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专题: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当发展和基本矛盾的显现 4、以下哪位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
5、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辩证法思想
6、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里继承的最重要的思想是劳动价值论 7、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0、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13、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14、马克思一生的两个重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16、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17、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
18、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专题: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19、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0、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或者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作不同回答,哲学上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23、“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2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6、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27、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8、 鲁讯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
1
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归根到底来自客观物质世界
29、下列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叙述,错误的观点是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30、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时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3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33、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设想无物质的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3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5、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36、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37、空间的特性是三维性
3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物质的运动的特别状态
39、承认运动的存在,却否认运动具有物质承担者,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40、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表明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41、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2、马克思认为,实践是(D)
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4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农民收割庄稼
44、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实践
第三专题:物质世界的联系与发展——世界的状态是什么?
45、“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46、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4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48、辩证联系的含义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49、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存在于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 50、辩证矛盾的含义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51、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包容万物的“和而不同”
52、“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53、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5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55、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不属于其特点的是联系具有随意性
56、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关于发展叙述错误的是发展是新旧
2
事物同时灭亡
5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58、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5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60、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61、对“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理解,正确的是要从失败走向成功需要一定的条件 62、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63、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行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是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64、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
65、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把握事物的度 66、“拔苗助长”的事例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67、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是要说明部分离不开整体 68、有关规律的叙述,观点错误的是人们可以创造、改变和废除规律 69、规律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
7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7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7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矛盾的特殊性
73、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74、“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蕴涵的哲学原理是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75、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76、“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77、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78、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既克服又保留 79、“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归纳与演绎
80、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在思维中形成“多样性的统一”的过程
8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
82、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第四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是什么?
8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84、人的实践活动基本要素不包括实践的环节
85、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和实践关系
3
86、关于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认识决定实践 87、“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最好地说明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88、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不一致的名言是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89、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90、“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9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9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指实践—认识—实践 9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95、概念、判断、推理,这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96、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
97、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是从认识到实践 9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99、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100、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101、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相对性 102、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 103、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104、正确的价值评价,应该看其是否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 105、实践的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106、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107、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10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109、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10、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真理具有相对性
11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12、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13、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4
11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表明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11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观点
116、“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117、“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观点是说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118、认识的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119、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
120、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实践的真理尺度
121、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是实践的价值尺度
第五专题: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如何认识人类社会?
12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23、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124、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生产方式 125、有关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推动作用的表述,错误的是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和社会性质的变化
126、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127、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28、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129、社会意识的本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30、下列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叙述错误的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本质是相同的
131、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不包括科学技术 132、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劳动者
13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
134、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135、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136、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国家政权 137、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38、“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139、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形态 140、不属于社会形态更替体现出的规律和特点的是整体性和部分性 14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142、社会形态不包括社会的地理形态
143、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 144、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5
145、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
14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14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因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48、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149、阶级实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 150、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151、杰出人物的产生是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152、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53、历史的火车头是指革命
154、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55、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56、是否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157、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158、历史唯物论的根本出发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59、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一部物质生产发展史
160、“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16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162、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第六专题:资本主义形成及其本质——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
163、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164、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16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消费者
166、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67、使用价值与价值即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168、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169、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170、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熟,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17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17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173、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174、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6
175、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176、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177、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特点是,随着其使用价值的消费会创造新价值,并且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178、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179、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80、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8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82、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183、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184、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185、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回到原点的运动。其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186、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同的作用
187、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188、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剩余价值
18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9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91、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不同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19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19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19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195、剩余价值来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
196、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第七专题: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7、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统治地位
198、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垄断
199、垄断的形成是自由竞争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200、垄断利润是垄断组织通过垄断地位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 201、垄断价格虽然会高于产品的价值,但受价值规律制约 202、垄断价格形成的基础是垄断统治
203、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金融资本
204、金融资本是由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
7
资本
205、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
206、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通过“个人联合”实现 207、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产生了国际垄断同盟
20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参与制” 209、“个人联合”是金融寡头实现其在政治上统治的主要方式
210、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通过制定垄断价格实现的 211、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不包括私人资本输出
2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2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私人垄断资本
2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215、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216、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变化表明当代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更充分的物质条件
217、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很多,根本的推动力量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218、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219、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220、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21、当代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联合体的典型形式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第八专题: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
222、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223、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24、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两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25、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226、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结论的是列宁
227、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22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229、“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230、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孕育着新的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
231、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232、下面关于“两个必然” 和“两个决不会”这两个问题的阐述正确的是“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8
233、“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234、作为历史性概念,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235、当前,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集中体现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236、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37、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社会 238、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239、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240、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消灭利益差别
241、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242、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