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主讲人:肇庆学院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
康 庄
幻灯片2
鼎湖流水清且闲,轩辕去时有弓剑,古人传道留其间。 后宫婵娟多花颜,乘鸾飞烟亦不还,骑龙攀天造天关。 造天关,闻天语,长云河车载玉女。
载玉女,过紫皇,紫皇乃赐白兔所捣之药方,后天而老凋三光。 下视瑶池见王母,蛾眉萧飒如秋霜。
幻灯片3 绪 论
文学批评理论是人们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与评论,它后于文学创作,但又对文学
创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它是在文学创作的基础上,提升为一种理论形态的东西,它蕴含了理论批评家对文学的认识,对文学的体会,对文学的审美评价、价值评价等等主观情识,因而它也必然与一定的历史文化、政治、思想、宗教、哲学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幻灯片4
“文学批评”一词,源于英文“Literary Criticism”,Criticism的原意乃指裁判,冠
上“Literary”,意为“文学的裁判”,因其为“裁判”,便扩充到文学裁判的理论以及文学本身的理论。“文学裁判的理论”,即裁判者所依凭的理论依据,即批评原理,批评理论;另一方面,对文学作批评,必然要涉及文学理论,所以,罗根泽先生以为:“广义的文学批评,则文学裁判之外,还有批评理论及文学理论。”
幻灯片5
陈钟凡先生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史》辨析西方“批评”一词的涵义,以为有五,即:“指
正,一也;赞美,二也;判断,三也;比较分类,四也;鉴赏,五也。”而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与西方的“文学批评”相比,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幻灯片6
中西方文学批评的不同之处:
—就批评的性质而言,中国的文学批评,侧重于文学理论的阐发,不侧重于文学的
裁判。即通过某一理论的阐发,对某一文学现象、作家创作情况的诠释,来表达自己对文学诸问题的看法,从而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以此来指导未来文学创作。其目的,主要不在于裁判他人的作品。
1
幻灯片7
—就批评的内容而言,中国的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文学问题上,诸如文学观、创
作论、言志论、载道论、缘情论、音符论、对偶论、神韵论、性灵论等等;而对于批评理论的建设,与西方相比,则暗淡得多。西方批判理论极为丰富,所谓“主观批评,客观批评、鉴赏批评、科学批评、演绎批评、归纳批评、性格批评、形式批评、心理批评、原型批评”等等。
幻灯片8
—就批评形式而言,西方多是理论形态的东西,而中国则多是感悟似的东西,理论
思辩形式不很突出。眉批、旁批,点评等等,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主要形式。当然。这一形式,是中国民族思维形式的一种表现,有其优点,自然也有其局限。这就需要爬罗剔抉,分析归纳,上升为理论形态,这是我们需要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幻灯片9
中国的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是在丰富的古代文学创作的基础上产生的,自其
产生之后,又对古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它必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要组成部分,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因而,对它的学习与熟练掌握,是对学习中文的人必须的要求,务必请学习者给予高度的重视。
幻灯片10
缘于以上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这门“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必须注意以下诸问题: 1、学习内容
“中国文学批评史”,注重于“文学理论”,故而,这门课的重要内容或基本内容,
便是“古代文论”。学习者在理解每个时期的文学理论具体内容的同时,再从史的角度,研析其理论上的承继、创新、影响诸问题,从而获得“史”的认识。
幻灯片11
2、背境知识的掌握
批评的对象是文学,文学理论讨论的对象亦是文学,文学是根本,没有对古代文学
史的清楚知解与掌握,要学好这门课是困难的。要求学习者在学习中温故而知新,从文学现象到文学理论都有清楚的了解与准确的认知,做到既有感性的文学感受,又有理性的归纳分析。
2
幻灯片12
其二,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古代文论,必须对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对中国的哲学、宗教、经济、历史等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加深对古代文论的深切理解与把握。
幻灯片13
3、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思辨能力。 4、必须对本课程具有一定的喜爱之情。 唯其如此,方能将本课程学好。
幻灯片14
文学的产生
幻灯片15
所说文学的“审美”或者“美感”,并非纯粹的感觉经验。我们知道猫爱吃鱼老鼠爱大
米,但那绝不是审美经验。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如果没有心理的中介,它在美学上就没有意义。身体感觉的心理构成才是有趣的和实质性的。
幻灯片16
举例来说,我们闻到一朵盛开的、气味芬芳的玫瑰,嗅觉也会让我们愉快,但是这种体
验不是审美的。但如果我们从嗅到玫瑰的芬芳感受到春天到来的愉快,联想到生命与爱情的美好,这种体验才是审美的。
幻灯片17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
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3
幻灯片18
名词辨析:文、文学
文,错画也,象交文。《说文解字》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伊》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
子游、子夏。 《论语· 先进》 人之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荀子 ·大
略》
幻灯片19
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
往往间出矣。 《史记 ·太史公自序》
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史记 ·孝武本纪》
幻灯片20
文章
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
《史记 ·儒林列传》
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
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皆斟酌其本,相与放依而驰骋云。《汉书·扬雄传》
幻灯片21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
郭绍虞先生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讲到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时,从史的角度,将其分为三个时期:
一、文学观点演进期,从时间而言,即从周秦到南北朝时期; 二、文学观点复古期,从隋唐到北宋; 三、文学批评完成期,从南宋到清代;
幻灯片22
各期的主要特点:
第一期的批评风气偏重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 第二期的批评风气偏向于质,重在 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
第三期是以文学批评理论本身为讨论中心,而文学的观点只成为文学批评中的问题之
4
一。 幻灯片23
以上各期特点简要地概述了中国文论的发展历史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征。依此,
可以得到文论发展的大致轮廓。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起始时期,即萌芽和产生时期,其特点为:
幻灯片24
1、文学的观念没有独立,所谓“文”的含义,乃指宽泛的文化、学术之意; 2、文学理论和哲学、政治、史学等有着极其明显的联接、隐含关系; 3、文学理论与其他艺术理论混杂在一起;
4、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著作,只有一些片断的论述;
幻灯片25
《诗经》《尚书》《国语》《左传》中所反映的文学观念
从作者角度:“美刺”与“言志” 诗经中的“美刺” “诗言志” “赋诗言志” 从听者角度:“观志”与“观风”
幻灯片26
、《诗经》中表现的文学思想 “维是偏心,是以为刺”(《魏风·葛履》) “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小雅·节南山》) “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大雅·崧高》)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大雅·烝民》) 表现出“美、刺”的政治功能 :
幻灯片27
:献诗讽谏说 《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
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5
幻灯片28
一、“诗言志”说
此说出于《尚书·尧典》: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
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幻灯片29
主要意思:
1、音乐有教育、熏陶人性情的作用; 2、诗歌有表达情志的作用; 3、音乐诗歌有交流感情的作用; 4、神人和谐的思想;
5、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
幻灯片30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所谓“诗言志”,便是用诗歌来表达诗人的志
意、思想。 “志”,据《说文解字》诠释,“志,意也”,盖指思想情意等心理活动。唐代孔颖达解释说:“诗者,人志意之所之适也,虽有所适,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志。发见于言,乃名为诗。言作诗者,所以舒心志愤懑,而卒成于歌咏。故《虞书》谓之‘诗言志’也。包管万虑,其名曰心,感物而动,乃呼为志。”
幻灯片31
可见“志”,即指心中要表达的情意。 唐代以后,孔颖达将“情”纳入“志”
的范围,认为“在已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毛诗正义序》)。
这样,便建构了一个注重作品思想内容的文学观点。朱自清先生将其称作“中
国文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辩》
幻灯片32
其后,在先秦文籍中,屡屡可见这种观点的表述: “诗以言志”(《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诗以道志”(《庄子·天下篇》) “《诗》言是其志也”(《荀子·儒效》) “君子以钟鼓道志”(《荀子·乐论》)
6
幻灯片33
它有如下的一些含义:
1、诗歌创作的政治化、伦理化色彩; 2、强调诗歌的认识作用 《礼记·王制》“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
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3、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毛诗序》)
幻灯片34
四、“赋诗言志”说 1、断章取义,表达情志
在春秋时期,在外交、朝聘、宴会等活动中,有关人士通过对《诗经》作品的诵读,来
表达某种意志。在这种活动中,人们往往不顾及作品的原意,而是断章取义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幻灯片35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太叔赋《野有蔓草》,赵孟曰“吾子之
惠也。”杜预注:“太叔喜于相遇,故赵孟受其惠。” 《左传·昭公十六年》:郑六卿饯宣子于郊,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
幻灯片36
赋,起亦已知郑志。”子鹾赋《野有蔓草》,宣子曰:“孺子善哉,吾有望矣。” …… 《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幻灯片37
这是一首男女不期而相遇而相悦的一首情歌。 朱熹解释为:“男女相遇于野田草露之间,故赋其所在以起兴。言野有蔓草,零露溥兮,
有美一人,则清扬婉兮。邂逅相遇,则得以适我愿兮。”(《诗集传》) 《诗序》:“思遇时。”又云:“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
幻灯片38
7
陈子展先生解释说:“时,指男女合法结合之时,不期而会,指奔者不禁之时。”(《诗
三百篇解题》)
但赋诗之人仅是断章取义,不及其余来表达自己的情志,听诗之人亦听其言外之意。
幻灯片39
观志:
韩宣子对郑国六卿说:“二三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左传·昭公十六年》
幻灯片40
、观风:观诗知政说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吴公子季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
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 ……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 ……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 ……
幻灯片41
声音之道与政通。
审乐以知政。 《礼记· 乐记》
幻灯片42
2、读诗,听诗,重在领会言外之意,要有一种辨别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识别能力。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幻灯片43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 李泽厚:“《诗经》在古代不只是抒情的诗篇,而且更是类比的推理、联想的思维,用在
公(如外交辞令)私(如上述对话)生活中。” (《论语今读》)
幻灯片44
五、《易经》中的一些文学见解 《家人》卦的《象辞》:
8
“君子以言有物” 《艮》卦爻辞《六五》: “言有序”
涉及了文学的内容与语言形式
幻灯片45
第二节 孔子的文学观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
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实行“仁政”: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25论语新解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9 (《论语·学而》)
幻灯片47
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是“仁爱,忠孝”: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0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6(《论语·学而》) 孔子的思想方法是:中庸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论语·雍也》)164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17 (《论语·学而》)
幻灯片48
9
孔子的文学思想:
1 、重视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与地位;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207 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的解释说:
“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礼者,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 宋代的经学家邢昺加以补充:“此章论人立身成德之法也。兴,起也,言人修身当先学起于诗也。立身必须学礼,成性在于学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既学诗礼,然后乐所以成之也。”(《论语集解疏》)
幻灯片49
王弼又解释说:“言有为政之次序也。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
乎声歌。所以陈诗采谣,以知民志风;既知其风,则损益基焉。故周俗立制,以达其礼也。矫俗检制,民心未化,故用感于声乐,以和神也。若不采民诗,则无以观风,风乖俗异,则礼无所立,礼若不设,则乐无所乐,乐非礼则功无所济。故三体相扶,而用有先后也。”(皇侃:《论语集解意疏》)
幻灯片50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
面而立也与?” (《论语·阳货》)452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论语 季氏》439
幻灯片51
2、强调文学具有“兴、观、群、怨”与“事父、事君”的社会作用;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 阳货》451 兴: 朱熹:“感发志意”;(《四书集注》) 孔安国:“引譬连类”;(《论语集解》) 注重诗歌的审美作用;
幻灯片52
观: 郑玄:“观风俗之盛衰”;(《论语集解》) 朱熹:“考见得失”;(《论语集解》)
10
强调诗歌的认识作用; 群: 孔安国:“群居相切磋”;(《论语集解》) 朱熹:“和而不流”(《四书集注》) 强调诗歌的交流作用;
幻灯片53
怨: 孔安国:“怨刺上政”(《论语集解》) 朱熹:“怨而不怒”(《四书集注》) 强调诗歌对现实的批判作用; “事父”、“事君”之说,则强调诗歌可以培养人的伦理道德观念;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强调诗歌可以培养人的文化素养;
幻灯片54
3、注重文章的思想内容,强调作家的道德修养,主张文质统一;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24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81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论语· 阳
货》)457
幻灯片55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155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论语·宪问》)355
幻灯片56
4、主张“中和”的审美原则;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74
幻灯片57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11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幻灯片58
《关雎》,《国风·周南》之首篇。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则不能无寤寐反侧之忧;求而得之,则宜其有琴瑟钟鼓之乐。盖其忧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称之如此。欲学者玩其辞,审其音,而有以识其性情之正也。
幻灯片59
孔子文学观的影响
一、建构了功利主义的文学观
1、对个人而言,可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文化素质; 2、对社会交往而言,可以调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对社会政治而言,可以起到反映社会现实的直接作用(观、怨);
幻灯片60
二、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形成重道轻文的思想传统; 三、“中和”的审美原则; 四、温柔敦厚的诗教;
万 世 师 表 幻灯片61
第三节 孟子的文学观
。
孟子(前385年?-前304年?)名轲,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其学说理论的出发点是性善论;政治上,明
确提出“保民而王”、施行“王道”的仁政 ;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伦理道德上,主张施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在文学观念上,主张以道德美为中心的美学观,知言、养气的修行观,“知人论世”、“与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
12
幻灯片63
1、充实之谓美
《孟子·尽心下334》:“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朱熹注:“力行其
善,至于充满而积实,则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矣。” 2、与民同乐
《孟子·梁惠王下》:“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
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幻灯片64
3、知言、养气
《孟子·公孙丑上》62: 1、“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
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幻灯片65
2、“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幻灯片66
4、知人论世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
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251)
幻灯片67
5、以意逆志
《孟子·万章上》215:“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所谓“说诗”,就是对诗歌的读解。这段话意为,读解诗歌,不应因某些文字损害对辞义的理解,以致损害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而应“以意逆志”。以意逆志,就是读者要以文本为依据,正确读解文本;并通过审美鉴赏来领会蕴含在作品形象中的诗人之“志”,即诗人的思想旨趣。
13
幻灯片68
“充实之谓美”、“与民同乐”、“知言养气”主要就人的内在修养而言,具有明显的思
想道德的要求,故后世文论家从“志”、“气”、“言”三方面要求作家思想道德、精神人格的修养。
幻灯片69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就文学批评方法而言。“知人论世”是一种社会历史的批
评方法,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去了解作家、创作背景等,以期更深一步知晓创作的动因,对作家、作品获得深层的理解与评价; “以意逆志”则强调准确、全面、实事求是地解读作品,不能依据某种需要,对作品进行曲解。
幻灯片70
第四节 荀子的文学观
荀子,名况,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
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
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是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
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强调“学”的重要性;
幻灯片72
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
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其文学思想表现出许多新发展,主要有如下数端:
幻灯片73
14
1、主张明道,征圣,宗经
“辩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主)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
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而期,质请而喻。” (《荀子·正名篇》)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荀子·儒效》) “故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王为师。”(《正论》)
幻灯片74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
《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荀子·儒效》)
幻灯片75
2、注重文艺的教化作用
建立了文艺——人心——治道的理论体系: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
礼乐,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乐论》)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
齐而不乱。 (《乐论》)
幻灯片76
强调文艺是人的情感的表现: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
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乐论》)
幻灯片77
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 乐能教人:
“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
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 (《乐论》)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
齐而不乱。 (《乐论》)
幻灯片78
人能感乐:
15
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胄,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
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 (《乐论》)
幻灯片79
以“全”、“粹”为美的审美理想 “君子知乎不全不粹之不足为美也。”(《劝学篇》) “全”是为人格上的完美;“粹”指思想上的纯粹;不仅强调美的内容,还兼指美的形
式;实现“全”与“粹”,必须通过“闻、见、知、行”的磨练。对文艺创作来说,要求作家精益求精,从思想情感、艺术形式两方面去追求最美的艺术境界。此种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幻灯片80
3、对“中和”原则的强调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 《乐论》)
“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不免也。” (《乐论》) “乐言是其和也”(《效儒》) “乐之中和也”(《劝学》) “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劝学》)
幻灯片81
荀子的文学观,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包括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的情感表现、文学的批评标准等重要内容,对汉代的文学思想产生直接的影响。
幻灯片82
道家的文学观
道家是先秦时期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创始人是老子与庄子。 庄 子
道
老、庄思想把“道”作为世界的本体来思考、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是现实世界价
16
值体系之根本;以此为核心,建构其独特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思维方式等。
幻灯片84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幻灯片85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德经》三十一章)
幻灯片86
“反者道之动” (《道德经》第四十章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第二章 )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
幻灯片87
一、老、庄思想中追求精神自由的态度与崇尚自然无为
1、精神的自由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
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 ——《庄子 渔父》826
幻灯片88
17
2、自然无为
“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五十七章288)
幻灯片89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
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庄子 齐物论》40
幻灯片90
二、老庄思想中主要的文艺观点
1、老子以“朴素为美”的美学思想: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第十九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第八十一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老子·第十二章》)
幻灯片91
2、意之所随不可言传,得意而忘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一章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庄子·知北游》)
幻灯片92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
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庄子 秋水》420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
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庄子 天道》357
18
幻灯片93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庄子 外物》725
幻灯片94
3、虚静、心斋、坐忘
虚静的心态,方能进入对道的观照、体悟,方能表现出自然、天真的作品。
幻灯片95
圣人之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
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万物之本也。
——《庄子 天道》339 老聃曰:“汝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 ——《庄子 知北游》573
幻灯片96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
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庄子 人间世》121
幻灯片97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庄子 养生主》
幻灯片98
不拘于形式的思维方法: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第四十一章》)
1、对“象”的认识,要求超越具象,从本质上认识事物的存在,表现出从审美的角度
对艺术创作的客体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自然、天真;
19
2、
幻灯片99
庄子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
“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齐物论》)
幻灯片100
物化: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得意忘言: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
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庄子·外物》)
幻灯片101
对文学思想的影响:
1、贵道的思想,使人们注重探索文艺创作的内部规律;
2、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到作家的人生态度、价值观、独立人格、行为风范的建构; 3、崇尚自然美的批评标准;
幻灯片102
4、直观感悟式的鉴赏、批评方式;
5、虚静的创作心态;
6、重意趣、重神韵的艺术追求; 7、相反相成的艺术表现方法;
幻灯片103
思考题:
1、怎样理解“诗言志”的内涵?
2、孔子的文学思想有哪些内容?对后世文学思想的影响何在? 3、孟子有关文学理论的观点有哪些内容?怎样理解“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4、道家思想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主要在哪些方面?
20
幻灯片104
第二章 汉代的文学批评理论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使儒家学说定于一尊,取得思想文化上的
统治地位,经学成为两汉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文化。 2、儒家文艺理论观的确立,成为其时主要的文学理论。
幻灯片105
其特点:
1、功利主义文学观的系统化: — 关乎政教的文学本体论 — 文学与政治的直接对应关系 — 温柔敦厚的创作原则 — 重视政教内容的鉴赏标准
幻灯片106
2、关于文学内部规律:
— 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对“情感”的初步认识与肯定 — 对“六义”的阐释 — “物感说”的提出 代表者: 《毛诗序》、《礼记·乐记》
幻灯片107
第一节 《毛诗序》
《毛诗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论。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关于诗歌的若干重
要认识,是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的全面反映。其主要观点如下:
幻灯片108
一、“情志观”的提出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1
幻灯片109
构成诗的要素是“志”与“情”,而“情”成为沟通“志”与“诗”的中介 ,强调“情”
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孔颖达认为:“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左传正义·昭公二十五年》)
幻灯片110
二、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的系统表现: 1、关乎政教的文学本体论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
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幻灯片111
2、文学艺术与政教的关系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
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3、写作原则的规范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幻灯片112
4、强调政教内容的解释原则 “《关雎》,后妃之德也,”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
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幻灯片113
三、对《诗经》的分类研究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
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22
幻灯片114
风: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风的社会功能:教化、讽刺 方式:主文而谲谏
原则: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风的范围:“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具有地域性。
幻灯片115
正变:
“变风”产生的原因: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国史明乎得失之迹,
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变风”的创作原则: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幻灯片116
雅: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
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雅的政治内涵:王政之所由废兴 雅的分类:大、小雅
雅的范围:作诗道说天下之事,表现四方之风,
幻灯片117
颂: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颂的功能:祭祀 颂的本质:歌颂 颂的内容:成功之事
幻灯片118
《毛诗序》对《诗经》“六义”的解释,开了研究《诗经》内部规律的先河,对后世的
《诗经》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
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 ”
即风、雅、颂是诗之体裁,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方法,后被称之为“体用说”。
23
幻灯片119
关于赋、比、兴的解释:
赋:指《诗经》的铺陈直叙的表现手法。 郑玄注《周礼·大师》:“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朱熹《诗集传》:“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比喻手法。
郑玄《周礼·太师》注:“比者,比方于物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幻灯片120
兴:起兴的意思,指具有发端作用的手法。 朱熹《诗集传》:“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第二节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史记·太史公自序》(节录)的主要内容: 1、讨论“六经”的特点: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
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於变;《礼》经纪人伦,故长於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於政; 《诗》
幻灯片122
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於风;《乐》乐所以立,故长於和;《春秋》辩是非,
故长於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2、 “发愤著书说”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幻灯片124
其意义:
24
1、作家的身世际遇、仕途穷厄,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动机,从而肯定社会现实生活是创
作的源泉,作家要针对现实,有感而发;
2、肯定了感情(特别是指斥现实的悲怨感情)在创作中的作用,从而使作品带有真实
的、动人的情感力量;
3、影响到后世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穷而后工”等观点;
幻灯片125
屈原批判
1、贾谊《吊屈原赋》
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袭九渊
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螾?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征兮,遥曾击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幻灯片126
淮南王刘安:
淮南王安叙《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
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嚼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班固《离骚序》
幻灯片127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
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幻灯片128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
《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幻灯片129
扬雄《自序》:
25
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
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往往摭《离骚》之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骚》。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光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
幻灯片130
扬雄:
1、原道、征圣、宗经的创作原则; 2、遵守儒家的批评标准
— 批评屈原缺乏明哲保身的态度,不符合礼义原则;
幻灯片131
屈原作品文词华丽,想象丰富,不符合儒家经典质朴的特点,以及不语“怪力乱神”
的要求;
— 批判汉赋文辞华丽,劝百讽一特点,有背于儒家重思想内容的要求;
幻灯片132
班固《离骚赞序》:
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是时周室已灭,七国并争。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上陈尧、舜、禹、汤、文王之法,下言羿、浇、桀、纣之失,以风。怀王终不觉寤,信反闲之说,西朝於秦。秦人拘之,客死不还。至于襄王,复用谗言,逐屈原。在野又作《九章》赋以风谏,卒不见纳。不忍浊世,自投汨罗。
幻灯片133
班固《离骚序》:
且君子道穷,命矣,故潜龙不见,是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不伤,蘧瑗持可怀之智,
宁武保如愚之性,咸以全命避害,不受世患,故《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狂狷景行之士。
幻灯片134
王逸的《楚辞章句序》:
26
1、对《楚辞》作出符合儒家思想的解释,认为《离骚》从思想到艺术都是模仿《诗经》,
与《诗经》一脉相承。
2、认为屈原的作品,没有违背“温柔敦厚”的诗教原则,没有越出“礼义”的范围;
幻灯片135
3、在艺术特点上,善用比兴(“依《诗》取兴,引类譬喻”),与《诗经》相类; 4、对屈原作品的高度评价 ;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
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 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 ”
幻灯片136
端午有悼
青蛟为椽涛作瓦,紫坛树蕙涟纹纱。 云冠纫茝高崔嵬,奇服束佩长剑铗。 去国岁多忘返道,怀乡路远徒思家。 欲因灵神觅归路,阍者告余以不暇。 荆楚霜雪漫千里,洞庭波寒冻龙牙。
幻灯片137
班固:
1、对屈原严厉的批评: 违背礼义原则 浪漫主义倾向
2、对赋的高度评价
赋有反映现实、表现现实、维护礼教的作用;
赋有古诗之义,具有讽喻之功能,且能“多识博物”;
幻灯片138
3、强调诗歌(乐府)反映现实,批评现实的功能; 4、“实录” 的创作要求:
“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赞》)
幻灯片139
4 王充《论衡》中反映的文学观
27
1、提倡真实,反对虚妄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嫉虚妄”。 ——《论衡·佚文》
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
——《论衡·超奇》
幻灯片140
2、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论衡·自纪》
“故夫贤圣之兴文也,起事不空为,因因不妄作。作有益于化,化有补于正。” ——《论衡·对作》
“文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 ——《论衡·佚文》
幻灯片141
3、反对复古,提倡独创
“诸生能传百万言,不能览古今,守信师法,虽辞说多,终不為博。”
“笔能著文,则心能谋论,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观见其文,奇伟俶傥,可谓得
论也。”
—— 《论衡·效力篇 》
幻灯片142 思 考 题
1、《毛诗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怎样理解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意义? 3、王充的文学观主要有哪些内容?
4、王逸的《楚辞章句序》是怎样评价屈原作品的?
幻灯片143
《毛诗序》翻译(节选)
因此,诗经有“六义”之说:第一称作“风”,第二称作“赋”,第三称作“比”,
第四称作“兴”,第五称作“雅”,第六称作“颂”。上层统治者用“风”来教化下层百
28
姓,下层百姓用“风”来讽刺上层统治者,注重文词,委婉讽谏,说话的人没有罪过,听话的人足以引之为戒,这就是“风”。至于王道衰败,礼义废驰,政教缺失,诸侯各国政令相异,地方家族风俗不一,“变风”“变雅”就产生了。朝廷的史官明了政教得失的迹象,伤怨人伦关系的废弃,哀叹刑法政令的苛刻,(作诗)吟咏这些情性,以之讽刺上层统治者,他们是明晓时事变异而怀念旧时风俗啊。
幻灯片144
因此,“变风”发自于于人的情感,但不能超越礼义的范围;(“变风”)发自于人的情
感,是缘于人的本性;不能超越礼义的范围,是要顾念到先王的恩泽。所以,一国之政事,寄寓在诗人的心中,(由此而作的诗)便称作“风”。(用诗)表现天下之事,展示四方风俗,称作“雅”。“雅”的意思就是“正”,表现王政之所以废兴的道理。王政有小大之分,因此,(诗经中)有“小雅”与“大雅”这两类诗。所谓“颂”,是赞美君主盛大德行的表现,把他们的成功祭告神明(的诗)。这些称为“四始”,是诗经的极致。
幻灯片145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是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时期。
儒学的逐渐衰落,玄学的应运而兴,这一时代的文化风习,使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理论
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受玄学影响,文学批评理论与文学创作同步,摆脱了两汉儒家经学的附庸地位,从注重文学的政教功利性,开始注重探究文学的内部特征与规律,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的文学批评理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幻灯片146
1、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
从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画个人内心世界。 汉代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文学创作的主题大都以政治教
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到汉末魏初,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际为主,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动乱现实的深沉感慨。
幻灯片147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29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幻灯片148
2、文学思想的变化
文学思想上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了儒家“礼义”的束缚,主张在作品中自由地
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思想的束缚,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情志。
幻灯片149
拟行路难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幻灯片150
3、对创作个性的强调
与上述文学创作主题与文学思想变化相适应,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中,
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从文学创作看,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诗歌慷慨多气等等。
幻灯片151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
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幻灯片152
4、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关于文学的根本性质问题,关于文学的审美特征问题,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问题,作品
的艺术风格问题,文学的体裁种类问题等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概念、范畴和命题,诸如“文气”说、“缘情、绮靡”说、“神思”、“意象”、“体性”、“风骨”、“通
30
变”“定势”、“隐秀”、“物色”、“知音”、“直寻”、“滋味”、“声律”等等。
幻灯片153
第一节 曹丕的《典论·论文》
曹丕(187—226)是汉魏时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
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典论·论文》。《典论》是曹丕精心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一共20篇,《论文》是其中之一。后来《典论》一书失传,《论文》因《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这是一篇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幻灯片154
《典论·论文》的中心论题,主要在讨论作家才性与文体特征之间的关系,围绕此中
心论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观点。 一、作家论
1、作家才性与文体特征的关系 “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
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
幻灯片155
2、提出“文气说”
“文以气为主,气之轻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
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就是文论史上著名的“文气”说。 这里的“气”,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
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 。“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精神个性。
幻灯片156
作家独特的精神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就说
明了文章风格多样性的原因。
“气之轻浊有体” ,开后世以“阳刚”、“阴柔”论文学风格特点的先河。
幻灯片157
3、批评了一些不正确的文学批评态度 1、“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
相轻所短。 ”
2、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31
3、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幻灯片158
二、论文体
1、对文学体裁的分类研究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本”指文章的本质,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末”指文章的具体表现
形态,即文章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 这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特
别是“诗赋欲丽”,说明文学艺术的美学特征受到应有的肯定与重视,对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幻灯片159
2、高度肯定文学自身的价值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
未若文章之无穷。”
认为文章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价值观是对传统的“三不朽”思想的重大
突破(在“三不朽”中,“立言”居于末位),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幻灯片160
翻 译:
文章是关乎治国的大业,是不朽的盛事。人的寿命在一定的时候消亡,荣华欢乐也
只存留于一身。这二者必定在一定的期限内终止,比不上文章流传的无穷无尽。因此古时候的作者,投身于文章创作,在篇籍中展现自己的思想,不凭借良史的文词,不依托权贵的势力,从而使自己的声名自然流传于后世。
幻灯片161
所以文王幽拘而推演《周易》,周公显赫而制定《周礼》,(他们)不因为穷困而不写作,
不因为康乐而改变著述之意。那古人轻视一尺之璧玉,宝贵一寸之光阴,担忧的是时间的流逝啊。而常人大多不努力,贫贱则害怕饥寒,富贵则流于安乐,于是只经营目前的事务,却丢遗了千年的功业。日月在天上运转,身体容貌在地下衰败,忽然之间,便与万物消亡,这真是志士最大的悲痛啊。
32
幻灯片162
陆机《文赋》
陆机的《文赋》是用骈赋形式写成的、继《典论·论文》之后的又一篇古代文学理论批
评史上的名作。它着重探讨了文学的内部规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为后来文艺理论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直接影响到刘勰的《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幻灯片163
《文赋》的中心论题:
讨论艺术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来解决“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
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幻灯片164
具体问题为:
一、艺术创作的构思,特别是关于文学创作的想象问题; 二、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 三、创作过程的具体表现技巧; 四、文学作品艺术美的标准;
幻灯片165
一、关于文学创作的构思问题: 1、构思前的准备: A、虚静的精神境界 “伫中区以玄览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 B、知识学问的积累、修养 “颐情志於典坟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幻灯片166
C、外物的触动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
33
幻灯片167
2、艺术构思活动
A、精神专注,展开想象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观古今於须臾,抚四海
於一瞬。”
B、艺术形象开始形成
“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晣而互进。”
幻灯片168
C、用精妙的语言将艺术形象表现出来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於是沈辞怫悦,若游
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於已披,启夕秀於未振。”
幻灯片169
3、对灵感的描述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灵感来临之时:“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齿。纷威
蕤以馺遝,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
幻灯片170
灵感消失之后:
“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理
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 对灵感的认识:
“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勠。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幻灯片171
二、讨论文体特征及其风格多样化
对十种文体的讨论: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
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幻灯片172
34
风格多样化的原因:
1、客观世界的丰富多彩: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 2、缘于作家的创作才性:
“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67
幻灯片173
三、探讨写作的表现技巧 A、通过警句,突出主题
“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极无两致,尽不可益。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
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 68 B、注意镕裁而使词意双美
“或仰逼于先条,或俯侵于后章;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意妨。离之则双美,合之则
两伤。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苟铨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68
幻灯片174
C、避免雷同,力求独创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 D、避免平庸
“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纬。”
幻灯片175
须要避免的五种弊病: 1、篇幅短小,不足成文
“或托言于短韵,对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絃之独张,含清
唱而靡应。”
2、美丑混合,风格不调
“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
幻灯片176
3、重词轻情,流于空泛
“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 4、迎合时好,格调不高
“徒悦目而偶俗,故高声而曲下;” 5、清空疏缓,缺少真味
“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絃之清氾;”
35
幻灯片177
四、提出“应、和、悲、雅、艳”的审美标准
幻灯片178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
刘勰(465?—532?),字彦和,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最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其撰写的《文
心雕龙》一书,产生于南齐时代,在梁代又加修改而成。 此书多方面地总结了前人关于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的经验,同时最广泛地汲取了前人的
文学和美学思想,从而构筑成了中国文论史上最全面、最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
幻灯片179
全书体大精深,论证严密,既是一部文艺理论专著,又是一部文章学专著,同时也是一
部古典美学专著,在中国与世界文论史和美学史上,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幻灯片180
《文心雕龙·序志》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夫,故用之焉。
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群言雕龙也。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夫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形甚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幻灯片181
沈约:“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 ——《梁书·刘勰传》 章学诚:“《文心》体大而思精”、“笼罩群言” ——《文史通义·诗话篇》 鲁迅:“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苞举洪纤,
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诗论题记》
36
幻灯片182
(日本)兴膳宏:“《文心雕龙》规模宏大,体制详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了不起的
杰作。在西欧早期的古典文艺理论中,如亚里斯多德的文艺理论,就没有《龙》著那样的系统性。”
——《文心雕龙在日本》
幻灯片183
《文心雕龙》的构成
《文心雕龙》全书共50篇论文组成: — 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全书的总论,表明了作者的
基本文学思想和指导写作的总原则; — 从第六篇《明诗》到第25篇《书记》,是20篇文体论,对各体文章的源流、发展状
况、性质、代表作家作品和写作要点作了详尽的论述。
幻灯片184
— 从第26篇《神思》,到《总术》十九篇为写作法统论,研讨构思、篇章结构和用词
造句等问题;
— 自《时序》到《程器》五篇为杂论,论述了文学与时代及自然景物的关系、作家的
才能与品德、文学批评的态度与方法等问题; — 最后第50篇《序志》,相当于全书的序言。介绍了写作的动机、宗旨和全书的结构。
幻灯片185
《文心雕龙》篇章结构简图
(乾道) 原
道
徵 宗 辨 正 圣 经 骚 纬
(论文) (叙笔)
明乐诠颂祝铭诔哀杂谐史诸论诏檄封章奏议书 诗府赋赞盟箴碑吊文隐传子说策移禅表启对记
幻灯片186
37
(割情) (析采)
神体风通定情熔隐养声章丽比夸事练指附总 思性骨变势采裁秀气律句辞兴饰类字瑕会术 时 物 知 才 程 序 色 音 略 器
(坤心) 序
志
幻灯片187
三、《神思篇》的主要问题
《神思》位于《文心雕龙》下篇之首,有总领创作论之旨。(书末《序志》指明下篇“割
情析采,笼圈条贯,攡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等等,即以研究总结艺术创作规律为主。)
何谓“神思”?即是 “驰神运思”。思,就是想象;“神”则涵有艺术化的神奇微妙之
意,神思即指神妙的艺术构思。
幻灯片188
《神思》篇对艺术构思作了集中论述,继陆机《文赋》之后,更深入地阐明了创作过
程中艺术想象的特点和作用,揭示了“神与物游”的规律,强调创作心态“虚静”的重要性,论述了“意象”、“情感”等在构思中的作用,概念思维和语言的非对应关系,创作个性与作家平素的修养,创新等问题,涵义丰富,议论精微。
幻灯片189
1、关于艺术构思的特点 a、自由想象
—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
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幻灯片190
b、神与物游
—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 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c、情感活动
38
—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幻灯片191
d、意象形成
— 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e、对灵感的体悟
—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幻灯片192
2、创作前的准备 — 虚静的创作心态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
澡雪精神。
幻灯片193
— 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幻灯片194
3、文不及意
—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
也。
4、作家才性与文体的关系
—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
幻灯片195
5、贵于创新
—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贵,
杼轴献功,焕然乃珍。
幻灯片196
清明 其一
39
平岗列高丘,荒草笼其上。 孤鸦啄野稗,虫豸入破觞。 忽闻号泣声,凄凄冢间响。 岁始又清明,悲绝良未央。
幻灯片197
清明 其二
筑室北山阿,长卧高松前。 四面无人居,未感时节迁。 孤兽过我侧,迎风瑟瑟寒。 荒野何所托,飒飒风气先。
幻灯片198
清明 其三
所居在远郊,荒山罕人行。 时节亲将至,肃己严旧襟。 朝来百家客,炮竹自喧鸣。 久候终不见,颓然已日冥。
幻灯片199
《文心雕龙·时序》
《时序》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五篇,从时代、社会风习的变迁来讨论文学的发展变
化情况,表现了刘勰的文学发展史观。
幻灯片200
全篇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从尧舜时期到战国时期的文学情况; 第二部分论述西汉时期的文学情况; 第三部分论述东汉时期的文学情况; 第四部分论述三国时期的文学情况;
幻灯片201
第五部分论述西晋时期的文学情况; 第六部分论述东晋时期的文学情况, 第七部分论述宋、齐时期的文学情况。
40
(本书写作时齐还未亡,所以对齐代文学只有笼统的颂扬,未作具体分析评论。)
幻灯片202
主要观点:
1、社会风习的变化,引起文学的变化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 “歌谣文理,与世推移;”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幻灯片203
2、社会风习从上至下影响文学的发展 “风动于上,而波振于下”, “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太王之化淳,《邠风》乐而不淫;幽、厉昏而《板》
《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
幻灯片204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
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仲宣委质于汉南,孔璋归命于河北;伟长从宦于青土,公幹徇质于海隅;德琏综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乐;文蔚、休伯之俦,于叔、德祖之侣,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
幻灯片205
儒家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逮孝武崇儒,润色鸿业;礼乐争辉,辞藻竟骛”; 玄学对两晋文学的影响:
“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
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前两种主要影响到文学的盛衰,后一种则影响到文学的内容和风格特色。
幻灯片206
3、对某一历史时段文学特点的总结,具有经典意义 A、对西晋文学的评价:
“结藻清英,流韵绮靡。前史以为运涉季世,人未尽才。” B、对建安文学的评价: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
幻灯片207
41
对东晋文学的评价:
“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
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
幻灯片208
4、肯定文学内部规律的影响,认识到文学自身发展的继承、演变:
“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
余影,于是乎在 。”
幻灯片209
钟嵘:《诗品序》
钟嵘(约468—518)字仲伟,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 初仕于齐,梁时官
至西中郎将晋安王萧纲记室。《梁书》、《南史·文学传》有传。 《诗品》作于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成书于作者晚年。
《诗品》专论五言诗,是一部重要的诗歌批评专论。
幻灯片210
据《诗品序》称,作者因见当时人们对诗歌的评价漫无准的、意见分歧,所以作此书,
意在通过对诗人的品评,建立可靠的批评准则。
全书包含两个部分: 1、《序》总论诗歌的本质、特征、创作、鉴赏、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作者对当代诗
风的一些观点,是一篇重要的诗歌美学专论。
幻灯片211
2、正文评价了汉魏至齐梁的一百二十二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卷)论列;
每品中的人物,“以时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铨次” 进行排序 ,叙源流,显特点,指出各家利弊,表现出极高的评鉴眼光;一些结论,已经为后世所认同,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结论。
幻灯片212
《诗品序》的主要观点: 1、情感论
A、情感的产生:
42
— 自然: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期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幻灯片213
— 社会: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
或负戈外戌,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聘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幻灯片214
B、情感的作用
“照烛三才,辉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
诗。”
“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上言诗具有表现万有、感动天地鬼神的社会作用;下言诗可以调解人的心理矛盾、消除
人的心灵痛苦。
幻灯片215
C、怨的感情倾向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
或负戈外戌,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情感论的特点:摆脱了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的束缚,重视情感的作用,而又没有泛情论
的弊病。
幻灯片216
2、自然论
“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 “‘思君如流水’ ,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
‘明月照积雪’,岂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 “自然英旨,罕值其人。” “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幻灯片217
3、风骨论
“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
43
尽矣。”
“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
强调建安风骨在创作上的重要作用,是构成作品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评价作品的审美
标准。
幻灯片218
4、滋味说
A、滋味说提出的前提: — 批评玄言诗
“永嘉时,贵黄老,尚虚谈,於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 评价五言诗
“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幻灯片219
B、滋味说的表现:
风力,即明朗刚健的情感力量; 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详切; 文巳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幻灯片220
c、方法:
(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巳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
言写物,赋也。)弘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幻灯片221 苏李诗
良時不再至,離別在須臾。屏營衢路側,執手野踟躕。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逾。風波一失
所,各在天一隅。長當從此別,且復立斯須。欲因晨風發,送子以賤軀。
嘉會難再遇,三載爲千秋。臨河濯長纓,念子悵悠悠。遠望悲風至,對酒不能酬。行人懷往
路,何以慰我愁。獨有盈觴酒,與子結綢繆。
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徘徊蹊路側,悢悢不得辭。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安知非
日月,弦望自有時。努力崇明德,皓首以為期。
幻灯片222
复 习 题
44
1、曹丕《典论·论文》的中心论题是什么?围绕它,讨论了哪些问题?
2、陆机《文赋》的中心论题是什么?它是怎样论述艺术构思的特点的? 3、《典论·论文》讨论了哪些文体特点?它 与《文赋》是怎样指出“诗赋”的特点的? 4、刘勰的《文心雕龙》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幻灯片223
5、《神思篇》是怎样讨论艺术构思的? 6、《时序篇》怎样论述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它是怎样认识建安文学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
因的?
7、钟嵘的《诗品》是一部什么性质的文献?它主要讨论了哪些问题? 8、钟嵘是怎样论述文学情感的? 9、“滋味说”有哪些主要内容?
幻灯片224
第四章 唐宋金元时期
的文学批评理论 唐宋金元时期是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
文学批评理论在魏晋南北朝文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扩展。其大要是沿着儒家的文艺
观与道家的文艺观两条线索发展。
幻灯片225
儒家文论观:
儒家的文论观成为文学创作的原则,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作家的内在修养等;
由强调文学的政治功能,到重视文章的思想文化作用;
幻灯片226
由强调“文以载道”,到提倡“文道并重”;
由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到重视文章的审美形式;
幻灯片227
道家文艺观
进一步深入探讨文学创作的内部规律;
45
1、意境理论的提出与深化
(殷璠的兴象论,王昌龄的诗境论,皎然的取境论,司空图的诗味说) 2、批评理论的丰富性
(诗与禅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情与理的关系)
幻灯片228
3、批评理论的多样性
(词学理论批评,小说戏剧理论批评的产生与发展;) 4、批评形式的发展 (“诗话”大量产生,以诗论诗的批评方式)
幻灯片229
唐代的文学批评理论
一、陈子昂的诗文革新主张 1、批判齐梁时期的浮艳文风; (彩丽竞繁,兴寄都绝)
2、提出“风骨”与“兴寄”的主张; 3、提出理想诗歌的标准;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掷地有金石声)
幻灯片230
二、杜甫的文学思想 1、强调风雅
“别裁伪体亲风雅”;“劣于汉魏近风骚” 2、主张雄健的风格,老成的意境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3、辨正看待齐梁文风 “恐与齐梁作后尘”;“清词丽句必为邻”
幻灯片231
4、实事求是的评价前人 “不薄今人爱古人” 5、谦虚好学的态度 “转益多师是汝师”
幻灯片232
骈文
46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
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刘勰的观点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以清末王闿运为最后一个作家。
幻灯片233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
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幻灯片234
哀江南赋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
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幻灯片235
滕王阁序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
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 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幻灯片236
古文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幻灯片237
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
47
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幻灯片238
三、韩愈的古文理论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为昌黎,后世
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散文家,在思想上,推崇儒学,抵排佛老,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其文各体兼长,文风雄奇奔放,是继司马迁之后又一散文大家,对后世散文创作影响极大。其散文理论亦对文学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幻灯片239
1、主张文以明道,文道合一
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
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 《题欧阳生哀辞后》 修其辞以明其道
—— 《争臣论》
幻灯片240
在重道的前提下,韩愈又注重对文的要求:
体不备不可以为成人,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 —— 《答尉迟生书》
文字暧昧,虽有实美,其谁观之? —— 《进撰平淮西碑文表》
幻灯片241
2、强调作家内在的道德修养
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实之美恶,其发也不掩;本生而末茂,
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纯而气和,昭晰者无疑,优游者有余。 —— 《答尉迟生书》
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
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48
—— 《答李翊书》
幻灯片242
3、提出“不平则鸣”之说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
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 《送孟东野序》
幻灯片243
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愁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
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自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 《荆潭唱和诗序》
幻灯片244
4、提倡继承与独创相结合 — 向古人学习 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以古圣贤为法”。 —— 《答刘正夫书》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 《答李翊书》
幻灯片245
— 独创
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 —— 《答刘正夫书》 惟陈言之务去
—— 《答李翊书》 师其义不师其词
—— 《答刘正夫书》 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 ——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幻灯片246
5、提倡文章要有旺盛的气势与自由活泼的形式
49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必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
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 《答李翊书》
幻灯片247
6、主张平易与奇特相结合 文从字顺各识职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文穷不专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时施,只以自嬉。 —— 《送穷文》
幻灯片248
韩柳之别
韩饱满昂扬,文势盛大 柳严肃捡慑,峻洁幽深
幻灯片249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
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
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幻灯片250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
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
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0
幻灯片251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幻灯片252
四、白居易的文学理论
白居易是唐代继李白、杜甫之后的又一诗歌大家,同时也是一位诗歌理论批评家,
他的文学思想,表现出明显的儒家思想的特点,是唐代儒家文艺理论的代表者之一。其文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与元九书中》。
幻灯片253
白居易的文学思想:
1、在文学观念上,强调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作用。在创作与现实的关
系上,提出创作必须与现实紧密相联,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幻灯片254
2、在文学批评观念上,以儒家“六义”(风雅、比兴)为标准,反对脱离现实,逃避
现实,追求形式,不重内容的文学创作倾向。但也认同诗歌的独特艺术价值。 “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 —— 《读张籍古乐府》 “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义;”
幻灯片255
3、诗歌分类。
4、强调讽喻诗价值,注重闲适诗、杂律诗价值。 5、历代诗歌评论
6、在创作论上,提出一整套创作程式:
“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其词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
(《新乐府序》)
51
幻灯片256
新丰折臂翁 白居易(唐)
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玄孙扶向店前行, 左臂凭肩右臂折。问
翁臂折来几年,兼问致折何因缘。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弓箭。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
幻灯片257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张弓簸旗俱不
堪,从兹始免征云南。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拣退归乡土。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老人言,君听取。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幻灯片258
五、皎然《诗式》中的文学理论
皎然是中唐著名诗僧,本姓谢,浙江湖州人,是谢灵运十世孙。其所著《诗式》
是唐代诗歌理论的重要著作,其中所论述的意境论、风格论、批评论等涉及到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对后代诗学理论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幻灯片259
1、关于诗歌意境问题 — 殷璠的“兴象论”: “都无兴象,但贵轻艳”(《河岳英灵集》) 兴象实现的条件: “神来,气来,情来”
幻灯片260
具有风骨的内涵; 构思新颖,奇特巧妙; 自然的声律之美;
52
幻灯片261
— 王昌龄的意境论: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
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神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心,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幻灯片262
“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
然而生;二曰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吟窗杂录》)
幻灯片263
— 刘禹锡:
“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合。” —— 《董氏武陵集记》
幻灯片264
《诗式》的意境论: 1、意境的特点:
A、情景相融相合,客观之境与主观之意的结合 “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五言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山寺宿扬上人房论涅槃经义》)
幻灯片265
“静,非谓松风不动,林狖未鸣,乃谓意中之静。远,非如淼淼望水,杳杳看山,乃
谓意中之远。”
幻灯片266
B、具有言外之意
“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意。”
“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若遇高手如谢康乐公,览而察之,但见性情,不睹文字。” “采奇于象外”
53
幻灯片267
C、具有气势飞腾的动态美
“高手述作,如登衡巫,觌三湘,鄢、郢山川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态,或极天高峙,
崒焉不群,气腾势飞,合沓相属;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欻出高深重复之状,古今逸格,皆造其极妙矣。”
幻灯片268
D、人工与自然的天然妙合
“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 “但见性情,不睹文字。”
“或云: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曰:不然。无盐缺
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
幻灯片269
“评曰: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
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
幻灯片270
2、关于“取境” 寻找情境契合之点: “诗情缘境发”
意境因人观境之不同,有不同的风格:
“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幻灯片271
主张尽思竭虑,搜求奇妙,创造不同寻常的意境: “采奇于象外”
“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
“放意须险,定句须难,虽取由我衷,而得若神表。至如天真秀拔之句,与造化争衡 ,
可以意冥,难以言状,非作者不能知也。”
幻灯片272
3、论中和之美
“诗有四不”条:“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力劲而不露,露则伤于斤斧;情多而不暗,暗则陟于拙钝;才赡而不疏,疏则损于筋脉。”
54
“诗有二要”条:“要力全而不苦涩,要气足而不怒张。”
幻灯片273
“诗有四离”条:“虽有道情,而离深僻;虽用经史,而离书生;虽尚高逸,而离迂远;
虽欲飞动,而离轻浮。” “诗有六至”条:“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
幻灯片274
4、《诗式》中的风格论 辩体有一十九字 有关思想内容的:
贞、忠、节、志、德、诫、悲、怨、意 有关艺术风格的:
高、逸、气、情、思、闲、达、力、静、远
幻灯片275
5、关于复古与通变:
“作者须知复变之道,反古曰复,不滞曰变。若惟复不变,则陷于相似之格,其状如驽
骥同厩,非造父不能辨。能知复变之手,亦诗人之造父也。……又复变二门,复忌太过,诗人呼为膏肓之疾,安可治也?……夫变若造微,不忌太过,苟不失正,亦何咎哉!如陈子昂复多而变少,沈宋复少而变多,今代作者,不能尽举。
幻灯片276
六、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
司空图是晚唐重要诗人,亦是著名的诗歌理论家。司空图最主要的理论贡献是深入、精
辟地阐述了诗歌的意境理论。其内容主要有: 一、 “思与境偕”说; 二、“韵味”说; 三、“四外”说;
幻灯片277
一、关于“思与境偕”说
诗歌意境的构成,在于主观之情志与客观之景物的相融相合 在《与王驾评诗书》中,司空图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思”,为
55
创作中的神思,即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是激发诗歌意趣并且表现出来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会,构成了作品的意境。
幻灯片278
二、关于“韵味”说
诗歌的醇美“韵味”在于艺术形式之外,须要品味才可获得。 “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
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鹺,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宜哉。”
幻灯片279
三、关于 “四外”说;
“诗味”应该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
幻灯片280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
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然题纪之作,目击可图,体势自别,不可废也。 ” ——《与极浦书》 实现“韵味”的方法: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幻灯片281
二十四诗品
1.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
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2.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
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3.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
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4.沉着
绿林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
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56
幻灯片282
5.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
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6.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太华夜
眠琴绿
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7.洗炼
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8.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
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幻灯片283
9.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馀水畔,红杏在林。
屋,画桥碧阴。金尊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10. 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11. 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12. 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
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幻灯片284
13. 精神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楼台。
来,清酒深杯。生气远出,不着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14. 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
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15. 疏野
惟性所宅,真取不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室松下,脱帽看诗。
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16. 清奇
57
体素储
喻彼行
月明华
真与不
如渌满
真力弥
碧山人
要路愈
但知旦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屟寻幽。 载瞻载
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幻灯片285
17. 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力之于时,声之于羌。 似往已
回,如幽匪藏。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18. 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 一客荷
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19. 悲慨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 大道日
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20. 形容
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 海之波
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幻灯片286
21. 超诣
匪神之灵,匪几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 少有道
契,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希。 22. 飘逸
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氤氲。 御风蓬
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 23. 旷达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烟萝。 花覆茅
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24. 流动
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如愚。荒荒坤轴,悠悠天枢。 载要其
端,载同其符。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幻灯片287
七、苏轼的《书黄子思诗集后》
“予尝论书,以谓锺、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 ” “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
“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
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 ”
幻灯片288
58
八、严羽的《沧浪诗话》
宋代是“诗话”发达的时代,始于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较有理论价值的著作有: 张 戒:《岁寒堂诗话》 葛立方:《韵语阳秋》 范希文:《对床夜语》
幻灯片289
吕本中:《紫微诗话》 姜 夔:《白石道人诗说》 叶梦得:《石林诗话》 严 羽:《沧浪诗话》
幻灯片290
严羽的《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是继皎然的《诗式》、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之后,又一部系统的诗歌
理论专著,其理论价值较高,在宋人诗话中最为有名,对后代影响亦极大。196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郭绍虞先生的《沧浪诗话校释》,是现今最好的一个读本。
幻灯片291
《沧浪诗话》的体制:
诗辨:论述学诗的门径、方法,诗歌的风格 特点等; 诗体:诗歌的各种体裁; 诗法:诗歌创作的法则;
诗评:从艺术风格上,评述历代诗人特点;
考证:对作家、作品的时代、本事、真伪等的考订;
幻灯片292
《沧浪诗话》中的主要问题: 1、论“别材”、“别趣”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 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 所谓不
涉理路,不落言筌上也。” “别材”“别趣”强调诗歌创作的形象思维;
“未尝不读书,不穷理”强调提高创作者的认识能力、思想境界等内在修养;
59
幻灯片293
“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强调思想、情感等主观情识必须含蕴于艺术意象之中,不能
在诗歌中直接言理。
幻灯片294
2、“兴趣”说
“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
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偏重于“意趣”) “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偏重于“意象”) “近代诸公多务使事,不问兴致。”(偏重于“情致” )
幻灯片295
其共同的美学特征:
1、主观情识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构成“有意味的审美形式”; 2、意象的建构自然天成,“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3、意象的组合,具有自然含蓄、韵味无穷的意境,“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
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
幻灯片296
3、以禅喻诗
“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具正法眼者,是谓第一意。若声闻、辟
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等作与盛唐之诗,则第一意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已落第二意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之果也。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者,曹洞下也。”
幻灯片297
以禅理修行来比喻诗歌创作,强调诗歌创作与禅理修行的相通之处,深化了对诗歌创作
规律的探讨。
吴可:《学诗诗》
学诗浑似学参禅, 竹榻蒲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 等闲捻出便超然。
幻灯片298
60
4、妙悟说
1、诗歌创作与禅家的开悟一样,须要一种直觉感悟,形象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
上者,一味妙悟故也。”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幻灯片299
2、悟的不同境界
“然悟有深浅,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A、透彻之悟,第一义之悟: “汉魏尚矣,不假悟也。”
“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
幻灯片300
B、怎样获得“透彻之悟” “熟参”: 汉魏之诗 晋宋之诗 南北朝之诗
初唐王、杨、卢、骆之诗 开元、天宝之诗 李、杜二公之诗
幻灯片301
大历十才子之诗 元和之诗 晚唐诸家之诗
幻灯片302
思考题:
1、陈子昂诗文革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戏为六绝句》中反映了杜甫怎样的文学思想? 3、韩愈的古文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 4、白居易的文学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
幻灯片303
61
5、皎然的“意境论”主要有哪些内容?
6、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宋代有哪些主要的“诗话”著作? 8、《沧浪诗话·诗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幻灯片304
第五章 明清时期的文学批评理论
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繁盛和鼎盛时期,其特点为:
1、文学理论批评呈现出诗文、戏剧、小说批评理论分途发展而又殊途同归的局面; 2、诗文批评理论对整个中国古代诗文创作进行整体评价,研究其具有规律性的特点;
幻灯片305
3、对中国古代传统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方法进行研究与总结。
4、有关文学批评理论的论说较多,但有新意创见的并不多见。
幻灯片306
第一节: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批评理论
《明史·文苑传序》:“弘正之间 ,李东阳出入宋元 ,溯流唐代 ,擅声馆阁。而李梦阳、
何景明倡言复古 ,文自西京、中唐而下 ,一切吐弃。操瓠谈艺之士翕然宗之,明之诗文于此一变。”
幻灯片307
明代前七子:
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边贡 其文学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复古:
1、提倡学习古人格调,遵循古人法式; 2、古体诗歌学习汉魏,近体诗歌学习盛唐; 3、强调诗歌应该具有情感内涵;
幻灯片308
后七子:
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主要文学理论:
62
1、提倡复古的同时,注重灵活多变,神化无迹; 2、重视表现真性情; 3、讲究诗歌意境的创造;
4、强调作家艺术天赋对创作的影响;
幻灯片309
第二节:李贽的“童心说” “童心者,真心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
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童心说》)
幻灯片310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
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幻灯片311
1、强调文学创作必须表现作家的真性情,真思想,反对将文学变成道德说教的工具; 2、反对复古、模拟之作; 3、强调自然之美;
幻灯片312
第三节:公安“三袁”的“性灵说” 公安“三袁”: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性灵说”的主要观点:
1、提倡诗文创作必须抒写作家性灵,表现真实感情;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 袁宏道:《序小修诗》
幻灯片313
63
2、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模拟;
“大抵物真则贵,真则我面不能同君面,而况古人之面貌乎??……诗之奇、之妙、之
工无所不极,一代盛一代,故古有不尽之情,今无不写之景。然则古何必高,今何必卑哉?”(《与丘长孺》《袁中郎全集》卷二十一)
幻灯片314
“文则必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
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 —— 《序小修诗》
幻灯片315
3、强调变化,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
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叙小修诗》) “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
也。”(《雪涛阁集序》)
幻灯片316
4、提倡“自然之趣”
“世人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
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桎,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 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
幻灯片317
5、提倡“淡”与“奇”
“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 —— 袁宏道:《叙呙氏家绳集》
“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字法句法调法,一一从胸中流出,此真新
奇也。”
—— 袁宏道:《答李元善》
幻灯片318
64
第四节:明代的小说戏曲批评理论
幻灯片319 复习题
1、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理论主要内容是什么? 2、李贽“童心说”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3、“公安派”的文学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
幻灯片320
第六章 清代的诗文批评理论
第一节: 王夫之的“兴观群怨”论和“情景融合”论
一、 “兴观群怨”论 1、“诗道性情”是“兴观群怨”的基础 “(诗乐)二者一以心之元声为至。” ——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诗之所至,情无不至;情之所至,诗以之至。” —— 《古诗评选》
幻灯片321
2、将“兴观群怨”融为一炉,认为四者统一在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中
“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
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 《诗译》
幻灯片322
二、情景融合论
1、情景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幻灯片323
2、情景交融的几种类型:
65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A、情景交融,妙合无垠;
B、情中景,以写情为主,具有明显诗人的情感表现; C、景中情,以写景为主,通过景物表达诗人的情感;
幻灯片324
3、创造情景交融的方法
— 以心会景,心目相应的直觉感悟 “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中目中与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
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来,则与景相迎者也。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幻灯片325
“僧敲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知然者,
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情因景,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长河落日圆”,初无定景;“隔水问樵夫”,初非想得。则禅家所谓“现量”也 。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幻灯片326
第二节:叶燮《原诗》的“理、事、情”论和“才、胆、识、力”论
幻灯片327
第三节:王士禛的“神韵说” 汾阳孔文谷云:“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摩诘、孟浩
然、韦应物,言: ‘白云抱幽石,绿筿媚清涟’ ,清也;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远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景仄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清远兼之也。总其妙在神韵矣。”“神韵”二字,予向论诗,首为学人拈出,不知先见于此。 —— 《池北偶谈》
幻灯片328
神韵说的内涵:
1、强调清谈虚远,具有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 2、具有自然、入神的特点;
66
3、只有“兴会神到”,方能创造出具有“神韵”的作品;
幻灯片329
第四节:沈德潜的“格调说”
沈德潜论诗,提倡诗歌创作应该遵循“温柔敦厚”的诗教,创造出“中正和平”的作品,
并具有以“唐音”为标准的“格调”。
“诗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以及作诗之先审宗指,继论体裁,
继论音节,继论神韵,而一归于中正和平。” ——《唐诗别裁序》
幻灯片330
沈德潜主要的诗学观点: 1、重“蕴蓄”,不尚质直;
2、不违背诗歌的审美特征,不以理语入诗; 3、强调自然入神的化工境界为诗歌的审美理想; 4、强调文学作品内容的主导作用;
幻灯片331
第五节:袁枚的“性灵说”
1、袁枚诗学思想的核心是提倡“性灵” “诗者,人之性情也。”
“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 《随园诗话》 “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者也。”
—— 《随园尺牍·答何水部》
幻灯片332
2、强调诗人真情的表达;
3、强调诗歌的独创性,主张“师心”与“师古”的结合; 4、要求诗歌要有自然天工之美,但,也不否定人工的修饰美; 5、强调先天禀赋与后天学习相结合;
幻灯片333
第六节:翁方纲的“肌理说” 1、翁方纲论诗主张“肌理说”,即强调诗歌创作不能流于空泛,须讲究切实,如人之肌
肤有具体的清晰纹理。
“士生今日,经籍之光,盈溢于世宙,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 《言志集序》
67
幻灯片334
2、强调学问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3、诗歌创作上,须讲究诗法;
幻灯片335
第七节:桐城派的文论 第八节:清代的词论
幻灯片336 复习题
1、王夫之的“兴观群怨”论与情景论有哪些主要内容? 2、王士禛的“神韵说”有哪些主要内容? 3、沈德潜的“格调说”有哪些主要内容? 4、袁枚的“性灵说”有哪些主要内容? 5、翁方纲的“肌理说”有哪些主要内容?
幻灯片337
第七章 近代文学批评理论
近代时期,中国的文学批评理论主要特点是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与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
碰撞与交汇,并向现代文学批评理论过渡,其变化的根由在于其时社会的发展变化。
幻灯片338
第一节:龚自珍与魏源的文学思想 第二节:刘熙载的《艺概》
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 况周颐的《蕙风词话》
第三节:黄遵宪的“我手写吾口”的诗歌 理论
第四节:梁启超的文学思想:诗界革 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幻灯片339
第五节:王国维的文学思想与《人间词话》
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