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五(2)班 鲁翠凤
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言近旨远。把古诗文改写成记叙文的练笔方式也是提高读写能力的好方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描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全诗内容浅显,意境优美。在理解诗歌内容之后,可设计这样的练笔:
师:请同学们把握原诗的内容,借助插图充分发挥想象,把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感情具体地描述出来。
学生通过练笔,眼中看到了诗中渐渐消逝的帆影,耳边听到了诗人那一句句的叮咛,悟到了诗人对友人无限依恋的感情。在古筝曲《杨柳依依》低缓的旋律声中,孩子们思绪飞扬,写下了这样的文句:
李白伫立在江边。浪花打湿了他的衣襟,但他一点也不在意。他就这样目送着孟浩然乘坐的船只越行越远,越行越远,直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天空下起了沙沙的小雨,那是老天流下的泪,他也在为李白和孟浩然的分别伤心。
此时,在学生的诉说声中,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图画,静止的诗文变成了灵动的情感,他们全身心地融入诗歌的意境中,达到了人本合一的境界。“涉水有深浅,收获大不同: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擒蛟龙。”学生虽然认识各异,感受不一,作文能力不同,却在兴趣盎然的诗文改写中各有所获,其乐无穷。
《松鼠》课堂练笔设计
鲁翠凤
其实,语文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模仿性很强的经典句式、段落,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例子”的作用,抓住契机让学生进行仿写。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这是课文《松鼠》中作者对松鼠外形的说明,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指导学生朗读。
2、提问:你读出了一只怎样的松鼠?
3、作为一篇说明文,作者是怎样将松鼠的外形写得具体逼真?
作者抓住了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这些有特点的部位来体现。从“面容清秀”和“帽缨形的美丽尾巴”可以看出作者恰当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进行形象化的描写。特别是关于尾巴的描写,具体而传神,既写出了尾巴的外形,又写出了尾巴的功能。
4、朗读并背诵该语段。
5、课堂练笔:(课件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和文字简介。)模仿《松鼠》一文中对动物外形描写的手法,写一种你喜爱的动物的外形;或者选择屏幕上的一种动物,仔细观察,依
据文字简介,写出该动物的外形特点。
6、交流评价。
生:熊猫是一种珍稀动物,很惹人喜爱。它的四肢较短,行动缓慢,毛茸茸的面孔上嵌着一对乌黑发亮的眼睛,再加上一身黑白相间的毛,更显得娇憨可爱。
……
课堂练笔的短小精悍缓解了学生对作文篇幅的心理压力,而固定句式、段落的示范也降低了在语言表达上的难度,使他们轻松自如地完成了模仿练习,大大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这样的练笔不仅促使学生学会运用与表达语言,而且融理解、积累于一体,更激发了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顶碗少年》课堂练笔设计
五(2)班 鲁翠凤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基于这样的理念指导,语文阅读课堂应重视师生的交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理解,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把阅读与写作、理解与表达有机地联系起来。于是,拓展性练笔,作为教学的一种新策略便应运而生。
在教学《顶碗少年》时,结尾流下空白,可设计这样的练笔:
师:课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写白发老者,但正是这位老者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给少年的仅仅是几句话,但他给少年的也许是能启迪少年一生的哲理。
请按提示改写课文: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那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想起……
生: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为什么我常常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表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阵微微的激动,那一阵微微的激动成了我生活和工作的动力来源,从看完顶碗少年的杂技后,我从中悟出了许多的道理:“失败乃是成功之母”。
生:在以后的岁月里,我每时每刻都在回想那位顶碗少年。顶碗少年失败了两次,大家认为没有希望,最后还不是成功了吗?说明了有了失败就会有成功。还有的是坚持不懈,百折不挠。
……
阅读课堂的拓展练笔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设计的环节,而更是肩负着丰富语言,理解文本,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乃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任。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练笔设计
五(2)班 鲁翠凤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闪烁着人文光辉、激情澎湃的课文,这些课文的字里行间流淌
着浓浓的情感。课堂教学中,教师基于文本创设教学情境,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时,可引导学生由情动到辞发,内化情感,享受“我手写我心”的喜悦。
在学习完《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后,学生心中已经充满愤怒与感慨。于是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圆明园的毁灭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确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然而仅仅是个损失吗?你对作者对这一部分的议论有意见吗?我想每一个中国人读了这篇课文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再次课件显示课文插图)看了那样好的皇家园林变成残垣断壁,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对自己,对别人,甚至对至今还在搞霸权主义的国家说。把此时此刻想说的话写下来。
生:在这里,我感到十分愤怒、惋惜与悲哀。我愤怒的是对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惋惜的是为美丽的圆明园的毁灭表示可惜;悲哀的是对当年懦弱无能的满清政府表示指责。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我们要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生:虽然140多年过去了,但当年的这把火把耻辱烙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为了让历史永远成为过去,让我们发奋学习,振兴中华!
……
孩子们都能自觉地将自己的读文感受写下来,读着他们的短文,你就仿佛看到了他们一颗颗善良的、纯真的心灵,仿佛看到了他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爱
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的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秦兵马俑》课堂练笔设计
五(2)班 鲁翠凤
文章精彩片段往往是情感凝聚点,思想的闪光点,更是激活读者思维火花的最佳契合点,在这样地方引导学生仿写,想象,重组,可以说是对文章卓有成效的吸收、内化、积累的过程,也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能力提高的过程。
在《秦兵马俑》第9自然段的学习中:
1、过渡: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你会发现它们神态各异。
2、教师引读第9自然段:兵马俑有的_________,好像_________;有的_________,好像_________;有的_________,好像_________;有的_________,好像_________……走近_________,似乎_________。
3、师:这么多的兵马俑,这么多的神态。这一句后有省略号,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兵马俑还有很多种神态,没有一一列举出来。)
4、课堂练笔: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造。让我们与作者一道思绪驰骋,神游兵马俑,用想象的翅膀去触摸兵马俑的神韵,也来描绘一番。请发挥想象,能用“有的……好象……”的句式来写一写兵马俑的神态。
5、交流。
生:有的陶马双耳竖立,好像在专心地听主人的教诲;有的喷鼻嘶呜,好像是主人用鞭子狠狠的抽它;有的闭嘴静立,好像在听主人与其他战友们的谈话。
生:有的昂首挺胸,手握宝剑,好像随时准备和敌人战斗,战胜敌人;有的微微一笑,好像很能轻而一举的战胜敌人;有的两眼瞪得溜圆,盯着敌人,好像随时准备上马冲杀,与敌人来个拼死一搏;有的体格健壮,披挂铠甲,手持兵器,好像要把敌人打个片甲不留。
……
这样的练笔,让学生走进文本,成为文本中的一员,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才能放飞思维,展开想象,接受艺术的熏陶,才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个性创写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练笔设计
五(2)班 鲁翠凤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课堂练笔作为语言训练的一种方式,方法很多。我们应因文、因人而异。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课文讲季羡林四五十年后回德国有个深刻的感受——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并没有改变’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照下面的句式写一写。这样,教师就这句话将学生带到了特定的情境,进行富有个性的创写。
四五十年过去了,美丽并没有改变。
家家户户的窗前依然(种着花),
迎接我们的女主人依然(热情好客),
满街的窗子前依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境界依然(颇耐人寻味),
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让我们永远记住德国这奇特的美!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学生练笔时不仅用到了课文中的句子,而且创造性地写进了自己的语言。可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随文练笔,关键在于以文本为依托,找到读写结合的基点,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透过练笔,可以触摸到学生那快意驰骋的心灵;透过随机生成的文字,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生在直面文本的过程中感悟的多元和立体。
改写《题西林壁》
鲁翠凤
一般诗词语言精练,跳跃性大,讲究的是一种意境。把诗词改为记叙文,就是要把这种意境通过记叙、描写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在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时,可先让学生根据图片想象这首诗歌描绘的情景,然后说一说,再把它写下来。
生:金秋时节,秋高气爽,天气晴朗,夏姑娘悄悄地退到幕后,秋姑娘粉墨登场,苏轼去庐山游玩。
庐山的空气真是太新鲜了,苏轼深吸一下,真像进了天然氧吧一样。苏轼举目四望,周围的山岭一座挨着一座,像一只只绵羊,又像一条条青绿色的蛟龙,它们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半山腰轻轻地笼着一层薄雾,一座座山就像一位位仙女披着面纱在舞动……庐山真是名不虚传!
他沿着蜿蜒的小路,缓缓前行。路旁许多参天的古木挺立着——银杏树拿着小扇子,枫树在摇摆着自己的身子,好像在展现它那优美的身材,展示它如火般的热情……
沿着山峰前行,突然奇迹出现了——庐山的山岭改成了山峰的模样!山峰有的高耸入云,直插云霄;有的像一把利剑……那里怪石嶙峋,千姿百态。苏轼拿出毛笔,挥笔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此以后,《题西林壁》这首诗引来了成千上万的游客。人们慕名而来,想亲眼目睹庐山的神秘面目是否和苏轼写的一模一样。
改写文章,就是引导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通过这种体裁变式训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沉长拖沓为生动活泼,很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使学生的练笔兴趣顿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