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探讨
2020-04-24
来源:好走旅游网
盛壑堕兰 堂亟 生箜!鲞箜 塑』 里 ! ! 昼血 ! ! ! : :!! : ・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 故蒲老认为“凡初诊必须详审有无新感,若有新感,无论阳虚阴虚之体,必先解下,一方散,一方专,故用药虽有相重,但其效不一。 表,庶免遗患”。 2.3.4其方中用牡蛎岂无敛邪之弊?牡蛎,据《神农本草经》所载,可治 2.2患者饮食已废,仅进薄粥,知其肠中并无燥结,每午泄青黑水者,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名医别录》认为其可除“留热在关节营卫,虚热来去不 伏热迫津于下,当属热结旁流之类。世治热结旁流者,多取法承气。此患则不定”,可知牡蛎一药有透热之效,蒲老则认为其为“治阴虚之药,凡补阴须生 然,以其胸腹不满硬,四肢不厥,目睛可动,口不噤,舌苔薄黑无津,少尿,肌肤用”,可见清透阴分之热为其所长。蒲老还认为此药化痰软坚,可治“胁下坚 甲错,知其热未至大盛,而气液已大伤,故当此之时,不可治以苦寒攻下之承满、瘰疬、疝瘕、瘿疾”,此外尚有利水之功。可知牡蛎除清透阴分热邪之外,其 气,而当以益气生津,扶阴救液为法。再思每午泄青黑水一次,可暂泻伏热于性动而不静,虽有收敛固涩之功,但收敛之中又有消磨之力,并非纯以收敛为 下,但其热并未因此而解,反有伤阴之弊,由此还可知承气之法并非上法。又用,故此处用之,并无敛邪之弊,肥有清透热之效。患者服十五剂后,下利青黑 思热邪人于下焦,其弊一伤阴、二动风、三动血,观患者之症,动风动血之象不水止,便是热减正复之象。病久伤阴,津亏血涩,有瘀血之嫌,牡蛎可除老血, 显,以伤阴为甚。权衡之下,此患之治不取清泻攻邪之法,当以益气养阴扶正于津亏血涩之机亦当有助。 为事,以期正复而邪却,故蒲老处以复脉去麻仁加生牡蛎,西洋参。复脉本有 2.4其人服用药后,正胜邪却,战汗而解。战汗之后,又粘汗不休三旦 麻仁一味,其性滋润,本可补虚,但终有通便之嫌,若用之,恐伤气阴,故去之,夕,或疑此是汗之太过,虚而不固?实则不然,此系战汗后,余热续出之象。蒲 蒲老此治实系留人治病之举。 老在战汗误温一案中曾指出“大热退后,身冷脉静,如天时酷热,骤然大雨,炎 2.3前医以清燥救肺为治,重用“阿胶、二冬,二地,百合,沙参,二母,地热顿息,风凉气爽。今脉息皆平静,颇能安睡,粘汗不息,余热续出之象,非脱 骨皮,丹皮之类”,出入进退两月余,不见寸功,反致邪留,蒲老以复脉为治,却勿惧;若汗后身冷脉躁,呼吸气促,烦躁不宁,珠汗发润,鼻煽膈动,即是脱证。 收佳效 任其熟睡,慎勿呼之,待睡醒后,只以西洋参三钱,大麦冬六钱煎水频频与之, 2.3.1观其前后用药亦相似,为何其效天壤?前期为虚人外感,治用滋兼徐徐进清米汤,不可与食。” 润非独不能祛邪外出,反有敛邪之弊。至后期,病为阴虚伏热,此时用扶正救 读案至此,深感蒲老断证之确,用药之准。患者服药对十余剂,病无变化, 液正是对症之时,故可使正复邪却。此时机不同而其效不同。 仍坚用原药,毫不改易,非胸有定见,实难至此。然玩索此案时久,转觉蒲老之 2.3.2既然后期当用扶正救液之治,是否前医之治于后期亦可?前医之治似亦有可商之处,现列此处,并附管见。 治,为上焦之治,虽有阿胶、二地等可人下焦,但既以清燥救肺为法,可知其立 ①患者热结旁流,其邪深陷于里,有从下而解之势,何不从下而行,直撤其 意仍在治上。复脉之治属下焦,观病人齿枯、少尿、肌肤甲错、舌苔薄黑无津, 热,反仅用养阴之法,待正复邪却,从汗而解,似有绕道之嫌。②蒲老方中,虽 六脉沉伏而数。知其病已在下焦,故用复脉可,用清燥救肺则不可。此立法取有牡蛎可透热于外,但终觉乏力,似有英雄气短之感,观王孟英医案,此类病案 意不同,其效亦殊。 甚多,其益气养阴,清蠲透邪,并行不悖,似较蒲老之法胜。③蒲老用扶正救液 2.3.3虽时机、立法取意不同,但其用药终有相重之处,岂无丝毫功效?之法,待正胜邪却,战汗而解,思之总有背水一战之感。倘于扶正救液方中稍 诊病处方如排兵布阵,不可仅看其药,其用量之多寡,药物之配伍,细微差别,加清泻之品,徐图缓谋,慢清缓泻,或可于正气渐复之中,使邪气渐退,却敌于 亦有不可同语之功。前医之方,有人于下者,如阿胶、二地:有治在上者,如沙无形之中。④蒲老方中虽有牡蛎一药,有消磨之力,可解诸药之阴凝,且用流 参、贝母、百合;有上下同人者,如知母、二冬,其方看似全面,实则有散漫之失,水煎药,亦有流通疏达之意,但总觉其方偏于阴凝,伺不稍佐阳药,以期有助 故其力必散。蒲老之方,药少力专,又有牡蛎、龟板,故可直人下焦。相较之运化。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探讨 姚翠娥 张珊红。 (1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急诊科;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医教部质量管理科 536304) 【摘要】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中华文化系统各种学科的理论基石,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二者的关系密切。本文从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发生发展、理论体系的基础及中医学的认识方法、治疗方法等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1中医学;中国古代哲学;关系 【中m ̄lR2--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57(2012)07--0293--02 哲学作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观念形态,既为文化系统中的诸种学科作理 “正邪斗争”的发病学观点,使中医学一开始就居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 论上、逻辑上的论证,又为其提供宇宙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中国古代哲学不仅 《黄帝内经》的另一个伟大成就在于它确立了中医学的研究方法一“有诸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且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各种学科的理论基石,它以其 内必形诸外”,即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运用这种方法论,它从整体宏观角度将 独特的范畴体系,为中华民族认识宇宙和自然、社会及思维方式的形成,提供 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概括为五大功能体系,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脏象学说、经 了系统的方法论指南。 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生理、病理观。这些学说的建立,不仅奠定了中医学 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也是我国民族文化在医学殿堂中的一块瑰宝。 的理论基础,而且使中医学有可能在科学技术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运用哲学 过去,它曾经为我国人民的生存、繁衍作出过重大贡献;今天,中医学仍以其悠 的力量,对人体及疾病进行深人细致的探索。 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卓著的临床疗效为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的 《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秦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 作用。 农本草经》中对药物的研究亦采用了当时的哲学思想,提出君、臣、佐、使、七情 中医学是我国人民在与疾病的长期斗争过程中,医学知识同古代哲学相 和合以及四气五味等概念,从而将实践与理论融为一个完满的有机整体,对中 结合的结晶_1]。中医学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关,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 医临床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在以下几个方面: 2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基础一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国古代哲学 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与中国古代哲学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概括了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对中医理论的最后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 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是古代中国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作用。 的基础。 战国至秦汉时代,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这一时期,在祖国医学取得空前 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最 发展的同时,蕴含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辨证法思想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 基本的元素组成,称为“五材”;这五种元素不仅具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 “五行学说”以及“天人相应学说”等古代哲学思想亦在不断完善。当时的医家 系,而且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称为“五行”。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中相互关 借用了这种哲学思想,将它们成功地引入医学领域,用以总结、解释已取得的 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医学成果,并编撰了许多医学著作,其中《黄帝内经》反映了当时我国医学的最 中医学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 高成就。 的,又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如人体的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具体 《黄帝内经》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相应学说为工具,不但系统地论 到每一脏腑,也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中医学还 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而且将疾病的发生与自然、 应用阴阳学说来说明脏腑间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 社会联系起来,具有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的雏形。《黄帝内经》主 疗。如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由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 张以人为本,《素问》中日:“天覆地载,万物悉备,唯贵于人”,确立了人在医学 协调关系的结果,中医学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阴阳平衡才能维持正常 中的主体地位。《黄帝内经》还主张应“人参天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 的生理活动,阴阳失衡则导致疾病的发生。 法成”,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通过全身孔窍与大自然息息相通, 中医学五行学说将人体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 促进人体 的生理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认为肝属“木”; 血气循环,“弃其陈,用其新,精气日新”,处于“新陈代谢”的不断变化 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认为心属“火”等。同时中医学还应用 之中, 五行学说来说明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肝 反映了医学世界的整体性和变动性。它对疾病的认识,不仅注重于“邪”、 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等。 ・尤其注重于“正”,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种 3 中医学的认识方法与古代哲学 293・ ・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 盛叠匡堂 堂塑 生箜!卷第1z期Journal of Chengdu College,2012.Vo1.7,No.1z 中医学的认识方法主要为整体观,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意义上,集中表现为 论、因势利导论、三因制宜论等,也体现了其古代哲学和辩证法思想。 具有当代系统论意味的整体观、综合观。中医学的整体观基本体现在以下三 其中“治病求本论”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治则。标、本是古代哲学辨证法的 个方面: 对范畴。中医学引用这一概念,来说明疾病的正与邪、现象与本质等的关 3.1 高度重视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中医学认为四时之气有 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消有长,人也应顺应这种消长规律。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素问 中医治疗的“三因制宜论”指治疗时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中医学认为 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 任何一个疾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受人的体质禀赋、性情习惯、地域环境、 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时令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影响。“三因制宜”就是要充分考虑到人、时、地三 3.2 特别注重社会环境和情志致病:中医学认为,从心理属性而言,正常 方面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因人、因时、因地辨证 的情志变化并不致病,但过度的心理失衡则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施治,这体现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哲学精神。 4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与古代哲学 因此,中医学无论从其理论体系的发生、发展,还是中医理论体系基础一 中医治疗极具思辨和人文色彩,含有丰富的哲学和辩证法思想。 阴阳五行学说及中医治疗方法,无处不渗透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中国古 4.1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整体观念在治疗学中的具体体现与实 代哲学对中医学的发展、完善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践,也是中医治疗学的特色与精华。中医学认为,任何一个病证都不是孤立、 参考文献 静止的,而是与其周围事物密切联系,并且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治疗 [1] 张宗明.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研究纲领.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 疾病时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客观实际,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不仅要确 学版,2004;(3):141—144 诊病人患了何种疾病,而且要了解病人的病情属于何“证”,治疗方案主要针对 [2] 熊慧群.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学的指导作用.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 20(1):29—30 这种“证”而制定,即为“辨证论治”。 4.2 中医治疗学的治则:中医治疗学的治则主要有治未病论、治病求本 一补阳还五汤配合中药熏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4例 王单一 陈红亮 乔卫平。 (1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推拿科 河南 郑州450000; 2河南中医学院推拿学科 河南 郑州450000; 3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一区 河南 郑州450000) 【摘 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按照标准选择25—64岁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4例,随机分为受试组和对照组。 受试组在口服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配合中医熏蒸,对照组仅用中医熏蒸治疗,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主要临床症状变化比较有显著性。 结论:口服补阳还五汤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中药熏蒸;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1R932 【文献标识码IB 【文章编号11 674—2257(2012)07—0294—01 采用SPSS14.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叉s)士标准差 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 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Y 检验;等级资料组间 I临床上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和交感神经型,其中神经根型颈 比较 椎病在中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高达5O 一6O E 。2010年7月至2011年7 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月,我们采用补阳还五汤配合中药熏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4例,发现 6 疗效评定结果 口服补阳还五汤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见表l。 1 一般资料 表1两组疗效统计例( ) 选择在本院骨伤科住院的患者64例,颈椎正侧位和双斜位x线片示:颈 椎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改变,如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椎体骨质增生、椎间 隙变窄、项韧带钙化等。所有64例患者MRI检查均有颈椎间盘突出,神经根 受压,查体臂丛牵拉试验均为阳性。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神经 注:两组显效率经Ridit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 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l_3_。病程2O天至15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 7讨论 单纯中药熏蒸组和口服补阳还五汤结合中药熏蒸治疗组。单纯中药熏蒸组32 颈椎病属中医“痹症”“骨痹”等范畴。隋代巢元方《诸病源侯论・风痹候》 例,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26—64岁。平均(45.18±18.94)岁;口服补阳 日:“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临床所见本病多以本虚标实为主,治 还五汤结合中药熏蒸组32例,男性12例,女性2O例,年龄25—63岁。平均 疗上当以补气养血、活血化瘀为基本治则。补阳还五汤能有效的消除神经根 (44.29±19.36)岁;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程度、病情长短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 及脊髓的水肿、椎动脉的痉挛及脑部的缺血缺氧,从而达到治疗颈椎病的目 义(P>0.05),具有可比性。 的。方中黄芪益气补中固表,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和增加血流量的作 2诊断标准 用;赤芍酸甘化阴,舒缓挛急、柔肝止痛,主治筋脉失养诸症,含有芍药总苷,具 中医诊断可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 有抗炎、镇痛和消除神经根周围组织水肿的作用,能够明显缓解颈椎病的疼痛 准E 。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支配节段皮肤感觉减 及颈部不适诸症;川I芎祛风、通经络、止痛,含有生物碱(川芎嗪),具有扩张脑 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实验、压头试验阳性。颈 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当归益气养血、痛痹 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止痛,含有挥发油,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地龙通血脉、利关节、消瘀滞,含 3治疗方法 有地龙素,具有溶栓作用;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止痛,含有脂溶性和水溶性成 两组患者均接受中药熏蒸治疗。其药物组成:生川乌2g,生草乌2g,防风 分,能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诸药配合,共奏补气养血、祛风散寒、温通 8g,苍术8g,JII牛膝5g,千年健10g,红花lOg,徐长卿15g,伸筋草lOg,透骨草 经络、活血化瘀之效。中药熏蒸可使皮肤玄府洞开,药力经毛窍而人,从皮到 1 5g,五加皮lOg,乳香5g,薄荷8g,樟脑1g,大黄5g,每天1剂,每日1次,每次 肉,从筋到骨,通透关节,直达病所,使挛缩的肌肉关节得以松解,气血运行得 0.5h,10天为一个疗程。在以上基础上受试组同时口服补阳还五汤治疗,药 以通畅,从而达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消炎止痛之功效。 物:黄芪30g、芍药20g、川芎15g、当归20g、地龙12g、桃仁15g、红花15g、甘草 口服补阳还五汤结合中药熏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 6g。手指麻木者加羌活10g;疼痛甚者加葛根30g、桂枝15g;肝肾亏损者加杜 床症状,在早中期行有效的治疗,多数患者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其治疗效果值 仲15g、JII牛膝20g;风寒痹阻者加独活20g、防风15g。每日1剂,早晚分服,1O 得推广。 天为1个疗程。两组病例均不用任何其他辅助疗法,处于自由休息状态。治 参考文献 疗1个月后判定疗效。 4疗效评定标准 r1]van der Kraan PM,van den Berg WB.Osteophytes:relevance and biology IJ].Osteoarthritis Cartilage,2007,15(3):237—244.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疗效判定标准l4]拟定以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下疗效标准。临床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x线片复查示椎体退变未 出版社,1994:186—187. 见发展;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有效:症状和体 [3]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 征减轻,劳累后有症状,工作有影响;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版社,1998:5l1—522. 5 统计学方法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