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下主流媒体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以总台“中国之声”战“疫

2021-05-02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11卷第9期2020年05月Vol.11 No.9May 2020当下主流媒体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以总台“中国之声”战“疫”报道为例

刘 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央广重庆记者站,重庆 400010)

摘 要: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直接影响着受众对灾情的认识判断。将人文关怀融入灾难新闻报道中,可有效缓解媒介用户因灾难所产生的消极情感和情绪,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本文通过对总台“中国之声”关于新冠肺炎报道的研究,发现其从“以关注受灾群众为核心,展现人性的美善”“着眼救灾行动,彰显社会的大爱”“提供防护细节服务,贴心温暖听众”等方面彰显了当下主流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让人们体会到人性的崇高与尊严、社会的温暖与大爱。

关键词:灾难报道;人文关怀;主流媒体;中国之声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9-0123-03一、引言

灾难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领域之一。突如其来的灾难往往因其突发性、巨大的破坏性及广泛的社会性,对人类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造成严重破坏和巨大挑战,从而成为某一时期舆论关注的焦点。媒体对灾难的新闻报道直接影响着受灾群众及关注灾情的受众对灾情的认识和判断。将人文关怀融入灾难新闻报道中,可有效缓解媒介用户因灾难所产生的消极情感和情绪,营造以人为本、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战胜灾难的社会舆论氛围,也有利于培育灾情中良性健康的社会心态,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传染病疫情报道作为典型的灾难报道,是新闻实务探讨的重要课题。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次疫情距离2003年非典型肺炎已17年,17年时间里,我国媒介信息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网络信息技术的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不断拓展,新闻媒体经历了传统媒体向融媒体转型的变革,媒体格局由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转变为专业媒体、网络自媒体、平台媒体、机构媒体等多元主体共存的局面。移动社交信息平台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影响日益深刻且复杂化。主流专业媒体的话语选择、话语表达、话语传播以至话语生产已然成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内生变

[1]量。在此背景下,在重大灾难事件发生后,主流媒体如何呈现抗灾救灾的景象,如何在灾难叙事中彰显人文关怀,关系到特殊时期舆论宣传的引导力与影响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结合近20年来积累的灾难报道经验,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报道机制,形成了多样态联动、多视角聚焦的新闻产品特色,每天播出录音新闻、广播特写等数百条次,文字资讯上千条次,现场连线报道日均近百次。“中国之声”除了全景记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真实历程,权威、及时、全面地发布疫情和防控进展之外,也将镜头话筒对准疫情中的确诊患者、受灾群众、医护人员、志愿者等普通个体,通过讲述他们平凡的、温暖人心的故事,感动无数受众,充分彰显了主流媒体鲜明的人本特色和人文关怀。本文聚焦于总台“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上的战“疫”报道,分析其报道中人文关怀的表现特征,与业界同行交流、请益。

二、以关注受灾群众为核心,展现人性的美善

当重大灾难突然发生时,最痛苦、最悲伤、最绝望的无疑是受灾群众,他们的生命健康状态、生活精神状态也是媒体受众最关心、最同情的题材。在大灾大难面前,受灾群众的求生本能所展现出的坚强人性、在绝境中迎难而上的人性光辉、在特殊状态下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迸发出来的人性之善,都是最能打动读者的素材。

病毒确诊患者是受灾群众之中的核心人群,他们的医疗环境怎样、如何抵抗进而最终战胜病毒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之声”原创报道的《97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出院:我这个年纪能战胜病毒其他人也可以》,通过讲述武汉协和医院年龄最高的一名康复患者一波三折的治疗过程,介绍其康复过程的经验,给广大医患极大鼓舞,增强了战胜病魔的信心。临时征建的方舱医院在收治患者中起到了巨大作用,而其中的救治条件、安全保障如何?针对人们的疑问,“中国之声”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发出了《“方舱医院”医护力量怎么样?安全如何保障?央广记者实地探访》《武汉汉阳方舱医院首批53名患者康复出院,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治疗过程?》等报道。有受访者表示,“我一直觉得方舱医院就是我的家,我要在方舱里面陪我的妹妹,等待她治愈……心态一定要放好,没有什么,就把它当感冒一样治好就可以了”“我们(方舱医院)有6岁的小朋友,同舱的很多人还在帮她学习……昨晚医疗队员和要出舱的人办了个简单的联欢会”。患者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共同传达出对方舱之内人们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温暖画面。

除了确诊患者的救治外,武汉市封城之后,灾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难点、痛点也牵动着广大受众的心。“中国之声”直面民意关切,探求事实真相,有力、有效地引导了社会舆论,凝聚了人心。在武汉的战“疫”攻坚期,针对武汉市重症慢性病定点医保药店开店不足,患者买药难的情况,“中国之声”记者多次实地探访定点医保药店,先后发出《武汉新增8家医保门诊重症慢病定点药店,记者探访:买药还难吗?》《总台央广记者跟随武汉“药袋小哥”为居民买药,买药压力到底有多大?》《战“疫”期间,非新冠肺炎患者能踏实看病吗?总台央广记者探访接诊医院》等报道,引起了武汉市医保局等部门的关注,促进了增加定点医保药店、互联网医疗纳入当地医保、线上诊断处方外配等一系列利

123

媒介观察

于慢性病患者的措施出台。此外,《武汉市民的生活必需品买得到吗?吃得起吗?记者现场探访》《武汉的“救命氧”供应能否保障?总台央广记者现场探访》打开这部声音“日记”,我们能聆听到每一位医护

人员对医疗工作的尽心负责、对各类患者的医者仁心、对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对远方家人的无限思念、对幸《网传武汉团购菜缺斤少两、捆绑销售?总台央广记者实地探访》《独家|武汉老旧社区封控难在哪?!总台央广记者跟随督察组明查暗访》等关乎疫情期间百姓民生的报道,也见证了防疫工作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三、着眼救灾行动,彰显社会的大爱

灾难中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是灾难性报道关注的核心,而对直接关系到受灾群众生存的救灾行动或救援力量的报道,则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给社会带来温暖与感动。灾难报道中,越是事关全局的关键群体及其行动,其稿子的生命力就越强、影响力就越大;越是典型的救灾壮举,就越容易走进受众的心间,成为人们永恒的记忆。“中国之声”从全局的高度俯瞰所有的救灾细节,梳理出了医护人员与志愿者这两大关键救援力量,通过特别策划,开辟声音专栏节目,优先进行报道。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包括军队在内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发扬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义无反顾奔赴湖北和武汉,毫无畏惧投入防控救治工作中,日夜奋战,舍生忘死,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为武汉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之声”针对这一群体,特别策划《天使日记》专栏节目,每期节目都由湖北抗击疫情一线医护人员的语音自述串联而成,编排成了一部独特的天使战“疫”日志。

在这部展现“天使”与病毒搏斗的日志中,有医护的自我勉励与深情感悟,如“抗击疫情,不计报酬,无论生死,逆风而行”“如果我们都不上,这场仗就打不赢了”“我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尽早回家和家人团聚”“病人唯一的希望就是我们,我们必须坚强”“妈妈明年就要退休了,还在一线,我更不能缺席”“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原来坚持真的会有奇迹!”“我愿付出一切,守护这脆弱又坚强的生命”;有家人之间的亲情守候与无声温暖,如“春暖花开,等我平安回来,娶你!”“儿子,妈妈打完怪兽就回家!”“嫂子,我们都是你的后援团!”“老公举着那两行字的画面 每天都在我脑海里闪现”“妈妈,如果你想我,你就吃了我给你的那颗糖!”“‘乔治,你知道妈妈去哪里了?’‘妈妈在武汉医院’”;也有医患之间的理解信任和暖心共情,如“他拿记号笔在我们衣服后面写上‘平安喜乐’”“那一刻,我决定做住院老奶奶和她老伴儿的‘通讯兵’”“想想那些就诊的患者,我得放下亲情擦干眼泪继续战斗”“凌晨三点我帮阿姨扶着呼吸机,她用武汉话说:‘谢谢你丫头,好人有好报!’”“我希望把爱心传递下去,让医患关系温暖起来!”“从重症转回普通病房的病人一直握着我的手不愿松开,还比划着胜利的手势”“这个患者太逗了,想去方舱医院,是因为那儿的护士……”“夕阳下我和老先生一起手指天空,看到了希望”;更有战友之间彼此的相濡以沫、砥砺前行,如“看不清彼此的脸,但我们的心始终相连”“我们再次把病人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老公把送我的礼物也给了全院的姐妹们”“在武汉过生日,我们一起用手扇风熄灭蜡烛”“曾经素不相识的我们,如今并肩作战”“得知患者小李静符合出院标准时,我们俩抱在一起蹦了起来”。

124

福生活的留念感怀以及对生死离别的人生感悟。平实生动、南腔北调的口音,发自内心、亲切自然的真情流露让人动容,使人感受到武汉战“疫”的艰难与希望。每期节目开始播出时,有听众和网友说,这是“天使在人间系列,泪点时间到了!”,让人印象深刻,充满温暖和感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志愿者作为参与社区疫情防控最前线的群体之一,他们不辞辛劳、默默付出,悉心为群众服务,为遏制疫情扩散蔓延,保障群众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疫情之下,却逆行而上,护送医务人员和病患、守卫社区防控一线。他们没有统一的服装,却有共同的身份——志愿者。

针对这些和白衣天使一样,有热血、有大爱的光荣而勇敢的群体,“中国之声”特推出《我是志愿者》专栏,致敬每一位志愿者,用声音讲述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例如,《@武汉青山小学所有同学,快听你们校长这个冬天里的故事》,讲述一位担任志愿者的小学校长的自述,“冒着巨大风险,每天开车接送近20个发热病人前往医院,每送一个人就带去一分健康和希望,值得!热血男儿,但不能超过37.3℃。真希望能早点摘下口罩,看见大家脸上久违的笑容,到那时,我也可以重新回到学校,和学生们讲讲,我在这个冬天的故事”。网友纷纷点赞:“这样的校长,教出来的学生定是国家栋梁!”节目《待到阴霾散去,阳光明媚,影子也会自动消失…》,讲述“影子梦之队”的志愿者团队的故事,“影子的意思是,每一位志愿者都是一线工作人员身后的影子,一线的战士们守护着人民,而我们守护着他们。千千万万个不同角落的志愿者,不留姓名不求回报,只留下一个又一个不断奔跑的忙碌的身影。待到阴霾散去,阳光明媚,影子也会自动消失。而梦之队,则象征着希望与胜利,这一场抗疫之战,请大家满怀信心与希望,我们一定会胜利!”

无论是医务工作者,还是一线的志愿者,这些普通个体的声音,让听众感受到了灾区人民的坚韧与不屈,也把温情和感动散布在全国的每一个角落。

四、提供防护细节服务,贴心温暖听众用心用情做好应急报道中的服务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之声”灾难报道中的特色品牌。从汶川地震时的《寻亲小纸条》《心理课堂》到雅安地震中方言《生活小贴士》,这些服务节目不仅让身处灾难中的人们直接受益,也为每一个受众带来了温暖的防护指南和日常的信心鼓舞。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中国之声”精心策划、制作了针对广大受众的科普服务,第一时间推出《抗击疫情小贴士》系列节目,在广播端和新媒体端同步发布,以增强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抗击疫情小贴士》涉及疫情期间受众关注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节约口罩的方法、由于整天戴口罩导致长痘痘怎么办、居家隔离注意事项、手机消毒的科学方式、准备上班的你该注意什么、气溶胶传播、中央空调的使用等。此外,还针对一些特定群体的防疫难点,传递科学的防疫知识,如“孩子打疫苗时间到了,能去打

第11卷第9期2020年05月Vol.11 No.9May 2020媒体融合视域下报纸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探析

倪训强

(重庆日报,重庆 401120)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新媒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媒体融合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趋势。这就给传统的报纸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传统的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实效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新闻报道,传播更快速,受众更广泛。而传统的报纸媒体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发展较为缓慢,要想重新回到发展的快车道,最重要的是提升报纸新闻编辑的素质。

关键词:媒体融合;报纸新闻编辑;素质中图分类号:G2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9-0125-02一、引言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也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每天社会上都会产生海量的信息,传送在人们之间的新闻也颇具复杂性,人们听到的新闻内容不再具有单一性,而是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信息。新闻素材编辑工作人员要增加认知,立足于本职工作,认真整合和编辑素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喜好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报纸已经不再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报纸新闻编辑在融媒体时代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最大限度地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带动传统报纸传媒业发展。

二、在新媒体时代报纸新闻编辑的工作现实状况

(一)报纸新闻编辑对时事新闻传播的把控能力

降低

在传统报纸传媒“一统天下”的时代里,报纸新闻编辑对新闻内容的传播具有很大的把控权力,他们有权决定哪些新闻内容能够刊登,哪些新闻内容不应

[1]

该出现在报纸上面。而在新媒体时代,普通的大众既能够成为自媒体的受众,同时也可以是新闻的制作者和传播者。随着多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其很快受到大众的认可和青睐,成为现代社会主要的新闻传播方式,传统的纸媒传播影响力被削弱了很多。例如几年前的郭美美事件,就是经过广大网友在多种新媒体中进行大量转发,从而成为社会热点,被大众知晓。传统的新闻编辑失去了对新闻事件的把控权,只能被动跟在新媒体的发展身后。

五、结语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灾难新闻报道经历了“党本

[2]

位”“事本位”“人本位”这3类报道模式。这反映了灾难新闻“全息化的开放报道框架”突破了以往“单向度的闭合报道框架”,实现了模式化的“集体呈现”向人性化的“个体呈现”的转变,平民化视角得以凸显,更多展现多元人物的生存状态。“中国之声”关注危机中的生命,在灾难新闻报道中更多地加入人文关怀,更多地考虑到人的生命价值,直面人生,给处于极度绝望状态下的人类以人性的温暖,让人们体会到人性的崇高与尊严、社会的温暖与大爱。这样的报道极富人情味、感染力和感召力,体现了“中国之声”记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爱心的召唤。延续这一人文理念,在报道的后期阶段,媒体还应从心理重建和灾难反思等维度宣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参考文献:

[1] 何小勇.媒体融合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

[J].东岳论丛,2018,39(08):39-47+191.[2] 董天策,蔡慧.我国灾难新闻报道模式的转变与突

破——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11(04):6-10.作者简介:刘湛(1966—),男,重庆人,本科,新闻副高职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重庆记者站副站长,研究方向:党媒宣传,新媒体传播。

125

吗?”“患者恢复期捐献血浆影响健康吗?”“宅在家

里的职场人士,怎样合理用眼”“高血压患者该如何在家锻炼?”“孕妇确诊新冠肺炎后能否母乳喂养?”等等。不同于以往播音员、主持人的播报,它们全部采用权威专家的原声解读,既注重科学防护知识的传播,也辅以暖心的心理疏导。系列“小贴士”以权威声音、严谨求证和专业制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国家卫健委官方客户端“健康中国”持续转载“中国之声”音频版《小贴士》。网友评论称,《小贴士》的节目“不仅实用,也很贴心”。

由于新冠疫情的感染人群多、救治难度大,而医疗资源一度短缺,不少患者甚至来不及抢救就失去了生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防疫战中,位于一线的医护人员不仅承担着生理上高强度、高风险的救治工作,心理上也忍受着常人难以面对的痛苦与压力。如何帮助身处防控一线的他们进行心理减负、对抗压力,“中国之声”及时推出《医护人员心理防控手册》,邀请心理防护专家对一线医护人员进行心理疏导,从医疗环境焦虑、日常心理支持、医患沟通技巧、应对社会评价等多方面提供细致入微的人文关爱和心理支持。例如,《医护人员心理压力过大怎么调节?》《万一被感染,如何渡过心理难关?》《救治失败,怎样与挫败和自责抗争?》《年轻护士首次面对重大疫情,怎么进行心理调整?》《面对全民盛赞,应该如何应对?》等这组系列节目的播出,不仅有利于缓解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更承载着全社会对“白衣天使”的关心和敬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