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谈笑/有鸿儒 B.以/为顺流下矣
C.学/而时习之 D.策之/不以其道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可以调素琴(调整) .
B.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肢”,肢体) .
C.何陋之有(助词,无实义) .
D.不以物喜(介词,因,因为) .
12.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选文“惟吾德馨”中的“德馨”一词统领全篇,为全文之“睛”。
1
B.选文从居住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突出作者的美德。
C.选文作者以古代贤者的居室自比,说明他们的居室比不上自己的陋室。
D.选文在抒发身居陋室、壮志弥坚时,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6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14.选文采用了什么样的立意方法?这样立意有何好处?(5分)
答:
(二)渔家傲(李清照)
2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5.词的上阕画线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是如何描绘的?(4分)
答:
16.词的下阕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4分)
答:
(三)白露到,鸿雁来
①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在古人看来,“白露者,阴气渐重,露凝而色白”,也就是说,露水的颜色为白色;同时,古人又以四时与五行相配,秋在五行中属金,金色白,白色也是秋天的颜色。因此,“白露”一词,字面上是“白色的露水”,其实是指“秋天的露水”。
②在古人的观念中,白露是农历八月的节气。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份,古人称之为“仲秋”“仲商”“正秋”“中秋”等。据《礼记·月令》记载:“(仲秋之月)盲风至,鸿雁来,玄鸟养羞。”“盲风”,即疾风;“养”,指贮藏;“羞”同馐,即食物。这段话的意思是:
3
八月开始刮大风,大雁从北方飞来,燕子向南飞去,群鸟开始贮藏过冬的食物。
③上述物象变化在《逸周书·时训解》中演变成了白露节气的“三候”:“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并称,“鸿雁不来,远人背畔;玄鸟不归,家室离散;群鸟不养羞,下臣骄慢。”古人以“鸿雁”“玄鸟”“群鸟”分别对应“远人”“家室”“下臣”,形成所谓的“候应”。如果上述“候应”不能如期而至,相应地就会有远方之人背叛、家庭离散、下臣骄横等异相发生。
④白露时节,天气由暖转凉。鸟类对气候的变化最为敏感,秋高气爽之际也是鸟类活跃之时,或迁徏,或觅食。这应该是古人选取鸿雁、玄鸟、群鸟作为白露节气“候应”的主要原因。 ..
⑤鸿雁是中国文化中的灵禽,小者曰雁,大者曰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雁有“四德”:“寒则自北而南,止于衡阳,热则自南而北,归于雁门,其信也;飞则有序而前鸣后和, 其礼也;失偶不再配,其节也;夜则群宿而一奴巡警,昼则衔缯缴,其智也。”因为雁有着如此多的优良品质,所以被古人附着了诸多的象征意义:古人称来往书信为“雁书”“雁帛” , 称事物排列有序为“雁行”“雁序”“雁阵”,称彼此音信断绝为“雁逝鱼沉”,称两相别离为“雁影分飞”,等等。
⑥玄鸟,也称“元鸟”,按东汉王逸的解释,就是燕子。燕子曾是殷商先民的图腾之物。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商的始祖名契,其母简狄浴时吞玄鸟卵因孕而生。《诗经·商颂·玄鸟》中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记述。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徏,其迁徏习性与雁往来相反,春天燕南来、雁北飞,秋天则燕北去、雁南翔。燕子又常筑巢于人家屋宇之下,飞行时喜欢成双入对,这也给古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形容男女相亲相爱为“燕好”,形容男女新婚甜蜜为“燕尔新婚”,形容男女恩爱逾恒为“燕侣莺俦”,形容春光大好
4
为“燕语莺歌”“莺莺燕燕”,等等。
⑦白露的节候表征也出现在古人的诗文作品中。白居易《南湖晚秋》诗中有“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写出了白露时节萧萦的湖中景色。唐人元稹有《咏廿四气诗·白露八月节》:“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鬓毛。养羞因野鸟,为客讶蓬蒿。火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诗人先以白露“三候”为铺垫,再以农家收秋聚焦。
17.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主要特征是什么?(3分)
答:
18.阅读选文第④段和第⑤段,回答问题。(6分)
(1)选文第④段中加点词语“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2)选文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答:
5
(四)容人就是容己
①“一个人必须能容人,善容人,常容人,因为容人就是容自己。”这是我过去工作中一位历尽沧桑、资深望重的老领导在位时常说的话。多少年来,这句话常常回响在耳边,时时催人思量。
②从古至今,政坛商场,学界民间,因一时兴起、一言得失或争一事高低、一职上下,而激发矛盾、恶化事态甚至闹出人命、世代结怨者,并不鲜见。《红楼梦》里那位女能人王熙风,一辈子争强好胜,从不容人,对得罪过她的人、她看不惯的人,总是睚眦必报,想着法子把人家往死里整,“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结果,“挣了一辈子强,如今落在人后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最终墙倒众人推,“哭向金陵事更哀”,且死后尸体在家里停放了十来天送不出去。改编后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将王熙凤出殡的方式描写为用一卷破席裹着,被人在雪地上一步一挨地拖向荒郊野外——这结局简直惨不忍睹。
③有一句老话,叫作“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这个风格,说白了,其实就是人的肚量、气度、胸怀的具体体现,肚量大些,胸怀广些,就能把生活中的他高你低和一些蝇头小利看得淡一些,轻一些,少生几多无谓的闲气,使自己的人生之旅减去几多无谓的负担。
④一位先人曾说过:人应有松柏气节,云水襟怀!就是说,一个人,立身处世,不可丧失气节,不可丢了做人的基本底线;但同时,要登高望远,胸怀宽广。二者辩证统一,一个人就能做到俯仰不愧、神人共敬。
6
⑤我有一位朋友,把“不较真、不马虎、不生气、不得意”四句短语书写在自己的厅堂之上,作为人生“座右铭”。静思之,细琢磨,这“四不”题得还真有点学问,确有可资借鉴处。四句话中,“不马虎、不生气”好解,“不得意、不较真”则意蕴深远。所谓“不得意”,不是“失意”,也不是“作秀”式的自讨苦吃自寻苦恼,而是省示自己,在顺境时要头脑清醒,断不可得意忘形,招致祸端。“不较真”,不是不认真,不是对一切漠然置之,更不是不要做人的基本原则和底线,而是要把握好认真的“度”,生活中不要大事小事都和人较劲、较真,和人过不去,应该“得饶人时且饶人”,就是要能容人、善容人。
⑥的确,有时候,容人就是容自己;容事就是融矛盾。能容人、容事才能构建和谐,才能成就事业。很多问题,特别是涉及进退得失的一己之利,争强好胜,斤斤计较,势必会把事情引向复杂化,撕破的是脸皮,伤的是彼此之间的感情乃及事业。有句俗话说得好: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地!对于世间万物、芸芸众生来说,大地的胸怀永远是无限宽广的! 因此,面对高低长短的人世纷争,宜以宽容的态度对待,钝化矛盾,融洽关系,人生旅途自是愈走愈宽广,而斤斤计较,就难免成了累死的牛。
⑦“千里寄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好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正是凭借这种容人又容己的胸襟与肚量,而非当朝宰相的熏天权势,张英赢得了自己人生独有的“三尺地”,至今为人传颂。
19.选文第①段引述老领导的话有什么好处?(3分)
答:
7
20.选文第②段例举王熙凤的什么事例?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1.结合选文,简要说说“容人”“容矛盾”有哪些积极意义。(3分)
答:
(五)一根拐杖
①14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上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休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
②父亲是个呆不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尽管只有十几元。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里,找了一份发广告的活儿。想着父亲右腿上裹着厚厚的石膏,拄着拐杖,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飞进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
③周末,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让我在家复习功课。我却偷偷跟着。那天很热,我看到父亲脸上的汗水肆意流淌,可是两只胳膊要架着拐杖,手里还拿着厚厚的一摞广告单,没办法去擦。我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在那里暗自替父亲
8
难受着。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令我终身难忘的一幕。
④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就晕倒在地上。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这大概就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以援手的原因吧。
⑤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向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写着冷漠。不,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千万枯藤上唯一鲜活的一片叶子,上面写着焦急。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布满皱纹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真心。
⑥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为老人掐人中穴……原来老人中暑了。老人醒过来,向父亲道谢,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一支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都有可能被吹灭的危险。父亲递给老人一根拐杖,“拄着点儿走吧,能稳当些。”
⑦“谢谢,那你怎么办?”
⑧“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吗,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根拐杖足够了。”
⑨瘦小的父亲渐渐高大起来,早上明明刚和他比过个头儿来的,可是现在却觉得自己比父亲矮了不少。
⑩没了拐杖,我本以为父亲会摔倒,可是父亲没有,虽然站在那里有点儿摇晃,但却是像一棵树,只是摇晃而已,不会倒下。因为他的脚下有根,很深很深的根。
⑪人群并没有散去,开始有人伸出手来,一双、两双、十双……枯藤开始发出了新芽儿!
9
⑫我们太习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各扫门前雪,整天一副麻木不仁的模样,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 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⑬父亲让我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一根善的拐杖,使自己的灵魂不至于在风雨飘摇的尘世摇摇晃晃。
⑭一根善的拐杖,可以让你的人生站得稳当一些。
22.选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答:
2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答:
24.选文写众人时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
10
25.选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6.结合选文,说说你对题目“一根拐杖”的理解。(4分)
答:
三、写作(6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哈佛大学罗尔斯教授,15年不发表任何文章,一直琢磨他的《正义论》。他讲课非常认真,当他讲完一学期的课向大家告别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他已经离开教室很远,学生还在鼓掌——为他的学术精神而鼓掌。有在场的中国学生问,你们要鼓到什么时候?他们回答,要让罗尔斯教授在很远的地方仍然能听到掌声。现在《正义论》成了经典,全球研究它的专门论著有五千余部。
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11
(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