120×4=750(万元),大于可收回金额,应计提减值准备190万元。2007年折旧额=(560-20)/5=108(万元)。 10、答案:C
解析:入账价值=180+1=181(万元);2009年应提折旧额=(181-1.6)×6/21×6/12+(181-1.6)×5/21×6/12=25.63(万元)。 11、答案:B
解析:双倍余额递减法下年折旧额的计算: 第1年应计折旧额=1000×2÷5=400(万元)。
第2年应计折旧额=(1000-400)×2÷5=240(万元)。 12、答案:D
解析:该项固定资产在第3年年末的净额=[80000-(80000-5000)×5/15-(80000-5000)×4/15-(80000-5000)×3/15]×(1-10%)=18000(元)。 13、答案:A
解析:和平均年限法相比,采用年数总和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将使计提初期的折旧费用加大,企业利润减少,固定资产净值减少。 14、答案:A
解析: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自营方式建造的固定资产,建设期间发生的工程物资盘亏、报废及毁损,减去残料价值以及保险公司、过失人等赔款后的净损失,计入所建工程项目的成本。如对于融资租赁的固定固定资产,能够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净会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内计提折旧;如果无法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能够得租赁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期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用和日常修理费用,通常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不得采用预提或待摊方式处理。 15、答案:B
解析:该企业2005年11月份改良后固定资产价值=(200-200/5×2-30)+32-(50/5×3)=92(万元)。 16、答案:A
解析:至2006年12月31日该设备累计计提折旧=[960×(1-4%)]÷8×4=460.8(万元)。
2007年该设备计提折旧=(960-460.8-124.2-15)÷4×1÷2=45(万元)。 出售设备的净损失=(960-460.8-124.2-45)+20-340=10(万元)。 二、计算分析题 1、答案:
(1)编制2006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入账的会计分录。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入账的金额=5000/(1+5%)50=436.02(万元) 借:固定资产 90436.02(90000+436.02) 贷:在建工程 90000 预计负债 436.02
(2)编制2007年12月31日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利息费用的会计分录。 利息费用=436.02×5%=21.80(万元) 借:财务费用 21.80
贷:预计负债 21.80 解析: 2、答案:
(1)固定资产安装完毕入账价值
=380+3.75+22.40+5+18+20×17%+20×10%=434.55(万元)
(2)假定2009年4月10日安装完毕并交付使用,采用平均年限法计算2009年、2010年和2014年年折旧额
2009年年折旧额=(434.55-20)÷5×8/12=55.27(万元) 2010年年折旧额=(434.55-20)÷5=82.91(万元)
2014年年折旧额=(434.55-20)÷5×4/12=27.64(万元)
(3)假定2009年9月10日安装完毕并交付使用,采用年数总和法计算2009年、2010年和2014年年折旧额
2009年年折旧额=(434.55-20)×5/15×3/12=34.55(万元)
2010年年折旧额=(434.55-20)×5/15×9/12+(431.15-20)×4/15×3/12=131.27(万元)
2014年年折旧额=(434.55-20)×1/15×9/12=20.73(万元) (4)假定2009年12月10日安装完毕并交付使用,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2010年~2014年年折旧额
2010年年折旧额=434.55×2/5=173.82(万元)
2011年年折旧额=(434.55-173.82)×2/5=104.29(万元)
2012年年折旧额=(434.55-173.82-104.29)×2/5=62.58(万元)
2013年年折旧额=(434.55-173.82-104.29-62.58-20)÷2=36.93(万元) 2014年年折旧额=(434.55-173.82-104.29-62.58-20)÷2=36.93(万元) (5)假定2009年3月10日安装完毕并交付使用,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2009年~2014年年折旧额
2009年年折旧额=434.55×2/5×9/12=130.37(万元)
2010年年折旧额=434.55×2/5×3/12+(434.55-173.82)×2/5×9/12=121.67(万元) 2011年年折旧额=(434.55-173.82)×2/5×3/12+(434.55-173.82-104.29)×2/5×9/12=73.00(万元)
2012年年折旧额=(434.55-173.82-104.29)×2/5×3/12+(434.55-173.82-104.29-62.58-20)÷2×9/12=43.34(万元)
2013年年折旧额=(434.55-173.82-104.29-62.58-20)÷2=36.93(万元)
2014年年折旧额=(434.55-173.82-104.29-62.58-20)÷2×3/12=9.23(万元) 解析: 3、答案: (1)(1)1.10借:工程物资 14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3.8
贷:银行存款 163.8 (2)1.20借:在建工程 152.1
贷:工程物资 152.1 (3)2.25借:银行存款 7.5
营业外支出 10
贷:在建工程 17.5 (4)3.16借:在建工程 20
贷:原材料 20 (5)4.20借:在建工程 16.5
贷:银行存款 16.5 (6)借:在建工程 23.5
贷:应付职工薪酬 16 生产成本 7.5 (8)4.30借:原材料 11.7
贷:工程物资 11.7 (2)该生产线的建造成本=140-17.5+20+16.5+23.5=194.6(万元) (3)4.30借:固定资产 194.6
贷:在建工程 194.6
(4)2010.12.31该生产线计提的折旧额=(194.6×2÷5)×4÷12+(194.6-194.6×2÷5)×2÷5×8÷12=26.4+31.68=57.08(万元)
(5)借:制造费用 57.08
贷:累计折旧 57.08 解析:
三1、答案:
(1)编制2010年10月10日取得该设备的会计分录。 借:在建工程 502(500+2)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85
贷:银行存款 587
(2)编制设备安装及设备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会计分录。 借:在建工程 21.3
贷:原材料 10 应付职工薪酬 11.3 借:固定资产 523.3 贷:在建工程 523.3
(3)计算2011年度该设备计提的折旧额,并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 2011年度该设备计提的折旧额=( 523.3-10)/10=51.33(万元) 借:管理费用 51.33 贷:累计折旧 51.33
(4)计算2011年12月31日该设备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 2011年12月31日该设备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523.3-51.33)-460=11.97(万元)
会计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 11.97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1.97
(5)计算2012年度该设备计提的折旧额,并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 2012年度该设备计提的折旧额=(460-10)/9×9/12=37.5(万元) 借:管理费用 37.5 贷:累计折旧 37.5
(6)编制2012年9月30日该设备转入改良时的会计分录。 借:在建工程 422.5
累计折旧 88.83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1.97 贷:固定资产 523.3
(7)编制2013年3月15日支付该设备改良价款、结转改良后设备成本的会计分录。 借:在建工程 62.5 贷:银行存款 62.5 借:固定资产 485 贷:在建工程 485 (8)计算2014年度该设备计提的折旧额。
2014年度该设备计提的折旧额=(485-5)/8×10/12=50(万元) (9)计算2014年10月10日处置该设备实现的净损益。
处置时的账面价值=485-(485-5)/8×9/12-50=390(万元) 处置净损失=390+5-10-30=355(万元)
(10)编制2014年10月10日处置该设备的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清理 390 累计折旧 95 贷:固定资产 485 借:银行存款 1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0 借:银行存款 30 贷:固定资产清理 30 借:固定资产清理 5 贷:银行存款 5 借:营业外支出 355 贷:固定资产清理 355 解析: 2、答案:
(1)编制固定资产安装及安装完毕的有关会计分录。 ①支付设备价款、增值税、运输费等
借:在建工程—安装工程 3900+125.29=4025.29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663
贷:银行存款 4688.29 ②领用原材料
借:在建工程—安装工程 363 贷:原材料 363 ③支付安装费用
借:在建工程—安装工程 615 贷:银行存款 615 ④支付安装工人薪酬
借:在建工程—安装工程 72 贷:应付职工薪酬 72 ⑤设备安装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借:固定资产 4025.29+363+615+72=5075.29
贷:在建工程 5075.29 (2)计算2009年折旧额并编制会计分录。
2009年折旧额=(5075.29-200)÷10×3/12=121.88(万元) 借:制造费用 121.88
贷:累计折旧 121.88 (3)计算2010年应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编制会计分录。 2010年折旧额=(5075.29-200)÷10=487.53(万元) 2010年末账面价值=5075.29-121.88-487.53=4465.88
账面价值低于可收回金额4500,不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4)计算2011年更新改造前折旧额。
2011年折旧额=[(4465.88-300)/(10×12-3-12)]×4=158.70(万元) (5)编制有关固定资产改扩建的会计分录。
2011.5.1借:在建工程 4307.18
累计折旧 768.11(121.88+487.53+158.70) 贷:固定资产 5075.29 6.30借:预付账款 1500
贷:银行存款 1500 7月借:在建工程 1560 贷:银行存款 60
预付账款 1500 借:在建工程 200 贷:银行存款 200 借:银行存款 100 贷:在建工程 100 借:固定资产 5967.18
贷:在建工程 5967.18 (6)计算2006年改建后应计提的折旧额。
2006年应计提的折旧额=( 5967.18-300)×5/15×5/12=787.11(万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