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例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

2020-07-02 来源:好走旅游网


例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计算机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利用“几何画板”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利用“几何画板”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直观思维能力;利用“几何画板”进行课题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长处,让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效整合,有益于学生的提高与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 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在这种主动探究的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标准》还提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可以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从而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计算机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一、利用“几何画板”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几何画板”是一个易学好用的软件,适合初中学生操作及应用,我结合计算机教师

在信息课上向学生介绍了“几何画板”的使用方法。“几何画板”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让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做数学”的环境,是一个“探究式”的学习园地,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圆周角”时,把课堂由教室转到计算机房,带领学生打开“几何画板”,画出下面图形(如图1):

CCO66.4AB33.2CO66.4A33.233.2O66.4AC33.4O66.8B

B

B

A

(图1) (图2) (图3) (图4)

(1)读出∠AOB和∠ACB的度数,拖动点C在圆周上运动,观察∠ACB的变化,思考∠ACB与∠AOB的关系;

(2)改变∠AOB的大小,重复以上的操作,观察并思考:(1)的结论是否依然成立?

(3)通过以上操作,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通过亲手操作、观察与思考,同学们都得出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在证明时,有多数学生都用到了一种特殊图形(如图2)进行证明。此时继续引导,拖动点C在圆周上反复运动,观察思考:∠ACB与∠AOB还有其他位置情况吗?经过讨论交流,大多数学生发现图(3)和图(4)两种情形,部分学生并进行了证明。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从事观察与思考,经历猜测与验证、推理

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体验“做数学”的过程,实现了在“做”中思维,在“做”中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探究能力,真正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利用“几何画板”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直观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其特点是抽象。思维“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使数学变得深奥难学,数学教学借助思维的外壳——语言,进行思维的“翻译”和“交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传递动态信息的特点使思维“可视”,升华数学的理性。

数学源于直观与实践。从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从感性认识到抽象认识,是中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中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学生难于理解,通过用“几何画板”制作成课件,进行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可以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直观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二次函数y=ax2+bx+c(a≠0)图象与性质”的教学,为了探究a、b、c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影响,我利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如下图:

yfx = ax2+bx+c改变a的值a = 0.87 厘米改变b的值b = 1.27 厘米改变c的值c = 1.61 厘米642cb-5ao5x-2

通过演示课件,学生观察发现:a决定图象的形状和开口方向。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a∣越大,开口越小;∣a∣越小,开口越大。b与a 一起决定对称轴的位置。a、b同号,对称轴在y轴左侧;a、b异号,对称轴在y轴右侧;b=0时,对称轴是y轴。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位置。当c>0时,交点在y轴正半轴;当c<0时,交点在y轴负半轴;当c=0时,交点在原点。

拖动控制按钮a、b、c,学生就可以真正观察到函数图象生成的变化过程及结果。直观演示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还节省了教学时间。学生通过如上的观察、思考、归纳的过程,将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在讨论和交流中通过思维火花的碰撞,得出正确结论,共享思维成果。这样做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直观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也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

三、利用“几何画板”进行课题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课题学习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与传统的教学课程相比,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究精神。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学生的数学活动不应只局限于接收、记忆与模仿,应加强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课题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19.3课题学习 图案设计”时,我首先利用“几何画板”强大的作图功能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的全过程进行演示,再现组合图案的设计过程。直观的图形变换演示出数学的奇妙与美丽,学生认识到数学是图形变换的根本,数学意义下图形变换的本质是“简单图形的复杂变换”。学生感受数学的生动、灵活,激发创造热情。这时再让学生尝试进行图案设计,也就是让学生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进行实践,从而培养实践能力。

四、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我们不仅可以利用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更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习,感受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之后,布置了如下作业:“勾股定理”是怎样被发现的?你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与发展吗?请你通过上互联网查找有关“勾股定理”的资料,写一篇数学小论文。我的做法是:(1)推荐有关网址;(2)介绍如何在百度、Google搜索引擎中利用关键词找到资料;(3)建议学生小论文选题宜小不宜大并提供一些参考题材,如:“名人与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勾股定理的有关实际应用”;“探寻勾股数组”等等。

学生通过上互联网查阅资料,开阔知识视野,了解“勾股定理”丰富的背景知识,感

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通过撰写数学小论文不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进一步了解数学史,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综合能力。

总之,计算机介入教学,为数学教学开创了新天地,应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在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在课件的引导下,学习新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形成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的技术,更要学会合理、科学地使用这种技术,传承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优点,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长处,让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效整合,有益于学生的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英特尔公司《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2007年3月中文7.1版

例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

霍各庄镇初级中学

(初中数学)

刘玉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