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西交大政治经济学复习题

2021-01-13 来源:好走旅游网
政治经济学-学习指南

一、名词解释

经济体制:它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远行机制的统称。一定的生产关系必须经过一定的经济体制来实现。经济体制的安排和变革体现着社会生产关系性质和生产力发展的双重要求。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体现生产者在分工条件下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它由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构成。商品经济则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剩余价值: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补偿价值的价值余额,体现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

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依次通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的增殖,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利润:是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观念上的产物,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机理。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按照社会主义经济满足人民需要的基本要求和国民经济能以较快速度稳步协调发展的需要,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的调节与控制。

经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国际化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即经济全球化阶段。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资源如商品、资本、劳动力、信息、技术等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配置和重组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影响与融合、相互竞争与制约的发展趋势。

生产力: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合人们需要的能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也称社会生产力。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在私有

制和分工条件下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它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准确地反映出资本所有者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因而也被称之为剥削率。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是:mˊ= m/v。它还可表示为:剩余价值率 =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或,剩余价值率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产业资本:指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采矿业和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服务的交通运输业的资本。其基本特征是:不仅占有剩余价值,而且创造剩余价值。所以,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

社会总产品: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它在价值形式上由c、v、m三部分组成。它在实物形式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个部分。

生产价格:指等量资本能够提供等量利润的价格,它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它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它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包括进口和出口。

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在商品经济中表现为货币收入)的分配方式。它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社会在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以后,进行的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它的基本要求是把劳动作为惟一的尺度,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进行的。

现代企业制度:也称公司制,其基本形式是股份制。公司制企业的主要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首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有一定地缘联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或融合。其主要形式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一般说来,这些形式体现了经济一体化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及其具体形式的相互联系及数量比例。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超额剩余价值:部门内部个别企业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或改善生产组织形式提高了生产率,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所形成的差额。它是该企业资本所有者获得的超过一般剩余价值水平的余额。这是一种暂时现象。

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用公式表示:M’=M/V=m’×n

利息: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作为使用借贷资本的报酬而付给借贷资本家是一部分平均利润,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跨国公司 :是一种国际性的垄断企业,它以本国总公司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从事跨国界的生产、销售或其他业务活动。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企业:是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是面向市场、以盈利为目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民事义务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指各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差异和由此引起的各国经济实力地位的变化。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它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也造成各国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 二、选择题 试卷1

1,作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分配关系 B.消费关系 C.生产关系 D.交换关系 2.产业资本不包括的一项是:

A.投入制造业的资本 B.投入建筑业的资本 C.投入农业的资本 D.投入金融保险业的资本

3.垄断的实质是:

A.规定垄断价格 B.控制商品销售市场 C.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D.控制原料来源 4.一切商品都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是:

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称为商品 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因而不是商品

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是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因而不是商品 5.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总量的方法有: A.增加雇佣劳动的数量 B.压低工人工资 C.延长工作日 D.提高劳动生产率 E.增加劳动强度

1C 2D 3C 4ABCD 5ACDE 试卷2

1,资本是:

A.货币 B.生产资料 C.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D.以物为媒介的生产关系 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内部竞争形成: A.商品的个别价值 B.商品的生产价格 C.商品的垄断价格 D.商品的社会价值

3.判断所有制结构是否合理,主要是看:

A.能否实现公平的分配 B.能否提高公有化的程度

C.能否顺利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 D.能否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现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A.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

B.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必须与前者相适应

C.前者的发展会引起后者的部分质变,到一定阶段引起后者的根本变革 D.前者的发展状况决定后者可能变化的程度 E.后者对前者也具有强大的反作用 5.社会主义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 A.价格机制 B.供求机制 C.税收机制 D.竞争机制 E.分配机制

1C 2D 3D 4ABCDE 5ABD 试卷3

1,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 A.成正比 B.成反比 C.反方向变动 D.同方向变动 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是:

A.剩余价值率等于利润率 B.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率小于利润率 D.利润率决定剩余价值率

3.市场机制的核心是:

A.竞争机制 B.供求机制 C.价格机制 D.风险机制 4.劳动力成为商品:

A.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B.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D.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和其他生活来源 E.劳动者必须以出卖劳动力为生 5.我国的私营经济是:

A.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的经济 B.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 C.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D.存在剥削关系的经济

E.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B 2B 3C 4ACDE 5ABCDE 三、简答题 试卷1

1,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2,简述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的内在联系。 3,简述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及其作用。

1联系:(1)二者都遵循等价交换原则。(2)遵循的 主要经济规律相同。(3)社会分工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其产生、存在的基础。(4)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区别:(1)划分依据不同。商品经济是根据产品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方式来划分的,是相对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市场经济是依据经济运行机制、资源配置方式来划分的,是相对计划经济而言的。(2)反映问题的层次不同。商品经济反映的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经济较抽象、更接近本质层次的问题。市场经济反映的是经济运行、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是社会经济较具体、更接近现象形态的问题。

2答:⑴ 平均利润率是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的基础和前提。⑵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平均利润率形成同一过程的二重结果。⑶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都以平均利润率形成为前提,生产价格又以平均利润为前提。⑷ 三者是一种逻辑递进的因果关系,不能颠倒。

3.答:⑴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是这种集体所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种实现形式规定:① 最主要、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归集体所有;② 通过承包合同,将土地的占有、支配和使用权转归农户;③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及整体的生产布局和公积金、公益金的确定,实行统一经营管理;④ 田间作业及其技术选择,实行农户分散经营管理。因此,这是一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

⑵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农民是集体的主人的制度特征。但80年代末以来,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受到某些限制,从而制约了这种制度绩效的进一步发挥。 试卷2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什么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出发点? 2,试说明平均利润下降与利润量增加并行不悖的原因与条件。 3,为什么说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 答:⑴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在生产活动中改造自然界获取所需要的物资生活资料。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⑵ 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只有当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人类才有可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以外的其他社会活动,并且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社会活动的的发展水平。⑶ 因此,政治经济学探索社会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就必须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

2. 答:⑴ 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可以并行不悖,是资本积累发展的二重结果。因为资本积累的发展不仅会引起利润率的下降,而且会引起资本量、从而可变资本量的增加,因而利润量也会增加。⑵ 二者同时并存的条件是积累时总资本增加的比例必须大于利润率下降比例的倒数。⑶ 因此,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一个利润率下降和利润绝对量增加的二重性规律。

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内部矛盾就是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的矛盾。这一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一系列矛盾的加深。⑴ 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⑵ 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之间的矛盾;⑶ 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之间的矛盾;⑷ 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资本主义各国资产阶级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上述矛盾的展开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

3. 答:(1)公有制决定了全体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上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在生产资料面前都是平等的主人;(2)决定了劳动者之间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一种互助互利的新型合作关系;(3)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和生产成果分配的性质,社会产品归劳动人民共同占有,个人消费品要按照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进行分配。 试卷3

1,什么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为什么?

2,为什么产业资本循环需要保持连续性?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是什么? 3,垄断利润的来源有哪些?

1答: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第一,劳动力是“自由人”,即有人身自由。劳动者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别无其它商品可卖,更没有生产资料或其他谋生的手段。出卖劳动力成了劳动者维持生存的出路。

2答:⑴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相互依存、紧密衔接的。产业资本只有顺利地依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地变换三种职能形式,才能正常地循环,实现价值的增殖。所以,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阶段的统一,这三个阶段上资本的职能形式不同但都统一于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这一目的。⑵ 产业资本在循环运动中实现价值的增殖表明资本离不开运动,资本的概念中必然包含着运动,资本一旦停止了运动就不能增殖,因而也就不成为资本。⑶ 由于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处在流通过程,第二阶段处在生产过程,因此,产业资本循环也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3答: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其垄断地位而稳定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的来源主要有:⑴ 对国内雇佣劳动者剥削的大大加强;⑵ 对国外特别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或发展中国家雇佣劳动者和小生产者的剥削;⑶ 通过高价销售和低价购买占有非垄断企业的一部分利润并对城乡小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剥削;⑷ 垄断资产阶级国家对国民收入有利于垄

断资本的再分配;⑸ 通过不等价交换剥削和剥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发展中国家。 四、论述题 试卷1

试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必然性。

答: 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必然性,在于:

⑴ 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地配置资源,为保证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正常进行,协调多元化、多层次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克服各地区、各部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建立起适合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总量关系和结构关系,保证社会化大生产的顺利运行和协调发展,客观上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

⑵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国民经济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为保证协调劳动者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也必须实行宏观调控。

⑶ 弥补市场调节不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市场不是万能的,经常会发生“市场失灵”,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不可避免的缺陷,为有效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⑷ 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要求。在国民经济总体运行中,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从根本上是统一的,一致的。但也有矛盾。这解决微观经济行为与宏观经济行为的矛盾,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试卷2

如何认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答:⑴ 资本国际运动的发展要求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活动连结在一起。各国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从而推动了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⑵ 经济一体化首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有一定地缘联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或融合。其主要形式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一般说来,这些形式体现了经济一体化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⑶ 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和发展,既反映了世界经济格局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加强,也反映了各国间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竞争的加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力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与投资,推动了生产国际化的巨大发展。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集团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融合与冲突、集团之间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矛盾与摩擦、集团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的即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总的来看,经济一体化还会呈现加强的趋势。

⑷ 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国际化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即经济全球化阶段。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资源如商品、资本、劳动力、信息、技术等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配置和重组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影响与融合、相互竞争与制约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积极的一面主要指经济全球化会优化全球的资源配置。消极的一面包括:由于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着全球化的节奏和格局,经济全球化会导致全球利益的分配不均;经济全球化产生了世界市场危机的一些新的因素,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又使得一国经济危机在世界市场上表现出来,影响着世界经济危机的产生和发展。

⑸ 信息通讯技术革命、跨国公司、各国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目前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障碍,远没有实现真正的经济全球化。 试卷3

试论述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答:①由于各部门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等客观因素不同,其利润率的高低也各不相同。

②由于各部门的利润率不同,必然引起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总是把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高的部门转投。其结果: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资本减少,生产能力下降,会导致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率上升;利润率高的部门,则由于资本增加,生产能力增强,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直至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化即形成平均利润率时,资本转投才会暂停。可见,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③平均利润率(Pˊ )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全社会预付总资本之间的比率,其公式为: Pˊ= 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④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利润也就转化为平均利润(P),即各部门预付总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其公式为:在 Pi=P′·Ci 。其中,C是预付资本;i是某部门。

⑤平均利润形成后,各部门获得的利润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在量上不一定相等,从而使利润是资本产生的假象最终完成,利润的本质和真正源泉被进一步掩盖。平均利润的转化过程,实质上是各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和要求,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