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摘要]边坡稳定性作为边坡研究的重点,由于认识局限性和条件复杂性,让工程地质在边坡稳定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的高边坡项目,必须注重地质定性分析过程。本文结合地震边坡稳定性,对工程地质稳定性影响因素、确定动力破坏形式以及失稳机制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和阐述。
[关键词]地震边坡 稳定性 工程地质 失稳机制
地震边坡稳定性作为边坡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地震工程以及岩土工程具有重要作用。以往对于边坡研究多集中在边坡稳定性评价方式以及永久性求取中,很少涉及工程地质角度。本文从工程地质角度出发,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了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将边坡地质模型分成两大类、七亚类。在这种分配基础上,根据边坡破坏形式,对失稳机制进行了探讨。
1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1.1地质背景
边坡地质背景主要是边坡构造单元和区域性断裂的区域,它所处的构造单元不仅会影响地质发育,还会控制岩体边坡强度和结构,尤其是地质演化过程中新构造的活跃程度、遇震强度和频度。区域性断裂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有利方面是降低地震强度,对地震波动具有屏蔽作用;不利面是大断裂一般为强震源所在地,又要影响岩体破碎,从而对边坡自稳能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断裂带具有强烈的屏蔽作用,所以在震源两侧的边坡受到的地震作用相对较小,也就降低了失稳可能性。而和震源处于同一侧的边坡,尤其是位于断裂带的边坡,就会增加失稳可能性。区域性大断裂一般控制在滑坡相对密集的区域,并且以带状呈现。另外大断裂作为地震波的界面,也会让和震源处于同侧的边坡,受到更加复杂的地震作用,进而提高边坡失稳频率。
1.2岩体结构
由于岩体边坡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两种结构单元或者不同类型的结构面构成。常见的类型有:块状、镶嵌、碎裂、层状、层状碎裂、散体结构。块状结构整体强度大相对较高,在动力作用中,变形特征和弹性体比较接近,地震期间通常不会发生破坏;而镶嵌结构,地震期间就会发生局部落石或者崩塌现象,但是也不会出现大范围失稳;碎裂结构反应相对较强,当地震作用较大时,就会出现岩体松动的现象,进而引起大范围落石、崩塌与滑动现象;层状结构受层面控制,也会沿着层面出现滑动。
1.3岩性组合
岩性对滑坡的影响表现为不同岩性,滑坡程度不同。由泥岩、粘土组成的岩
体,板岩、片岩、千枚岩构成的岩体、硬岩、软岩组成的岩体,或者容易风化、岩性不强的岩浆岩都具有以下特点:风化具有较多的泥质、粘性颗粒、抗风化能力不高、拥有很高的崩解性、膨胀性、亲水性等特征。由于风化产物和软岩抗剪性能力不高,一旦湿润就会出现表层泥化或者软化现象,进而出现很薄的粘粒层。由于颗粒、岩性、矿物成分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地质水文也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让其在裂隙中逐渐扩大,进而出现滑坡现象。
1.4地貌地形
边坡的地貌地形对稳定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边坡坡度、高度影响与坡形影响。目前,已经有观测结果表明,频谱和动幅值会随着高度变化而变化。在卡格尔山脚与山上强余震速度观测结果来看,山顶地震延续时间很长,拥有很大的方法效应,并且速度、位移、加速度的放大效应各不相同。高野秀夫的地震效应也表明:斜坡的地震强度相比谷底会增加2度左右,对于角度大于15度的圆锥山体上部和下部点位移幅度,局部谱段会增加7倍左右;对于黄土,阶地幅值会比底部高4倍以上,进而比离开破阶是水平面还会高出2倍。对于坡脚影响力度,通过绘制坡脚和滑坡的关系图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都发生在30度到50度之间,崩塌一般发生在30度以上的斜坡上,尤其以50到70度之间的斜坡居多,在80到90度之间的斜坡相对较少。
2边坡破坏形式确定以及失稳机制探讨
2.1边坡破坏形式确定
根据地震边坡滑动面数目、形态、组合、岩体边坡力学特征,可以将边坡破坏划分成五种情况,每种又有很多亚类。曲面滑动,包括非圆弧和圆弧形滑动;平面滑动,包括有拉裂面和无拉裂面滑动;双平面滑动,包括同向和异向滑动;多平面滑动,又包括阶梯状和多平面滑动以及倾覆性滑动等。这几种形式滑动实际上也是平面、曲面以及倾覆滑动。关于边坡形式的分类通常是针对静力分析的,一般不需考虑荷载破坏特征。而对于部分特殊坝坡和边坡,在动荷累计作用下,就会出现液化流滑和塑性流动现象。在仔细分析动荷作用的同时,可以将边坡变形分成崩塌、滑动、层体弯折、塑性破坏等类型,并且各大类又被分成很多亚类。
通过上表边坡变形类型和岩体结构观点,边坡地质模型控制了整个变形破坏的形式。对于结构面地质模型,变形破坏取决于整个结构面组合与形态。在动力荷载影响下,边坡顺层主要表现为顺层面滑动,反倾向的边坡变形表现为岩层弯曲、倾斜、弯折;水平层状则表现为斜坡和顶部附近拉裂、拉开或者层间错动现象。首先是沿着斜交或者垂直的层面裂隙、节理等软弱部位的拉开,然后才是完好的岩层开裂、拉开。已经发生破坏的风化壳和基岩边坡,在动荷载影响下,会表现为沿着滑面滑坡或者基岩顶面滑动,一旦水压力空隙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液化流滑和塑性流动。对于没有明显结构面控制的边坡,在荷载作用下,不仅会有沿着滑面的位移,还必须考虑水压力空隙可能出现的液化流滑和塑性流动。
对于没有明显节理裂隙的现象,并且没有控制性结构发育的边坡,必须通过空间测量的方式,测量节理产状,再通过赤平极投影的方式统计,制作裂隙等密图和极点图,再判定边坡发育裂隙组数。
2.2边坡失稳机制
在地震边坡稳定性分析中,主要包括触发和累积效应。累积效应是地震作用中岩体结构松动,或者弱面错位、破裂面、水压上升等现象。触发效应,则主要表现为地质作用引起的触变液化以及临界状态失稳现象。
在实际生活中,强烈的地震作用会出现两种不同的作用,地震超静水压力空隙作用和地震惯性作用。这两种作用会让边坡沿着部分滑动面抗滑力降低、下滑力增大。对于土质性边坡,由于水压力空隙作用,会出现很大的永久性位移,进而出现边坡失稳。也就是,地震惯性例和超静水压力是边坡动力失稳的主要原因。
对于不同类型的地震边坡,出现地震边坡动力失稳的因素也各不相同。通常,塑性流动是水压力空隙累计的主体作用,层体、崩塌、弯折是地震惯性力出现的主要原因。当地震在雨季开始或者旱季发生时,斜坡坡体相对干燥、水位较低,受地下水的影响不大,此时的滑坡机制主要是地下水影响的结果。对于融雪或者雨季的地震,由于土体饱水、缝隙很容易被水充满,在惯性力影响下,水压力就会累积增加,进而让斜坡稳定性减小。
3小结
从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被分成了五个方面,从岩体控制来看,边坡地质模型被分成了两大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边坡动力失稳以及相关内容进行细致独到的研究探讨,在保障地质分析结果的同时,提高地质工作效益,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祁生文,伍法权,刘春玲等.地震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6):2792-2797.
[2] 彭宁波,言志信,刘子振等.地震作用下锚固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2,20(1):44-50.
[3] 杨松林.地震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J].中华民居,2013,(9):243-244.
[4] 孙进忠,赵体,李高等.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的荷载增强分析方法[J].工程地质学报,2012,20(5):751-7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