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卫生经济学

2021-11-17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六章 卫生总费用

第一节 卫生总费用概述

卫生总费用:卫生总费用是卫生费用核算结果,是以货币形式作为综合计量手段,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全社会用于医疗卫生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 卫生总费用的基本特点:

①、卫生总费用是一种信息工具 ②、卫生总费用是一个全社会的概念 ③、在动态中了解和把握卫生总费用

④、卫生总费用是与卫生政策有关的基础性研究之一 卫生总费用研究目的和意义

①、为制定和实现卫生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宏观经济信息 ②、为调整和制定卫生经济政策服务 ③、适应经济体制转变的需要

④、为区域卫生发展和引进外资提供卫生费用信息支持 ⑤、为政策执行者提供次国家级的卫生经济信息 ⑥、满足国际比较的需要

第二节 卫生费用核算基本框架和原则 一、卫生费用核算基本概念 卫生总费用核算(NHA):也称国民卫生帐户,是采用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以整个卫生系统为核算对象,建立卫生费用核算指标和核算框架,专门研究卫生系统的资金运行过程。

卫生总费用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核算在卫生领域的进一步延伸。

二、卫生费用核算口径

①、一般口径:卫生费用核算应包括所有以促进、恢复或维持健康为基本目标的活动所发生的费用。

②、时间口径:a 明确各项特定活动所发生的时期 b 区分卫生服务活动和相应费用支付发生的时间

③、 空间口径:全国公民或居民的卫生活动,即包括暂时居住在国外的公民或居民的卫生服务费用。但不包括外国公民的卫生费用。 三、卫生总费用核算框架

A卫生费用来源核算(来源法)

根据卫生资金的筹集渠道与筹集方式,收集和整理卫生总费用数据,核算全社会卫生资金投入总量与内部构成的方法。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为开展卫生服务活动从全社会筹集的卫生资金总额,分析与评价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该区域内政府、社会、居民个人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和费用负担情况,以及卫生筹资模式的主要特征和卫生筹资的公平合理性。

B卫生费用机构流向核算(机构法) 从机构角度出发,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从全社会筹集到的卫生资金在各级各类卫生机构的分配,属于卫生费用核算体系的第二个层次。其运行主体是卫生机构,分析和评价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C卫生费用功能核算(功能法) 根据卫生服务活动的功能进行划分,测算消费者接受各类卫生服务时发生的费用。是卫生费用核算的第三个层次,其结果反映卫生费用在不同功能服务中的分布。运行主体是消费者(包括政府和个人),反映消费者对不同类型卫生服务的利用程度和费用水平。

D卫生总费用矩阵平衡核算 四、卫生总费用核算基本原则 a政策相关性(应用性) b数据可比性 c 可靠性 d时效性

e操作的可行性 f制度性与连续性

五、卫生总费用核算数据收集方法 a充分利用与开发现有资料 b现场典型调查 c现场访问调查 d建立费用监测点

第三节 中国卫生总费用核算方法

卫生总费用筹资来源法 卫生总费用机构流向法 卫生总费用实际使用法 一、卫生总费用筹资来源法:某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为开展卫生服务活动从全社会筹集的卫生资源的货币总和,它是从卫生筹资角度分析与评价卫生资金运行。 卫生费用筹资总额: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为开展卫生服务活动从全社会筹集的卫生资金总额,它是从筹资角度分析与评价卫生资金运动。

根据资金来源:税收、社会健康保险、商业性健康保险、个人现金支付。 国际上将卫生总费用分为广义政府卫生支出和私人卫生支出 根据筹资机构的性质:

A、一般政府卫生支出 狭义的政府卫生支出 社会医疗保障支出 B、私人卫生支出 商业健康保险 家庭现金支付 根据筹资机构的性质:

一般政府卫生支出:狭义的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医疗保险支出 私人卫生支出:商业健康保险、家庭现金支付

狭义政府卫生支出也称”税收为基础的卫生支出“,指中央政府对卫生的支出,但不包括政府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

我国从出资者角度,将卫生总费用指标体系分为三部分

1、政府卫生支出:各级政府用于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行政管理事务、人口与计划生育事务等各项事业的经费。包括上级财政拨款和本地区各级财政拨款,还包括其他政府性基金对卫生的投入。

①医疗卫生服务支出:指政府财政用于补助各类卫生机构提供相关卫生服务的经费。

②医疗保障支出:反映政府用于各类医疗保障项目、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补助、残疾人康复以及财政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医疗保险补贴的支出。 ③行政事务管理支出:反映政府用于卫生相关的行政事务管理的支出,主要包括医疗卫生管理事务支出、医疗保险管理事务支出及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事务支出。 ④人口与计划生育事务支出:反映政府对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支出

2、社会卫生支出:政府外的社会各界对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包括:社会医疗保障支出、商业健康保险费、社会办医支出、社会捐赠援助、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①社会医疗保障支出:反映各类社会医疗保障项目当年筹集的资金总额,但不包括政府对其直接投入和补助 ②商业健康保险费:反映城乡居民家庭成员自愿参加各种形式的商业健康保险,当年所缴纳

的保费总额,包括财产保险中的健康险保费和人寿保险中的健康险保费。

③社会办医支出:反映除政府外的社会各界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直接投入 ④社会捐赠援助:反映非营利性机构筹集或医疗卫生机构接受的,直接用于医疗卫生服务或救助家庭医疗费用的资金,主要来自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捐赠,但不包括用于基本建设的资金。 ⑤行政事业性收入:反映卫生行政事业单位收取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主要来自企业等单位所交纳的各项费用,应剔除已经实施收支脱钩和归并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3、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城乡居民用在接受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时的直接现金付费。 二、卫生总费用机构流向法

定义:指某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年),从全社会筹集到的卫生资金在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分配的总额,它反映了卫生资金在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分配。 机构法卫生费用核算范围包括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药品及其他医用品零售机构、卫生行政和医疗保险管理等机构的费用。

我国机构法卫生费用核算指标分类:医院费用、门诊机构费用、药品及其他医用品零售机构费用、公共卫生机构费用、卫生行政和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费用、其他卫生费用。 三、卫生总费用实际使用法:

卫生总费用使用总额 运动主体是消费者,包括政府和个人

分析与评价卫生资源利用的受益情况,以及完善资源使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指标分类:治疗服务、康复服务、长期护理服务、辅助性卫生服务、门诊医疗用品、预防和公共卫生服务 、卫生行政和医疗保险管理。 数据来源与测算方法:

1. 费用监测点现场调查 2. 成本估算法 3. 服务人口法 第四节 卫生总费用分析与评价 一、卫生总费用分析与评价的层次

1、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卫生总费用反映的是全社会的卫生保健总需求

2、对卫生领域的经济运行过程进行主导分析,主要是筹资主导分析和卫生资源利用的主导分析。

筹资主导分析重点分析卫生筹资结构,反映不同筹资来源在卫生总费用中所占比重,及对卫生总费用的发展变化的影响。

卫生资源利用的主导分析反映各类卫生保健需求对卫生费用的决定关系。 3、对卫生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4、对卫生总费用变化趋势进行短期预测和展望。 二、卫生总费用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 1、卫生总费用分析评价指标 科学分析指标的建立对于提高卫生总费用分析水平,深化对卫生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分析指标的建立并不容易。

2、经济周期分析方法 着重于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从时间上考察各种经济变量的特征,分析各种经济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及变量间相互作用影响的统计分析方法。

3、预警监测方法 提高分析的时效性,研究卫生总费用预警监测方法,建立卫生总费用预警系统,是卫生总费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4、短期计量经济模型 为加强卫生总费用宏观分析,还要建立为之服务的计量经济模型。 三、卫生总费用筹资分析评价 (一)卫生总费用筹资水平

1、卫生总费用(卫生筹资总额)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资金筹集总量的重要指标,用于评价全社会卫生投入水平。 可用当年价格和可比价格表示。

当年价格:也称现行价格,指报告期内的实际市场价格。

可比价格:扣除了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可对卫生筹资总额进行不同时期的比较。 2、人均卫生总费用

消除人口增长因素对卫生总费用绝对值的影响,反映人均卫生费用享受水平的重要指标。 3、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百分比

衡量世界各国卫生事业与国民经济是否协调发展的最综合的评价指标。 反映一定时期和经济水平下,国家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

卫生服务弹性系数:指卫生总费用增长率同GDP增长率之间的比值。

研究结果表明:无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GDP处于什么水平,卫生总费用与GDP间的弹性系数都大于1

从整体趋势看,卫生总费用增长略快于国民经济增长。 二、卫生总费用筹资机构

1、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百分比:反映政府各部门对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体现政府在卫生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2、社会卫生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百分比:衡量社会各界对卫生服务贡献程度,反映多渠道筹集卫生资金的作用程度。

3,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百分比:衡量城乡居民个人对卫生费用负担程度的指标和公平程度。

第十章 医疗保险与医疗保险市场

第一节 保险概述

一、风险及其防范处理 (一) 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1.风险(risk)的一般含义是指某种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不只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还包括赢利的不确定性 2.风险的种类

按产生的原因分类: 自然风险 社会风险 经济风险 政治风险 按性质分类 纯粹风险 投机风险

按保险标的分类 财产风险 人身风险 责任风险 信用风险 按经济单位分类 个人风险 家庭风险 企业风险 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 风险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因为风险的客观存在,决定了保险的必要性

2)偶然性:对于某一个企业、团体或个人,事先则无法知道风险是否降临自己的头上,风险具有偶然性,才有了保险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可能。

3)可测性:可依据大数法则和概率论对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程度加以预测。 (二)风险事故与风险损失 1、风险事故的发生

风险事故是指造成损失的直接原因或条件

根源:自然现象 社会经济变动 人或物本身引起的

2、风险损失:是指经济价值的意外减少或灭失,是风险事故造成的直接后果

按其内容可分为: 直接的物质损失、经济收入的损失、赔偿责任的损失、额外费用损失 (三)风险的防范与处理:

1风险避免 对某项风险直接设法避免,或者根本不去做那些可能发生风险的是

最彻底解决方法,实际运用有局限性

2保留与承担 当某种风险不能避免或因冒此风险可能获得较大利益时,个人或单位本身自愿保留和承担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

3风险预防和控制 指事先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以降低风险的发生频率,减少风险损失机会。即常说的防灾防损和减损。

4风险集合 集合同类危险的多数单位,使之相互协作,提高各单位应付风险能力

5风险转移 指个人或单位采用各种方法把风险转移出去,避免自己承担损失。分为直接转移和间接转移两种。

直接转移:将与风险有关的财产或业务直接转移给其他人或团体 间接转移:仅将财产或业务的有关风险转移 二 保险及其特征

1、保险:是以契约的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多数单位和个人交纳保险费所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

保险的特征:

1)经济性:保险是一种经济保障活动

2)商品性:保险体现了一种等价交换的经济关系,也就是商品经济关系。即

保险人出卖保险、投保人购买保险的关系

3)互助性:保险具有“一人为众,众为一人”的互助特性。 4)契约性:从法律上看,保险是一种契约行为。

5)科学:保险是一种科学处理风险的有效措施。 三、保险的要素及种类

(一)保险的要素:保险关系的确立必须具备五大要素

1)可保风险的存在 2)多数人同质风险的集合与分散 3)保险费率的厘定 4)保险基金的建立 5)保险合同的订立 理想的可保风险具备条件:

1、风险必须是纯粹风险 2、风险必须具有不确定性

3、风险必须使大量标的均有遭受损失的可能 4、风险必须有导致重大损失的可能 5、风险不能使大多数保险对象同时遭受损失 6、风险必须具有现实的可测性 (二)保险的常见分类

保险按经营主体划分为公营保险和私营保险。

按经营保险的目的,可将保险分为营利保险和非营利保险。 按投保单位分类,保险可分为团体保险和个人保险。

按保险标的将保险分为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和信用保证保险四大类。 按承保的风险分类,保险分为单一风险保险、综合风险保险和一切险。 按风险转嫁形式分类,可将保险划分为原保险、再保险和共同保险。 按保险金额分类,可将保险分为超额保险、低额保险和全额保险。 按实施方式将保险划分为自愿保险和强制保险两类。 四、保险的职能和作用

保险的职能: 基本职能:1)补偿损失;2)经济给付职能 派生职能:1)防灾防损职能;2)融资的职能

保险融资的内容主要包括:银行存款 购买有价证劵 购买不动产 各种贷款

保险的作用:

宏观作用:1)保障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 2)有利于商品流通的顺畅 3)有助于财政收支计划和信贷收支计划的顺利实现 4)有利于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 微观作用:保险的微观作用是指保险对企业家庭和个人所起的保障,包括帮助企业及时恢复生产、安定群众生活、促进企业公平竞争以及促进个人和家庭消费的均衡 五、保险合同

(一)保险合同的特点

保险合同是经济合同的一种。它既有经济合同的一般属性,也有自己的特殊性。 1.保险合同的一般属性 ①保险合同是承诺合同 ②保险合同是双务合同 ③保险合同是有偿合同 ④保险合同是附合合同 2.保险合同的特殊性

①保险人履行补偿合同的义务是不确定的。 ②当事人之间以对价进行经济往来。 ③签约一方可以是自然人。 ④保险合同的可废性。 (二)保险合同的种类

以合同的经济性质为标准:补偿、给付 以合同承保的危险范围为标准:特定、综合 以合同签订人为标准:原、再保险合同 以保险期限为标准:定期、预约 以保险价值为标准:定值、不定值

(三)保险合同的要素:保险合同的主体:保险合同的当事人 保险合同的客体:保险标的及其可保利益

保险合同的内容: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具体化

保险合同内容:保险责任、保险金额、保险费率、保险费、保险期限、赔偿方式、被保险人义务、争议处理、保险条款 第二节 医疗保险

一、疾病风险与医疗保险 (一)疾病风险的特殊性

疾病风险:狭义上是指由于人身所患疾病引起的风险

广义上则包括人身的疾病、生育及伤害等所引起的风险

疾病风险的特殊性:1危害的严重性2普遍性和多样性3复杂性4社会性5诱因的多样性 (二)医疗保险概念

医疗保险:是为公民提供因疾病所需医疗服务费用补偿的一种保险。 广义的医疗保险 也称健康保险(health insurance):不仅包括补偿因疾病给人们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也包括补偿疾病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对分娩、残疾、死亡也给予经济补偿,以至支持疾病预防、健康维护等。

狭义的医疗保险:是对医疗费用的保险。

二、医疗保险的基本类别:可分为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两大类。

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具有互助共济、分担风险、保障生产、安定生活的功能。

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区别:

①社会医疗保险一般由政府组织筹划和经营,属于劳动和社会保障范畴,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是医疗保障制度的核心;商业医疗保险则由私人企业或经营性企业自主经营,属于一种金融活动,是人身保险的一个细小分支。

②社会医疗保险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国家法律规定范围内应该投保的个人或单位均须参加,不以个人及其用人单位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保险的缴费额度、待遇、项目、偿付标准等,也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统一规定;商业医疗保险的投保是自愿性的,它遵循谁投保、谁受保的原则,在投保的个人或用人单位遭受意外损失时,依据有关保险合同获得经济赔偿。

③社会医疗保险一般是非营利性的,它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实现法律规定和社会政策为目的,在社会医疗保险的运作上虽然也需要借助于专门的计量方法和手段,但不是以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保险的项目以及给付额的高低;商业医疗保险一般不涉及社会目的,它是由专门的保险机构按照商业原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其运营的根本目标是利润。 ④社会医疗保险一般实行多方筹资的原则,保险基金来自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缴纳的保险费以及国家补贴,个人缴纳的多少与保险给付的多少不呈正相关;商业医疗保险则是在自愿投保的基础上,由个人缴纳保费,个人缴纳保费的多少视险情而定,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支付保险金的资金,全部来源于投保人缴纳的保险费所形成的保险基金,投保人个人投保的多少与给付的多少呈正相关。

三、社会医疗保险的特征:

(一)保障内容的特殊性:以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疾病医疗作为特定的保险内容

(二)保障过程的特殊性:医疗保险的主要手段是提供专门且复杂的医疗技术服务,实施过 程需要医疗方及医药方的直接介入

(三)与其他社会保险的关联性:医疗保险制度与社会保险体系中其他一切险种都交织在一 起

(四)服务频度高:由于疾病风险发生率高,因而医疗保险的服务频度高

(五)待遇的均等性:在医疗保险中,劳动者只要取得享受医疗保险的资格条件,则享受规 定的医疗服务待遇 四、医疗保险的待遇

(一)对劳动者提供的医疗保险待遇项目

1医疗服务 包括门诊、检查、医治、给药、整容、住院等在内的各种医疗服务的提供,是医疗保险的主要内容

2疾病津贴 指劳动者患病后的生活费用,一般用现金形式支付,与劳动者病前工资水平相关

3病假 劳动者领取疾病津贴期间享受的病假待遇 (二)对劳动者家属提供的医疗保险待遇 1、补助 指向劳动者抚养的亲属患病时给付必要数额的现金补助,总的原则是低于疾病津贴,给付形式有固定金额制及按患者本人疾病津贴的一定比例支付等。 2、医疗服务 还向劳动者抚养的家属提供医疗服务 五、医疗保险的社会作用:

1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发展;2减少劳动者的收入差别,体现社会公平性; 3维护社会安定;4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 第三节 医疗保险需求 一、医疗保险需求概念 (一)医疗保险需求含义

1、定义:是指医疗保险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医疗保险价格(费率)水平上,以一定的货币支付能力为基础,愿意并且能够购买医疗保险商品的数量。 2、医疗保险需求的形成条件

①消费者有购买医疗保险的意愿 ②消费者有购买医疗保险的支付能力 (二)医疗保险需求的表现形式:

①体现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即有形的经济保障形式:人们在因病接受医疗服务时,对医疗费用的损失要求得到赔偿 ②体现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即无形的心理保障形式:消费者购买医疗保险可以有效转移疾病风险,心理上感到安全,消除参保人因病致贫或患病给个人或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的心理压力

二、医疗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

1疾病风险 疾病风险是医疗保险产生、发展的前提

2医疗保险价格 其他条件不变时,医疗保险需求会随着医疗保险费率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医疗保险费率下降而增加,这就是医疗保险需求规律。

3消费者收入 收入很高或很低的消费者对医疗保险的需求相对不大。 收入高的消费者,因疾病导致的财富损失和购买医疗保险所导致的财富损失对其财富总量影响不大

收入低的消费者,较高的医疗保险费超出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从而降低他们对医疗保险的需求

4医疗服务供给 若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的种类和质量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就会影响他们对医疗保险的需求。

5医疗费用负担方式 医疗费用的自付比例越低,人们参保的积极性越高 6其他因素 消费者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保险意识和健康状况 第四节 医疗保险供给 一、医疗保险供给的概念

(一)医疗保险供给的含义:是指医疗保险机构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的医疗保险费率(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医疗保险量

(二)医疗保险供给的形成条件:1医疗保险机构有提供医疗保险服务的愿望2医疗保险机构必须具备一定的医疗保险服务的提供能力 二、医疗保险供给者行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性医疗保险供给者的行为与其他产品供给者的行为是一致的,其目标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供给者的经济行为就是在各种限制条件下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采取的行动。 保险供给者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表现出以下几种特有的经济行为:

①保险供给者可以通过“风险选择”的方式,尽量吸收收入高、支付能力强,且身体健康的人群参保,扩大保费收入与医疗费用补偿之间的差额,从而获得更大利润。②医疗保险机构会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费用意识,达到控制医疗费用的目的。③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医疗服务的手段和技术不断进步,现有资源无法满足人们提供所有的医疗服务。因此,医疗保险机构通常对承保的内容加以限制。④医疗保险机构还表现出金融机构所特有的行为规范,即把积累的暂时不需要偿付的保险基金用于短期贷款以及流动性较强的投资和一部分中长期投资,以此降低其积累的保险基金的机会成本,增加盈利;同时,也为降低保险费提供了物质条件。 医疗保险供给的影响因素:

1医疗保险费率 医疗保险的供给与保险价格呈正相关关系

2医疗保险成本 医疗保险成本与供给之间呈反向变动的关系 3承保能力 保险机构能够提供医疗保险这种商品的能力。

承保能力要素包括:①保险经营资本 ②纯保险收入 ③保险机构数量及分布

④保险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 ⑤保险业的工作效率

4保险业的信誉程度

保险业在社会上享有一定信誉,则会吸引更多人来参保,也促进医疗保险供给的增加 5医疗保险供给的难易程度

6医疗服务供给 合理利用医疗服务,可增强医疗保险基金的补偿能力,从而扩大医疗保险供给;相反,参保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过度利用,浪费卫生资源,还会削弱医疗保险基金的补偿能力,从而减少医疗保险的供给。 第五节 医疗保险市场 一、医疗保险系统

(一)医疗保险系统的构成:

指医疗保险提供方、被保险人、医疗服务提供方和管理方所组成的医疗保险基本运行系统 (二)医疗保险系统中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1.保险方与被保险方

保险方向被保险方收取保险费、确定医疗服务范围、组织医疗服务、确定医疗费用的补偿形式和补偿水平。

影响这种联系的主要因素是保险的模式、保障的范围、医疗费用补偿的方式等。 2.被保险方和医疗服务提供方

被保险方向医疗服务提供方选择自己所需的医疗服务,并支付一定的费用(医疗费用中要求被保险人个人支付的部分),医疗服务提供方为其提供服务。

影响这一联系的主要因素是被保险方选择服务的自由程度,以及医疗费用个人自付的比例。 3.保险方与医疗服务提供方

保险方通过一定的支付形式向医疗服务提供方支付医疗费用,同时对医疗服务提供方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质量进行监督。

影响这一联系的主要因素是承保的范围和费用的支付方式。 4.政府与各方

政府与各方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政府作为管理方对医疗保险系统的其他三方(保险方、被保险方和医疗服务提供方)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政府一般通过政策、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等来协调和保障三方的利益。

影响这一关系的主要因素是政府管理和监督的政策、手段和干预的程度。 二、医疗保险供求关系 三种状态 (一)医疗保险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医疗保险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是指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医疗保险的供给量与医疗保险的需求量相等。

在均衡状态下,消费者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保险产品可以实现效用的最大化;保险方通过提供相应数量的保险供给能够获得利润最大化。 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医疗保险供求总量平衡是指医疗保险供给规模与医疗保险需求规模基本平衡

医疗保险供求的结构平衡是指医疗保险供给的结构与医疗保险需求的结构相匹配,包括医疗保险供给的具体险种与医疗保险消费者需求险种的适应性、医疗保险费率与医疗保险消费者缴费能力的适应性等。

(二)医疗保险供给大于需求

医疗保险供给大于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医疗保险的需求量保持不变或变小,而供给量相对增大,使原有的均衡被打破的状态。 (三)医疗保险供给小于需求

医疗保险供给小于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医疗保险的供给量保持不变或变小,而需求量相对增大,使原有的均衡被打破的状态。 三、政府在医疗保险市场中的作用: (一)医疗保险市场失灵:

1. 疾病风险和医疗消费的不确定性 疾病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参保人员患病后的医疗消费由于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垄断地位而具有极强的被动性,因此,在医疗保险支出管理中,需要对医疗服务提供者以及医药卫生服务的项目和内容进行监管。

2.医疗保险的准公共产品性质 医疗保险对于参保人群而言,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医疗保险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营利性组织不能充分、有效率地提供医疗保险,而必须有非市场机制的介入。

政府组织通过取代私人之间的市场交易来解决准公共物品消费中无人付费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该物品由市场提供而带来的社会不公平问题。

3.医疗保险的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产品的私人消费或生产产生的社会溢出收益或成本。 医疗保险对社会而言存在正外部性,这是与疾病的负外部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医疗保险具有正外部性,所以其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 在单纯的市场机制下存在着医疗保险供给不足的情况,政府干预医疗保险市场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4.医疗保险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在医疗保险市场中,参保人、医疗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各自追求的目标不同

信息不对称使得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运行和发展必然会面对道德损害和逆向选择的难题 必须由政府强力介入,逐步推行并尝试建立有效的医疗保险筹资和运行机制来应对医疗保险市场的失灵

(二)医疗保险市场的政府干预: 1.政府对医疗保险供给的干预

市场机制下的商业医疗保险难以满足广大民众的医疗保险需求,政府通过建立社会医疗保险等方式参与医疗保险供给,可以弥补市场机制下的供给不足问题。 a缓解医疗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b规范医疗保险市场主体的行为 c直接或间接完善医疗保险供给

2 政府对医疗保险筹资干预主要表现:a通过立法确定筹资目标 b承担主要的筹资责任 c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 3.政府对医疗保险市场的监管

在医疗保险市场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要想保证医疗服务提供的合理性,政府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保险筹资和支付方式以及运行机制,引导医疗保险市场参与各方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并对医疗保险市场进行严格有效的监督管理。

四、医疗保险中的道德损害和逆向选择 (一)道德损害

1、医疗保险道德损害:由于医疗保险的第三方付费而引起的消费者或医疗机构态度和行为 上的变化

2、道德损害的后果: ①浪费了大量资源

②会导致医疗保险费提高,抑制医疗保险需求和供给 3、道德损害的应对策略:

①采取相应的费用支付机制,限制医疗服务提供量 ②强化个人医疗费用分担机制,增强消费者费用意识

③及时掌握被保险人的动态、加强保险机构的经济化、法制化管理等 (二)医疗保险逆向选择:

1、概念:也是由信息的不对称引起的,是指由于消费者个人比保险机构更了解自己的疾病风险情况,他们在健康时,往往参加医疗保险的意愿不强;而有病时,则更愿意参加保险。 2、逆向选择的后果: ①参保者多为高风险者,导致医疗保险失去了风险共担的作用 ②保险费较高 ③保险机构面临经营风险 3、逆向选择的应对策略:①强制参加保险 ②团体保险

③按人群的年龄、性别、职业和健康水平精确计算不同价格水平下的保险费等

第十三章 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与支付

第一节 公共卫生概述 一、公共卫生概念

目前公认的是被世界卫生组织(WHO)采纳的由Winslow 1920年提出的定义,即:公共卫生是通过有效组织的社会努力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健康的科学和艺术;有组织的社会努力包括改善环境卫生,控制传染病,开展以个人卫生为原则的健康教育,组织医护人员提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服务,建立社会体制以保证每个社会公民都享有维持健康的生活标准。

公共卫生具体任务:针对整个人群,并以此作为公共卫生工作的起点,从具体人群出发确定公共卫生问题和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设计并实行干预措施,实现创造保障公众健康的社会条件和满足公共健康要求。

传统公共卫生部门负责三大任务:健康教育、预防传染病(免疫接种、疾病筛查和治疗)及卫生执法监督

二、公共卫生研究内容:

现代公共卫生最主要的任务可概括为疾病预防(disease revention)、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和健康保护(health protection)。 第二节、公共卫生体系与服务模式

1、公共卫生体系定义:广义的公共卫生体系是指为全体人民健康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各种组织机构的总称。狭义的公共卫生体系主要指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机构和提供者。 2、国外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1)国外公共卫生服务主要模式:

①将公共卫生服务与小病治疗打包,由政府提供经费保障;

②将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含大病、小病)打包,由政府免费提供; ③设立相对独立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2)国外公共卫生体系特点: ①强调政府的公共职责;

②公共卫生投入由国家财政负担; ③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

④公共卫生与初级卫生保健相融合。 3、中国公共卫生体系与服务模式:

(1)中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我国的城市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都以医疗与预防保健三级网为中心。

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主要由两大类机构组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中心。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包括县、乡镇、村级卫生机构。 中国公共卫生服务模式:中国公共卫生服务一直遵循传统模式,即政府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组织者和提供者,既制订公共卫生服务规划,又直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改革公共卫生服务模式:①加强法制建设和执法监督;②改革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职能;③按照“财权、事权对等”原则。 第三节 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与支付

公共卫生体系投入是指政府为开展各项公共卫生活动,通过公共财政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公共卫生提供者筹集所需资金的过程,它包括财政投入途径、总量和分配状况三个问题。 一、国外公共卫生体系投入策略

公共卫生体系投入策略也称公共卫生筹资策略 (一) 背景情况 (二)卫生筹资策略

①增加卫生投入和公共卫生费用的支出;②达到健康保险的全民覆盖

和加强社会安全网建设;③发展包括社会健康保险的预付制;④加强法律规制和功能干预;⑤改进卫生筹资循证决策的发展和执行;⑥监测和评价。 (三)卫生筹资策略的执行 需要集中下列方面

1、要有一个中、长期的稳定水平的卫生筹资投入 2、在优先的卫生规划项目上有可持续性的财政保证 3、减少卫生服务的自付费用

4、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筹资的公平性

5、资源的配置和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率和效果 二、国外公共卫生体系的支付方式: 对公共卫生提供者的支付:薪金制;

对公共卫生机构的支付:总额预付、按人头支付、按条目预算;

对公共卫生机构及个人的支付:按服务项目付费、按绩效支付、预防服务账户、定期健康就诊费用。

第四节 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与支付

目前我国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支付模式主要是政府通过各种形式直接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券、按“人头”进行补偿的“定额补助”方式。以合同承包或合同出租及以项目管理形式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等模式。 城市公共卫生投入策略:

①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 ②建立可持续性公共卫生投入机制; ③拓宽公共卫生投入渠道;

④规范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收支两条线”管理。 政府对城市公共卫生服务的支付模式: 政府直接对机构支付:①总额预付;②各级政府财政通过专项投入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启动资金;③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支付设备经费和运转经费;④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人员经费进行投入,包括培训费用及工资。

政府购买服务:①按辖区“人头”进行补偿的“定额补助”方式;②以合同承包或合同出租

的形式购买公共卫生服务;③按服务项目支付。 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投入策略:①改革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投入模式;②拓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渠道;③完善公共卫生资金转移支付体系;④农村公共卫生投入向乡村医生倾斜;⑤改革农村公共卫生投入的预算模式;⑥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投入效率。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支付模式:①政府直接支付机构;②政府购买基层公共卫生服务;③签订服务合同,按合同支付;④发放“公共卫生服务券”;⑤按绩效支付。 第五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重大疾病防治项目投入与支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第十四章 医疗卫生服务成本测算

第一节 医疗卫生服务成本测算的目的和意义 一、医疗卫生服务成本核算和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

2、有利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经济管理水平。 3、有利于增强成本节约意识。

4、促进现代医院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 二、医疗卫生服务成本信息的应用 1、评价卫生机构的财务状况。 2、评价经济管理水平。 3、评价效率

4、评价经济决策的执行 5、制定价格

第二节 成本的基本概念 成本的概念

从消费者角度,成本就是其购买一件商品或接受一项服务所支付的价格;从会计学、经济学和管理决策的角度,某项产品或者服务的成本就是其生产成本。 医疗服务成本 从经济学角度,医疗服务成本是指服务提供者为了产出一定的服务所消耗的所有资源的货币总和。其中包含两个要素:一是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单位,二是消耗的货币价值。 成本测算对象不同,出现了总成本和单元(单位)成本两个概念

总成本:指某个机构或者部门的成本,包括医院总成本,医院内科总成本等 单元成本:指某个服务单元如门诊人次、住院床日、服务项目的成本。 (一)按成本的可追踪性分类 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1、直接成本:是指能够明确的追踪到某一既定的成本对象的成本,或者说是直接用于生产某产品或提供某服务的成本。

2、间接成本:是指为生产或者提供服务发生了消耗,但是不能直接追踪到某既定的成本对象的成本。

3、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相对性 划分取决于成本测算的对象

如:医院管理人员工资在计算科室成本是间接成本 在计算医院管理部门成本是直接成本 4、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构成 以某医院科室作为成本测算对象

直接成本: ①科室人员的工资 ②该科室使用的供应品 ③该科室专用设备的折旧费

④该科室直接消耗的购置费、交通费、租赁费等

间接成本:①通用设备的折旧费 ②行政后勤人员工资分摊到该科室的费用

③其他科室分摊到该科室的成本

(二)按成本行为分类 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半固定成本和半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是指按照医疗卫生服务产出数量的变化,也以固定比例发生变化的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不随医疗卫生服务产出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最典型的例子是固定资产折旧。 半固定成本:是指随医疗卫生服务产出量变化而发生变化,但是变化并不按照一定比例的成本。

半变动成本:是指在某个时间内既包括固定成本元素,也包括变动成本元素的成本。 (三)按成本的可控制性分类 可控成本 不可控成本

可控成本:是指在既定的时间内,成本责任中心或科室管理者可以控制和影响的成本。 不可控成本:是指某个部门不能够控制的成本。 (四)未来成本 可缩减成本:是指当卫生机构或者机构内部某个部门规模进行压缩,或者受到其他外力的作

用必须控制成本支出的时,未来能够缩减的成本。

既定成本:如果成本与环境变化没有关系,这部分成本就称为既定成本。 增量成本:是指因某一具体的管理行为或者决策而引起的成本变化。

机会成本:是指在成本值一定和有多种选择方案的情况下,相对于选择的方案,所放弃方案的潜在收益。 (五)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标准产出而需要消耗的标准投入。 这里的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理想的标准,即不考虑现实条件,理论上能达到的标准;二是现实标准,即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标准。

标准产出:是指在可以利用的资源条件下,能够生产或者提供的最佳水平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节 医疗卫生服务成本测算方法 一、医疗卫生服务成本测算框架

从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投入到服务产出是一个流水式的作业过程,其核心是如何将总的资源(成本)分配到各个部门,如何将各个部门的资源分配到各个服务的单元。这些服务单元构成了对服务对象连续和完整的服务过程

医疗卫生服务成本测算主要包括三个大的部分:

分别是总成本描述、部门成本测算和单元成本测算。

(一)总成本描述 一个机构某个时期(月或年)的总成本往往是既定的或者是已知的 总成本描述包括: 数量:用货币单位表达 结构:是对成本的要素进行分类 (二)部门成本测算

总成本向卫生机构各个部门分摊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①对部门的界定 ②确定哪些成本需要进行分摊,哪些成本不需要进行分摊 ③如何确定分摊的系数

(三)单位成本测算界定产品单元(如何确定分摊系数)

①确定直接成本科室②把间接成本科室的成本分摊到直接成本科室 ③把直接成本科室的成本分摊到各个服务单元 二、医疗卫生服务成本测算的要素

(一)成本构成

成本构成分析是成本测算特别是成本分摊以及进行成本分析的基础。

通常,成本构成可以分为八大类,包括:人力成本、固定资产折旧、材料成本、公务费、业务费、低值易耗品、药品和其他。

1、人力成本 一般有支付给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所有报酬来计算,报酬包括工资、奖金、补贴、福利和社会保险费。

2、固定资产折旧 该成本的测算关键是确定合理的折旧率 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将其分为两类:

房屋:砖混、钢混和其他结构 设备:贵重医疗设备、一般设备 直接成本科室和间接成本科室的划分

3、材料成本 材料可分为医用材料和非医用材料,用材料购入价格计算

4、公务费 包括水、电、煤和油等保证正常工作条件的费用,成本用支出费用计算 5、业务费 包括差旅、宣传、办公用品等费用,支出费用就是其成本 6、低值易耗品 货币价值较低使用周期较短的物品,成本用支出费用计算 7、药品 ①药品本身购入成本 用药品购入价格计算

②药品经营成本 包括药品购入成本和药品运输、储存及药房药剂人员的成本。

8、其他 房屋或设备租赁费、借贷应付利息和坏账 (二)直接成本科室和间接成本科室的划分

(三)确定成本测算单元 确定成本测算单元的基本原则是满足成本测算和分析的需要。 (四)成本分摊系数及其分摊 成本分摊主要有三种方法,分别是阶梯分摊法,双分配法和联立方程法。目前最常用的是阶梯分摊法。

分摊系数:有两层含义,一是用什么参数分摊成本,即分摊参数;二是分摊的系数值是多少,称为分摊系数值。

成本阶梯分摊法:就是根据医院内部各个部门或者各部分之间的成本关系,将成本科室分成不同的等级,然后由高等级向低等级逐级分摊。 第四节 医疗服务成本分析 二、成本差异分析

成本差异调查:是成本差异分析的基础。成本差异调查的方法是以成本测算信息为基础,将测算信息与预期的目标或者标准相比较,发现哪些成本差异是应当予以解决的。 成本差异分析:是比较实际情况偏离标准的一种手段。 第十五章 卫生服务价格与价格管理 第一节 卫生服务价格概述 一、价格的基本概念

价格:指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经济杠杆。价格的实质在于:它是市场条件下人们之间交换关系的体现,同时也是各经济主体经济利益在市场约束下的分配关系。

(一)价格的本质

1、价值是决定价格的依据,是价格形成的基础

2、价格不仅受到商品价值的影响,而且也受到货币价值的影响 3、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两者间是形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具体来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值是价格的基础,是价格上下波动的轴心 (二)价格的特征

同一性 指一种商品的价格同一时间,同一市场上必然趋向同一的特性

波动性 由于价值量、货币值是变动的,影响供求关系的诸因素是变动的,因而价格也是上

下波动的

综合性 价格水平及其变动时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从不同侧面反映国民经济的各种属性。 相关性 指各种价格相互之间紧密相连的特性

利益调节性 指价格波动调节着社会总劳动力在不同部门的分配 社会性 价格反映的是商品交换之间人与人相互劳动的社会关系。 二、卫生服务价格的形成

主要有三种形式:计划价格 指导价格 市场价格

计划价格: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分工管理的权限和审批程序,有计划地规定或进行调整,未经主管部门同意不得随意变动,计划价格主要是针对关系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基本卫生服务项目,以体现社会公平原则和社会福利原则。

指导价格:即政府指导价,或称浮动价格。指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出标准价格并规定其波动幅度,单位可根据政府规定的波动幅度,自行确定和调整。

市场价格:即医疗机构根据医疗市场供求情况自行决定收费价格。 三、卫生服务价格的影响因素 1、卫生服务成本

2、卫生服务市场供求关系 3、价格政策 4、财政补贴

5、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 四、卫生服务价格的作用:

1)标价作用:卫生服务价格是卫生服务价值的一种度量标记,也是服务价值尺度的货币表现;

2)调节作用:调节服务,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作用;

调节交换,获得合理补偿的作用;调节分配,正确处理各方经济利益关系的作用; 调节消费,促使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第二节 卫生服务定价原则和方法 一、制定卫生服务价格的原则: 1、分级定价原则 卫生服务的价格应反映出卫生服务水平、卫生服务质量和卫生服务成本要素的消耗,实行优质优价,分级定价

2、差别定价原则 医疗卫生机构对需要对不同层次卫生服务的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 3、比价合理原则 比价关系是指同一市场,同一时间不同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反映生产不同商品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比例关系。

4、因地制宜原则 卫生服务价格的制定要随着地区、人群、经济水平、社会状况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5、体现技术劳务价值原则 医疗服务价格的构成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两部分,物化劳动的消耗及补偿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而活劳动的价格往往得不得充分的体现。因此,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在价格制定中应有所体现。 二、卫生服务定价形式

政府定价 同行评价 单位作价 按需变价 特需特价 医患议价 三、卫生服务定价方法:

以成本为中心的定价原则:成本加成、目标收益、利润最大化定价法。 以需求为中心的定价原则:理解价值定价法、差别定价法。

以竞争为中心的定价准则:随行就市、盈亏平衡、变动成本定价法。 四、医疗卫生机构调价的方法

(一)决定医疗卫生机构调价的因素 成本变化因素 供求变化因素

群众卫生费用支付能力的变化因素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因素 (二)医疗卫生机构调价程序 搜集和准备资料 拟定调价方案 审批 下达执行 检查

(三)医疗卫生机构调价的方法 按物价指数调整;

合理调整卫生收费结构,充分体现技术劳务价值; 结合分级管理制度调价;

结合医疗卫生机构生活服务设施状况调价 第三节 卫生服务价格管理

一、卫生服务价格管理的指导原则

围绕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较优的服务的目标,建立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医疗服务的价格管理体制和形成机制,促进公平、公正、合理的价格机制,完善医疗服务补偿机制,减轻不合理负担,促进医疗保险和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二、卫生服务价格管理的方针

贯彻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针 贯彻物价稳定,社会安定的方针 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方针 实行分行业归口管理的方针 三、卫生服务价格的审批权限

卫生服务价格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范畴,卫生主管部门及卫生事业单位的收费行为,必须用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来规范 (一)卫生行政性收费

基本上按同级物价部门颁发的《收费许可证》所列项目收费。收费标准,一般由省物价局、财政厅、卫生厅统一制订方案,由省政府批准实施。行政收费主体是国家机关,其行政行为体现了国家法律赋予的行政权威性和国家意志。行政性收费是加强社会管理履行行政执法,有一定强制性。

(二)卫生事业性收费

不论是全额单位、差额单位或是自收自支单位,一般由省物价局、卫生厅和财政厅根据国家物价政策,联合拟定价格调整计划和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收费主体是事业单位,虽然行为不具有权威性,但可间接体现国家意志和政府要求。事业性收费是用来对服务性劳动的补偿,有协调经济的性质。

四、卫生服务价格的检查和监督

1、卫生服务价格检查与监督的对象 主要是卫生事业单位,也包括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2、卫生服务价格检查与监督的内容 ①检查和监督卫生服务价格的实行

②检查和监督卫生服务价格的定价方法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③检查和监督卫生服务价格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④检查和监督违价收费情况

⑤检查和监督规定的收费标准外,所开展的项目收费情况、定价审批 3、卫生服务价格的监督形式 ①国家监督②卫生系统内监督 ③社会监督④单位内部监督 第四节 卫生服务价格改革

一、我国卫生服务价格体系的历史沿革

二、目前在医疗服务价格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医疗服务比价仍然不合理 2、价格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3、卫生服务价格的制定缺乏科学的方法和依据 三、卫生服务价格改革的条件

1、市场经济体制为卫生服务价格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已发生变化

3、卫生服务价格改革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4、合理调整卫生服务价格有利于优化卫生资源 四、卫生服务价格改革的原则

1、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2、鼓励研发创新与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并重

3、促进企业和医疗机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4、医药价格改革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协调推进 五、卫生服务价格改革的新举措:

1、医疗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市场调节、分级管理; 2、基本医疗服务价格要体现公益性质;

3、改革医疗服务定价方式,完善价格决策程序;

4、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和治疗价格,逐步提高技术劳务价格; 5、积极探索建立医药费用供需双方谈判机制;

6、加强价格评审检查,健全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体系。 第二十章 疾病经济负担

第一节 疾病负担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研究意义 一、疾病负担的基本概念

疾病经济负担:又称为疾病费用或疾病成本,是指由于疾病,失能(残疾)或过早死亡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为了防治疾病而消耗的卫生资源。针对人群因疾病所引起的经济消耗或经济损失进行测算和分析,从而可以从经济的层面上研究或比较不同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分为直接经济负担,间接经济负担和无形经济负担。

直接经济负担:是指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所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包括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用于疾病和伤害的预防,诊治及康复过程中消耗的各种经济资源。直接经济负担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指在卫生保健部门所消耗的经济资源,二是指在非卫生保健部门所消耗的经济资源。

间接经济负担:是指间接花费或由于疾病、伤残、死亡造成的经济后果。 无形经济负担:是指与患者生命质量的降低或残疾程度有关的无形损失,主要指疾病、伤残、过早死亡在心理上、精神上和生活上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痛苦、悲哀与不便所

带来生活质量的下降。

二、影响疾病经济负担的主要因素: 1.人口学因素 2.疾病本身情况

3.病人卫生服务的利用程度 利用卫生服务次数;就医方便程度;就诊卫生服务机构;病

人的期望值;医疗保障水平

4.其他因素 医药科技发展与应用、卫生服务价格变化、社会经济商品价格变化、发病率、

健康和疾病观念变化等。

三、研究疾病经济负担的意义: (一)、研究疾病经济负担对政府的意义:

1.有助于认识和确立卫生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有助于正确认识健康投资的意义。 3.有助于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4.有助于重点卫生问题的选择。 (二)、研究疾病经济负担对卫生服务提供机构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疾病预防工作的成本效益,可以向政府展示这部分防病工作可能带来的成效,争取政府的经费支持。

2.有助于卫生服务部门内部工作的优先重点选择。

3.疾病经济负担的减轻程度是卫生部门社会效益提高程度的重要评价指标。 (三)、研究疾病经济负担对医疗保险的意义。 1、为政府、社会组织机构和投保人管好钱用好钱

2、向社会组织机构宣传疾病带来的可能不仅是医疗费用的消耗而且还有机构生产能力的减少,从而动员所有组织机构全员参保。

3、在投保范围内抵御疾病风险同时约束滥用医疗卫生资源的行为。 第二节 疾病经济负担计算

一、疾病经济负担相关的指标类型: (一)、疾病指标:发病率、患病率。 (二)、死亡指标:粗死亡率、死亡专率、病死率、死亡比、早亡等。 (三)、伤残/死亡指标:病残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失能调

整生命年(DALY)。

(四)、时间指标及其他。 二、疾病直接经济负担的测量

(一)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数据的收集 直接医疗费用 直接非医疗费用

直接经济负担调查一般通过两个途径:1.从医疗保健机构调查。 2.向医疗服务对象调查。 (二)疾病直接经济负担的估计方法:1.上下法 2.分布模型法 3.直接法

1、上下法 获取全国或地区的总的医疗费用,将其按一定标准分配到患病人群中,可得到疾病的总费用和例均费用。

优点:数据便于收集,“省时省力”。

缺点:仅能测算直接医疗费用,无法估计直接非医疗费用,测算结果不够全面。 2、分步模型法 把医疗费用分成多个部分,对每一个部分分别建立数学模型

优点:可全面研究人群的医疗利用和费用,并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年龄、性别、收入等因素对费用的影响,分析结果比较科学,测算较准确。

3、直接法 是通过调查得到疾病的例均直接经济负担,再结合地区人口、患病率等计算疾病的总的直接经济负担,

某种疾病直接费用(Xi)=年平均直接费用×地区居民人口数×患病率或发病率 此法计算时注意,因患者的支付能力受经济及其他因素影响,实际接受治疗的人数一般都小于发病或患病人数,此法易高估疾病的直接经济负担。因此,需了解确切的就诊率和住院率。 三、疾病间接经济负担的测算

(一)间接经济负担数据的收集:可能不但需要向病人调查,同时还要向社会经济部门进行调查。

(二)疾病间接经济负担的估计方法: 1.现值法 2.人力资本法 3.支付意愿法

4摩擦成本法:疾病和伤害导致生产损失的数量取决于组织为恢复生产所花费的时间。摩擦期是指病人在等待他人接替工作期间造成生产损失的时间跨度,以平均误工为基础。 四、无形经济负担计算:

1.失能调整寿命年(DALY)法: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生命年,一个DALY被定义为一个健康生命年的损失。

2.质量调整生命年法 3.支付意愿法

4.直接将DALY和QALY作为一个测量疾病与伤害的总的经济负担的指标用于疾病负担测量的DALY实际上是国际标准化的QALY 五、疾病经济负担测算应注意的问题

1、时间价值 2、疾病经济负担的合理性 3、就诊问题 4、数据资料的代表性 5、可比性问题 第三节 疾病经济负担的研究现状与重点

一、疾病经济负担的现状:在低收入国家中,前五位的死因是:肺炎、心脏病、腹泻、艾滋病和卒中。在高收入国家,排在死因首位的是心脏病,然后是卒中、肺癌、肺炎和哮喘。在世界上每个地区,15-60岁的男子与同一年龄组的妇女相比,前者死亡的风险要高的多。抑郁症是因丧失能力造成生活荒废的主要原因。与男性相比,女性的负担要高50%,在低收入和高收入国家,酒精的有害使用同样都是造成能力丧失的十大原因之一。 二、疾病经济负担研究的重点 三、疾病经济负担与健康投资

健康投资:是为了恢复和发展人群健康而消耗的经济资源。具体地讲,健康投资就是为了防病治病,为了恢复和发展人们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活动能力而消耗的经济资源。健康投资不仅包括防治疾病的费用,还包括任何有助于提高和改善人群健康的活动中消耗的经济资源。

(一)健康投资的目的与理论

直接目的:增加劳动者的健康资本存量 (二)健康投资于疾病负担的关系

一般认为,健康投资与疾病负担呈反比变化,即投入越多,人们的健康水平越高,从而发生疾病的可能性越低。但没证据证明,并不是每个国家每项健康投资都具有良好的效益。 (三)健康投资效益分析

第二十一章 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

第一节 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方法的产生与发展

三个阶段:成本效益分析早期阶段 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分析方法的逐步形成和发展阶段 成本效用方法产生

第二节 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 一、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的基本概念 (一)有关成本的几个基本概念

1、成本:指实施某项卫生服务规划或方案所消耗全部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2、直接成本:指勇于卫生服务所消耗的资源或所画的代价。 3、间接成本:指因伤病或死亡所引起的社会成本或代价。 4、机会成本:将同一卫生资源用于另一最佳替代方案的效益。

5、增量成本:是指因某一具体的管理行为或者决策而引起的成本变化。 (二)有关效果的几个基本概念

1、效果:广义:指卫生服务产出的一切结果

狭义:即有用的效果,是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属性。

2、效益:是有用效果的货币表现,即用货币表示卫生服务的有用效果。 包括:直接效益,间接效益,额外效益,无形效益 (1)直接效益(direct benefit):实行了某项方案、措施之后而节省的经济资源,如减少了疾病诊治等费用的开支。 (2)间接效益(indirect benefit):减少了其它资源的消耗,病人家属、周围人群得到的利益或好处等。

(3)无形效益(intangible benefit):指实行某项卫生计划方案后减轻或避免了患者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以及康复后带来的舒适和愉快等。

3、效用:卫生服务领域中,效用是指人们对不同健康水平和生活能力的满意程度。在成本效用分析中,更多地注重人的健康水平,即生命质量指标的变化。

主要指标有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s, QALYs)和失能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DALYs)。

质量调整寿命年:指由于实施某项计划挽救了人的生命,不同程度地延长了人的寿命。 失能调整生命年: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生命年,包括因早逝所致的寿命损失年和疾病所致失能引起的健康生命损失年两部分。 二、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就是应用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方法,对卫生规划的制订、实施过程或产生的结果,从卫生资源投入量(卫生服务成本)和卫生资源的产出(效果或效益)两个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为政府或卫生部门从决策到实施规划方案,以及规划方案目标的实现程度,提出评价和决策的依据,减少和避免资源浪费,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简而言之,即通过卫生规划的经济效果(成本、效果或投入、产出),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价和选优。

三、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的基本步骤: 1、确定评价的目的与分析的角度 2、确定各种备选计划或方案 3、排除明显不可行的方案

4、卫生计划方案效益与效果的测量 5、卫生计划方案的成本的估计 6、贴现和贴现率

7、敏感性分析 评价改变假设和改变在一定范围内的估计值是否会影响到结果或结论稳定性的一种方法

作用:①引起研究者重视重要参数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②对收集的数据最好作出一些有根据的估计值,这样得出的结果也就有一个可信限的范围,

以减少研究的偏倚。 8、分析与评价

第三节 成本效果分析方法 一、成本效果分析的定义

成本效果分析(CEA): 主要评价使用一定量的卫生资源(成本)后的个人健康产出,这些产出表现为健康的结果,用非货币单位表示,如发病率下降,延长的寿命年,也可采用一些中间指标,如免疫抗体水平的升高。 二、成本效果分析中的指标选择原则

1 有效性原则:必须能够准确地衡量所要达到的目标、确实反映其内容。 2 客观性原则:避免主观决断 3 特异性原则:指标要针对欲达到的目标来反映其内容的变化情况,而对其他情况的变化不

做反映。

4 灵敏性原则:及时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成本和产出指标都需要用货币单位来表示 三、成本效果分析与评价的方法 (一)应用成本效果分析的条件

1. 目标必须明确:确定一个最主要的目标

2. 备选方案必须明确:必须存在两个备选方案才能比较,而方案总数没有上限。

3. 备选方案必须具有可比性:确保不同备选方案的目标一致;确保不同方案对这些目标的实现程度大致相同。

4. 每个备选方案的成本和效果都是可以测量的 成本以货币表现,效果指标定性,再将定性指标转化为分级定量指标进行比较。 (二)成本效果分析的方法

1、成本相同时比较其效果的大小 2、效果相同时比较其成本的高低 3、比较增量成本和增量效果的比率 (三)多个效果指标的处理方法 1. 卫生计划方案的目标尽量单一 2. 精选效果指标 3. 综合效果指标

第四节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的定义 (CBA)

通过比较不同备选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来评价备选方案,即研究方案的效益是否超过它的资源消耗的机会成本,只有效益不低于机会成本的方案才是可行的方案。 成本和产出指标都需要用货币单位来表示 二、成本效益分析与评价的方法 (一)不同类型方案分析方法的选择

1. 互相独立的方案:能否接纳只取决于方案自身的经济效益能否能否满足决策所提出的标准,而与其他方案无关。

2. 相互排斥的方案:在预算受约束的情况下,以内部收益率(IRR)最大的方案为优;在没有预算约束的条件下,以增量IRR最大的方案为优。

3. 相互依赖的方案:合并进行决策,再研究它与其他方案的关系。 (二)常用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静态分析法: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不计利息,不计贴现率。 动态分析法: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把不同时点发生的成本和效益折算到同一时间进行比较。

静态分析法:

1.投资回收期:指以投资项目的各年现金净流量来收回该项目的原投资所需要的时间

2.简单收益率:指达到设计产量的年份(即正常年度)所取得的现金净流量与原投资额之比 3.追加收益率:指两个方案现金净流量之差与原投资额之差之比,即单位追加投资所带来的年现金净流量的增值。

4.折算费用:指项目方案中年营运成本与简单收益和原投资额相乘之积之和。 动态分析法:

1.净现值法:净现值:根据货币时间价值的原理,消除货币时间因素的影响,计算计划期内

方案各年效益的现值总和与成本现值总和之差的一种方法。

判断标准 只有当净现值总额大于零时,这个方案才可考虑被采纳。

在比较几个方案时,净现值较高的方案是较优方案

2.内部收益率法(IRR): 指方案在计划期内使其净现值等于零时的贴现率。

①试差法:用不同的贴现率反复试算备选方案的净现值,直至试算出净现值等于零。 ②插入法:用两个不同的贴现率试算方案净现值得到正负两个相反的结果时,运用插入法来

换算IRR的方法。

判断标准:

①IRR大于标准收益率,则该方案可行,反之不可行。 ②对相互独立的方案,在无预算约束的条件下,凡是IRR大于基准收益率的方案都是可行的方案;在有预算约束的条件下, IRR较大的那个方案或一组方案是较好的方案。

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互斥方案的选择,在有预算约束的条件下, IRR大者优先;在无预算约束的条件下,需要计算增量内部收益率来评价和决策。

3.年当量净效益法 将当量各年实际发生的净效益折算为每年的平均净效益值。 4.效益成本比率法 是卫生计划方案的效益现值总额与成本现值总额之比。 第五节 成本效用分析方法 一、成本效用分析的定义

成本效用分析CUA:比较项目投入成本量和经质量调整的健康效益产出量,来衡量卫生项目或治疗措施效率的一种经济学评价方法。 成本效用分析优点:单一的成本指标(货币)、单一的效用指标(如QALY),使其可被广泛地用于所有健康干预。 成本效用分析特点:成本-效用分析的效用指标是人工制定的,使卫生服务最终产品指标把获得的生命数量和生命质量结合到一起,反映了同一健康效果价值的不同。 二、成本效用分析的应用条件

1、当生命的质量是最重要的预期结果时。 2、当生命的质量是重要结果之一时。

3、当备选方案影响患病率和死亡率,而决策者希望将这两种效果用同一指标反映时。 4、备选方案有各种类型的预期效果而需要评价人员用同一指标进行比较时。 5、当目标是要将一种卫生干预与已按QALY成本评价的其他卫生干预比较时 第六节 成本最小化分析方法

成本最小化分析(cost minimization analysis, CMA)在项目的产出或效果、效益和效用没有差别的情况下(如某项目的治愈人数或成功手术的人数完全相同)来比较不同措施的成本,选择成本最小的一个卫生保健项目,计划或干预措施优先考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