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作者:孟庆庭 翟光耀 马蓓莉 来源:《绿色科技》2013年第03期
摘要:调研了山东鲁南地区栽培的杨树人工林内常见、发生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和虫害。对各种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识别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各种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进行详细论述,为广大林农在发展杨树人工林生产中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杨树;病虫害;防治 1 引言
杨树是优质速生的防护林及用材林树种,在我国广泛栽培。近年来随着绿色通道建设、农田防护林建设及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的广泛开展,山东各地发展了大面积的杨树林,随着杨树面积的增大及大部分杨树纯林的栽植,各种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因此对杨树上危害严重的几种主要病虫害进行了分析。 2 杨树病害分析
杨树病害的种类比较多,枝干病害重要的有烂皮病、溃疡病。溃疡病又有水泡溃疡病、大斑溃疡病等多种。其中烂皮病、水泡溃疡病分布广,为害重,死树率高。叶部病害重要的有多种锈病、黑斑病、灰斑病等。 2.1 杨树黑斑病
杨树黑斑病引起早期落叶。该病害对中林46、107等杨树感染较重。 2.1.1 识别特征
此病害的显著特点是病叶上病斑细小,直径不超过1mm,为黑褐色或褐色。小斑点常汇成较大黑色斑块或全叶变黑枯死,故称黑斑病。 2.1.2 发生规律
该病害在杨树的整个生长季节都能发生,于6月上旬开始发生,夏秋之间最盛,直到落叶为止。
2.1.3 防治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发病期间,苗圃和成林用200倍波尔多液或85%代森锰锌250倍液喷洒,雨季喷药时,药水中应加入03%明胶,防止被水冲洗掉,并应随时清扫处理病叶、落叶,消灭病原菌,也可在6月上旬喷40%多菌灵800倍液,或25%百菌清600~800倍液。防治杨树黑斑病经济有效的办法是选育抗病杨树品种,如意大利I-69杨、I-63杨对黑斑病是高度抗病的无性系。 2.2 杨树锈病
春天杨树展叶期,常可见到树上满布黄色粉堆,形状像黄色绣球花的畸形病芽。严重受侵的病芽经3周左右便干枯,这就是杨树锈病。 2.2.1 识别特征
正常芽展出的叶片受侵后,形成黄色小斑点,以后在叶背面可见到散生的黄色粉堆,即锈病病菌的夏孢子堆。受侵叶片提早落叶,严重时形成大型枯斑,甚至叶片枯死。较冷的早春可在病落叶上见到赭色近圆形或多角形的疱状物,即为锈病病菌的冬孢子堆。病菌还会危害嫩梢,形成溃疡斑。 2.2.2 发生规律
于3月底4月初气温升高到15~16℃时病芽便陆续出现,到10月下旬,由于温度不断降低,病害便停止发生。 2.2.3 防治方法
在初春病芽出现时期可以利用病芽颜色鲜艳和形状特殊的特点及时发现并摘除。摘除病芽要早,要彻底,并随摘随装入塑料袋中,以防夏孢子扬散;也可以在该时期喷洒多菌灵800倍液以消灭病芽,如果辅以摘除病芽或喷药措施可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在发病期间喷洒50%的代森氨100倍液,50%退菌特500~1000倍液等,有一定效果。 2.3 杨树溃疡病
杨树溃疡病主要发生于苗木移植过程中,3月下旬开始发病,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发病高峰期,6月初基本停止,10月后稍有发展。该病可侵染树干、根茎和大树枝条,但主要危害树干的中部和下部。
防治方法:①选用壮苗造林,起苗时尽量避免伤根,运输假植时保持水分。②定植前用ABT3号生根粉溶液沾根,定植时浇足底水。③春季在树干下部涂上白涂剂,或用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用1∶1∶160波尔多液喷干,可预防树干感染,降低发病率。若发病率在50%以上时,涂干也不会有明显效果,可平茬。 2.4 杨树烂皮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烂皮病又叫腐烂病,主要发生在枝干上,使树皮腐烂坏死,表现干腐和枯稍两种类型,其中干腐型较为常见。干腐型主要发生在树体西南向的主干和大枝上,特别是分杈处最多。发病初期,病斑水浸状,暗褐色汁液,湿腐状,有酒糟味;后期病部失水凹陷,组织硬化,有时龟裂,有明显黑色边缘。病皮上产生很多黑色小粒点(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天气潮湿时,小粒点吸水,从孔口处溢出卷须状孢子角。孢子角开始乳白色,以后逐渐变成桔黄色,胶质状。枯稍型多发生在幼树的主枝和侧枝上,无明显病斑,扩展迅速,很快绕枝一周,造成整枝失水枯死。
烂皮病是真菌寄生引起的,多发生在幼树上,特别是4~10年生的树龄。10年生以上的大树发生较少。每年春、秋两季发生重,春季又较秋季重。烂皮病菌和溃疡病菌均为弱寄生菌,因此,树势强弱是影响发病的关键因素。首先,发病轻重与杨树栽植、抚育管理有密切关系。如移植苗过大,移植次数过多,移植时根系受伤过重,移植时间过久的大苗或幼树都容易发病;整枝技术不良,强度修剪削弱树势,容易诱发病害。杨树不同品种对烂皮病和溃疡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
防治方法:①用刀刮除病斑,应刮至健部,再在病斑上涂10倍的食用碱水,或20%农抗120水剂10倍液,连涂2至3次即可。②春天或秋天,在树干下部涂上白涂剂,生石灰、食盐、水的配制比例为1∶0.3∶10。 3 杨树叶部害虫 3.1 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世界性检疫害虫。 3.1.1 鉴别特征
成虫白色,体长12~15mm。雄虫触角双栉齿状。前翅上有几个褐色斑点。雌虫触角锯齿状,前翅纯白色。卵球形。幼虫体色变化很大,根据头部色泽分为红头型和黑头型两类。蛹长纺锤形,暗红褐色,茧褐色或暗红色,由稀疏的丝混杂幼虫体毛组成。 3.1.2 生物学特性
美国白蛾在辽宁等地1年发生2代,近几年经观察,在山东省一年能发生三代。美国白蛾以蛹在树皮下或地面枯枝落叶处越冬,幼虫孵化后吐丝结网,群集网中取食叶片,叶片被食尽后,幼虫移至枝杈和嫩枝的另一部分织一新网。 3.1.3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疫区苗木不经检疫或处理禁止外运,疫区内积极进行防治,有效地控制疫情的扩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人工防治。在幼虫3龄前发现网幕后人工剪除网幕,并集中处理。如幼虫已分散,则在幼虫下树化蛹前采取树干绑草的方法诱集下树化蛹的幼虫,定期定人集中处理。 (3)利用美国白蛾性诱剂或环保型昆虫趋性诱杀器诱杀成虫。在成虫发生期,把诱芯放入诱捕器内,将诱捕器挂设在林间,直接诱杀雄成虫,阻断害虫交尾,降低繁殖率,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
(4)利用生物和化学药剂喷药防治。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1500倍喷雾;Bt乳剂400倍液喷雾;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25%灭幼脲Ⅲ号2000倍液、1.2%烟参碱1000~1500倍液,均可有效控治此虫危害。
(5)生物防治。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天敌,是一种寄生率高、出蜂量大、能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蛹寄生蜂。这种小蜂可以找到在各种隐蔽场所化蛹的美国白蛾,产卵寄生美国白蛾。保护生态环境,不杀伤天敌,是防治美国白蛾的先进技术。
(6)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苏云金杆菌(Bt)等生物制剂相结合的措施,可收到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3.2 舟蛾类
主要有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e (Graeser)。 3.2.1 生活习性
舟蛾成虫羽化后,一般不需要补充营养,不活跃,白天隐伏,到黄昏或夜间飞翔觅偶交尾,卵多次散产或成块产于嫩叶背面或枝条上。成虫有趋光性和假死性。繁殖能力不太强,一头雌蛾一般可产卵100~500余粒;幼虫一般有5龄,3龄以前大多群栖叶背剥食叶肉,食量很小,仅占一生中食量的4%~5%;3龄以后其食量剧增,约占一生中食量的95%以上,其中又以最后一龄的食量最大,约占一生中食量的85%以上。根据幼虫此食性,故防治舟蛾幼虫一定要掌握在3龄以前进行。 3.2.2 防治措施
(1)切实做好虫情监测和预测预报。杨树舟蛾具有世代多,繁殖量大,大龄幼虫暴食的特点,而杨树高大,防治困难,常易猖獗成灾。故各地必须落实好各级测报人员,做到专职技术人员与兼职护林测报员相结合,定点、定时进行虫情动态监测和各代发生期监测。 (2)人工杀灭越冬蛹。在全面、准确掌握第5代幼虫发生地点、面积及越冬前后蛹密度的基础上,利用冬春季节开展人工灭蛹工作,对降低来年发生基数,减轻发生程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要治早、治小。对越冬蛹密度大的林地,要密切监测虫情动态,对其第1、2代幼虫发生数量进行调查,发现有可能成灾的林分,应在幼虫3龄以前进行防治。具体方法:对3~4年生幼树,用25%灭幼脲悬浮剂1500倍加2.5%溴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或0.2%阿维菌素2000~3000倍等机喷,药械可用3MF-4弥雾机等。对树高超过10m的大树,可采用打孔注药毒杀,先在杨树胸径处用打孔机打孔,然后用20%久效磷可溶性剂或40%氧化乐果乳油1∶1浓度,胸径有几厘米就注几毫升药剂。此法杀虫效果好、安全,对天敌、环境副作用小,并可兼治其他刺吸类害虫。
(4)生物防治。在防治第1、2代幼虫以后,同时进行下一代卵期生物防治。杨树舟蛾的卵寄生蜂主要是舟蛾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黑卵蜂等。放蜂时间:第1代卵盛期放蜂1~2次,第2代卵始见期至盛期再放蜂3次。放蜂量:在低虫口下放3~5万头/亩,虫口较高的放5~10万头/亩,每次放蜂间隔期4~5d;每次放蜂量比例:卵发生初期放总量的20%左右、卵盛期放总量的70%、卵末期放总量的10%左右为宜。杨树舟蛾世代多,第2代开始出现世代重叠,第3代后林间世代重叠现象更为普遍,有利于卵寄生蜂的自然增殖。在其第1代卵盛期放1~2次蜂,让其在林间自然增殖,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第2代卵期人工再补充放蜂3次,可进一步提高放蜂效果,发挥其持续控制作用,达到第3、4代有虫无灾的目的。
对杨树舟蛾害虫的治除,必须以虫情监测预测预报为基础,重点人工杀灭越冬蛹,抓住第1、2代虫源地的幼虫防治,压低虫口,加上卵期人工释放寄生蜂等措施科学协调运用,是完全可以把杨树舟蛾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
刺蛾又名洋辣子、刺毛虫,杨树上常见种类为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cens(Walker))、褐刺蛾(Setora postornata(Hampson))、扁刺蛾(Thosea sinensis(Walker))和褐边绿刺蛾(Latoia consocia Walker)等。 3.3.1 形态识别
刺蛾成虫体粗短,翅上鳞毛厚;幼虫头小,能缩回于前胸下,体短粗肥。胸足小,腹足退化,体上生有枝刺。 3.3.2 防治措施
(1)消灭越冬虫茧。刺蛾越冬期长达7个月,可据不同种类刺蛾的结茧地点,采用采摘、敲击、挖掘虫茧,并挖坑埋杀,可有效地减少虫口密度。
(2)杀灭初龄幼虫。刺蛾小幼虫多群集为害,叶片上白膜状危害特征明显,可以摘除消灭。
(3)杀治老熟幼虫。老熟幼虫入土结茧需爬行,清晨在树下检查,见幼虫就杀灭,可以减少下代虫口密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灯光诱杀成虫。大多数刺蛾类成虫有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设置黑光灯诱杀,效果明显。
(5)药剂防治。刺蛾幼虫对药剂抵抗力弱,可喷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50%辛硫磷乳油或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3000~5000倍液喷杀,效果较好。 4 枝、干害虫
4.1 草履蚧(Drosicha corpulenta(Kuwana)) 4.1.1 形态识别
成虫:雌成虫体长10mm,背面有皱褶、扁平椭圆形,似草鞋,赭色,周缘和腹面淡黄色。触角、口器和足均黑色,体被白色蜡粉。触角8节。雄虫体长5~6mm,翅展约10mm。体紫红色,头胸淡黑色,1对复眼黑色。前翅淡黑色,有许多伪横脉;后翅为平衡棒,末端有4个曲钩。触角黑色,丝状,10节;第3~9节各有2处收缢形成3处臌大,其上各有1圈刚毛,腹部末端有4根树根状突起。 4.1.2 生物习性
此蚧1年发生1代,大多以卵在卵囊内于土中越冬,极个别以1龄若虫越冬。越冬卵于翌年2月上旬到3月上旬孵化。孵化后的若虫仍停留在卵囊内。2月中旬后,随气温升高,若虫开始出土上树,2月底达盛期,3月中旬基本结束。个别年份,冬季气温偏高时,上年12月即有若虫孵化,1月下旬开始出土。若虫出土后爬上寄主主干,在皮缝内或背风处隐蔽,10~14时在树的向阳面活动,顺树干爬至嫩枝、幼芽等处固定吸食。 4.1.3 防治措施
(1)加强检疫与测报。严禁疫区带虫苗木、原木向非疫区调运。
(2)人工防治。夏季或冬耕时挖除树冠下土中的白色卵囊,加以销毁。早春用粗布或草把等抹杀树干周围的初孵若虫。①涂胶环法。在树干离地面1m处,先用刀刮去一圈老粗皮(宽30cm左右),涂上一圈捕虫胶,一般涂2~3次。②阻隔毒杀法。在树干离地面1m处,刮平老皮,绑扎光滑塑料薄膜再用宽胶带纸做成20cm宽的阻隔带,阻止草履蚧若虫爬上树,同时在阻隔带下涂毒环(废齿轮油或废机油40份+2.5%溴氰菊酯浮油1份,搅匀后即可用)或喷洒。“绿色威雷”200~300倍液。
(3)药剂防治。如果若虫已上树危害,对新栽幼树可于3月下旬喷洒20%大力士或40%久效磷可溶性液剂2000~3000倍液。对高大杨树,可用打孔注药法,药剂可用40%久效磷可溶性液剂或2%定虫脒1倍液,用量为每厘米胸径用药1mL,均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2 天牛类
目前严重危害杨树的天牛主要是星天牛(Anoplophola chinensis(Forster))、光肩星天牛(Anoplophola glabripennis(Motsch.))、桑天牛(粒肩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等,防治措施为以下几点。
(1)在造林设计上,可用主栽树种、辅栽树种、引诱树、驱避树及隔离林带等不同功能的林分搭配,确保优良主栽树种速生、丰产、优质。
(2)可在造林设计时,根据不同种类天牛成虫补充营养习性,有目的地设置(种植)一定数量天牛补充营养嗜食的寄主植物。在天牛成虫嗜食的补充营养植物上的喷施触杀剂或胃毒剂让其爬触或取食死亡。
(3)在天牛成虫喜欢取食的补充营养植物上,喷施无驱避作用的灭幼脲,印楝素生物碱等生长繁殖抑制剂,扰乱其生殖机能,成虫取食后导致其产卵量明显下降,产下的卵不能孵化,或孵化幼虫死亡率高,逐代降低其种群密度。
(4)触杀。利用天牛成虫出孔后在树干上爬行、寻找产卵部位和用咀咬刻槽的习性,在杨树枝干上喷施持效期1~2个月的新型触破式微胶囊剂——“绿色威雷”200~300倍液,让成虫爬触“地雷”致死。
(5)灭卵和未蛀入的小幼虫。天牛产卵刻槽明显,在其产卵期,可用小锤子击杀或用DDVP、氧化乐果、倍硫磷、敌杀死等药剂加少量柴油(或煤油)点喷或涂刷刻槽,可渗入皮内毒杀其卵和小幼虫。
(6)保护和利用天敌,大力开展生物防治。对已蛀入木质部的幼虫,可保护和招引啄木鸟,人工繁殖释放肿腿蜂、花绒坚甲等天敌捕杀,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7)药杀幼虫。对蛀入木质部内幼虫,也可用磷化锌毒签、磷化铝片塞入孔内,封口毒杀或孔内注药及用药棉堵孔等方法毒杀。但此法费工费时,且树的上部枝干无法进行药杀。 (8)小幼虫在树皮内蛀食时期,可在树干上打孔注入氧化乐果、氯胺磷等内吸药剂毒杀。
参考文献:
[1] 孙绪艮,李占鹏.林果病虫害防治学[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1. [2] 李成德.森林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 李孟楼.森林昆虫学通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 杨 旺.森林病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2013年3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