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1. (09·潍坊模拟)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 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2. (08高考·上海)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 100只B. 200只C. 300只D. 400只
3.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杀灭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这将使害虫的种群密度()
A. 明显增加B. 明显降低C. 相对稳定D. 不确定 4. 下列关于人口数量的动态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 B. 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
C. 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 D. 不同人口种群出生率的差异主要是生殖年龄与个体数
5. (09高考·山东)图中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 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 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 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6. 下图为A、B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示意图。设A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a,B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b,那么,a与b的数量关系是()
A. a>bB. a A. 82531B. 1255C. 29011D. 1656 8. (08高考·海南)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 9. (09高考·广东)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 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 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 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 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10. 在某一生态自然保护区中,两个动物种群(A物种与B物种)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的数据推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这样长期下去会使各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B. A物种和B物种可能组成该生态自然保护区的一个特有群落 C. A物种和B物种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 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 11. (08高考·江苏)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编号 ① ② ③ ④ 生态系统 采收对象 现有生物量 马尾松林 马尾松 淡水湖泊 鲫鱼 山地 滩涂 甘草 沙蚕 200 000 m3 10 000 kg 1 000 kg 10 000 kg 年增长率/% 2 35 20 30 年采收量 1 000 m3 3 600 kg 300 kg 500 kg A. ①B. ②C. ③D. ④ 12. 如图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结构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A. 总能量增加B. 种群密度稳定 C. 环境阻力不变D. 营养级能量降低 13. (09高考·江苏改编)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试管号 培养液体积(mL) Ⅰ 10 Ⅱ 5 Ⅲ 10 Ⅳ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A. 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 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 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 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二、非选择题(共48分) 14. (09·潍坊模拟)(16分)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 。 (2)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如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请说出种群在B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 (答两点)。 (3)请根据图甲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 15. (10分)如图所示为某一经济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的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 。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一点是 。 (3)该种群的增长速度由缓慢到逐渐加快是在迁入 年后开始的,环境阻力增长是迁入第 年后开始的。 (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 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16. (09·烟台模块检测)(22分)东方田鼠不同于家鼠,喜野外环境。2007年6月下旬以来,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洲地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 (1)生态学家研究发现东方田鼠种群是在围湖造田期间迁入湖洲地的,迁入初期种群数量很少,一个月内随着水稻和芦苇等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而迅速增长。为研究东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生态学家构建了数学模型. 其过程如下表。 ①请填写表中Ⅱ和Ⅲ空白之处的内容。 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 Ⅰ. 观察对象,搜集现实信息 Ⅱ. 根据搜集到的现实信息,用适当的 对事物的性质进行抽象表达 Ⅲ. 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构建东方田鼠种群增长模型的主要步骤 Ⅰ. 东方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 47% Ⅱ. Nt=N0·λt(其中,Nt代表t天后东方田鼠的数量,t表示天数,λ表示倍数,N0表示最初的东方田鼠的数量) Ⅲ. ,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②表中Nt=N0·λt成立的前提条件是 。 ③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 000只,则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N30)为:N30= 只。(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具体结果) (2)请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项控制东方田鼠数量的有效措施: 。 限时自测31 必修3第4章第1、2节 1. B解析:该种群呈“S”型增长。最佳捕鱼期为t1时,t1~t2时期内种群增长率下降,但种群数量在增大。 2. D解析:首先注意纵坐标是种群的增长速率,而不是种群数量,在增长率为最大时,数量为K/2(K为种群最大值),因此K值=200×2=400只。 3. B4. D 5. D解析:纵坐标为存活率,横坐标为种群密度,a种生物种群密度较小时,存活率最高,说明种内互助不很明显,一般个体较大,营养级别较高;对于生物b来说,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较高,种内斗争也就较弱,对有明显种内互助现象的蜜蜂来说,中等种群密度最好。 6. B7. D 8. B解析:此题关键是讲“个体”的平均增长量而不是“种群”的增长量。当种群密度很小时,由于营养充足、条件适宜、种内斗争较弱,所以个体平均增长量变化不大;但当种群 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随着种群密度的继续增大,个体因食物和空间有限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个体的平均增长量明显下降。 9. D10. B 11. C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种群密度的变化取决于年增长率和年采收率(年采收量/现有生物量),各组计算结果为:①增加1. 5%,②减少1%,③减少10%,④增加25%。 限时自测32 必修3 第4章 第3、4节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1. (07高考·海南)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A. 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 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 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 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2. (09高考·全国卷Ⅱ)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3. (09·宁波联考)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下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哪个群落不易受到影响() A. 群落甲 B. 群落乙 C. 群落丙 D. 群落丁 4. (07高考·广东)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 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 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5. (07高考·山东)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A. 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 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 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 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6. (08高考·广东)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 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 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 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7. (09·天津联考)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的比例如下表: 饲养方式 鱼种1 鱼种2 单养 混养 单养 混养 植丛中的动物 0. 42 0. 05 0.43 0.40 底栖动物 0. 12 0. 35 0.23 0.12 浮游动物 0. 01 0. 05 0.01 0.04 其他 0. 45 0. 55 0.33 0.4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②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③两种鱼对浮游动物捕食最少④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 8. 在探究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下图所示,正确的说法是() A. 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 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 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 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9. (09·龙岩质检)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10. (09·福建质检)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推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 B. 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的影响 C. 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响,还受迁入和迁出等因素的影响 D. 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 11. (09·金华十校联考)下图表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统计结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①数量的减少,将最终导致②数量的增加 B. 种群①和种群②之间不存在信息的传递 C. 种群②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低 D. 种群①②可能组成该孤岛上的一个特有群落 12. (09高考·江苏)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招潮蟹类 物种数 裸露5 泥滩 米草3 群落 个体 总数 18 12 厚蟹类 物种数 1 2 个体总数 14 9 沙蚕类 物种 数 2 0 个体总数 12 0 泥螺类 物种 数 1 1 个体总数 10 10 蛤类 物种 数 2 0 个体总数 14 0 A. 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低于米草群落 B. 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 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 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13. (09·苏州模拟)关于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演替是群落的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B. 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 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 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它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二、非选择题(共48分) 14. (12分)如图表示我国湿润森林区及山地植被分布情况,据图回答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 状况。 (2)图中纵排表示该群落的 结构,且具有明显的 现象。这些植被的分布主要是受非生物因素中 的影响。 (3)图中横排表示该群落的 结构,表明由于受 、 、 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也有差别。 (4)试推断随着海拔高度增加,群落中物种数目会 ,从热带雨林到苔原地带物种数目会 。 (5)由以上分析说明,不同群落的 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 15. (09高考·宁夏)(18分)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 ,身体 ,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理由是。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 ,理由是 。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 ,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 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 kJ。 16. (18分)加拿大一枝黄花属双子叶多年在生草本植物,原产北美,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现已在一些地区蔓延成灾,有“植物杀手”之称,严重威胁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为了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某地区的分布与危害性,有人做了如下调查:将调查的地块划分成10等份,每份内取1个样方,分别统计各样方内的植物种类和数量,计算各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近五年植物种群变化的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单位:株/m2) 年份 种名 加拿大一枝黄花 狗牙根 巢菜 车前草 婆婆纳 泽漆 小藜 2000年 1.9 8.0 3.0 3.0 3.2 2.1 2.2 2001年 5.1 6.2 2.1 2.0 2.8 1.8 1.9 2002年 9.4 5.6 1.1 0.4 1.7 1.5 1.5 2003年 15.1 3.9 0.2 0 1.3 1.2 1.2 2004年 16.5 1.6 0 0 0 1.0 1.0 狗尾草 繁缕 苍耳 3.2 8.0 5.4 2.5 3.2 1.4 1.5 1.1 1.0 1.2 0.5 0 1.0 0 0 (1)该群落中加拿大一枝黄花与其他植物间的关系是 。 (2)在所给的坐标系中绘出加拿大一枝黄花和繁缕的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3)本调查采用的方法是 ;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 ;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 。 (4)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考虑,本调查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 。 (3)样方法 随机取样 计算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4)某些外来物种的引进和管理不当会导致生态灾难。引进外来物种应慎重、加强生物安全性监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