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最大的工程。它是综合治理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并兼有发电、航运、灌溉、供水和发展库区经济等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对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峡工程坝址在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镇,距宜昌市40多公里。工程主要由大坝、两岸电站厂房和26台机组、双线五级通航船闸等建筑物组成。工程拦河大坝全长 1983米,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7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786万千瓦,年发电量840亿千瓦小时,相当于1991年全国发电量的八分之一,是葛洲坝工程发电量的六倍,其工程量则是葛洲坝工程的两倍。三峡工程的装机容量几乎超过当今世界最大的巴西伊泰普水电站的一倍,它的26台单机容量68万千瓦水轮发电机,差不多每一台都抵得上一座大型水电站。中国12亿人将由此每人每年增加70度电,也相当于建十座中国南部的大亚湾核电站。工程静态总投资900亿元以上(1995年价格)。整个工程建设工期17年,工程建筑的第9年即可发电受益,预计在工程建成后不太长的时间里,即能偿还全部建设资金。
三峡工程将采用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大坝坝顶高程185米和“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和分三期进行建设的施工方法。
工程效益:
防洪:水库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能有效控制上游进入中下游平原的洪水,遇百年一遇洪水,可在不动用荆江分洪区的情况下控制荆江河段的流量在安全范围以内,遇千年一遇洪水或1870年型洪水,可控制枝城站流量不超过80000立方米/秒。是解除长江中游洪水威胁,防止荆江河段发生毁灭性灾害最有效的措施。
发电:电站装机容量1768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840亿千瓦小时,可供电华中、华东以及川东地区。每年约可替代煤炭5000万吨,可减轻上述地区的煤炭运输压力,并可减轻因火电燃煤引起的环境污染。
航运:三峡工程建成后,水库回水形成660公里长的深水航道,可改善重庆以下的航道条件。由于险滩淹没,航深增加,坡降变缓,流速减小,船舶的运输效率将明显提高,运输成本可较目前降低35%~37%,必将大力加速长江航运事业的发展。
分析:
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三峡工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战略决策。它凝聚了我党几届领导的心血,是中国人民多年来的梦想。它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宏伟的工程。它的建设成功,不仅有赖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也是集中反映出中国人民的智慧。因此,它是一个全国人民的工程,代表了全中国人民的利益。第二、三峡工程是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三峡工程的建设正是在我国大力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前提下进行的伟大工程,它充分见证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向世界宣告了我们中国是有能力有条件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的,再一次向西方国家证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优越性。第三、三峡工程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未来世界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说,是能源的竞争。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不可再生能源相继减少。而三峡工程正是把可循环利用的水资源转化电能,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可以依赖的有效清洁能源之一。
它的建设可为华中、华东地区提供大量经济而清洁的电能,并将使华东和华中两大地区联结成统一电网,实现“西电东送”,促进华南、华北和西南电网与华中、华东电网的联结,实现不同地区不同电源之间的电力互补和调剂,对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及提高发电效益有重大意义。
三峡工程的建设成功,也使长江上流水道拓宽,增强了上游水域的通航能力,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实施提供了水上交通上的又一保障。三峡工程的建设成功,还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抗洪防旱能力,减少洪涝旱灾的发生。总之,三峡工程建成后必然作为一个生产要素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就三峡工程而言,客观上也有一些隐忧值得深思。第一,三峡工程的建设给环境带来影响。其一是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的全面推进和完成,上游水位抬升,使得长江沿岸大面积陆地被淹,一些物种将不复存在;下游水位降低,水流量减少,使
得下游气候也将出现变化。其二是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上游水流速度相对减缓,上游泥沙淤积及水土流失问题将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应对,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清淤,才能保证三峡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行。据有关报道称:目前长江上游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泥沙对三峡大坝也形成了一定的威胁。其三是由于人为的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使得一些自然生物链产生破坏,影响植被、影响生态的良性循环,特别表现在对大气候的影响上将难以预测。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被淹没地带水源污染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传染病等问题表示担忧,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对三峡工程的抗洪调节、改善长江水运功能产生怀疑。这些未知因素也还需要历史和事实来检验。第二,三峡工程对我国财力是一个重大考验。三峡工程作为一项宏伟工程,不仅需要新技术的支撑,更需要财力上的保障。应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为三峡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但从三峡工程前期来看,三峡库区的史无前例的大移民,国家就拿出大批移民资金,一大批工厂企业进行了大搬迁,其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不亚于再造一个社会;从三峡工程的未来发展看,它还需更大的财力进行维护和保养,以保证三峡工程的投入与产出成正比例关系。这将对我国政府财力也是一个严峻考验。第三,三峡工程也使我国损失了许多无形和有形资产,如许多名胜古迹被淹没,旅游资源破坏严重,一大批文化积淀随着三峡大移民实施不复存在。第四,三峡工程已成为西方国家关注的主要对象。三峡工程应该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象征,同时也成为了西方国家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未来的战争中,三峡工程是西方国家瞄准我国战略设施的主要目标。一旦三峡工程在未来战争中成为重点打击对象,在战争中被毁,这将给我们国家带来巨大灾难,一方面是造成投资巨大损失;另一方面是造成大面积的水灾及气候环境恶化的连锁反应。对此,我们国家必须有充分的考虑和应对准备。
三峡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应该说是我国国力日趋强势的象征,我们不可能期望这一工程像都江堰工程那样完美。但是我们在看到其有利一面的同时,不得不慎重考虑其不利的一面。我们下一步应该做的,就是要做到未雨绸缪,冷静应对,科学决策,采取积极措施,真正使三峡工程成为民心工程、成为造福全人类的伟大工程。这也是我们对三峡工程最深的祝愿。
十八年后再谈三峡工程利与弊,功在当代,立不在千秋
1994年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三峡坝区庄严向全世界宣布:伟大的三峡工程正式开工。2006年5月,历时14年全长2309米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全线浇筑达到设计高程海拔185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记得在高中地理书上曾经讲到三峡工程的十大效益,他们分别是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今夏面对进入21世纪长江流域最大的一次洪水,我们在十八年后再谈谈三峡工程的利与弊。
我们先看看作为三峡工程最主要效益的防洪和发电效益的表现。据新华社报道,截止7月23日上午,长江中下游干流仍超警戒线,而三峡大坝却在泄洪,每天4万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向下游倾泻。长江流域共180万平方公里,三峡大坝的调节范围在它上游的100平方公里,而它下游的80万平方公里,三峡大坝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但从今年的三峡大坝调度从4月份开始来看,当时上游来水比较少,洞庭湖鄱阳湖水比较大,三峡大坝截水20多亿立方米,6月底7月初时曾经大量下泄,减轻库存,迎接第二场洪水,7月中上旬又拦了20多亿,目前,三峡大坝共拦蓄了70多亿立方米的水量。如果把这些水全部放到中下游,将引起长江全流域的大洪水,可以说三峡在防洪方面还是很不错的,是利大于弊的。发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电站共有单机70万千瓦的机组26台,总装机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847亿千瓦时,相当于6个半葛洲坝电站和10个大亚湾核电站,每年为全国人均提供70千瓦时电。电站单机容量、总装机容量、年发电量都堪称世界第一。三峡电站的发电效益发挥还是相当明显的,但为什么作为三峡周边省份的重庆、湖南还常常缺电,且电费很高?三峡的电不是宜昌的,也不是湖北的,国家在电力调配方面还应更合理。
我们现在在来看看航运、养殖、旅游等其他效益的表现呢?三峡工程的完工,使上游川江的通航能力从过去的每年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对上游重庆市的发展以及整个西部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三峡库区是天然的渔场,对库区人民发展养殖,提高收入了很好的条件。三峡工程的修建使毛主席描述的“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景观得以实现,三峡旅游区再添新景。综上所述,说三峡工程是功在当代是不为过的,那
为什么是立不在千秋?笔者认为,一、我们生活在三峡地区,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而我们却不能在把这些留给我们的子孙。三峡库区蓄水后,长江沿岸的千年古镇人文遗失,如涪陵白鹤梁、忠县石宝寨、丁房双阙——无名阙、云阳张飞庙、丰都鬼城、奉节白帝,那些古调古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赖以发展的土壤,到他乡人生地不熟悉,尤其是那些方言和地方戏曲无法再发展传承,如川江号子几乎绝迹.二、三峡蓄水之后,水流变缓,河流的自净能力大减,三峡水库水质明显变坏,特别是过去水质好的支流河段,水质恶化问题更加严重。三峡工程论证时,三峡河段的水质是全中国最好的,大部分河段属于二类水。虽然现在三峡河段的水质为三类水,但是由于这期间水质指标的更改,现在的三类水只是当年的四类水。由于三峡水库水质问题,三峡库区的各市、区、县都不准备把三峡水库作为生活饮用水源,而要另辟水源。可以说,三峡工程留给我们的子孙只是一潭死水。三、河流的泥沙问题。长江是世界上泥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每年都会带走5到10亿吨的泥沙,尽管水库的泥沙流速难以预测,但专家普遍认为一般情况下每年河流携带的泥沙都将会被大坝截住。若此种假设成立,长江所携带的泥沙将在100年内填满水库。水库中的泥沙沉积会对下游造成影响。几千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带一直把这些泥沙作为农田和渔业的营养源泉。如果,专家的预测正确,那100年后我们的子孙看到的三峡工程只是一个耗费了900亿元的大型“堆土场”,而长江下游的上亿人民又只有望泥兴叹呀!而由于泥沙的沉积又回使三峡水库的库容大大降底,随之而来三峡工程引以为豪的防洪、发电效益也会大大减弱!四、生态问题。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造就的如此大的一个湖对当地气候有什么影响?会不会因为蝴蝶效应而影响其他地区的气候?通过10年来的观测,可以说是相当明显的。白鱀豚、中华鲟等珍稀物种,因大坝阻挡,不能回游,生存受到巨大影响,长江的生物链以受到巨大破坏。其次,三峡工程的修建对整个三峡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是相当明显的,进入21世纪三峡地区特别是重庆频频出现的干旱、洪灾等极端气候现象与这不无关系。除了上述问题,三峡工程的安全问题以及潜在地质灾害问题,如同一把利剑一样长长的悬在空中,令整个三峡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子孙,感到巨大的危险,制约着当地的发展。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国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建三峡工程出发点是好的,但通过18年的发展三峡工程的弊端逐渐显现,所以说三峡工程是功在当代,立不在千秋。在此,顺便希望国家在修建任何工程时,多调研,多论证,能修就修,不能修就等到技术成熟再修,而不应该现在需要什么就修什么,而不去充分的调研,充分的论证,违背科学发展的规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